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2024-05-16 12:33

1.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间相互合作
  我国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主要需要增强经济实力,人才优势跟管理优势,促进企业软实力的提高。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品牌效应,一个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全面的发展首先要得到消费者的肯定,如果缺少消费者的支持一个企业就算做的再好再全面也都是徒劳无功。再者就是要培养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一个企业的服务人员就是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充分的思考消费者的想法,通过对消费者的了解,抓住消费者的心里去更好的培养企业的服务人员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服务好消费者的同时企业需要自主创新,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之后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能够审时度势,通过如今高速发展的科技来及时更新最新的信息,及时了解市场发展状况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变化,这样更能够促进企业变大变强。
  我国企业需要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在新的形式下我国企业必须要调整发展策略,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我国企业可以借助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建立起全新的经营体制,减少那种计划管理机制,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因为现在许多企业以为可以在海外独立发展,所以自然忽略了母公司在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母子公司管理机制,这样海外子公司也可以在母公司的保护下更好的发展,在此同时母公司要促进子公司建立起完善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把企业经营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还需要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企业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好的去适应国际发展的需求,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吸引人才,而且企业也可以联合搞笑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需要组建雄厚的企业集团,促使企业集团化,通过横向一体化联合或者兼并同一行业的企业,增强企业的实力,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再者通过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使企业在供,产,销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总的而言就是各个企业之间需要相互合作,避免各自为战的状态,这样很容易被国外企业给击垮。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个企业要想持久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留得住优秀人才以及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企业的管理机制要对员工有激励作用,如果只是让员工处于应付状态,那么这个企业面临倒闭或被兼并也将会是迟早的事。但是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不能指关注普通的员工而忽视高层管理人员,在此同时还需要对人才进行培养,充分挖掘有潜力的人才,通过企业的培训让这一类人才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达到人力资源合理充分利用的状态,建立起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把能力,业绩,品德,知识等要素综合起来确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还要完善分配制度,根据不同的人才对象实行不同的分配激励制度,建立起员工经济收入与物价水平相协调的分配制度,对于能力较强,高科技人才,尖端技术研究人才要有更优惠的待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员工的潜能。
  (三)完善法律投资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法律还不够完善,缺少有效合理的法律体系,因此这就需要我国政府能够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海外投资法律体系。参照其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对外投资的基本体制,市场准入原则,政府与企业权利与义务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然后再与相关国家相互讨论建立投资保护协定,保障企业免受战争,汇款限制,贸易壁垒等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促进缔约国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利用多边投资担保公约保护我国企业在国外发展的利益。在此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企业在华投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企业自主的微观的商业活动,一般有企业自主选择投资对象和投资目标。但是企业的投资还是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与制约,而且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干预我国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投资企业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这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还是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起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政府与市场之间能够分工明确,保障对外投资的发展。在一国市场出现波动过大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增加干预力度,在市场发展平稳时需要当好调控者的角色,这就形成了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我国政府与企业需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努力,促进“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四)政府对企业走出去应对对策
  首先,对于不同的投资环境政府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政策,可以设立鼓励政策,建立海外投资基金等,这些都可以降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也可以引导我国企业顺利走出去,避免发展道路上出现过多的偏差。但是政府的鼓励政策需要从实际出发,避免成为那些经营不善,管理不当,经济收益差的企业的依赖,要适当的取缔这些企业。其次可以建立起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建立起更多的海外投资机构对海外投资企业进行管理,使海外投资有计划,有秩序,更高效的发展。在建立起海外投资机构的同时就要求这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机制,促进优势企业扩张,更好的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要是管理政策透明化,提高管理效率。再者就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投资部门,用于收集,处理,转化,更新信息,从而达到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目的。在国内设立起海外投资研究中心,时时研究国外投资动向,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更好的发展。最后还需要我国政府进步一完善海外金融投资体系,因为很多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也完全靠自身能力来实现企业融资,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所以我国在海外建立起相应的融资机构可以为企业走出去减轻部分压力。
  我国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可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我国政府需要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不能过于保守,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提升国民收入。

  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遇到的困难
  (一)企业投资结构不够完善,自身实力欠缺,国际竞争力差
  从我国企业投资状况来看,中国企业的投资结构并不够完善,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并没有能够充分进军世界各国这个大型市场,许多的企业仅仅局限于周边国家的投资,从而忽略了海外投资的良好机会,所以说亚洲吸引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投资,而且我国的跨国投资的行业也是相对比较单一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忽略了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这一因素大大制约了中国企业的扩大与发展。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我国“走出去”企业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我创新的能力,所以我国政府一直在提倡需要自主创新,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相比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我过企业的发展可谓是发展速度缓慢,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缺少了与国外企业竞争的核心,从而在同一个行业中我国企业就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就有着一定的难度。也就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完全不利于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所以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增强自身实力。而且在企业的发展中劳资问题也是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因素。例如在欧美等国家福利水平一般都是比较高的,而中国企业在这些地区投资必然会带来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地区的本国企业。再加上中国产品和劳务工对当地就业市场也形成了冲击,遭到一些国家的报复打击。
  (二)企业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的投资主体对国外一些投资企业管理不够健全,监管力度也不够,而且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体制,领导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决策有时候不够全面,出现决策的失误,据调查研究分析,目前海外中国投资企业只有1/3的企业发展状态较好,还有1/3企业处于基本维持的状态,剩下的1/3则已经快陷入亏损停产的局面。而且一部分企业管理不健全,导致部分优秀人才的流失,还有就是企业激励政策不到位,许多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导致公司运作缓慢。还有很重要的是海外管理人才的匮乏,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稳步前进,所以就要求企业需要有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企业国际化规模,也可以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人才确实十分的缺乏,也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企业对境外投资信息不能做到更快更高效的了解。
  (三)企业过于迷恋国际化品牌,盲目收购
  仔细看我国跨国经营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发展历程,海尔,华为等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走自我发展的道路,自我创新,在公司前进的路程中充满了艰辛,但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领头军。但是自从TCL以“低价”收购了德国传统的品牌产品施耐德开始,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似乎发现了一条别人为发现的捷径。所以中国许多企业纷纷效仿,投入大量资金收购国外一些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知名度来发展自身,但是可想而知的是这样一来中国许多企业就有了一定的依赖性,随之而来的就是会逐渐失去自我创新的能力,也就会导致企业走向下坡路,最终还是会面临被收购或破产的命运,产生恶性循环。
  (四)企业之间经营比较分散,缺少横向合作关系
  分散化经营使得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分散经营直接使得各个企业在信息,技术,市场,资本与资源上得不到及时的互补与共享,甚至还会出现企业之间的内部竞争。在更大的程度上也显现出了中国企业还未能够
  适应跨国企业都以兼并或者建立合作联盟的手段来提升自我的这种经营模式。而且在这种各自为战的状态下很可能使得其他国家企业趁虚而入,占据有利优势,从而阻碍我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所以我国企业需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避免海外企业孤军奋战。
  (五)海外投资立法不健全
  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立法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阻碍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速度,最主要的还是我国企业还是缺少法律的保障。海外投资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有管理、技术、宏观调控等,而且还是具有跨国性、实体性、控制性和高风险性。这就意味着我国需要建立其严格的海外投资管理法,建立起完整的海外投资法律体系,使得企业的海外投资过程中能够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促使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稳定性。建立其完善的法律体系也可以减少与国外被投资国家的一些劳资纠纷等不必要的问题,减少因文化差异等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2. 中国企业“走出去 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1、实施“走出去”,有利于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能源资源,在国际能源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
2、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各种跨国公司,使我国获得重要的国际市场份额,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3、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国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3.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避税问题为什么要引起高度关注

参考书籍《中国企业避税问题风险控制与管理实务》,此书作者是叶守光,由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此书在写作方法上,力求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努力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紧密结合,援引了大量翔实、生动的避税与反避税案例。《中国企业避税问题风险控制与管理实务》既有助于企业正确理解避税问题,在遵从税法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投资决策与制度设计,有效地控制和规避税务风险;也有助于税务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和应对企业避税行为,提升反避税管理能力。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7-2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避税问题为什么要引起高度关注

4. 谁能提供几个中国企业 走出去失败案例

  上汽折戟韩国:5亿美元买教训

  2004年,上汽花5亿美元控股双龙,在当时曾经是一件被大吹大擂的并购案。上汽将此次并购作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的主要步骤。按照上汽的计划,通过这次并购,上汽既可以把双龙汽车的产品推广到中国,同时又可以借助双龙,迅速提升自己的技术,增加自己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
  急欲走出去的上汽一拍即合地收购了韩国双龙,但由于整合不当,双方磨合了长达4年之久,最终以失败告终,上汽耗资5亿美元仅仅买了一个跨国并购的教训。


  平安收购富通:冲动的惩罚

  这一笔让 中国平安当初为之兴奋的海外投资,目前看来已经是噩梦一场。根据2008年12月2日富通集团的公报,在拆分后,富通目前仅剩国际保险业务、66%的结构型投资组合权益与汽车融资的资产同负债,且富通将不再涉及任何银行业务。至200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富通仅报于0.93欧元。
  可以确定的是,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随着双方从交好到交恶的演变,中国平安收购富通案已经宣告失败,这家试图通过海外并购扩张的保险公司,未来的国际化金融公司之路会继续走下去吗?

  TCL-汤姆逊并购成TCL负担  不可忽略的“专利市场有效期”

  2004年,并购刚刚完成时,李东生曾公开在媒体上阐释此次并购的收益,他说:“公司合并后,仍将会沿用双方的原有品牌,在亚洲及新兴市场以推广TCL品牌为主,在欧洲市场以汤姆逊品牌为主,在北美以汤姆逊原有的RCA品牌为主。同时,并购后的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可以利用汤姆逊已有的34000余项彩电专利;1000多名员工的研发队伍,通过其全球六大研发中心,合理分配资源,从而提升核心技术的积累。”然而,这个说法会让局内人颇为疑虑,因为汤姆逊的名头虽然是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类生产商,但专利许可却是其四个主要业务方向之一,一个经营专利许可的企业,怎么会把诸多专利拱手送人?

  这个问题,在2006年8月公布TCL2006年上半年年报的时候就明白了。

  TCL指出:“集团在欧洲遭遇滑铁卢主要由欧洲彩电市场环境的剧变导致。2005年下半年开始,以液晶等离子为代表的平板电视开始大幅取代传统CRT电视,而TCL集团在平板电视方面的核心技术甚少。”也就是说,在TCL并购过来可以利用的34000余项彩电专利中,符合市场需求趋势,拥有使用生命力的专利技术并不多。

5. “走出去” 的中国企业有那些?

现在中国很多上规模上市的企业并非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敝人了解一些我国的民族品牌,在海外有一定的市场,当然这其中没说垄断企业。希望能做个参考:
海尔(青岛*电器)、
万向(浙江*车辆配件)、
宇通(河南*客车)、
美的(广东*电器)、
奇瑞(安徽*汽车)、
海螺(安徽*建材)、
华为(深圳*通讯)、
中兴(深圳*通讯)、
三一(湖南*工程机械)、
李宁(北京*服饰)

“走出去” 的中国企业有那些?

6. 说明中国企业如何解决“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如何走出去,怎么走出去"的问题 1.人才是基本要件,先找到和培养适当人才 2.预备资金和管理资金的公开公正制度 3.发挥本身优秀受国际上欢迎的营利要点 4.建立明确策略和制度 5.避免任何人治因素 6.运用全球资源 7.设计服务好每个"个人";

7. 如何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2015年我国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着重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0大重要领域和产业。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与中国企业能否真正“走出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近期结束的亚洲博鳌论坛上,中国向世界宣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态度。“降低门槛”的“引进来”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走出去”相结合,构成了我国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的两个支柱。
2017年世界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达到3%,较2016年的2.2%有了很大提升,但整体上看,世界经济增长依然未能走出200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加上自2016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在贸易政策上的反弹,全球贸易面临巨大挑战,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不太稳定。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我们既要积极扩大开放,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来有所选择地引进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外资外企,也要积极鼓励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技术水平。
2017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历了一定的回调,并获得了相应的巩固。从长远看,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加快在海外落地发展,不但可以通过落地投资来帮助所在国就业稳定,从而减少投资阻力,而且可以帮助平衡中国与部分国家的贸易,减少中国的贸易压力。
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显示,海外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劳动纠纷风险、安全审查或政府阻挠风险等,是中国海外投资者面临的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加强在这些领域的防范和应对,是保证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
具体而言,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采取“集群抱团”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利用规模优势实现在海外的成功落地和发展。例如,我国正在通过建立境外工业园区的方式,来构建企业“抱团出海”模式。截至2016年底,我国企业在36个国家建海外园区77个,其中56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另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积极谋求在全球产业链的顶端获得一席之地。中国企业要倾向于获得设计、研发、营销、服务这些高端的生产要素,来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物流链中的地位。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也是中国标准走出去,积极参与制定中国企业“世界标准”的过程。2015年10月,我国发布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能否掌握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已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重要指标。
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例,它制定的2万多个标准,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截至目前,中国承担了ISO的50个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积极参与626个ISO技术机构的活动,占所有技术机构的89%。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较之美、德、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我国GDP总量2015年居世界第二,国际标准化参与度却名列第六,与GDP总量居世界第四、国际标准化参与度位列第一的德国形成鲜明反差。

此外,谋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也是当前中国企业寻求在第三国发展的一条“捷径”。通过与这些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合作,可以有效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毕竟相比中国的企业,这些跨国公司已经在全球经营了数十年,甚至有一些是百年老店。
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还要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当前,国际化人才不足是中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我们一方面应继续放开国际人才政策,为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具备国际化人才意识,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掌握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行业规则的专业化人才,重构传统的人才培养战略。

如何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8. 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做什么?

周末由香港北上,到一个在地图上不容易找到的粤东小城市,那是一家著名的电子产品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近距离实地观察这家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其中的经验得失使我对中国“软实力”以及加强“软实力”的战略措施,给予了更多思考。
  在全球化时代,所谓的“国家”其实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大公司,各种企业都可以看成是分公司和子公司。单个企业的盛衰荣辱,尤其是大型企业在海外的进退与得失,长远来说,都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强弱。对此,断不能等闲视之。
  很多缺乏国际视野的人士,只谈环境危机和制度危机,虽然也有道理,但却显得空泛。他们没有认识到,仅仅着眼于内需市场,还是解决不了工业化过程中成本上升的问题,无助于中国企业的真正升级换代。  
  如果不支持、不鼓励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就不能输出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综合实力就很难得到提高,也就无法改变企业在价值链末端难以令人满意的现状。
  事实上,我越来越相信,中国的大型企业如果没有全球化,就没有未来。而在大型企业走到海外生存、发展的同时,政府必须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一点除了原教旨经济学者之外,体制内外的务实政商人士均有共识,我想再也没有争论的必要。我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是,对于那些到海外与超一流对手进行竞争的勇敢先行者,中国政府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支持企业在海外拥有专利
  从国家资源注入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必然是超出一般企业所能控制和左右的范畴。闻听中国商务部在最近的“品牌万里行”活动中宣布,将拨出7亿元资金用于鼓励企业“走出去”创名牌。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赞赏的政策取向。然而,是“撒胡椒面”般地广为投放,还是要重点扶持?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
  首要一点,在支持自主创新这个大话题背景之下,建议中国政府做一些实事,那就是鼓励企业到海外注册专利和购买外国专利,并且对购买和维护专利的实际费用予以补贴,增加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强项是有生产制造能力,有营销能力,但在开发和维护技术专利方面的投入,常常力不从心。因此,它们在研发和购买技术方面迈出第一步之后,政府为它们申请专利和维护专利给予补贴,既务实,又有针对性。
  其次,对于那些进行“全球知名品牌”建设的先驱企业,中国政府应在会展方面给予实质性支持。例如,拉斯维加斯每年一度的电子展览会,是众多资讯科技巨头充分展现自己的重要平台。中国的一些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巨头们在这方面已有相当的能力,场面上已经能够跟上先进国家。
  但是,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资金所限,虽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可展位的资金投入却无力兼顾,因而显得有点寒酸,很难吸引客户和合作者。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考虑支持中小企业参加这种顶级的国际专业展会,替它们承担在国际舞台上“露脸”的专项经费,从而体面地参加国际一流展会。
  实际上,这笔花费对国家来说并不巨大,但却能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创出国际名牌。
  国家银行应该优先支持
  再次,对于“走出去”的企业,在申请出口信贷的时候,中国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担保。特别是政策性银行,不能嫌贫爱富,一味将资金提供给房地产商等短期项目,而应该看到国家的长远利益所在,看到企业海外拓展对中国“软实力”提升的系统支持。
  政策性银行给企业降低门槛,增加信贷倾斜度,鼓励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海外争取资源和市场,使之成为“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中国政府政策的一部分。
  例如,对于一家“走出去”很成功的企业,假若其海外营业收入占全球营业额比重很大,既为国家创造大量外汇,上缴税额庞大,而且又能为数万人提供就业机会,那么,国家政策性银行或进出口银行就应该本着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优先给予适当支持。
  笔者认为,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中国各级政府官员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而应真正为企业的海外拓展着想,贴切和务实地提供公共产品与政策支持。假若没有这种积极的作为,错过历史机遇,结果只会削弱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