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的历史沿革

2024-05-13 04:27

1. 清东陵的历史沿革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 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圣德神功碑亭。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妃嫔的景陵妃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是年农历二月初三动工,年底建成。在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建成后,康熙皇帝就在孝陵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兴建陵寝,约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准确年代待考)。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因位于孝陵东侧,又与孝陵为同一体系,故名为“孝东陵”。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的万年吉地确定在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而废之,复于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另辟兆域,营建泰陵。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在景陵东旁为祖母辈的康熙皇帝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单独修建了园寝,称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陵。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将东陵境内的胜水峪确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兴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庆四年)定名“裕陵”。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妃园寝破土动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和东西配殿。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1796年(嘉庆元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道光皇帝于1821年(道光元年)在东陵境内的宝华峪营建陵寝,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妃园寝和公主园寝也随之完工。宝华峪陵寝建成第二年因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另在西陵境内相度陵址,随之将已建成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及妃园寝废掉,拆运到西陵重建,于是在东陵界内留下了一片废墟。咸丰皇帝即位以后将陵址选定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1859年(咸丰九年)破土兴工。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陵工受阻。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崩逝以后,陵工才被迫加紧进行,至1866年(同治五年)完工,命名“定陵”。随后妃园寝也相继告竣。修建定陵时由于战败赔款,国库空虚,不得已选用了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大量旧料,建筑质量大不如前。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在定陵东侧二里许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时破土兴工,1879年(光绪五年)同时完工。16年后,慈禧下令将自己的陵寝进行重修。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完工,历时13个年头。因为这两座陵都位于定陵东侧,且从属定陵,故统称为“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陵单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皇太后的陵单称为菩陀峪定东陵。同治皇帝生前未选择陵址,在其驾崩后才仓促相度,陵址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双山峪,定陵名为“惠陵”。1875年(光绪元年)动工,1878年(光绪四年)建成。位于惠陵西侧的妃园寝也在1876年—1878年(光绪二年至四年)间建成。由于国力维艰,仅过了21年,到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竟发现隆恩殿大木构件多有伤折、糟朽现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于当年(1899年)开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被迫暂停,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才结束,历时8年。 1928年7月,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以 “剿匪”为名策划了一起东陵盗案,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1945年9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队长张尽忠伙同王绍义,穆树轩、贾正国、赵国正、李树卿、刘恩、刘继新等人,明目张胆地开始盗窃陵寝。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1952年成立清东陵文物保护所,对陵寝进行管理。1961年,清东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正式开放,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大会上,清东陵获得全票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清东陵的历史沿革

2. 清东陵墓的历史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该陵规模十分宏大,体系相当完整,成为清东陵陵园总体格局的奠基之作。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时间待考)。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纪摈的景陵妃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是年农历二月初三动工,年底建成。在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建成不久,康熙皇帝就在孝陵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兴建陵寝,约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准确年代待考)。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因位于孝陵东侧,又与孝陵为同一体系,故名为“孝东陵”。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的万年吉地确定在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而废之,复于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另辟兆域,营建泰陵。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乾隆皇帝即位不久,为报答祖母辈的康熙皇帝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的抚育之恩,特在景陵东旁为她俩单独修建了园寝(其兴工、竣工日期待考),称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陵。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将东陵境内的胜水峪确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兴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庆四年)定名“裕陵”。该陵堂局开阔,建筑宏伟,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富丽堂皇,堪称上乘之作。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妃园寝破土动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和东西配殿。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1796年(嘉庆元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道光皇帝即位以后,遵照此谕,1821年(于道光元年)在东陵境内的宝华峪营建陵寝,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妃园寝和公主园寝也随之完工。宝华峪陵寝建成第二年因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震怒,不仅严惩了建陵臣工,而且不顾昭穆东西分建的谕旨,另在西陵境内相度陵址,随之将已建成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及妃园寝废掉,拆运到西陵重建,于是在东陵界内留下了一片废墟。咸丰皇帝即位以后,即命大臣在东、西陵两地相度陵址,最后选定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1859年(咸丰九年)破土兴工。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陵工受阻。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崩逝以后,陵工才被迫加紧进行。直到1866年(同治五年)才最后完工,命名“定陵”。随后妃园寝也相继告竣。修建定陵时由于战败赔款,国库十分空虚,不得已选用了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大量旧料,建筑质量大不如前。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在定陵东侧二里许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时破土兴工,1879年(光绪五年)同时完工。但16年以后,慈禧皇太后倚仗独掌朝纲之机,以“年久失修”为借口,下令将自己的陵寝进行重修。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完工,历时13个年头。重修后的慈禧陵,用料之讲究,做工之精细,装修之豪华,建筑之精美,使与之毗邻的慈安陵为之逊色。因为这两座陵都位于定陵东侧,且从属定陵,故统称为“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陵单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皇太后的陵单称为菩陀峪定东陵。同治皇帝生前未选择陵址,在其驾崩后才仓促相度,陵址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双山峪,定陵名为“惠陵”。1875年(光绪元年)动工,1878年(光绪四年)建成。位于惠陵西侧的妃园寝也在1876年—1878年(光绪二年至四年)问建成。由于国力维艰,建筑材料低劣,加之施工仓促,仅过了21年,到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竟发现隆恩殿大木构件多有伤折、糟朽现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于当年(1899年)开工。由于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一度搁浅,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才结束,历时8年之久。接连不断的大规模营建皇陵的活动,不仅极大地耗费了国帑,而且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特别是光绪年间屡兴大工,更使本来十分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3. 清东陵是什么样的?


清东陵是什么样的?

4. 清东陵历史,地理位置和历史的介绍

1.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
        2.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3.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 
          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圣德神功碑亭。
          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                 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妃嫔的景陵妃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
          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是年农历二月初三动工,年底建成。在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建成后,康熙皇帝就在孝陵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兴建陵寝,约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准确年代待考)。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因位于孝陵东侧,又与孝陵为同一体系,故名为“孝东陵”。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的万年吉地确定在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而废之,复于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另辟兆域,营建泰陵。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在景陵东旁为祖母辈的康熙皇帝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单独修建了园寝,称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陵。
          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将东陵境内的胜水峪确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兴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庆四年)定名“裕陵”。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妃园寝破土动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和东西配殿。
          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1796年(嘉庆元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
          道光皇帝于1821年(道光元年)在东陵境内的宝华峪营建陵寝,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妃园寝和公主园寝也随之完工。宝华峪陵寝建成第二年因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另在西陵境内相度陵址,随之将已建成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及妃园寝废掉,拆运到西陵重建,于是在东陵界内留下了一片废墟。
          咸丰皇帝即位以后将陵址选定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1859年(咸丰九年)破土兴工。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陵工受阻。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崩逝以后,陵工才被迫加紧进行,至1866年(同治五年)完工,命名“定陵”。随后妃园寝也相继告竣。修建定陵时由于战败赔款,国库空虚,不得已选用了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大量旧料,建筑质量大不如前。
          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在定陵东侧二里许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时破土兴工,1879年(光绪五年)同时完工。16年后,慈禧下令将自己的陵寝进行重修。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完工,历时13个年头。因为这两座陵都位于定陵东侧,且从属定陵,故统称为“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陵单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皇太后的陵单称为菩陀峪定东陵。
同治皇帝生前未选择陵址,在其驾崩后才仓促相度,陵址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双山峪,定陵名为“惠陵”。1875年(光绪元年)动工,1878年(光绪四年)建成。位于惠陵西侧的妃园寝也在1876年—1878年(光绪二年至四年)间建成。由于国力维艰,仅过了21年,到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竟发现隆恩殿大木构件多有伤折、糟朽现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于当年(1899年)开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被迫暂停,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才结束,历时8年。
          1928年7月,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以 “剿匪”为名策划了一起东陵盗案,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1945年9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队长张尽忠伙同王绍义,穆树轩、贾正国、赵国正、李树卿、刘恩、刘继新等人,明目张胆地开始盗窃陵寝。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
          1952年成立清东陵文物保护所,对陵寝进行管理。
          1961年,清东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正式开放,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大会上,清东陵获得 全票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 为什么清东陵要比清西陵早修建20年?

清朝皇陵之所以会分为清东陵与清西陵两处是因为雍正皇帝认为清东陵并非修建陵寝的吉地,所以下令另外择选了一块“万年吉地”以修建皇陵,自此清皇陵便分为了两处。就修建时间来说,清东陵要早于清西陵。而就陵墓数量来说,清东陵也要多于清西陵。
清东陵由于清朝建立的时间要早于其入关的时间,所以这一王朝的皇帝陵并不是全部都建在关内。其中身为祖陵的永陵、葬有努尔哈赤的福陵以及皇太极所在的昭陵,这三座陵墓均建于关外。而于皇太极之后即位的顺治帝,因为在其统治期间清军已经顺利入关的缘故,所以从他开始清朝帝陵便都建在关内。作为入关之后的首任清朝皇帝,顺治帝于1661年逝世。而他所在的孝陵便就是在这一年修建的,这也是清东陵十五座陵墓中的首座帝陵。

在顺治帝之后,康熙帝在位期间清朝又在清东陵修建了首座妃园寝,即景陵妃园寝。后来即便雍正帝另外择选了陵寝地址,但是清东陵并未因此停止使用。清东陵的营建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最后在此修建的陵寝为慈禧太后所在的菩陀峪定东陵,建成时间为1908年。

清西陵清西陵的营建最早开始于雍正年间,具体年份为1730年。雍正皇帝在修建陵墓泰陵时,最初选址其实也是定在清东陵的。但是后来他因觉得清东陵“规模虽大却形局未全”,再加之土中带有砂石,故而判定此处选址不可用。而后经由一番仔细择选,雍正皇帝将陵墓选址定在了河北易县永宁山这一所谓的“万年吉地”。

有了雍正皇帝这一先例之后,之后亦有多位皇帝将陵墓修建于清西陵之内。截止至1909年开始兴建的光绪皇帝的崇陵,清西陵内共建有十四座陵墓。身为清朝末代皇帝的溥仪,他的骨灰也是葬在清西陵内的,不过他的陵墓因为乱世的到来一直处于未建成状态。

为什么清东陵要比清西陵早修建20年?

6. “清东陵”的详细介绍是什么?

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该陵规模十分宏大,体系相当完整,

1、清东陵的的起始
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
2清东陵的组成和大小
占地有2000多平方千米,其中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和同治的惠陵,这无座帝王陵加上三座皇后陵,五座妃园和和两座公主陵。

7. “清东陵”的详细介绍是什么?

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该陵规模十分宏大,体系相当完整,

1、清东陵的的起始
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
2清东陵的组成和大小
占地有2000多平方千米,其中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和同治的惠陵,这无座帝王陵加上三座皇后陵,五座妃园和和两座公主陵。

“清东陵”的详细介绍是什么?

8. 清东陵与清西陵为何要分开而建?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死后的栖身之处确定在遵化境内的清东陵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开始修建陵寝。然而到了1729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将原址废掉,复于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重新选址,营建其死后的“万年吉地”泰陵。
由于雍正在位时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虽然勤勉,但是得罪了许多人,口碑不好,所以民间传说,认为雍正是篡改康熙遗诏而上位的,死后不敢去见他的父亲,才在西陵另建坟墓,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
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乾隆谕示后代“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分建”,但之后的皇帝选陵也未严格按“一代东陵一代西陵”得祖训去执行。

扩展资料:
清西陵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
清东陵共建有皇陵5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代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