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化危为机的动力是什么

2024-05-05 08:10

1. 1.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化危为机的动力是什么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化危为机的动力是: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是客观实在的,我国已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能、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应对这次疫情,又充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完全可以相信,疫情撼动不了中国经济,短期影响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当前我们可以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疫情过后,从中长期着眼,更需要加大力度把我国的消费潜力、产业成长、投资空间、创新后劲、人力资本红利等更有力地释放出来。

扩展资料:
应对策略:
1、要充分发挥扩大消费的基础作用
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去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为消费进一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了保障。
疫情对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促进新旧动能转化,实现疫情后的消费回补和释放新兴消费潜力。
2、要积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要聚焦“新基建”等重点投资领域,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
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还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释放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潜能。
3、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补短板强弱项中释放发展潜力
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城市公共环境治理、国家公共卫生投资、传染病防治、重大物资储备等诸方面制度性供给还存在明显欠缺和不足。补足这方面短板,既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之紧迫,也是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必须,更是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化危为机,怎样释放发展最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1.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化危为机的动力是什么

2. 1.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化危为机的动力是什么?

疫情倒逼创新发展提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市场的创新热情得到激发,一系列新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涌现,为进一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网络购物、网络课堂等发展较为成熟的线上消费呈现高速增长;一些新的线上消费孕育兴起。“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接受度的提高,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可能被打破,线上消费内容和场景将不断丰富,消费者对线上渠道的粘性将进一步提高。
应用新技术的新型服务方式也在快速涌现,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在消费领域,无人机送货、无人车载人等新兴服务方式大显身手;在生产领域,针对疫情救治等医务特殊场景和利用5G云端技术,开发出了用于消毒、清洁、测温、巡逻等新型服务机器人,并在一些重点医院投入使用,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感染风险。

3. 为什么加大宏观经济总量调节力度,积极扩大内需,是化危为机的关键?

  扩大内需是应对现实挑战的客观需要。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我国实施了三次扩大内需战略。第一次是在1998年,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加之“九八”洪涝灾害,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从“适度从紧”转向“适度扩张”,成功地应对了冲击。第二次是2008年,由于爆发了“5·12”特大地震,接着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和挑战,我国及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安排了1.18万亿元,带动了4万亿元社会总投资规模,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经济企稳回升。第三次是当前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需求侧与供给侧共同发力扩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生产和需求受到严重影响,供给与需求同时遭到冲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短期内难以恢复,而且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在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可能因此陷入全面衰退,这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亟待需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当前形势下的重中之重,坚决稳住经济基本盘,加大政策对冲力度,增强宏观政策合力,坚决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扩大有效需求,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促进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 

  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关键性作用。投资从短期看是需求,从长期看是资本积累。作为拉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在稳增长、扩内需等方面起关键性作用。当前,我省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扩大投资既有需求也有潜力。与消费和外贸相比,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积极扩大内需,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无疑需要更大程度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大具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投资,以及具有稳增长、调结构与惠民生、补短板意义的投资,有利于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一是围绕先进制造业扩投资。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投资的引领作用,强化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支持重大技术攻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新机遇,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壮大新动能。二是围绕“两新一重”增投资。我省基础设施仍然存在明显短板,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管网等领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随着新兴技术日新月异,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新型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暴露,新型基建蕴藏着巨大的投资空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经济发展创造广阔舞台;也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与推进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有机结合起来,精准聚焦基础设施的短板领域,加大城际交通、信息网络、生态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聚焦影响民生改善、脱贫攻坚领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增强消费对扩大内需的基础性作用。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同时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意愿也有所降低。推动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仍要依靠消费扩张,要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升,扩大居民消费,使居民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释放消费潜力,让消费为扩大内需注入强劲活力。一是稳定和增加居民收入。受疫情影响,居民的工资收入大幅降低,这直接拉低了消费需求。要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切实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各项工作,采取积极措施,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允许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和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摆摊设点,引导摊贩文明经营,集聚消费人气。积极发展早市和夜市经济,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二是构建新型消费生态。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模式,支持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鼓励企业建设线上线下一体的新消费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加快5G网络建设和商用,依托“互联网+”提升消费服务。三是是改善消费环境。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规划布局,引导商业适度规模经营,错位发展。支持商业提质增效,促进商业模式转变和经营业态创新,着力减少中间环节和经营成本,通过精准营销、协同管理提高经营效益,改善消费体验。

为什么加大宏观经济总量调节力度,积极扩大内需,是化危为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