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发展史概述

2024-05-09 19:23

1. 中国诗词发展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中国诗词发展史概述

2. 中国诗词发展史


3. 诗词的简介和起源

《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按故事情节又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注:“词”与“辞”在“言词”这个上是同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词”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
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分为小令,中调,大调亦称长调。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诗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扩展资料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词

诗词的简介和起源

4. 中国诗词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八个阶段。

一、上古神话传诗,中国最早的灵魂诗词。
中西方文化有所差异,但是历史几乎都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在没有具体的记载历史之前,历史永远是个迷,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恐龙时期,人类形成初期,再大一点延伸到地球的形成,这些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历史,且无从考究,目前人类正在探索和研究中……这中间有很多很多的诗歌随着沧桑巨变留在了万古历史桑田中……
上古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就这样有了人类,也就就有了语言,语言就是最早的诗,每一声称呼,每一句语言,都是最古老的诗,所以诗歌的发展最初是从语言到文字演变而来。
二、历史记载《诗经》和《楚辞》时期。
《诗经》作为中国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虽然作者不详细,但是内容总体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近几百年的历史面貌和生活现状,在我国诗歌历史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世诗歌的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也就是说中国《诗经》以后的诗人大多都受《诗经》的影响。
风雅颂各有千秋,现实主义韵味贯穿诗歌,其艺术魅力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现状,不愧是中国诗歌的里程碑和源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楚辞》虽然为方言体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恰似神话之飘渺,又具洒脱和豪放,由屈原创作,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具有地方特色文学,但其抒情方式和豪迈情怀,很大程度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又有南北文化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独领风骚。

三、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诗歌可以形象地说是把诗和音乐相结合,是《诗经》和《楚辞》之后的一种新体裁,源于民间而走向官府,汉代是历史大发展时期,也是乐符最辉煌岁月,宫廷有专门的官职和从事创作诗歌的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乐符机构。
其诗歌表现形式为,要不表现富贵奢华的生活,要么就是贫穷人的悲惨景象,阶级思想特别明显,同时爱恨分明,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符语言朴素自然,抒情融入在叙事之中,文字简练,形式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乐府是像五言诗过度的一个阶段,对盛唐时期的五言绝路起到了铺垫作用。
四、大唐盛世下的唐诗,诗歌演变中的王朝。
唐诗是中国文化灿烂的明珠,是政治面貌和民情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光有文学艺术的光环,还有很大的考古和研究价值,六种风格(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丰富多彩,传承古代乐符风格,又在基础上发到创新,融入了诗韵,平仄等。
唐诗以初唐四杰为开始,以田园诗人王维、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边塞诗人张九龄、王昌龄为代表,涌现出了无数的田园派诗,边疆军旅、浪漫和现实多派诗人,留下了愦不绝口的唐诗无数,为后世传颂,经久不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烟花三月下扬州……飞流直下三千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低头思故乡……

五、音乐文学艺术时期――宋词。
可以说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继承古诗词以后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宋词的特点就是又长又短,便于歌唱,神韵和意韵相结合,是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玫瑰,热累众人对他的喜欢和褒奖,并且留有余香的把它赠送给所有的诗词爱好者,与唐诗形成了中国诗歌历史上的绝代双雄。
要不婉约凄凉,要不豪放不羁,纵情演绎经典传奇,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几句相思醉心扉,多少词语惹人泪。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大江东去浪淘尽……云中谁寄锦书来……
六、具有舞台艺术效果的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散曲和杂剧的戏曲艺术,不仅有唱词动作,还有旁白,但是总体体裁还是沿用宋词,又融入了诗赋之精华,形成了独有的文学特色,元曲对于思想的表达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文人对理想的追求和渴望,元曲比宋词写的大胆明了。
元曲语言通俗,描写生动风格清新,对民生的描写更加鲜明,生动,对于曲牌、韵、对仗、平仄、衬字等都有讲究和要求,神情结合极具表演艺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七、戏曲和小说压制下的明清诗歌
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在于小说,尤其是清朝,民族交融思想和文化更迭,所出现的小说和戏曲,有时曲折复杂的思想斗争和生活向往,诗歌的发展相当坎坷,就没有前几朝那么有名气的诗人和诗歌。
大兴文字狱让人之文淡,淡之文少,就算有好的文学作品都不敢面世,孤芳自赏以至于很难留存,就四大名著的红楼梦,差一点就失传了,何况是几首诗词,那就不值得一提,明清时期社会对诗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阻碍和影响了诗词的发展。
但是到了清朝末期,新思想开始萌芽,新文化也开始觉醒,戊戌变法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文化人,也写下了了一部分充满理想抱负和对未来生活向往的美好诗词……
八、不拘一格,自由发挥的现代诗。
前面说了现代诗在清朝后期就有了萌芽,与古诗相比,更加的触景生情,因物而感,随时随地即兴发挥,更加自由,对韵律等不加追求,是心灵最直白的邂逅……
要说自由诗的发展,还要从五四运动开以后说起,可以说自由诗是五是运动文化新的产物,反映新生活,表达新事物,传递新感情,给人理想抱负和希望,以叙事抒情为主,更加自然,有诗的意境,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懂。
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应该是以建国未划分时间,有20年代的象征派,50年代的现实派,70年代的朦胧派,90年代的网络派,和现在的新文化媒体写作派。

北岛、顾城、舒婷、芒克、王小妮、海子……
伟大领袖也是现代诗的杰出代表,主席诗词“湖海荡波澜,全无斧凿痕”。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5. 中国古诗的发展史


中国古诗的发展史

6.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
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7. 古代中国的诗歌历史的发展源头是什么?

古代中国的诗歌历史发展的源头就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源头,它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不仅如此还有六篇有题目没有内容,也就是说有目无辞,被称为笙诗六篇,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社会面貌,刚开始的时候被称为《诗》或者是《诗三百》。
一直到了西汉的时候,就被尊为了儒家的经典,才被称为是《诗经》,《诗经》是按照《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代表的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民谣,《雅》代表的是周代人的正声雅乐,又被分为《小雅》和《大雅》,《颂》就是周王庭和贵族之间的中庙祭祀的乐歌,又被分为了《周颂》《商颂》和,《鲁颂》,孔子曾经概括过诗经的宗旨是“无邪”,孔子教育弟子们读诗经,以此而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等,人,在说理论的时候也常常引用《诗经》之中的句子。
后来《诗经》就被儒家学派奉为了经典,成为了五经之一,《诗经》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反映了当代的劳动,还有爱情以及战争压迫等等,甚至是天上地貌,植物等方面也会有一些记载,可以说《诗经》就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我国古代的诗歌一直在慢慢的发展,从《诗经》然后发展到《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而制定的诗体句子长短不齐,最多是以六言和七言为主,接着到了《汉赋》,乐府债刚开始的时候指的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来收集一些歌词来训练乐工,然后是《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小的时候就学习唐诗300首,然后一些的课本里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唐诗》《宋词》,最后是《元曲》,《元曲》是在元代独领风骚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我们通常说的《元曲》包括着散曲和剧曲。

古代中国的诗歌历史的发展源头是什么?

8. 中国的古诗词的发展史

的是两言诗,
,
,
,代表作是
和战国后期的
。两汉的汉
,代表作是
和《
.魏晋时期以“
”父子和
等“
”为中心组成
,即后世称道的“
”。还有“
”。代表作有
的82首《
》,东晋末年
的
,对唐代
有直接影响。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
、
等。
清丽婉转,代表作是《
》;
粗犷刚健,代表作是《
》。 唐代是
上的
,。“
”,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
等为代表的
,
山范水,抒写
,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
、
、
等为代表的
,多写边塞风光和
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接着李白、杜甫
,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
”。
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
呈现第二次繁荣。以
、
为代表,倡导了一场
。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
》、《
》等
的
。
的
、《
》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以韩愈、
为代表的
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
、
等。中晚唐之交出现的“
”
,其诗冷艳深幽,恢奇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
成就最高,有“
”之誉。杜牧擅
,
怀古、抒情写景,无不
,风姿绝代。
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
,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总体成就不如
,宋初诗人
、
等学
,号
。
俘、
、
等反对
,反对只讲

与缺乏社会内容的
,奠定了
健康发展的基础,
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北
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即苏轼和苏轼,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
”(陆游、
、
、
)。到宋末,有
、
。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
。
元代出现了
。前期代表作家是
、
,后期代表作家是
、
。
的
《
,
》、
的
《般涉调·
》是代表作。
明初,
、
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
大臣为首的“
”诗派,
,空廓浮泛。明中叶以后,以
、
为首的“
”和以
、
为首的“
”,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先有以
为代表的“
”起而矫之,继有以
为代表的“
”,主张“独抒
,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
的复古主张。稍后的“
”
、
等人,主张与“
”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清初,遗民诗人
、
、
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
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
提倡“
”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清中叶以后,
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
直抒性情之作、
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道光、
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
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
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词是配合
演唱的
体,起源于民间,
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
、
、
、
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晚唐
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
风,被称为“花间
”。五代时,
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
问世。

名列花间,词与
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南唐
注重刻画人物内
,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
语)。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

,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
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
评云:“词至
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宋初词家如
、
等,主要还是沿袭晚
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
。
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期的
对
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
,以写相思
见长,多用铺叙和
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
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
,开创了
派,使词摆脱了
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
体。北宋后期词坛主流又复归婉约,代表人物为
、
、
。秦词柔婉清丽,情辞兼胜,被奉为
正宗,与
并称“秦七黄九”。
笔调多变,
。词至
再一变,体现了
的深化与成熟。
精通
,善作
,以思力取胜,词风典丽
,对南宋
、风雅派词人影响极大。南北宋之交出现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
,创言浅意深、
的“
”。她善于
炼意,擅长
,令慢均工。前期词多写
相思,清俊旷逸;后期词抒身世之感、家国之思,苍凉沉郁。南宋初期词人如
、
、
等,多亲历
,故以词为武器,抒发爱国情怀,上承苏轼,下启辛派。
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主承苏轼但取径更广,使
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
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辛词风格多样,或
、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寓刚柔为一体。在
的影响下,
、
和稍后的
、
等人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辛派爱国词人群体。 

在
对峙、政局相对稳定的南宋后期,出现了以
、
、
、
、
等为代表的
。其中突出者要数
、
,他们同是
周邦彦,但姜词清空骚雅,吴词工致密丽。 

词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兴气象。清初,
效法苏、辛之豪放,开“
”;
推崇姜、张之清空,开“
”;
善作
,长于
,以情取胜,风调酷似后主
。清中叶后,以
、
为代表的“
”纠
之偏,论词主
寄托,重视词的社会作用,其影响直达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