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性格思想,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与康桥的关系,什么叫“康桥情结”

2024-05-07 15:28

1. 徐志摩的性格思想,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与康桥的关系,什么叫“康桥情结”

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在那里,他“惊见真善美浩瀚的光华”,“顿觉性灵开放”,他视康桥如“知己”,称她为“精神依恋之乡”。他的文艺情趣和政治理想都是在那里形成的。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徐志摩曾说他有过“单纯的信仰”,说“苦难的现在只是准备着一个更光荣的将来”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杜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己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启超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鬟,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4岁。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1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4岁。 主要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徐志摩的性格思想,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与康桥的关系,什么叫“康桥情结”

2. 徐志摩的性格思想?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与康桥的关系?什么叫“康桥情结”?

1.徐志摩的性格是外向敏感型。他的性格特点是具有惊人的创造力,丰富的直觉能力。他的自信心非常强,甚至是很自傲。他对身边的人、物都非常热爱,身在其中,方得其乐。他喜欢变化,反感条条框框,循规蹈矩。他不会轻易屈服自己的生活,相反,他要不断进行自我挑战。

徐志摩的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而其精神世界的悲剧,归根结底也是由于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的脱节。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一员,他既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又有天生的软骨病和妥协性,充分表现“五四”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2.文学史上的地位:徐志摩(1896~1931)是星月诗派的代表人物,现代著名诗人。1916年考入北大,1918~1922年曾先后留学美,英,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很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韵律和谐,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诗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3.与康桥的情结:1920年 他赴英进入剑桥大学学习 康桥是剑桥的一座桥 他在剑桥度过了很美好的学习时光 当他离校后再一次回到剑桥时 回忆往昔 当再次离开 离愁别意涌上心头 也是对自己青年时光的回忆与告别,于是写下了《再别康桥》 。

4.为何叫再别康桥?
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3. 徐志摩的康桥情节对于他走上文学道路又怎样的影响

确切的说是康河,徐志摩的性灵的舒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林徽因早年随父宗孟在英国念书,那时候还不认识徐志摩(之于北京梁任公家有一面之缘),在英国相识的两个人可谓是擦起了感情的火花,徐志摩这个人感性多于理性,每当夜晚的时候,他会邀请林徽因偷偷的去康河划船,英国是一个日不落的国家,所以随时夜晚,在明月的照射下,河水熠熠生辉,给这对情侣带去的不仅是性灵的启发,更多的是诗意的浪漫。好景不常,林徽因因徐志摩有婚而回国离开志摩,从那以后,徐跟林基本上就没有过以前的那种宁静与快乐,对于徐志摩这个充满诗意的人来说,他既爱康河且为他留下了很多牵挂,不能不说它对徐志摩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当然如果硬要说对文学道路的影响,其实徐志摩能从美国飘洋过海去拜罗素学哲学这一点就证明徐志摩本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创作热情。
我是徐志摩的诗迷,如楼主也是,我们可以多多交流。

徐志摩的康桥情节对于他走上文学道路又怎样的影响

4. 简述徐志摩在康桥的经历

趣看作家——徐志摩:就读康桥及其影响

5.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背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

再别康桥写的应该是作者到了英国,见不到其在英国留学时所交的英国女友时的那种怅惘失落的情绪,而我们国立教参中的种种说法,好象是为了不捅破作者的神圣的面纱吧,在分析的过程中都不愿提及作者的这一方面的情感因素。康桥只不过是一种象征罢了,诗本身写的异常优美,细细品味之后,会让人有一种柔情满怀的感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背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

6. 为什么说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归宿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追问:  他为什么写 再别康桥 啊

7. 对于徐志摩来说,康桥到底意味着什么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
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
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
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对于徐志摩来说,康桥到底意味着什么

8.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留恋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可以说,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再别康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