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会议的第一次会议

2024-05-03 17:12

1. 中国环境保护会议的第一次会议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年8月5日至20日)由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于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组织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中国环境保护会议的第一次会议

2. 国际: 全球环保主要会议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防止荒漠化会议、联合国水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1972 年 6 月 5 ~16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各国政府代表团及政府首脑、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的讨论当代环境问题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会议通过了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 《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为了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和总结了 7 个共同观点,26 项共同原则。
会议的目的是要促使人们和各国政府注意人类的活动正在破坏自然环境,并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创了人类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的新纪元,这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联合国防止荒漠化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eser -tification)
1994 年联合国大会决议,从 1995 年起把每年的 6 月 17 日定为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1977 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1992 年 6 月,100 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170 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后,联合国通过了 47/188 号决议,成立了 《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 1993 年 5 月开始,历经 5 次谈判,于 1994 年 6 月 17日完成。为了有效地提高世界各地公众对执行与自己和后代密切相关的 “防治荒漠化公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国际联合防治荒漠化行动,迎合国际社会对执行公约及其附件的强烈愿望,以及纪念国际社会达成防治荒漠化公约共识的日子,1994 年 12 月 19日第 49 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 (经济和财政) 的建议,通过了 49/115 号决议,决定从 1995 年起把每年的 6 月 17 日定为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联合国水环境会议 (United Nations Water Conference)
联合国水环境会议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联合国为研究全球水环境状况、探讨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而召开的专业会议。1977 年在西班牙举行。参加者有 116 个国家的代表、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组织的代表。会议目的是: 考察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并考虑将其用于生活、工业和农业方面的策略; 通过宣传使水问题的重要性达到家喻户晓; 制定解决水问题所必需的国内、地区及国际标准应采纳的行动建议。在行动建议中规定,为了掌握水资源的可能利用量,应配备观测体制来评价水资源,制订长远确保安全的饮用水计划; 为确保农业用水并配备灌溉设施,实现工业用水的循环使用及下水处理,应制订水环境计划。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联合国于 1992 年 6 月 3 ~ 14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会议。这是继 1972 年 6 月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环境与发展领域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183 个国家代表团,70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102 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
这次大会是在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发展问题更趋严重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围绕环境与发展这一主题,在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和发展权,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根本问题上进行了艰苦的谈判。会议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 《里约热内卢宣言》 (又称《地球宪章》) 和 《21 世纪行动议程》,154 个国家签署了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48 个国家签署了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还通过了有关森林保护的非法律性文件 《关于森林问题的政府声明》。这些会议文件和公约有利于保护全球环境和资源,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同时也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利益。这次会议的成果具有积极意义,在人类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进程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届大会的会徽是一只巨手托着插着一支鲜嫩树枝的地球,告诉人们: “地球在我们手中。”这次大会的宗旨是回顾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召开后 20 年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共同作出努力。
“里约宣言”指出: 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努力。

3. 中国环境保护会议的第二次会议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1983年12月31日,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制定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此外,初步规划出到本世纪末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步骤和措施。会议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推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中国环境保护会议的第二次会议

4. 中国环境保护会议的第六次会议

全国环境保护大会(2006年4月17日至18日)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4月17日~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5. 中国环境保护会议的第三次会议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9年4月28日至5月1日)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于1989年4月28日至5月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评价了当前的环境保护形势,总结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新的五项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上一新的台阶。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环境监管,向环境污染宣战,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中国环境保护会议的第三次会议

6. 中国环境保护会议的第五次会议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2002年1月8日)2002年1月8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这项工作。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部署“十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

7. 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会议大事

1974年10月25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环境保护机构的诞生。1982年3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建委、国家城建总局、建工总局、国家测绘总局合并组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内设环境保护局。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为加强部门协调,决定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4年12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属的环境保护局改为国家环境保护局,作为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全国环保的规划、协调、监督。目前而言,环保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会议大事

8. 中国: 全国环保相关组织

(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李四光中队……)
·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
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是整合环境标志、有机食品、环境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等领域认证资源,实施产品与体系一体化认证的认证机构。贯彻 “以产品带体系,用体系保产品”的宗旨,实现中心 “过程控制务实,终端产品双优,理念与时俱进,质量完美一流”的质量方针。通过承担国家认证标准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等科技攻关任务,发挥国家级认证单位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的能力优势。
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 (简称 “认证中心”) 是经国家环境保护部授权、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的,代表国家对绿色产品进行权威认证,并授予产品环境标志的机构。
认证中心立足于整体推进 ISO 14000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把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环境管理的现代意识和清洁生产技术融入产品环境标志认证,推动环境友好产品的发展,开拓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实现以人为本,让环境标志产品成为联系公众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纽带,推动可持续消费。认证中心坚持 “搭建双绿桥梁、推广双优产品、创造双赢绩效”的质量方针,把环境管理体系加环境标志产品的 “双绿”,产品质量优、环境行为优的 “双优”,环境加经济的 “双赢”的理念变成中国发展绿色技术措施的动力之源。
认证中心将 ISO 9001 和 ISO 14001 的体系认证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及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的保障措施与抽样检测融合为环境标志保障体系,追求文件简明、内审制度与改进机制有效,开拓中国企业的双绿色发展模式。
15 年来,中国环境保护部批准颁布了近 80 项环境标志标准,现行的有 72 项,正在制定中的有 10 余项。已经有 1500 多家企业,30000 多种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涉及建筑、汽车、建材、纺织品、电子产品、日化产品、家具、包装制品等行业,形成了 1000 多亿元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环境标志产品的特性,主要从环境友好角度充分考虑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安全,资源能源节约和再生资源利用,产品的可回收和再循环等方面。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实施 15 年,较好地配合与支持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现已开展的环境标志认证包括环境保护国际履约类,可再生回收利用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保护人体健康类,节约能源资源类和促进节能减排、防止气候变暖类共七大类产品。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在产品绿色标准制定方面跟踪国际同类标准发展动态和趋势,协调有关的工业协会和企业,使中国环境标志标准技术先进而成熟; 在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方面积极完成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中国环境标志开展积极而广泛的国际合作,在保持了与国际 “生态标志”技术发展同步的同时,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目前,中国环境标志与德国蓝色天使、日本生态标签、北欧白天鹅、韩国生态标志、澳大利亚环境选择、新西兰环境选择、泰国绿色标签等国家环境标志机构签订了合作与互认协议,开展了积极的互认合作。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环境标志与德国蓝色天使、日本生态标签和韩国生态标志已经分别制定并颁布了 “第一个”环境标志共同标准,这标志着中国环境标志国际互认工作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成果。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经过 15 年艰难发展,培育了中国绿色消费市场,促进了绿色技术和清洁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绿色采购产品市场具备了一定规模。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可以基本满足政府绿色采购的产品内容,是我国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指南的重要基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1978 年5 月批准成立,是中国国内成立最早、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非营利性非政府科技社团组织,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全国一级学会,也是我国环境学科最高学术团体和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环保科技社团组织。它具有跨部门、跨行业、横向联系广泛的优势和特点,主要由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环境教育工作者和环境管理工作者 (统称环境科技工作者) 志愿结合组成。现有全国会员 42000余名。除设有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还下设 7 个工作委员会、28 个分会及专业委员会。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双重领导。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办会宗旨是推动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并且要站在时代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引领社会进步。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进一步发挥环保科技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对外民间学术交流主要代表和环保科技工作者之家的职能作用,努力搭建起为学术交流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环境决策管理服务和为会员服务四大平台,团结和依靠广大学会会员和环保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作用,决策和科技咨询服务,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其他各项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工作和活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努力再造学会工作新优势,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学会确定了 “一、二、三、四、五、六”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这就是: 围绕一个中心 (以发展为中心,把学会做强做大) ; 搞好两个服务 (为环境保护服务,为学科发展服务) ; 推进三项改革 (改革组织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活动方式) ;发挥四个作用 (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对外民间科技交流主要代表,成为环保科技工作者之家) ; 建好五大平台(学术交流; 科学普及; 科技咨询; 会员服务; 能力建设) ; 实现六大进步 (办会方向坚定正确,经济状况不断改善,社团文化特色鲜明,业务能力显著增强,活动空间逐步扩大,社会影响日益提高) 。学会将按照这一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自主、自立、自强、自律能力,能满足党和国家以及环境科技工作者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社团活动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家一流的现代科技社团。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是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个群众性民间环保团体,创立于 1994 年 3 月。“自然之友”宣称的宗旨为: 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 “自然之友”的活动经费来自会员交纳的会费以及社会赞助。
1993 年 6 月 5 日,自然之友的几位发起人举办了中国首次民间自发的环境研讨会——— “玲珑园会议”。1994 年3 月31 日,自然之友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在国家民政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团体诞生。创始人是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和王力雄。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梁从诫教授任会长,社会文化和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教授任副会长。自然之友支持政府保护环境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措施,尽可能地予以配合和监督。十多年来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 8000 多人,其中活跃会员 3000 余人,团体会员近 30 家。累计获得国内、国际奖 15 余项,如 “亚洲环境奖”、“地球奖”、 “大熊猫奖”和菲律宾 “雷蒙·麦格赛赛奖”。各地会员热忱地在当地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工作,已有多位会员荣获各级嘉奖,由自然之友会员发起创办的 NGO (非政府组织) 已有十多家。历经十年的创立与发展,自然之友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境 NGO,对中国环保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已成为标志性组织之一。
·北京地球村
北京地球村成立于 1996 年,是一个致力于公众环保教育的非营利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现有 15 名全职工作人员,正式注册的志愿者上千人,是联合国环保署的中国民间联络站。北京地球村的宗旨是通过营造大众环境文化,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地球村的主要工作有: 独立制作环保影视栏目和影片; 撰写推广环保读物和宣传品,编辑 《草根之声》; 举办环保论坛; 建立环境教育培训基地; 推动绿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 同时开展了绿色列车、绿色能源、循环经济、绿天使艺术团、国际交流和耗材回收等环境保护项目。
北京地球村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着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1998 年联合出版 《公民环保行为规范》、 《儿童环保行为规范》。作为中国 “绿色社区”理念和实践的重要原创者和推动者,北京地球村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应邀到 20 多个城市进行讲演和培训。地球村编写的 《绿色社区指导手册》得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正式推荐; 国家民政部高度赞扬了地球村设计和实施的“社区居民论坛”和 “社区居民环境议事会”的理念。目前,地球村正在推动的 “绿色乡村”计划也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帮助。
北京地球村在乡村建设和生态县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1998 年,地球村在北京延庆县租赁了 2800 亩山场作为环境教育培训基地,创造了一套以 “生态保护、环境教育、乡村建设、民俗旅游”四位一体的模式,并对于农民进行 “环保、文化、接待、自我管理和可持续生计”的能力培养。目前正受密云县政府的委托,设计策划该县的生态文化工程。
北京地球村与十几个国家的环境部有着沟通和交流,应邀参会和拍摄电视片。地球村在美国环保署资助的 “美国环保之旅”和美国农业部资助的 “美国可持续农业”项目中受到好评。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驻华大使馆还专门组织了新闻发布会。美国环保署原中美合作负责人杨仁泰博士现为地球村的理事,地球村正在推动与美国环保署和美国农业部参与的可持续农业培训与交流项目。
1998 年 7 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北京地球村创始人廖晓义应邀作为中国民间环保人士的代表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2002 年 2 月,挪威首相邦德维克访华期间,政府安排了邦德维克与廖晓义的专门会谈; 同年 5 月,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在北京国事访问期间,曾到地球村的民间环保论坛上发表激情讲演。北京地球村的工作也得到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的高度赞扬。
廖晓义 1977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1986 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助理研究员。1993 ~1995年在美国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国际政治专业做访问学者。1996 年创办了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自 1991 年来,发表关于 “中国工业化和经济代价”等论文 40 多万字,主编了 《公民环保行为规范》、 《绿色社区手册》等书,拍摄 《全球环保之旅》等电视片一百多部。2000 年,廖晓义成为国际环境大奖 “苏菲奖”的唯一得主,并被北京 2008 年奥运申办委员会聘为环保顾问; 2001年被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部门授予“绿色文明大使”称号,还成为 2001 年 “《中国妇女》时代人物”。2005 年获得 “中央电视台 2005 年度经济人物公益奖”,2006 年荣获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奖。
·李四光中队
“李四光中队”于 2004 年 9 月成立,它是由国土资源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青团中央和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 (简称 “全国少工委”) 联合发起并创建的。 “李四光中队”以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名字命名。
“李四光中队”是弘扬李四光 “科学救国”精神,宣传、普及国土资源知识,增强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的英雄中队; 是以李四光为榜样,围绕地球资源、环境的主题,积极开展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的少先队先进性组织,受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及其所属的全国组织委员会的领导。
“李四光中队”以其先进性和积极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和社会各界,并逐渐成为弘扬李四光精神,建设 “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少年儿童方阵的领跑者。在其带动下,全国各地的少年儿童学习李四光精神,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活动蔚然成风。“李四光中队”建队的目标是通过开展 “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张纸”四个一活动,增长少年儿童地球科学知识,增强他们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从小培养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李四光中队”在创建满一年后可参加 “全国优秀 ‘李四光中队’”的每两年一次的评选活动,评选出的 “全国优秀 ‘李四光中队’”,可参加由全国组织委员会举办的 “资源、环境科学考察团”活动,活动中所撰写的资源、环保方面的优秀小论文,还将被推荐参加 “李四光少年科技奖”的评选。
·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于 1994 年 3 月 25 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直属的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承担中国 21 世纪议程项目管理的有关工作; 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领域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 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等领域和城市发展相关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 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中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社会发展领域国家工程中心等的有关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工作; 承担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科技工作的组织实施,承担清洁发展机制等方面工作和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承担区域科技发展的有关工作,以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工作,推动地方21 世纪议程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工作; 开展清洁技术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信息、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推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工作; 承担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趋势和重大问题,为科技部宏观决策提出建议与对策; 承担有关司局委托的工作; 承担国家科学技术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中心成立以来,以推进 《中国 21 世纪议程》实施,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依靠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精干团队,促进了 《中国 21 世纪议程》及其优先项目的实施; 通过开展国家科技计划中资源、环境、海洋、医药等领域的项目管理及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示范工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开展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战略与政策研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了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通过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等项工作,促进了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总之,通过十多年工作的开展,在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与国际社会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促进我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