互联网大厂996这么严重,为什么不多招点人

2024-05-06 17:38

1. 互联网大厂996这么严重,为什么不多招点人

互联网大厂的996很严重,但是他为什么不多招人呢?你觉得是他们不需要人吗?根本不是的,是因为他们招人的标准比较高,不是说谁想去就可以去的,就算是996,那也得是到资格的人才可以进,不是想去就可以去。
这些互联网大厂本身的待遇肯定是相当不错的,你在一个小公司能拿到8000块钱,在这些大厂能拿到12,000 15,000,因为人家有钱,当然了,你拿的钱多的同时人家付出更多小厂可能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差不多了,在这些场子996是常态,一周休息一天,然后有的公司是实际上大小周的这个休息模式,其实本质上都是工作时间的,延长一个月工时做满300个小时很正常,就算是周六日有一天休息一个月做满300个小时也很正常。
这些大厂每年都会有社会招聘的名额,但是这些名额通常都不会太多,因为他们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新人进来之后还是要经过磨合的,这些大厂本身非常注重员工的个人能力,你能力够了才会给你更高的薪水,你要能力够强,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够强,说白了就是你能够承受更高的工作强度,那你比别人多赚一倍呢,这两倍的薪水都有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愿意往互联网大厂里面挤挤的原因,因为它能帮助你实现短期内发家致富的梦想。
他们不会在一个岗位上招聘过多的人,因为招聘人过多就会导致这个岗位出问题,比如说留给这个项目的预算有1万块一个人做完这个项目,这1万块都是他的,这一个人确实承受压力大了点,但是请两个人,一个人只能拿到5000块。虽然是8小时工作制,每个人都是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但是两个人他能保证项目完美的运行下去吗?不是一个人就必然存在工作交接的问题,进度不同的问题很多项目不是钱到位就可以了,必须要特定的人才才能去运行。
站在企业的角度就是一个岗位本身人越少风险越小,出意外的可能性越小,而且一个人如果是1万块钱两个人5000块钱,那这企业不可能招到人,因为行业内正常的薪资水平是在6000~7000。所以说这些大厂选择把工作量更多的分担在个人身上不分担,在多个人身上,这样大家拿到的钱更多了,但是压力也更大了,这就是一个趋势。

互联网大厂996这么严重,为什么不多招点人

2. 一般大厂,为什么基本上都会有996?

互联网公司的运营社畜,每天记录下我的工作和一些想法,平常工作的时候我是怎么合理的分配时间,怎样避免自己一直处于996、007的状态中去。

3. 为什么现在大厂的996,已经成一个普遍现象?

你好,996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时间保证绩效,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都实行的工作制。最近腾讯旗下做出了吃鸡等爆款手游的光子工作室,率先实行了严格执行双休等制度,让互联网大厂同学们的工作生活现状,毫无疑问成了大家关切的重点。

根据进了各个耳熟能详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的毕业学员的近况,整理出了以下7块内容,分别聊一聊:薪资、工作时长、时薪、跳槽涨薪、996的原因、生活状态、外界的声音。
1、关于薪资
大厂的薪资一般是按照月薪*(12+N)个月的形式发放,N是年终发几个月。
效益好的话,比较多的是3-6个月;但是效益不好的时候,1-2个月也是有可能的。另外不同的公司有不一样的福利/补贴,比如租房补贴(租得离公司近者能够享有)、三餐福利、健身房福利等。

刚毕业的时候,UI/UX月薪普遍是10K;工作了将近3年后,目前平均在20K。这些都是税前,不算年终奖的数字。
如果算上年终,大家目前普遍年薪大概是税前30W-36W的样子。

如果是开发等技术岗,或者毕业就拿special offer的同学,或者是议价能力特别强的同学,大概率比前面提到的要高,高多少没有上限。
2、关于工作时间
每家公司上下班时间不一样,但每天工作时间接近,为了方便表述,统一都用数字“9”表示。
据大家反馈,比较闲的时候是995模式,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上5天班,每月工作日为22天,则每月上班时常大约为264小时;
有段时间忙一点,可能是996和995之间切换(单双轮休),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上5天或6天班,每月工作日为24天,则每月上班时常大约为288小时;
那再忙一些,996火力全开,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上6天班,每月工作日为26天,每月上班时常大约为312小时。

这样一算,腾讯旗下的光子工作室在大环境996的情况下还能做出严格执行双休的举措,属实不容易,也算在互联网行业开了个好头。
如果说按照每天8小时,每周5天,每月22天的正常上班时间,每月380小时相当于每月要上47.5天班……
3、关于时薪
刚刚算了大致的薪资范围,年薪:30W-36W,平均33W;
工作时间,从比较闲的995到996,每月时长:264h-312h,每年则是:3168h-3744h,平均3456h;
现在令人心惊胆战的时刻到了,我们来算一下时薪吧!
33W/3456h,最后算出来是:95.5元/小时!

如果说这个时薪,按照8小时工作制度,每周5天班,每月工作22天,每年12薪来算,会拿到多少钱呢?答案是:税前16.8K。
所以光从“钱”的角度,大厂的同学们,如果找一个不加班的月薪17K的工作,其实折算成时薪是比在互联网大厂里多的(当然不是说大厂不好,大厂的平台、经验、福利等等都是小平台不好比的)。
(另外,16.8K的金额换算中还没有加8小时制的年终)
4、关于跳槽涨薪
坊间传言,跳槽一次涨薪能在30%左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需要综合看个人原来的工资基数、业务能力、公司平台等。
比如,你原先的工资基数低于平均,但原公司平台大,个人业务能力特别突出,那么高于30%也是有可能的;

比如,原先的工资基数处于平均水平,原平台在业内家喻户晓,个人业务能力不错,那么30%也能谈到;
再比如,原先工资基数就比同期毕业生要高,工作年限不多,又碰上经济大环境受挫,那30%谈不到也有可能。
5、为什么不逃离996?
因为,可能也没有其他的更好的选择了。
大厂Title体面,给的钱也挺多。小厂给的钱少,也一样要加班,而且跳槽时没了平台优势。
如果要换行业,那就是重头再来,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等,成年人的压力顿时就涌上了心头。
所以总结成一句话:这不是个体选择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的问题。看似大家都有很多的选择,但是其实根本没什么可选的。
6、除了工作还能有生活吗?
也能算有吧,如果一年和朋友聚一次算的话,如果和同事团建算的话。
另外可以说,工作就是生活的绝大部分;或者说,很难将工作与生活进行一个彻底的切割。

大多数人习惯了加班,有些人甚至在不加班时会不习惯,继而出现一些焦虑的状况。
还有就是,很多人养了猫,基本没人养狗(没时间遛)。
7、某些声音: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
可以说现在,大多数90后都非常的努力,非常的勤奋,不管家庭背景如何。
这种不怪压榨员工的公司,反而怪员工吃不了苦的人,就有点像受害者有罪论者了。

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了,如果对于当下年轻人的评判仅仅是以“是否经受得起体力劳累”为唯一标准,而不与时俱进地关注年轻人脑力上的付出,“自我价值探寻”等精神心理层面上的压力,这就是一种极端的偏见与刻薄。

互联网行业作为当下新兴行业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由于互联网高科技的特殊性,传统行业也在“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受到很多年轻人青睐的非常不错的风口。关注我,可了解更多大厂就业情况。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为什么现在大厂的996,已经成一个普遍现象?

4. 互联网大厂陆续告别“996”时代,“打工人”得以逆袭?别逗了朋友

1.
  
 继BAT之后,快手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也陆续宣布了取消大小周的新制度。
  
 后者拟采用“1075”工作制的新闻,甚至一度冲上了热搜。“1075”的意思是,从早上10点到晚上7点,工作9小时,周末双休。要知道,原来字节跳动可是以“996”的高强度著称的。
                                          
 有人因此振臂高呼,咱“打工人”们终于可以翻身做主人了!
  
 对此我只想说,别逗了朋友。
  
 乍一看,压榨员工的机会少了,企业看似亏了,但实际上,他们内心一阵窃喜。
  
 很简单的道理—— 因为员工加班的成本,往往需要公司买单。 
  
 且不说加班费这种台面上的成本了,单就晚上的水电费、差旅费、夜宵费以及餐饮人员的劳务费,就够公司如鲠在喉已久了。
  
 除此之外,员工加班太晚其实是有风险在的。如果走夜路真发生点啥意外,这可是都是工伤。
  
  借着自我整顿的名义,正好清算加班的成本问题。既省钱也赢人心,这波操作简直无懈可击。 
                                          
 2.
  
 互联网大厂纷纷开启反卷时代之后,网上不乏担忧的声音:“如果他们都准时下班,我们这些用户有需求可咋整啊。”
  
 多虑了朋友。 不加班,从来不意味着下班后不用上班。 
  
 我毕业至今换了好几家公司,领导性格各不相同,但都神默契般地说过这么一句话,“工作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
  
 你品,你细品。
                                          
 这话的潜台词很明了,那就是下班之后,该干活还是干活,和你在不在公司无关。
  
 哦对了,还不能算加班费哦亲——因为这是你的“生活”,生活哪有什么加不加班一说呢?
  
 当然,这句话只能信一半。如果你上班时间和领导谈生活,你可能连怎么被炒鱿鱼的都不知道。
  
 西门君遇到过最绝的领导是这样,刚进来时候和你说,“把公司当成家”,但如果你真这么做了,他又和你说,“你当公司是你家啊?!”
  
 所以有些话,听听就好,认真你就输了。资本家们精着呢。
  
 “申请加班”这事也一样。 看似把选择权交到了员工手上,但其实本质是一种责任回避。 
                                          
 过去加班,往往是领导带着一帮人开足马力。而现在不建议加班了,领导先走了,你却说自己得再待会。问题来了,他咋知道你是真加班还是摸鱼装敬业?
  
 我以前真遇到过这种同事,电脑上分屏开着《绝地求生》,晚上十点钟发朋友圈说“奋斗的感觉,真好。”
  
 在大厂,走OA申请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假设你是个基层人员,有需求得经过主管、经理甚至董事长的层层批准。往往反馈结果下来的时候,事已经凉了。
  
 申请加班当然也不例外。你吭哧吭哧干到深夜,结果董事长审批说加班无效,你吐血不?
                                          
 3.
  
 你们看出来了,对于“打工人”摆脱加班文化荼毒的论调,西门君持怀疑甚至的态度。
  
 是,取消996固然是一件好事,至少生物钟不磨人了。 但问题是,“隐形加班”会不会因此而增多? 
  
 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这种模式,只要有台笔记本电脑你就随时干活。这就导致哪怕是下班时间,领导的指示,客户的需求,你该回还是得回。
                                          
 《奇葩说》有一期讨论“下班时间该不该回工作消息”,我觉得还挺搞笑的。你们觉得米未的员工会加班不回马东消息吗?拜托,别是他们主动汇报马东就行。
  
 这就牵扯到一个“内卷”的问题了。
  
 之前字节跳动宣布取消“大小周”,三分之一的员工投票抗议。这事看似魔幻,但细想没啥毛病。
                                          
 毕竟很多人面试字节,就是冲着“拿命换高薪”去的。现在“高薪”没了,自己的命还值几个钱?
  
  躺平的人想接着躺平,拼命的人想接着拼命。这是人类职场文化永恒的矛盾。 
  
 “申请加班”看似是调和两者矛盾的解药,但某种程度而言,它更像是催化剂。
  
 躺平的人为了及时下班,不得不拼命干活。而拼命的人发现自己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于是动起了躺平的念头。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有一说一,作为打工人,我们痛恨的是“加班”本身么?并不是。
  
  我们讨厌的,是毫无意义的冗长会议,是无效工作的自我感动,是互相扯皮的办公室斗争。 
                                          
 把这些臭毛病给拾掇干净,才是一家有担当的企业该做的事。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把所谓加班自由的锅甩给员工。
  
 员工们不傻,领导们也不傻。可现在大家都在彼此装傻。

5. 如何看待国内很多互联网大厂都实行996加班制度?

互联网公司的运营社畜,每天记录下我的工作和一些想法,平常工作的时候我是怎么合理的分配时间,怎样避免自己一直处于996、007的状态中去。

如何看待国内很多互联网大厂都实行996加班制度?

6. 在996的大厂上班,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是一种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体验。因为996的大厂上班时间比较长,而且拥有的休息日也比较少。所以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会让我个人产生很大的压力。
很多人在进行找工作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一些大厂进行工作。但是对于一些在大厂里面进行工作的人来说,通常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烦恼。因为在大厂里面进行工作,也会存在一定的缺点。
996的大厂。
首先被我们称为996的大厂,通常是指早上9:00上班到晚上9:00下班,而且中午只会拥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每周工作6天休息一天。这种工作时间就会被我们称为996的大厂。而且在这种工厂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特别紧张的工作节奏。而且也会觉得缺少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
是一种压力比较大的体验。
其次就是在996大厂进行上班的过程中,真的会让自己产生一种很大的压力。因为在这种大厂进行工作,会让自己拥有一种被约束的感觉。而且每一天基本上都会在工厂里面进行工作,所以并不会拥有太多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所以在这种大厂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通常都会让人产生一种想要辞职的想法。
996的大厂工资比较高。
最后我个人想说,996的大厂一般工资都会比较高。因为大部分工厂进行计算工资的方式,通常都是以工资的底薪加上加班的费用。也就是说上班的时间越长,所产生的工资费用就会比较多。所以996大厂的工作时间虽然比较紧张,但是仍然会有很多人都会选择进入这种996的大厂进行努力工作。毕竟对于工作来说,薪资才是最重要的。

7. 如何看待大厂的996模式?

当前社会大多数工作会带给人“工具化”的感觉,这是异化感最大的来源,同时,工作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部分,每个人不跟其他部分沟通,对社会完整链条没有概念,也就无法理解自己在链条中的位置和意义,就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当然,工具化不一定等于无意义,但是不断内卷使得人难以停下来思考,更难以很好地理解、思考自身的处境。另一方面,青年人对“即时意义”有更强的追求,在大系统中被困的同时,又有着非常强的自我认知,这容易形成一个孤立的“小系统”,进一步丧失与社会的联系,丧失意义感,也更会特别讨厌重复性。然而事实上,很多大事、好事,都是需要重复的,自己愿意重复、对他人和社会有用、能跟人合作的工作,就是好的工作。
这样的模式会形成一种很强的招聘市场中的竞争,让年轻人都向往这份工作,但只有少数人能被接收。大厂又会给这些少数人多派超额的工作。所谓“3-4-5”,3个人干5个人的工作,付4个人的工资。一个人的工资高出平均水平一点,工作量却接近于平均水平的翻倍,为什么大厂要这么做?为什么不以更加常规的方式(平均工作量、平均工资)来完成工作量呢?
我有一个假设和猜想:大厂这么做的原因,很重要的考虑是控制。这个体制的设计,包括把工作时间拉长、工作人数减少,单纯地靠工资高来吸引人,造成了一种非常紧张的竞争状态。大家到了工作岗位后,肯定是不加反思地、一根筋地去干活。同时,人少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少了,也变得更加容易控制。
看起来打工人是和其他打工人在竞争高薪的大厂的工作,但他们真的是在和别人在竞争吗?A和B竞争者根本不是关键,关键是谁设置了这么一个游戏规则,即这个激烈的竞争局面和让少数人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这种工作状态是为什么大家会有那么强烈的“工具人”感受的原因。当时间压迫性、强度压迫性太高,就会出现“异化”“被工具化”的强烈感受。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有缓冲,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不用觉得工作是人生的意义基础。现在整个就把人压扁了,压扁成工具。
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下,人是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的。这是感到“被工具化”的重要原因。

如何看待大厂的996模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