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简介

2024-05-18 23:38

1. 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简介

近代人物   中文名:常香玉
  别名:张妙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巩义市董沟
  出生日期:1923年9月15日
  逝世日期:2004年06月01日
  职业:豫剧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花木兰》、《拷红》、《人欢马叫》等
  主要成就:豫剧常派创始人豫剧六大名旦之一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中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配偶:陈宪章
   常香玉人物生平 
  1923年,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市董沟。
  1932年5月,随父亲张福仙搭班开始拜师学艺,拜了翟燕身、葛燕亭、周海水等人为师。初学武丑、小生、须生,后专演花旦。
  1933年年初,随父搭太乙新班习演,向王金枝、徐双槐求艺。
  1935年11月,三赴郑州,随父再搭周海水太乙班,进开封闯荡。到开封不到两月,便凭借文武不挡、生旦俱佳的出色技艺,崭露头角。由垫戏改为中轴,成为太乙班的主演之一。
  1936年,《泗州城》连演3场,轰动开封。从此以后,常香玉正式成为主演。
  1937年2月,常香玉在张福仙、王振南、史书明等的扶持下,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
  1938年2月,为宣传抗日,戏曲研究社排演了王振南编剧的新戏《打土地》。
  1941年秋,初识崔兰田,并与汤兰香重逢,合作演艺《贩马记》。
  1944年6月3日,与陈宪章结为连理,结婚仪式在西安东大街正大豫饭庄秘密举行。
  1945年4月28日,正式公开与陈宪章的关系。不久,长女常小玉出生。
  1946年7月,次女陈小香出生。
  1947年10月,陈宪章被国民党逮捕,常香玉竭力营救,几近倾家荡产。
  1948年春,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6月,儿子陈嘉康出生。
 (历史lishixinzhi.com)(历史lishixinzhi.com)  1951年8月7日,常香玉率剧社开始为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全国巡回演出。
  1952年3月4日,完成捐机任务,回到西安。
  1953年4月,随赴朝慰问团到朝鲜进行慰问演出。
  1956年3月4日,河南豫剧院成立,常香玉任院长。
  1957年1月14日,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成立,常香玉担任副主席。
  1959年,党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召开,常香玉为大会演出了豫剧《破洪州》。5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8月14日,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2年2月2日,河南省文化局举行收徒拜师大会,常香玉收孙兰香、林秀兰等五人为徒,并在大会上发言。
  1977年6月,常香玉赴北京参加电影《春天》的拍摄工作。12月27日,调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
  1979年,常香玉当选为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在河南省第二次文代会上,常香玉当选为河南省文联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主席。
  1983年6月23日,中共河南省委任命常香玉为省文化厅艺术顾问,不再担任省戏曲学校校长。
  1991年5月,在河南省第三次文代会上,常香玉被推举为省文联顾问。12月,河南省剧协第三次代表大会在郑州举行,被推举为名誉主席。
  1996年11月,河南省剧协第四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常香玉再次被理事会推举为名誉主席。
  1997年4月25日,河南省委决定成立振兴豫剧指导委员会,常香玉任委员。12月,收山东菏泽豫剧团演员朱桂芹为徒。
  1998年12月,常香玉收开封市豫剧团演员朱巧云为徒。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常香玉主要作品 
  影视作品  作品名称  > 上映时间  作品类型  > 扮演角色  导演  > 合作演员  
  花木兰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刘国权、张新实赵义庭、吴碧波、马天德、汤兰香
  人欢马叫1965年戏曲艺术片大娘孙敬王善朴、任宏恩、魏云、张富生
  豫剧艺术家常香玉1980年纪录片常香玉段洪>
  常香玉1993年电影常香玉顾琴芳艾立、王亚君
  综艺节目  节目名称  > 播出时间  摄制单位  
  鲁豫有约·常香玉2003-07-0凤凰电视台
   

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简介

2.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她的一生有哪些传奇经历?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她的一生有哪些传奇经历?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戏曲界公认的豫剧大师。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了常派真假混合声演唱体系,形成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常香玉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最大的磨难是文革动乱中的遭遇,文革中常香玉曾被长期批斗关押,连父亲临终前都未能去见上最后一面。那时,常香玉被定成中统特务,有一天,她被四个人五花大绑地架出去要枪毙,后来等了两个钟头也没见动静。就在常香玉惊恐不安的时候,一个炊事员走过来,说那是孩子们闹着玩的,给她松了绑。

常香玉德高望重。解放前,常香玉为救难民,经常义演。解放后,为发展衣业捐过拖拉机,为抗美援朝捐过战斗机。十年动乱之后,她又把补发的工资全部作为党费上交。改革开放以来,经河南省委批准,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 香玉杯艺术奖”,“非典”期间,她捐款1万元用于河南农村的抗“非典”工作..无论在任何年代,她把金钱都看得很淡,对待财物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之心。

3. 着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简介详情

  “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当场一字难。当场不认父。千学不如一见。一清二混三不见。技要稳准狠。艺不离手曲不离口。”常香玉是豫剧六大名旦之一,戏曲功底也是很深厚的。
    
   
  
   常香玉(1923年—2004年),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长、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常香玉是常派的创始人,有着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净的音质、正确的运气方法、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的吐字技术和娴熟的润腔手段,唱腔甜美,吐字清晰,表演细腻传神,规范精到,富有一种阳刚之气。
  
   常香玉原唱豫西调,属下五音唱法。后来逐渐融合了祥符调的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风格,同时,还吸收了曲剧、河北梆子、京剧等诸剧种的元素,形成独特的“常派”唱腔。
  
   常香玉对豫剧唱腔的创制和拓展,首先表现在结合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上,对前辈们的唱腔艺术进行全面继承和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的高格调追求,赋予豫剧传统唱腔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其次,还表现在对板式的灵活运用和发展上。另外,常香玉对豫剧唱腔创制的另一贡献是发展了豫剧清唱这种演出形式。
  
   常香玉带领的常派,运用的润腔方法主要有:装饰音润腔、鼻音润腔、顿挫润腔、力度及速度润腔、音色润腔、情感反应润腔等。装饰音润腔就是不改变旋律的骨干音,运用上下滑音及颤音等装饰音来润饰唱腔,起到“正字”的作用。鼻音润腔,就是根据人物需要,在演唱韵尾是鼻音的字时,把韵尾归入鼻腔内行腔,使之起到润腔作用。
  
   吐字清楚是常香玉豫剧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常香玉说过:“在演唱方法里,吐字最为重要,因为它是一切唱腔的基础。合乎四声的要求、念准尖团字音、分出抑扬顿挫、讲究收腔归韵,才能做到吐字清晰,若吐字不清就不能达意,再好的唱腔观众听不明白,就不会受欢迎。”
  
   常香玉,玉沽冰清,德艺双弊,香玉常在,一代人民艺术家;梨园存,春色满园,声情并茂,青春永驻,万世中华戏曲魂。横批:戏比天大。
  
   【结束语】常香玉在语句上留下的痕迹是让很多人受益匪浅的,其孙女小香玉也在豫剧文化上取得了不少的成功,这其中少不了的更是常香玉对于她的教导。

着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简介详情

4. 豫剧大师常香玉原名叫什么?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原名张妙玲。9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玉者,高雅纯洁、坚固之意,姓、名意义相联系,表现了她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要艺术之花常香不败;为人处事,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心灵纯洁,坚贞如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脚。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5. 走进豫剧大师常香玉故里

 说起常香玉,是河南人都可以说上一二,可常香玉的故里,却很少有人知道,更是无从说起!
  近日,我来到常香玉故里,感受到了常香玉简介,浓浓的戏曲文化和深深的爱国精神!确身体会到了那个年代的艰苦、艰辛,和现代的幸福生活,成了鲜明的正比例!我心中感慨万千......
  我先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常香玉故里位于: 巩义市的南河渡镇董沟村是豫剧艺术大师常香玉的故里。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豫西小山村。村口立着两通石碑,一通上面刻着“香玉故里”,一通上面是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写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进村口不远向右拐,走上一个石砌的慢坡,就到了常香玉故居的门前。路边有一眼古井,井口上有一个辘轳架。村民们说,常香玉小时候常在这里练功、打水,清甜的井水孕育了一代艺术大师。
  下面大家随着我的镜头,一起去确身感受一下吧!
  
   
  缅怀先人——常香玉
  
  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亲笔提词: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常香玉故居的院子并不大,当中长者椿树和枣树,东北角有四孔黄土窑洞。1923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常香玉就出生在这里。
  
  
  
  常香玉简介
  其实,常香玉原来并不姓常,而是姓张,叫张妙玲。据大师回忆:“我爸爸是个有名的豫剧西府调艺人,唱花旦的,本名张茂堂,艺名张凤仙,后改张福仙。”
  常香玉学唱戏,第一个师傅就是他的父亲。但是她的族人却不能容忍张家的女儿去伤风败俗地学唱戏,族长对她父亲说:“要学戏就不要姓张”。后来他被父亲的拜把兄弟常会庆认作干女儿,改名常香玉。
  
  
  
  
  经过重造的院子,保留了原来的本貌,是为了纪念常香玉大师......
  常香玉的辉煌历史
  
  
  
  
  
  所有的陈设都保留原来的样子
  
  
  
  
  
  
  这就是常香玉,这里就是常香玉出生的地方,成长的地方!一代大师就是这里造就的,孕育的......
  有些东西语言无法诉说,只有体会了、感受了,才能有所感悟常香玉简介,由心而发......
  由心而发的感悟,会铭记在心,是无法忘却的......
   

走进豫剧大师常香玉故里

6. 与常香玉齐名的豫剧名家是谁?

马金凤

马金凤,1922年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苦艺人家里。原姓崔,小名金。6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了《三义记》、《刘二姐赶会》、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 
解放后,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老征东》进行整理,易名为《穆桂英挂帅》。1953年到上海演出时,曾得到梅兰芳的具体指教。后对剧本和演出进行了多次认真地锤炼和加工。1956年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她的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7. 豫剧大师常香玉年龄

常香玉(1923年-2004年),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
中文名
常香玉
别    名
张妙玲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省巩义市董沟
出生日期
1923年9月15日
逝世日期
2004年06月01日
职    业
豫剧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
《花木兰》、《拷红》、《人欢马叫》等
主要成就
豫剧常派创始人 
豫剧六大名旦之一 
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中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配    偶
陈宪章

豫剧大师常香玉年龄

8. 有着“豫剧大师”之称的常香玉,为何要废除小香玉的名号?

已故中国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律师罗新建近日向凤凰记者披露了从未公开过的常香玉声明,首次公开了常香玉收回其亲传弟子,孙女陈百玲“小香玉”艺名的决定以及来龙去脉。

常香玉声明收回“小香玉”艺名
    2004年5月中旬,正在河南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常香玉老人委托律师,发表了如下声明:
    我的声明
    当初我曾给孙女陈百玲,起了个艺名叫小香玉,意思是要求她通过经常上演《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我这三个代表剧目,把我的豫剧艺术流派,即人们通常说的常派豫剧表演艺术,继承和发展下去。
   当时她也表示决心这样做,可是她从1997年开始,就不按照这个承诺办事了。为此,我曾两次到她家和她谈这件事,要求她回到原先的承诺上来,可她根本听不进去。还对我说:“ 奶奶,现在时代变了,豫剧没有发展前途了, 我不能再搞你那一套了”。
   时至今日,她走的路,与当时对我的承诺南辕北辙。既然这样,“小香玉”这个艺名,对她已经名不符实。因此,我决定从今日起,收回陈百玲对“小香玉”这个艺名的继承权和使用权。
   常香玉的律师罗新建说:“作出这个决定本身,老太太也是经过了一个过程。就她内心,肯定是经过无数次掂量,无数次考虑,甚至无数次反复。我相信是这样。那么签名的时候她非常慎重,就可以看出从她拿笔的那个动作,那个举笔签字的动作可以看出来,既慎重又沉重。”
垫戏的小字辈引起常香玉的关注
    常香玉生前曾经说她自己有两个遗憾,其中一个就是,她的后代当中,没有人能够完整地把她的常派唱腔继承下来。其实大师曾经培养过多名弟子,其间就包括外号“小香玉”的陈百玲。
   2004年6月,在常香玉的追悼会上,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小香玉,此时的她并没有成为媒体追逐的中心,而在随后遗体告别的人群中,人们却发现,她已经悄悄的走了。
   作为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亲传弟子,曾经以“小香玉”名噪一时的她,为什么会在如此重要的场合,隐身匿迹呢?这对师徒之间,究竟藏着怎样的曲折恩怨?事情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
   小香玉原名陈百玲,出生在河南郑州的一个豫剧世家。六岁开始跟爸妈住进河南豫剧团的家属院,天天受到艺术的熏陶,就稀里糊涂地爱上了这一行。
   十岁时,她瞒着家人偷偷考上了河南省艺术学校,但遭到家里人的激烈反对。
   陈百玲说:“除了奶奶,爸妈也都是搞艺术的,文革期间他们这些搞艺术的都被整怕了,他们刚被收拾完,不想孩子再去挨收拾,所以骂我神经病。尤其是奶奶,反对得最厉害,那时候她在家里说话最有分量,她希望我好好上学,学一门混饭吃的技术,当医生。第二年,我又悄悄考上了郑州艺术学校,他们就没有再阻拦,直到我成名了,才接受这个现实。”
   1982年,17岁的陈百玲因出演《花木兰》一夜成名。
   陈百玲说:“《花木兰》之所以能火,首先主题是巾帼英雄,故事很好,现在美国好莱坞不还翻拍成动画片了;其次里面加了很多很好的音乐,又有了奶奶的心血,所以流传到现在。在奶奶的唱腔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一段,我就这一段唱得最好。”
市委书记出面陈百玲改名“小香玉”
    常香玉夫妇发现陈百玲是一个唱豫剧的好苗子,于是要为陈百玲正式改名为“小香玉”,可是当时的陈百玲却十分不愿意:“我可不高兴了,我觉得陈百玲已经成名了,小香玉又没姓这叫什么呀?”
   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大树的阴影也很大。陈百玲不想呆在大师的阴影之下,而让自己的演艺生涯变得那么艰辛。
   但当时郑州市市委书记,都开始出来做工作。常派唱腔的传承,各方面的期待,使得陈百玲最后还是接受了“小香玉”这个艺名,成为大师的亲传弟子。
跳墙逃跑的“小香玉”
    改名“小香玉”后,常香玉为了更好的教导培训,就跟陈百玲家人商量,把她接到自己家来住着。
   大师口传身授,可那时候的小香玉却收不住心。“她不行,她到那儿她呆不住。她夜里跳墙跑两回,夜里跳墙走了。”
   但大师并没有放弃,这么好的苗子,她急切的希望能够继承她的演艺事业。对孙女的每部戏,常香玉都会提意见。
   “小香玉”说:“奶奶对我的每个作品,都是毛病和问题若干,但满意是主要的。包括我后来办学校后,搞了很多很现代、很酷的作品,她都给予肯定,就是认为节奏有点太快,看不清,可能跟年龄有关系。她从不当面夸我,总是问我尾巴是不是压住了,可别让它翘起来。”
   在大师的密切指导下,随着《白蛇传》、《五女拜寿》等一系列优秀剧目的推出,小香玉的名气越来越大,演艺事业如日中天。
   可这时候,事情又发生了转变,常香玉老人的期望,再一次陷入危机。

“小香玉”终于放弃
    1994年,小香玉把自己的几十万积蓄拿出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希望艺术学校,第一批招收的是全免费的穷孩子。过程中的艰辛让她始料未及,苦与累的时候,小香玉也想过放弃,但放弃的同时又想把事做好,所以一直很矛盾。
   小香玉办学校的事情,常香玉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为了豫剧的发展,常香玉甚至抱病跑到陕西去帮助她,给她讲话,帮她做工作,给她争取各个部门的援助。
   但陈百玲却慢慢发生了改变。她说:“2004年8月份,孩子们全都毕业了,我也有时间考虑转型了,学校是继续办下去,还是搞成一个艺术团,在舞台上多做一些观众喜欢的作品?在戏剧界小香玉是最年轻的,但在社会上,都快被淘汰了,老脸不能看了,赶紧再做点作品就收摊呗。”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陈百玲认为豫剧戏剧以后没有什么大的希望,“她就不学了,她就不演了,她就不干了。”
   常香玉失望之极,2004年5月中旬,正在河南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人,决定用一种方式挽回曾经的决定。她委托律师,立下遗嘱,发表了前述的声明。
曾把希望寄托在小女儿身上
    有人说常香玉对自己继承人的选择异常的严谨,也有人说正是常香玉异常严格的要求,让常派唱腔没有了她自己认可的继承人。
   但无论如何,常香玉作为一个剧种的推动者功不可没,而事实上,她也曾经在继承人上做出过选择。
   在陈百玲的出现之前,常香玉把希望寄托在小女儿常如玉身上。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常如玉不但没有继承母亲的常派唱腔,甚至远走异乡,与豫剧决裂,母女冷战达18年之久。恩怨纠缠,世事无常。
   常如玉说:“我以前觉得我妈就是一个冷血动物。我到了美国,我不敢给她打电话,每次打电话我说实在的我心都是跳的。”
   常如玉是家里第4个孩子,因为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三毛”太苦,家里不排“三毛”,常如玉就“顺延”成了五毛。
   常如玉常听家人说,她出生时的哭声特尖特响亮。父亲在一旁喜得对母亲说:这孩子嗓子好,将来一定可以继承你的事业。
   常香玉曾有着这样的打算:“我和老伴俩人商量,(以后咱们的孩子)三个姓陈、两个姓常,姓常的都想给她接我的班来。”
   上小学时,父亲给她取名“常如玉”。但识字后,五毛觉得“如玉”这个名字没啥个性,像妈妈也没啥好的,就自作主张在“如”字上加了个草头。父亲坚决不让,说“你将来就是要像常香玉。”
不学豫剧母亲举刀相向
    常如玉本来是很喜欢豫剧的。可正因为她是常香玉的女儿,最终却没学成豫剧。
   常如玉记得,上幼儿园时,有一次,她不小心把手弄伤了。妈妈看到她手背皮开肉绽、血流如注,焦急地对大夫说:你一定要治好她的手,否则她就不能登台演戏了。
   敏感的如玉突然觉得,母亲眼里只有豫剧,根本没她这个女儿。于是她赌气坚决不学豫剧。
   见女儿不想继承自己的衣钵,常香玉非常生气,有次竟气得拿刀要砍她。
   那天常如玉一回家,妈妈因为她不愿学豫剧说了句难听的话,她当即顶了一句,妈妈气得拿起菜刀冲她劈过来。二姐见势不妙,赶紧抱住妈妈,爸爸惊恐地大喝:你还不快跑!父亲和姐姐的解围,让她躲过一劫。
18年母女不相往来
    1985年,为了摆脱母亲让她学戏的烦恼,年已30岁的常如玉毅然离家去了美国。
   常如玉出国后,每次打电话回家,就发现妈妈不愿跟她说话,常常一句硬邦邦的“我很好,家里也很好”就挂断了电话。她心里窝着气,索性好长时间不打电话回家。
   直到在美国成了家、做了母亲后,常如玉才渐渐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一片苦心。
   常如玉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当电影演员,她花了很多钱让女儿上模特学校,结果女儿几天的兴趣一过,就不干了。如玉气得想打她,女儿高声叫着说:我如果不做演员,你是不是就要打死我?
   在女儿的反抗声中,常如玉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她突然觉得,自己对女儿的伤心、失望,一如当年的母亲。
   两年前,常如玉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常香玉的豫剧艺术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可能成千古绝唱。
   常如玉感到心痛,她想母亲肯定比她心痛千万倍。她当即拨通了电话,问母亲,她要学戏的话,还来不来得及?喜出望外的母亲在电话里哭了。
   抛下在美国的生意和未成年的女儿,如玉的归来对晚年的常香玉是极大的欣慰,母女间多年的矛盾,在两人的一教一学中彻底消除。
   除了学戏,常如玉更多的时候,愿意陪母亲出来走走。常香玉理解女儿从美国回来学习豫剧的孝心,但是,常香玉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和时间来教授女儿了,而女儿也已经错过了学习豫剧的最佳时期,她只能让一切顺其自然。
   从常香玉的身上,可以说我们看到了一代老艺人为戏曲艺术执着追求的一生,我们也看到了他们为社会所贡献的心力,以及在家庭、亲情、师生之间的挣扎妥协。常香玉在豫剧艺术方面的成就,或许我们可以不懂,但是她在人生大舞台上的每一次精彩演出,每一个动人的细节,却是值得细细品味。

我的几句话
   我想说的是大师转眼间离开我们已经四年了,还记得四年前的那个儿童节因为老人家的离开而变得发灰了,还记得当我在大河报上看到这则消息时的泪流满面,我真是从小听着老太太的《花木兰》长大的,从小听着老太太捐献飞机的故事长大的,当时她走的时候我真的可难受,总是流泪,我无法表达当时的心情,还记得老太太在艺术人生中的专辑,老人家的心里只有戏,她说她的遗憾是她的学生中没有一个能完整的继承她的唱腔的,我感觉真的是这样的,像虎美玲老师更多的是先生的青衣和闺门旦的表演,而王惠老师则更多的是先生的老旦的表演,我们的常大师,我们都知道不论是青衣,花旦还是老旦都是比较全面的,像青衣戏《断桥》,花旦戏《拷红》,以及晚年的代表作《柳河湾》和《朝阳沟》里的老旦,真是不错的!可以说是先生把豫剧推向了全国,影响了一代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今天我们缅怀她就是要学习她“戏比天大”的精神,就是要学习她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就是要学习她奉献艺术的无私精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