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反脆弱》 15

2024-04-30 20:48

1. 读书笔记《反脆弱》 15

十行采集:
  
  
 1.生活中削足适履的典范莫过于简化非线性事物,使之呈现出线性——这种简化扭曲了事实。
  
 2.对于脆弱的事物,冲击带来的伤害会随着冲击强度的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直到达到某一水平)。对于反脆弱性物体,在一定限度内,冲击越强,带来的益处越大(相应的,伤害也更小)。
  
 3.一件罕见的严重事件的影响将远超过较小冲击的累积影响。一些细微的变动就会给超负荷运转的系统带来严重的后果。
  
 4.政策制定者的工具(和文化)都过度依赖于线性,而忽略了那些隐藏的效果,他们称之为“近似”。但是,凸性效应会导致近似结果根本无法代表现实情况。
  
 5.事实证明,食物来源的变化和生理反应的非线性,对生物系统来说至关重要。
  
 6.当一个人别无选择不得不采取一些行动,而且是不计成本地采取行动时,忍痛行为就发生了。瓶颈是所有忍痛效应的源头。忍痛会因规模加大而恶化。
  
 7.规模带来的收益是可见的,但风险是隐蔽的,而一些隐蔽的风险会带来脆弱性。因此,小可能是美,其脆弱性也肯定更小。只计算收益而忽略失败的概率是完全错误的。
  
 8.随着复杂性的增强、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度的增加、全球化的推进,以及所谓“效率”这种让人们违背规律行事的野蛮概念的出现,“黑天鹅”效应势必增加。
  
 9.脆弱性直接源于非线性和凸性效应,而凸性是可衡量的。例如,脆弱公司的营业额增加10%带来的利润增加额,低于营业额下降10%带来的利润减少额。
  
 10.如果一个人在变化面前是脆弱的,那么平均数的概念就是没有意义的——温度的偏差远比平均温度重要。平均数的概念可以是良好的简化信息,也可以是削足适履的典型。
  
 11.反应越是非线性,平均数的相关性就越低,围绕平均值保持稳定的重要性就越高。
  
 12.反脆弱性的隐性利益在于,你犯的错可以多于随机性错误,但最后仍有出色业绩。你可以愚蠢,但只要具有反脆弱性,表现仍然会很好。
  
 一行精华:
  
 规模带来的收益是可见的,但风险是隐蔽的,而一些隐蔽的风险会带来脆弱性。因此,小可能是美,其脆弱性也肯定更小。
  
 平均数的概念可以是良好的简化信息,也可以是削足适履的典型。
  
 感受,启发,行动:
  
 1.无可否认的事实,世界是不确定性的,是波动的,也是非线性的。但是我们往往牢牢抱着线性思维去分析过去,去预测未来。这就是一个最大的讽刺和矛盾。
  
 2.线性思维的最大误区就是平均数陷阱,虽然心理学上有向平均数回归的提法,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却不能忽略远离平均数的那些情况,甚至我们要更重视那些极端情况。线性的简化只能做到近似,但黑天鹅事件告诉我们,只考虑近似情况是掩耳盗铃。正确的做法,必须是使用非线性思维模式去应对非线性的世界。
  
 3.“小就是美”,让我想起老子的理想国“小国寡民”。可以理解,相对简单的系统,蕴含的风险也较低,管理的难度也相应降低。可是现在社会,动辄大规模,超复杂的系统,会导致很多隐藏的风险我们无法发现,再加上非线性的特点,风险增加一点点,导致后果会增加非常严重,甚至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当系统规模增加时,管理者必须改变思维模式,用更加非线性,反脆弱的方法去进行管理,而不能照搬原来的模式,还自我安慰说“以前我也是这样做,不也成功了吗?”。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刻舟求剑,因为非线性的系统,变化就如温水煮青蛙,等你发现就来不及了。

读书笔记《反脆弱》 15

2. 《反脆弱》读书笔记二

第一卷   反脆弱性介绍 
  
 1、反脆弱的原型
  
 因为生活中有太多事物未被命名,作者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指代,只能用“反脆弱“作为脆弱的反义词。
  
 传说小亚细亚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四世在其父被暗杀后被迫东躲西藏,期间由于持续用药而摄入了尚不致命的有毒物质,随着剂量逐渐加大,竟练成了百毒不侵之身。这种对毒药免疫的方法被称为米特拉达梯式解毒法,当人们不断地接受小剂量的某种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额外的或更大剂量的同类物质逐步产生免疫力的结果。这是在疫苗接种和药物过敏测试中使用的方法。这还不能称作完全的反脆弱性,仍处于较温和的强韧性阶段,但已经逐步接近反脆弱性了。
  
 现在考虑这样一种情况,摄取一定剂量的有毒物质使你变得更为强壮,即在强韧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药理学家创造的一个词——毒物兴奋效应——说的就是小剂量的有害物质实际上会有利于机体健康,起到药物的治疗作用。所以,毒物兴奋效应才是常态,缺乏毒物兴奋效应则对我们有害。
  
 作者由此推理,剥夺了系统的压力或重要的压力源并不一定是好事,甚至可能是非常有害的。
  
 2、领域独立就是领域依赖
  
 系统可能需要一些压力和刺激,人们可能会在某一个领域中体会到这一观点,但在其他领域却全然忽略了。比如医疗领域,很好地理解某一想法,但在另一个领域,比如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却未必能理解同一个想法。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反脆弱性很明显甚至太明显的地方,却看不到它。我们很少将成功、经济增长或创新理解为对压力的过度补偿,我们也从未看到其他地方出现这种过度补偿。
  
 3、随处可见的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
  
 创伤后成长的现象,这是与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相对立的一种现象,指的是人们在受到过去事件的伤害后重新振作并超越自己。知识分子往往关注的是随机性(脆弱性)带来的负面反应,而非正面反应(反脆弱性)。这不仅仅发生在心理学领域,它随处可见。
  
 伟大的罗马政治家监察官老加图,就将安逸——几乎任何形式的安逸——视为通向堕落的道路。他不喜欢所有轻易就能获得的东西,因为他担心这样会削弱意志。而且,他担心这种弱化意志的事件影响的不只是个人层面:事实上,整个社会都会堕落。整个世界空前富裕,也承受着空前沉重的债务,靠举债生活。历史记录表明,对社会来说,我们越富有,就越难量入为出。富足比贫困更难对付,正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缺少过度反应,也不会产生过度补偿。
  
 4、如何利用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
  
 你怎么创新?首先,尝试惹上严重的但并不致命的麻烦。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就认为困难唤醒了天才。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创新!
  
 好马与劣马一起赛跑,最终会越跑越慢,而与更优秀的对手比赛则会越战越勇,并一举夺魁。压力源、反毒物兴奋效应与挑战的缺乏都会导致应激反应不足,从而降低最佳表现的水准。
  
 过度补偿机制往往隐藏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长途飞行后最好去健身房锻炼以消除疲劳,而不是坐下来休息。此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小伎俩,如果你急着要完成某事,不妨将其交给办公室里任务最繁忙的(或第二繁忙的)那个人去做。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都会被浪费掉,因为空闲时间会让他们无所事事、懒惰、无心向学,而一旦他们忙起来,他们往往会在其他任务上也更为积极。过度反应在这里再次显现。
  
 一般人认为讲话大声、富有激情才会有好效果,反例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和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都有大量拥趸,而他们的讲话风格却与那些装腔作势的演讲家或者长期受训的电视播音员截然相反。精神集中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更高的思维层面,激活更具活力、更善于分析的大脑机器。演讲的时候最好轻声细语,而不是声嘶力竭。最好稍微降低音量,不那么响亮,让观众必须努力才能听清,这有助于他们切换到积极的思维模式下。
  
 过度反应机制或类似的机制会使我们在有一点点背景噪声的地方更好地集中精力,就好像对抗这些噪声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人类总有一些不可思议的能力,比如从欢乐的气氛中洞察不和谐的声音,在大声的喧哗声中辨识不一样的信号。因此,不仅我们天生具备过度反应的能力,我们有时还需要一些噪声。
  
 5、以冗余的形式呈现的反脆弱性反应
  
 反脆弱性的毒物兴奋效应其实只是某种形式的冗余,如果你误吞了15毫克的有毒物质,你的肌体可能会变得更加强壮,为对抗20毫克或更多的毒物作好了准备,其副作用就是使你的整体变强。
  
 层层冗余正是自然生态系统集中管理风险的显著特征。人类有两个肾脏而不是一个,许多器官还有额外的容量(比如肺、神经系统、动脉机制)就是冗余。
  
 冗余非常有用。例如,如果你为了保险起见在仓库中储备了多余的库存,比如说,化肥,恰好由于化肥生产国发生动荡导致化肥短缺,那么你就可以以高溢价出售多余的库存。或者,如果你有额外的石油储备,你也可以在油荒时获取高额利润。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过度反应:它就是某种形式的冗余。一个过度反应的系统一定会采用超额模式,建立额外的能力和力量,预期更坏的结果,对有关危险发生概率的信息做出反应。
  
 6、有机体和机械体反脆弱性的区别
  
 任何有生命的物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反脆弱性,生命的奥秘似乎就在于这种强韧性。生物界,通常同时具备反脆弱性与脆弱性,人体可以从压力源的刺激中受益(变得更为强壮),但以一定程度为限。比如,如果定期给骨骼施以一定的压力则有益于骨密度的上升.
  
 但是诸如盘子、汽车或其他非生物体则不具备这种特征,也就是说,它们可能很强韧,但并不具备内在的反脆弱性。比如你的房子、你的食品加工机、你的电脑桌,最后都会坏掉,而不会自我修复。
  
 7、复杂系统的因果关系无法预测
  
 许多事物,比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场活动,以及文化行为显然是人为的,但却能够自主地发展,形成一种自我组织的机制。严格说来,它们未必是生物组织,但它们与生物体却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
  
 一个复杂的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度却非常重要。你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你消灭了某种动物,那么你就打乱了食物链——捕食者将被饿死,而被捕食者的数量则会泛滥,导致生态系统陷入困境,并引发一连串的副作用。
  
 比如,在迦南人、腓尼基人、罗马人,以及后来住在黎巴嫩山上的居民的杀戮之下,当地的狮子灭绝了,导致山羊过度繁殖,这些羊啃噬树根,使得山区树木大规模消失,这个结果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同样的,如果你关闭了纽约的一家银行,那么将会在从冰岛到蒙古的广大区域内引发剧烈的难以预测的连锁反应。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因”的概念总是非常模糊的:要么几乎不可能确认,要么无法真正界定。我们曾说我们完全可以忽略报纸上对各类事件原因的剖析,这里又提供了一个佐证。
  
 8、压力源即信息
  
 这些复杂系统(各部分的关联如蛛网交织)的核心就是,它们通过压力源或者借助压力源,向其组成部分传递信息:你的身体之所以能够获知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非源自你的逻辑机制、智慧、推理能力或计算能力,而是源自压力,并通过你的荷尔蒙或者我们尚未发现的其他信息传导机制向你传递的。
  
 复杂系统的运转完全倚仗信息。传递周围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往往不是眼睛所能发现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果隐蔽性:我们很难看到从原因到结果的明确指向,这让许多传统的分析方法与标准化逻辑完全失效。正如我所说的,具体事件的可预测性是很低的,因为存在这种因果隐蔽性。
  
 反脆弱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压力源的刺激频率非常重要:人类在急性刺激下会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现得更出色,尤其是在急性刺激后给予较长的恢复期,这将使得这些压力源成为信息的传导渠道。
  
 9、杀死我的东西却让其他人更强壮
  
 一个系统内部的某些部分可能必须是脆弱的,这样才能使整个系统具有反脆弱性。或者有机体本身是脆弱的,但它遗传给新生命的基因编码却具有反脆弱性,这正是生命进化背后的逻辑。
  
 进化最有趣的一面是,它是依赖反脆弱性实现的;它喜欢压力、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乱——而个体生物则相对脆弱,基因库正是利用冲击来确保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的适应力。
  
 有机体需要死亡,以确保大自然的反脆弱性。假设存在一个不死的有机体,为了生存,它需要完全适应环境中发生的所有可能的随机事件和所有未来的随机事件。但是随机事件就是随机的,它不会提前宣告它的到来。有机体必须作好准备承受任何冲击,否则就只能与生命说再见了。为了永生不死,有机体需要完美地预测未来,如果由大自然来负责运行经济,它就不会不断地拯救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使它们永远活着。但我们看到的是,与自然一样,它不会让某个帝国永远统治这个星球。
  
 10、“黑天鹅”管理细则
  
 自然以及类似自然的系统喜欢有机体之间存在多样性,而不是一个不朽的有机体内部存在多样性,即使有一个物种因某种极端事件完全灭绝,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存活的物种是优胜劣汰的结果,进化不是服务于一个物种,而是服务于整个自然。
  
 从某种程度来说,毒物兴奋效应体现在生物个体从直接危害中受益,进化则发生在个体生物在外来伤害中灭亡,而将利益转给其他存活下来的有机体和未来的后代。
  
 为了说明为什么有机体能借助于一定程度的伤害而进化,让我们来看看抗生素耐药性的现象。你越是努力杀灭细菌,幸存的细菌就越顽强——除非你能够完全消灭它们。癌症治疗也是一样:能够在化疗和放疗后生存下来的癌细胞往往繁殖得更快,并占据那些较弱癌细胞被杀死后留下的空白。
  
 11、有机体即群体,群体即有机体
  
 即有机体不是孤立和独立的,而是有层次和等级的。一棵树有许多分枝,这些分枝看上去就像小树;而大树枝又有很多较小的分枝,看上去像更小的树。这就是所谓“分形自相似”的体现。
  
 细胞是由众多细胞间的分子构成的,有机体内则由众多细胞构成,物种又是由众多有机体构成的。有些物种的强化机制来自于牺牲其他物种,有机体的强化又需以某些细胞的死亡为代价,以此类推,无论最顶层还是最底层的层级,无不遵循这一规律。
  
 12、从他人的错误中学习
  
 我们可以将压力视为信息。对具有反脆弱性的事物来说,错误带来的损伤应该小于收益。我们所谈论的是局部而非整体的错误,是微小的而非严重的和毁灭性的错误。
  
 每一次飞机失事都让我们离安全更近一步,因为我们会改进系统,使下一次的飞行更安全——失事人员为其他人的总体安全做出了贡献。
  
 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经济系统,我们必须消除第二种类型的错误,即容易蔓延或传染的错误。
  
 13、为何整体厌恶个体
  
 由于层级的存在,反脆弱性在生物界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机体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推动物种的进化:我们体内的细胞会相互竞争;在细胞内部,蛋白质会相互竞争,以此类推。
  
 要让经济具有反脆弱性,并经历所谓的进化,每个独立的企业都有必要是脆弱的,面临着崩溃的风险进化需要有机体(或它们的基因)死亡,并被其他有机体取代,以实现整体改善,或淘汰适应力不如其他有机体的生物。
  
 自然和类自然的系统需要单个经济主体过度自信,即高估其业务成功的机会,而低估其业务失败的风险,只要其失败不至于影响他人。局部而非整体的过度自信有利于这些系统的健康发展。
  
 14、杀不死我的,会杀死其他人
  
 大家不要产生错觉,在反脆弱性不存在的情况下,误以为看到了它。我们可能误将系统的反脆弱性视为个体的反脆弱性,而事实上,系统的反脆弱性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
  
 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这可能很容易被误解为意指米特拉达梯式解毒法或毒物兴奋效应。当然,这很有可能是指这两种现象之一,但它也可能意味着“杀不死我的,并未使我变得更坚强,但它让我幸存下来,因为我比别人更强壮;由于它杀死了别人,也就是消灭了弱者,我们种群的当前平均素质变强了”。
  
 15、我和我们
  
 人类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不得不牺牲其他物种,不顾生态的脆弱性。我们认为人类的利益高于自然的利益;为了保护个体,我们可以容忍一些系统的低效和脆弱,殊不知,让大自然牺牲太多最终很可能伤及我们自己。

3. 《反脆弱》阅读笔记

亲爱的:
  
  
 
  
 谢谢你又点开阅读,哈哈!本文字数1300,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如果你一目十行,那就只需要1分钟了。
  
 《反脆弱》笔记摘录
    
 其实这本书蛮烧脑的,我整理了3个小时,很大部头的一本书,其实关键就是告诉人们:要选择不确定性,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变化无常的,不是计划好的,计划永远都是赶不上变化的。而在这样的变化中,你是否能够不被打败,而且还能变得更强大?
  
 给自己届定的身份不要只保持一个,否则当危机来临,你将无所适从。要利用好杠铃策略,比如卖房去创业就是属于没有反脆弱。
  
 作者与我们讨论的是,怎么样才能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当中还能够愉快的生活。整个社会的体系变得越来越脆弱,例如一场卡特里娜飓风,半个国家就可能瘫痪掉。整个世界是不可预测的,你想不到有一些人会开着飞机撞击大楼,即使有一个特工体系,破解了911,然后制止发生,你能够想到另外一个人会去广场上冲着人扫射吗?
  
 什么是反脆弱?脆弱的反面是什么?是坚强或者坚韧吗?
  
 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来碎了,这是脆弱,纸从桌子掉下来没有变化,这是坚韧。而反脆弱是摔了以后不但不变,还变好了,比如乒乓球,用力摔到地上,它反而弹起来了。反脆弱是在不确定当中获益,脆弱是在确定当中受伤。
  
 作者说,他在写完了《黑天鹅》这本书以后,因为老骂那些金融高管,他觉得华尔街那些人特别无耻。华尔街的人是怎样生存的呢?他们是把整个华尔街的体系搞得特别脆弱 ,让华尔街产生了次贷危机,让所有的普通人根本看不懂这个次贷危机,然后就加入一起一块玩,等到这个体系垮塌之后,他们自己全身而退,他们的反脆弱性是牺牲在大量普通民众的利益上的,所以作者认为他们是坏人,然后大量的攻击这些搞经济的人,受到了很多人身的威胁。有人建议作者雇个保镖保护自己吧,作者说我雇个保镖,那我还不如把自己练成一个保镖,于是天天到健身房锻炼,把自己练得像保镖的块头一样。有一天他去参加经济学会议,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别人带来的保镖。他说:这就是从脆弱中受益,你威胁了我,结果我变得更强大了。
  
 反脆弱的特点:世界上大量的创新来自哪里?创新是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比如:世界上卖的最好的书,很多都曾经是禁书,一旦说这本书是禁书,结果大家都要找来看,想办法复印一本过来看一下。
  
 大自然是最大的反脆弱机构,它可牺牲所有的物种:恐龙、树袋熊或者是人,消失了没有关系,大自然依然在,永远生机勃勃。
  
 本书有一个观点就是你要勇于试错,如果一个总经理总是希望听到好消息,不愿意听到任何不好的消息的话,那个失败就会被掩盖起来,他的组织的反脆弱性会变得越来越弱。而我们要不断的鼓励试错,不断的试错,事实上很多人是成功了的。
  
 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发明:飞机、电话、用电、纺织机、蒸汽机,全都是自下而上产生的,不是从上边说我要造个电话,组织一帮人大家开始研究电话,然后给你们很多钱,你们去干吧!做不到,没有这样的,所有的发明都是自下而上从民间开始出现的。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世界,你不觉得我们过去太喜欢追求确定性了吗?就是我们都希望一切东西都能够按部就班,按照设计来做。比方说:有大量的创业者,包括企业都不敢轻易地把产品推向市场,他们的办法就是我们要打造最好的,我们在不断地磨合,我们在不断地调整,等到他把这个东西拿到市场上以后,发现它非常脆弱,一下子就完蛋了。为什么呢?因为它不符合反脆弱性的原理。
  
 反脆弱性的原理:尽早地把这个东西,拿去接受反馈,然后从反馈当中不断地变得更强大。反馈说我不好,这是好事,这会使我更快地变得更好,反馈说好,那当然很好!这就是既能从反馈不好中获利,又能从反馈好中获利。
  
 这个世界不希望我们了解它,它的魅力就来自于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它,在 这样的世界当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玻璃杯是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办法,就是验证你是否喜欢变化。
  
 请记住,如果不觉得饥饿,山珍海味也会是味同嚼蜡,如果没有辛勤的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毫无意义。同样的,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得欢乐,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被剥夺了个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就没有了意义。

《反脆弱》阅读笔记

4. 《反脆弱》读书笔记四

第三卷非预测性的世界观
  
 1、胖子托尼与脆弱推手
  
 好奇心是具有反脆弱性的,就像上瘾症一样,你越是满足它,这种感觉就越强烈——书籍有一种神秘的传播使命和能力。
  
 找到一些意气相投的人一起吃晚饭,以一种几乎完全放松的方式谈论一些比较有趣的话题,也能锻炼出在某些人失败之前就识别出他们的能力。
  
 读完了哈佛大学图书馆社会科学分区中近200万本书籍和研究论文,你所学到的东西还不如跟胖子托尼吃几顿饭学到的多。
  
 你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但你可以预测到,那些依靠预测行事的人往往会承担更多的风险,遇到一些麻烦,甚至可能失败。为什么呢?因为预测者在预测误差面前是脆弱的。
  
 2、塞内加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塞内加专注于引导人们的实际决策,他用斯多葛派哲学解决了反脆弱性的问题,以及三元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成功带来了不对称性:你现在失去的远远多于你得到的。因而,你会显得脆弱。当你成为富翁后,失去财富的痛苦要远超你获得额外财富的喜悦,于是,你开始生活在持续的情绪威胁下。塞内加曾说过,财富是聪明人的奴仆,愚笨者的主人。
  
 塞内加的反脆弱性方法:在他的《论恩惠》一书中概述了他的战略,并用了“簿记”一词来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成本效益分析:“收益的簿记很简单,先将它们全部计为支出,如果有人归还了,则确认为利得(我强调这点);如果无人归还,那么我也不认为这是损失,就当是我送给他了。”
  
 脆弱性等于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等于不利因素比有利因素更多,即等于(不利的)不对称性。
  
 反脆弱性等于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等于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更多,即等于(有利的)不对称性。
  
 3、杠铃(或双峰)策略
  
 杠铃(或双峰)策略是一个实现反脆弱性、向三元结构的第三类转移的方法。比如:一夫一妻制中的妻子通过嫁给会计师再与摇滚明星偷情的方式实现这一转变。作家如果白天能从事一个与写作活动无关的闲职,那么他的作品会写得更好。
  
 杠铃策略可以指任何由截然不同的两类方案组成,并且摈弃了模棱两可的中间路线的策略,它往往会形成一种有利的不对称性。
  
 比如:社会政策往往保护弱势群体,同时让强者各尽其职,而不会帮助中间阶层巩固其特权,因为这样会阻碍进化,造成各种经济问题,最终还会给穷人带来最大的伤害。又如:做一些疯狂的事情(偶尔砸坏家具),就像希腊人在饮酒讨论会进行至后半场时所表现的那样,而在更大的决策上保持“理智”。阅读无用的娱乐杂志,以及经典书籍或复杂的著作,但不要读平庸的书籍。与大学生、出租车司机和园丁,或最优秀的学者交流,但不要和庸庸碌碌但野心不小的学者交流。如果你不喜欢某个人,要么随他去,要么击垮他,不要只是停留于口头攻击。
  
 迈向反脆弱性的第一步就是减少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也就是说,通过降低自己暴露于负面“黑天鹅”事件的概率,让反脆弱性顺其自然地发挥作用。随机性的杠铃策略会通过减轻脆弱性、消除伤害导致的不利风险来增强反脆弱性,也就是减少不利事件带来的痛苦,同时确保获得潜在收益。

5. 《反脆弱》阅读笔记7

04-秦文颖
  
 08/21 第22章 活得长寿,但不要太长
   知行三问
   【1.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1)努力工作之后,食物似乎美味很多;
   2)罗马人不喜欢舒适的生活,因为了解它的副作用;
   3)某些人失去财富只会让他们生活得更简单;
   4)偶尔的饥饿会给给健康带来益处;
   5)系统的反脆弱性来自其组成部分的死亡,我的信息,也就是我的基因或者我的反脆弱,才是应该永生追求的东西,而不是我;
  
 【2.启发和收获】
   研究生阶段有位老师提到学校里有位老前辈选择了安乐死,因为他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活得足够了,再活下去可能会因为年纪大了而遭受一些疾病,所以选择了安乐死,有时候一个故事给人的震撼会很大,让我们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度过自己的人生。这种感觉和读了《反脆弱》这本书是一样的,很多东西都有很大的冲击力。
  
 【3.行动和改变】
   无
  
 04-秦文颖
  
 09/21 第23章 切身利害:反脆弱和牺牲他人的可选择性
   知行三问
   【1.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1)如果你勇于承担风险,有尊严地面对自己的命运,那么你做什么事都不会贬低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你不承担风险,那么你做什么都不会使自己伟大。如果你承担风险,那么那些不承担风险的人带给你的侮辱只不过如同牲畜的吠叫:你不可能因为狗朝你狂吠而感觉受到了侮辱。
   2)只要预测者在游戏中没有投注,即不涉及切身利益,那么对他人来说就是危险的。
  
 【2.启发和收获】
   1)勇于承担风险;
   2)勇气是最不可伪造的美德;
  
 【3.行动和改变】
   无
  
 04-秦文颖
  
 10/21 第23章 切身利害:反脆弱和牺牲他人的可选择性
   知行三问
   【1.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1)事后预测者可以采用过滤是选择法来挑选他们的意见为人接受的例子,并将失误的预测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2)不要问医生你该做什么,而是问医生,如果他处于你的情况下,他会做什么,你会惊讶地看到其中的差异;
   3)评级机构发布评级就像媒体一样高调,但丝毫不富有崇高使命;
  
 【2.启发和收获】
   1)事后诸葛亮承担了很小的风险,却让人们相信是他预测了危险;
   2)没有必要证明自己,若是自己坚持的事情是正确的,不认同的人越多越好;
  
 【3.行动和改变】
   无
  
 04-秦文颖
  
 11/21 第23章 切身利害:反脆弱和牺牲他人的可选择性
   知行三问
   【1.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1)有时一个人的“言论”与其生活的隔离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人希望他人过某种生活,但自己却并不喜欢这种生活;
   2)声称自己的想法可用于现实世界的科研人员,是否确实将他的想法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如果是这样就不要小瞧他,如果不是那就不要理他;
  
 【2.启发和收获】
   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他是否为他的预测/行为承担了相应的风险
  
 【3.行动和改变】
   关注别人做了什么而非说了什么
  
 04-秦文颖
  
 12/21 第23章 切身利害:反脆弱和牺牲他人的可选择性
   知行三问
   【1.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1)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享受绩效激励,却没有惩罚措施;
   2)将企业交予别人打理,相当于飞机上缺少飞行员带来的风险管理缺陷;
   3)大型官僚机构仅凭借自己的大雇主身份就控制了国家,并通过牺牲小企业的利益从这种环境中攫取利益;
  
 【2.启发和收获】
   1)交予职业经理人打理公司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2)大企业会因为雇员众多而受到一些没有道理的优待;
  
 【3.行动和改变】
   无
  
 04-秦文颖
  
 13/21 第24章 给职业戴上伦理光环
  
 知行三问
   【1.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1)自主的思想只意味着你是自己意见的所有者,它与财富、出生、智慧、长相、鞋码无关,而与个人勇气相关;
   2)自由人不会被强迫做他本不愿做的事情;
   3)合法的不一定就是道德的;
   4)没有证据证明某个行为是有害的不代表这个行为是无害的;
  
 【2.启发和收获】
   1)希望自己自由,不屈服;
   2)合法的不一定是道德的;
  
 【3.行动和改变】
   无
  
 04-秦文颖
  
 14/21 第24章 给职业戴上伦理光环
  
 知行三问
   【1.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1)从图书馆的角度看历史的人一定会看到更多具有欺骗性的关系,他会被更多的副现象所欺骗,其中之一便是多余的数据而非真实信号带来的直接结果;
   2)变量越多,“老练”的研究员手中的显著相关性越多,但这完全是虚假的;
   3)研究人员有动机选择那些与其寻求的观点相符合的实验结果,而隐藏起失败的结果;
   4)在一个人的情况下,如果做某事很傻,人们就不会去做,但在一群人的情况下,他们却会参与这样的傻事;
   5)各个科系都需要教学生某些知识,以便使他们获得就业机会,即使他们教的是无用的知识——这让我们被困在一个恶性循环中;
  
 【2.启发和收获】
   1)数据越多,变量越多,越容易找到相关性,但这大多是噪音;
   2)大家都做的事情会让人放下警惕,即使很傻,即使没啥用;
  
 【3.行动和改变】
   无

《反脆弱》阅读笔记7

6. 读书笔记《反脆弱》 13

十行采集:
  
  
 1.“贫困带给人经验。”“创伤后成长”。
  
 2.没有证据表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就能够提高国家的收入水平。但反过来倒是真的,即财富的积累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教育目标应该是:改善价值观,培养好公民,促进“学习的内在价值”,而不是经济增长。学习应该只是为了学习。
  
 4.大脑中装满太多复杂的技巧和方法,往往会使人忽略基本的东西。所以,少即是多。而行动能将事情剥丝抽茧,直至剩下尽可能简单的模型。
  
 5.叙述性知识厌恶不确定性,带来脆弱性。与之相对的行动则是可选择性驱动的自由探索和试错法,其目的是驯服不确定性,带来反脆弱性。
  
 6.实践者是不写文章的,他们只会放手去做;飞鸟果然会飞,但那些教导它们飞行的人,正是写故事的人。所以不难看出,历史实际上是由失败者撰写的,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学术地位也得到保护。
  
 7.理论其实是解决问题后的产物,但不能反过来说。现实中行得通的事物往往源于实践,而不是理论。
  
 8.政府应该把钱花在非目的论的自由探索上,而非科研上。
  
 9.在极端斯坦下,在某个创意上有少量投资总好过错过这个创意。
  
 10.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具备协作、参与经营、提出意见、相互配合的能力。合作能带来爆炸性的利益。
  
 11.由于你无法预测合作,也不能指导合作,你就无法看到世界的发展方向。你所能做的就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合作的环境,为繁荣奠定基础。
  
 一行精华:
  
 教育目标应该是:改善价值观,培养好公民,促进“学习的内在价值”。
  
 可选择性驱动的自由探索和试错法,其目的是驯服不确定性,带来反脆弱性。
  
 感受,启发,行动: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将前几天的内容进行再次阐述和总结。
  
 1.行动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盲目相信理论,只坐而论道。依靠可选择性去自由探索和试错,则是应对随机性最好的行动原则。
  
 2.很多事物之间其实只有关联性,而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副现象错觉和人类的懒惰,使得我们关闭了理性思考的系统2,转而让相信直觉的系统1来主导,从而人为地将两件事当成同一回事。

7. 读书笔记《反脆弱》 16

十行采集:
  
  
 1.在大多数充满高度随机性的情况下,人们无法真正判断一个成功的人是否确实有能力,或一个有能力的人是否能够成功,但我们几乎总是能够预测到相反的情况,即一个完全没有能力的人终将失败。
  
 2.对知识最大,最有力的贡献在于消除我们认为错误的东西,即采用减法认识论。
  
 3.在一般情况下,失败和证伪比成功和证实能带来更多信息,这就是为什么说反向知识“更强韧”。
  
 4.极端效应:罕见的事件起到了不成比例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却往往会忽视它,因此,关注如何利用或避免发生此类罕见事件将大大地改变我们的风险值。“少即是多”。80/20法则。99/1,赢家通吃。
  
 5.有说服力和自信的学科,例如物理学科,往往很少使用统计数据支持本学科的论点,而政治学和经济学中却充斥着这些数据。
  
 6.反脆弱性意味着旧事物要胜过新事物,而且是远胜新事物,这可与我们的直觉不符。
  
 7.时间更了解某些东西的脆弱性,并会在必要时毁掉它。能生存下来的事物必然是满足了一些(隐性)目的,时间能看到它们,但我们的眼睛和逻辑思维却无法捕捉它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时间与混乱是一样的。
  
 8.最脆弱的就是建立在可预测性基础上的预测,低估“黑天鹅”事件的人终将遭到淘汰。
  
 9.你将被迫重视能世代流传、能幸存下来的东西。让孩子们多读经典著作。未来包含在过去之中。阿拉伯谚语:没有过去的人就没有未来。
  
 10.信息有一个讨厌的特性:它会将失败隐藏起来。
  
 11.我们对变化的注意,远远多过扮演重要角色但不变的事物。新事物狂热症。
  
 一行精华:
  
 对知识最大,最有力的贡献在于消除我们认为错误的东西,即采用减法认识论。
  
 没有过去的人就没有未来。
  
 感受,启发,行动:
  
 1.在随机性的社会中,学会做减法,能帮助我们少犯巨大而愚蠢的错误。怎么才能成功,我们不知道。但相比之下,怎样必定会失败,我们就清楚得多。因此少做错事,我们就会更成功。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类似道家的“无为”:不多为,不妄为,有所不为。做减法,就是克制自己想“有为”的欲望。
  
 2.认识极端效应和赢家通吃的现象,把自己的认知放在极端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的坐标系中,我们就会发现,对于日常波动的敏感关注和反应有多无聊。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很多时候,改变参照物,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所以说格局很重要。
  
 3.反脆弱性与时间的关系分为两部分:
  
 一、时间是有效的过滤器,把那些脆弱的事物通通过滤掉了,留下了的东西,必然含有强大的反脆弱性,值得我们好好研究领会。
  
 二、正因为失败的信息被时间隐藏掉了,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就需要把它们认真发掘出来。历史不会重复故事,但一直在重复规律。对于被时间淘汰过的脆弱性,我们要避免重蹈覆辙。但这一点我们恰恰做得非常差。
  
 总之,时间留下了反脆弱性,淘汰了脆弱性,这两方面都值得我们好好总结。
  
 4.我们患上的新事物狂热症,其实是对“有” 的狂热,对“无”的忽视。按照老子“有无相生” 的理论,我们要追求平衡,就应该多关注那些一直被我们忽视的东西。

读书笔记《反脆弱》 16

8. 读书笔记《反脆弱》 07

十行采集:
  
  
 1.建议切除扁桃体的例子不仅让我们意识到了干预所带来的伤害,还展示了人类是多么缺乏在损益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意识。
  
 2.这种净亏损或超过治疗益处的损害(通常被隐藏或延迟)被称为医源性损伤:试图帮助别人却造成伤害。
  
 3.当你因一种无中生有或杜撰出来的精神疾病,比如说多动症、抑郁症等,给孩子用药,而不是打开桎梏他们的枷锁时,其长期的危害是不可想象的。
  
 4.由于不干预意味着没有医源性损伤,因此我们说,伤害来源于否认反脆弱性—我们总有这样的错觉,即认为人类总是有必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万物正常运转。
  
 5.医源性损伤的对立面:攻击反脆弱性系统就会导致与预期相反的结果。系统将个人追求私利的目标转化为对集体有利的结果。
  
 6.社会经济生活和人类的身体,这两个领域一直以来都是低能力和高干预并存的领域,人们往往无视自发运作和痊愈的存在,更别提自我成长和改进了。
  
 7.拥有理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将理论归入“脆弱类”,将现象学归入“强韧类”。理论是极其脆弱的,往往言过其实;现象学则更经得起推敲。
  
 8.过度干预一定与干预不足并行。通常说来,通过干预来限制规模、集中度和速度都有利于减少“黑天鹅”风险,有助于消除医源性损伤。
  
 9.拖延是我们的自然防御本能,是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行使其反脆弱性的本能。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人类有一种拖延的本能。
  
 10.人类是非常不擅长过滤信息的,特别是短期信息,而拖延则是帮助我们筛选信息的较好方式,它能避免我们由于冲动而轻信某个信息。
  
 一行精华:
  
 我们总有这样的错觉,即认为人类总是有必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万物正常运转。
  
 感受,启发,行动:
  
 1.天真的干预会导致负面的结果,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总控制不住自己的行动冲动,总想做点什么。应该好好学学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不多为,不妄为,有所不为。
  
 2.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家长总是过度敏感的想及时进行干预,结果总是错误的把极端情况当成普遍情况来处理,导致严重副作用,关键是孩子失去了自我疗愈,自我恢复的机会。
  
 3.《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表达的就是不能走极端的思想。系统也好,个体也罢,都要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所谓严格控制一切的思路,会导致严重的逆反或加剧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
  
 4.低能力和高干预并存,多么可怕的组合。
  
 5.今天学到的拖延有益,我感觉用延迟来翻译可能更贴切,更不容易引起误解。用延迟判断来代替应激反应,会帮助我们减少很多麻烦。“动之徐生,静之徐清”,这个“徐”字非常贴切地表达出了延迟的意思。我们要有“让子弹飞一会儿”的耐心和克制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