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凯恩斯革命

2024-05-10 13:30

1. 什么是凯恩斯革命

截止上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历了一百多年发展的历史,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取得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成为那时最基本的经济形态。但是随着资本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资本本身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思维模式,也占据了主导地位。食利者、资本家那种唯利是图的本性,使他们变本加利的盘剥劳动者,最终导致了社会革命的爆发。此前,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的本质特征,提出来通过革命的方式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造模式,创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打破财富的私人占有制度,提倡一切财富归社会所有的社会经济模式。
此时,凯恩斯在马克思那里看到了:当市场失灵时(实际上是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所导致),通过社会组织(政府)加以干预而使经济回归正常的切实案例,找到了自己的理论基点,即:不需要通过社会革命,不需要改变财富占有模式,只要建立一个理性的、公正的政府,通过这样一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把过分自由的、失灵的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扳正过来,这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理性的运行了。此理论一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厉行,果然解决了当时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所以,称凯恩斯完成了一次经济领域的革命,拯救了频危的资本主义。
凯恩斯从有效需求的观点出发,批驳了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的“有效需求”不可能不足的论断,从宏观上指出:不可能存在“只要听其自然,经济就会以最好的形式向最好的方向发展”的情况,因为,有效需求不足也会妨碍经济繁荣。他论证了“有效需求”为什么不足的原因: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社会的消费倾向会降低,这主要是由就业不充分使分配差距扩大,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不足和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不足共同导致的。消费倾向的降低直接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品市场趋向低迷,因此,不足以形成投资诱惑,投资需求也趋向低迷,于是,整个社会总需求便趋于不足,形成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提出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要求政府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方面对经济实行干预,以矫正市场失灵状况。这就是凯恩斯革命的思想基础。

什么是凯恩斯革命

2. 凯恩斯革命的背景

顾名思义,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研究大的经济问题的,也就是以研究社会整体的经济变量为己任的,凯恩斯的主要贡献也就在于此。但不能简单地说,宏观经济问题研究只是从凯恩斯开始的。事实上,在凯恩斯之前,历代的经济学家诸如重商主义者、重农学派和以亚当·斯密、李嘉图、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学派,都研究过宏观经济问题。后人把亚当·斯密、李嘉图、马歇尔的经济学说基本上归属于微观经济学,这虽说有几分理,但总显得牵强,倘若他们活着,未必会同意这样判断的。公正地说,古典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从未奠定过宏观经济学的基石。重商主义者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主要是宏观经济问题。他们的兴趣所在是要了解决定整个经济生产能力的主要力量是什么?能否达到潜在的生产能力?因此他们强调经济增长的本原和原因。他们崇尚政府,认为如果不靠政府的干预,整个经济也许不能充分利用其潜力。他们极力主张,政府应当支配国内和国际的贸易,并强有力地控制货币的供应。重农学派讨论的问题也是宏观多于微观。重农学派以法国经济学家魁奈为代表,也寻求经济增长的本原和原因,但不赞成对国内外贸易实行管制。他们的兴趣不在于货币,而在于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力量是什么?依他们看来,物质财富不是通过交换过程创造的,而是来源于农业或者自然界。著名的魁奈经济表把整个经济分成三个部门,农民、土地和非农业部门。这种分析方法给后人以极大的启示。像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的分析和列昂节夫的投入—产业表的经济计量分析,都受到魁奈经济表的启发和影响。亚当·斯密竭力反对重商主义者的观点。他认为,在整个经济中不存在一种会阻碍达到最高生产能力的内在力量。当时就有些重商主义者认为,消费水平过低,储蓄过多,会引起萧条。但亚当·斯密认为储蓄会引起经济增长,因为储蓄与资本积累属同步,一部分人的储蓄意味着这部分钱让与他人投资之用,因此储蓄不会引起萧条。他反对国家干预贸易,主张自由放任和竞争,并认为竞争会使资源达至最大限度利用的程度。显然他研究的是宏观问题。但他认为,整个社会由于竞争而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起着政府干预所起不到的作用,因此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在宏观经济上似乎没有严重的任务。在当时,亚当·斯密力主政府要“廉洁”和减少干预。由于受他的思想影响,后人大多把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注意力从宏观转到了微观。经济学家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发展了经济学的微观方面。他们始终认为宏观经济决不会发生严重的问题,此论点以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供应自身创造需求最为著名,几乎他们都信奉“萨伊法则”。在他们看来,自由竞争的经济是最能有益于社会的。但是、理论是要受实践检验的。“看不见的手”和“萨伊法则”并没有给经济的繁荣提供任何保证。事实教训着死抱着旧的教条的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世界及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一片混乱,百业萧条,物价猛跌,工厂倒闭,人心恐慌,局势动荡。至今,西方的人们谈论起那次危机还心有余悸。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1929年中开始的那次经济萧条,对美国来说,是一次空前规模的灾难。在1933年,经济降到最低点之前,以美元计算的国民收入减少了一半。总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失业人数上升到劳动力总人数的25%的空前水平”。在这种存亡危急的时刻,经济学家对现有的经济理论进行反省和批判,并企求新的理论来解释严峻的危机现实,以得出挽救经济的可行办法。于是时势造英雄,凯恩斯没有错过机会,他的理论伴随的宏观经济学说就应运而生了。

3. 凯恩斯革命的介绍

凯恩斯革命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为时代背景,创建以需求管理的政府干预为中心思想的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的一次经济学领域的变革。它对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经济学的发展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革命的介绍

4. 凯恩斯革命的简介

一百年以前,经济学界还很少有人谈及经济学应有宏观、微观之分。而今天,经济学家谈论起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时,却显得那么自然,好像这个问题如同一天有白昼和黑夜之分那样,无须争  辩。但是,任何事物、任何提法若要被世人公认,总是有一个过程的,那么宏观经济学究竟怎么产生的呢?1936年,经济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J.M.凯恩斯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凯恩斯在刚撰写通论的时候就开始造舆论,他给戏剧家萧伯纳的信中曾提及此事,并颇为自负地说,此书也许会对世界上关于经济问题的思考方法发生革命,引得世人拭目以待。果然,该书一出,的确轰动一时,经济学界公认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命”。

5. 简答:如何正确评价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为解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并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但是,凯恩斯革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         对于“凯恩斯革命”,我们既要从它对西方经济的发展和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给予积极评价,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凯恩斯理论极强的针对性带来了它特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片面性。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凯恩斯的理论和方法带有理论上的粗糙和看法上的主观的问题。在学习、了解和借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待它,并准确地把握它。    

简答:如何正确评价凯恩斯革命

6. 凯恩斯模型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信奉的萨伊定律和市场机制能保证经济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他指出,从政策上说,应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担负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行充分就业。凯恩斯 1929 年- 1933 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形势作了比较现实的分析,他的经济理论为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他提出的经济政策为经济危机的缓解提供了现实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指出,凯恩斯理论在经济学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称为“凯恩斯革命”。 (1)社会所需的资本品总量,在资本—产量比率既定时,取决于收入或产量水平。所以,投资水平决定收入或产量的变化,投资的变动决定于收入或产量的变化的变化,即投资的变动决定于年销售额或产量的变动率,而不决定于年销售量或产量的绝对变化量。虽然年销售量或产量的绝对变化量。虽然年销售量仍增加,但只要增长率下降,也会导致投水平的下降。在刚刚开始时,销售量有增长就要引起投资的较大幅度的变化。(2)投资的变动率大于收入或产量的变动率。表中第三年,销售额增加 10% ,总投资却增加 100% 。加速的含义缘于此。(3)要想保持投资水平不降低,收入或产量必须继续增长。假如,收入或产量的增长率减慢的,投资也会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即使收入或产量的绝对量并未下降,在,是只是相对地降低了增长速度,也可能会引起经济衰退。(4)加速的双重含义,当收入或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度的;但当收入或产量停止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度的。(5)收入或产量变动决定投资的变动,必须建立在生设备及资源都充分利用而没有闲置的前提下。如果社会经济中企业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低,即使收入增长,企业只要动用闲置设备就行了,也不用购置新设备。加速原理反映了现代大固定资本比重较大的技术特点。

7. 凯恩斯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30年代大危机无论在西方经济史还是在经济学说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由此退潮,经济学家纷纷转变立场,鼓吹政府干预。大危机以后,早在1926年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下,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批判传统理论,系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论》的出现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理论的重要基础,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有效需求(即社会总需求)通常都是不足的,所以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总就业量决定于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均衡时的总需求量,即决定于有效需求(也就是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它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在通常情况下,有效需求总是不足的,其根源在于三个“心理规律”: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即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减少,这就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即增加投资时的预期利润率降低,这会造成投资需求不足;三是流动偏好,即人们出于多种动机总是要把—定数量的货币保持在手里。因此,为了吸引这些货币,利息率就不能太低,这样,当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时,人们就不愿投资,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由这些原因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所以不能自动地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均衡,就是说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上总会存在“非自愿失业”。因此,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含义就是要通过政府干预措施来扩大有效需求。这种干预被称为“需求管理”。凯恩斯所特别强调的是运用财政政策,而且是赤字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
由此,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的国家不干预政策,力主扩大政府机能,通过政府干预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革命”为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标志着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不过,西方世界走出30年代大萧条,并不是运用凯恩斯理论和政策主张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使严重的失业问题迅速消失,使萧条的经济迅速转入战时的高涨。凯恩斯理论真正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是二战以后的事。战后,鉴于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西方各国政府均把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充分就业作为重要的施政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理论遂成为各国政府推行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标准理论,凯恩斯主义按照“逆经济风向行事”和“相机抉择”的原则,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的方式亦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式。战后直至70年代初,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西方世界的经济增长相当快速,且末出现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此期间,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
凯恩斯主义主要倡导政府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经济进行干涉,而新古典学派则倡导经济的市场自由化,反对政府从中进行干涉。

凯恩斯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8. 什么是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的内容,凯恩斯革命评价

截止上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历了一百多年发展的历史,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取得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成为那时最基本的经济形态。但是随着资本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资本本身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思维模式,也占据了主导地位。食利者、资本家那种唯利是图的本性,使他们变本加利的盘剥劳动者,最终导致了社会革命的爆发。此前,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的本质特征,提出来通过革命的方式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造模式,创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打破财富的私人占有制度,提倡一切财富归社会所有的社会经济模式。
此时,凯恩斯在马克思那里看到了:当市场失灵时(实际上是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所导致),通过社会组织(政府)加以干预而使经济回归正常的切实案例,找到了自己的理论基点,即:不需要通过社会革命,不需要改变财富占有模式,只要建立一个理性的、公正的政府,通过这样一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把过分自由的、失灵的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扳正过来,这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理性的运行了。此理论一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厉行,果然解决了当时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所以,称凯恩斯完成了一次经济领域的革命,拯救了频危的资本主义。
凯恩斯从有效需求的观点出发,批驳了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的“有效需求”不可能不足的论断,从宏观上指出:不可能存在“只要听其自然,经济就会以最好的形式向最好的方向发展”的情况,因为,有效需求不足也会妨碍经济繁荣。他论证了“有效需求”为什么不足的原因: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社会的消费倾向会降低,这主要是由就业不充分使分配差距扩大,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不足和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不足共同导致的。消费倾向的降低直接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品市场趋向低迷,因此,不足以形成投资诱惑,投资需求也趋向低迷,于是,整个社会总需求便趋于不足,形成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提出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要求政府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方面对经济实行干预,以矫正市场失灵状况。这就是凯恩斯革命的思想基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