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因缺钱而亡,清朝却只用一招,解决了200年的财政问题

2024-05-20 03:33

1. 明朝后期因缺钱而亡,清朝却只用一招,解决了200年的财政问题

在我国所有的朝代中,明朝是后期兵力最为强大的,但是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没钱,而打仗又是最需要钱的,所以拖到最后,军队连军粮都买不起,崇祯无兵可用,明朝就亡了。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位置后,自然也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开始积极思考怎么解决财政问题,最终清朝终于找到了明朝经济的弊端,就是银子。 明朝张居正改革后,推行货币制,所有的东西,都用银子来交易,税收也是银子,而我国百姓都有存钱的习惯,所以许多人就把银子攒在手里,导致国库里没钱。 银子这东西是有量的,而且我国银矿也比较少,所以到了最后,国库里连存银都没了,需要赈灾,发军饷的时候,连钱都拿不出来,于是明朝经济陷入了怪圈,中高产阶级钱越来越多,农民和国家,钱越来越少。 清朝开始的时候,就开始铸造铜钱,并且允许各省自己制造,这样一来,钱越来越多,国家税收的时候也是用铜钱,所以一直到清灭亡,铜钱铸造了一百三十亿之多。 有了铜钱作为货币的基本,清 *** 就可以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当流通的钱币较多的时候,国家就减少铸造铜币,当钱少的时候,就多铸造一点。 清朝的这种方法,也一举解决了清朝200多年的财政问题,到了清朝后期的时候,清 *** 仍然有钱来买军舰,发军饷,甚至赔款的时候,都面不改色的。 当年美国也实行过金本位制,但是因为金子实在太少了,所以不得不宣布停止使用美元兑换黄金,改成直接发行美元,这也很当年清朝的铸币政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明朝后期因缺钱而亡,清朝却只用一招,解决了200年的财政问题

2. 同处王朝末期,明朝闹起了钱荒,为何清朝却从不缺钱?

同处王朝末期明朝闹起了钱荒,清朝却从不缺钱因为清朝可以借钱,西方列强就是他们眼中的银行,明朝却没有人愿意借给他们钱,李自成和皇太极不可能借钱给明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清王朝重新和世界建立了某种关系,清王朝也终于认识到自己腐朽落后,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国西方列强巧取豪夺。清王朝国库所剩无几,为了稳定政权只能卑躬屈膝向西方列强进行求助,西方侵略势力为了稳定在华利益,他们当然愿意把钱借给清政府。

清王朝已经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原地区的工具。他们也要时常给这个工具进行保养,为了维持清王朝的统治,西方列强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但是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西方列强。他们占据了中国大部分市场,进行大量的资本倾销,西方列强赚得盆满锅满,谁也不愿意放弃这一块肥肉,甚至为了争取在华利益大打出手,而清王朝成了他们眼中拉拢的对象。

左宗棠收复新疆清王朝并没有给予经济支持。当时清王朝一分钱都拿不出来,左宗棠想出了向西方国家借钱的方法来解决军费问题,很多西方国家银行都给给左宗棠抛出了橄榄枝,他们自愿借给左宗棠大笔资金。左宗棠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他并没有选择利息低的银行作为借贷方,而是选择了一家利息相对较高借钱最多的银行作为借贷方。

左宗棠独辟蹊径的方法当然有着自己的思想。清王朝只有把自己的利益和西方利益紧紧的绑在一起,才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左宗棠借钱越多,西方列强对清王朝的支持力度越大,因为它们的利益已经绑在一起。

3. 清朝末年,到底为什么清政府会那么有钱的呢?

晚清财政收入较康雍乾盛世的确有了很大增长,从1885年的7700多万两一路增至1909年的2.63亿两,年均增幅达到7.8%,这个速度是很快的。
首先应当承认,对外开放、洋务运动和镇压太平军后较长时间的国内局势比较安定,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而让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新增长点”。特别是前者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旧有的“重农抑商”思维,改为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由此突破了传统封建社会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盐税的狭窄路径限制,开辟了建立在近代工商业基础上的关税、厘金等新税种。

以冶铁工业为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全国产量约2.6万吨,5年后就增至3.2万吨,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的1910年更是骤增至近11万吨。这种伴随着引入西方科学技术而迸发出的先进生产力,自然会给晚清衰朽的机体注入一丝活力,也会给晚清财政收入增添新的源泉。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晚清统治的腐败程度日益加深,其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扩充军力、兴办实业,还要在战败时向列强缴纳巨额赔款,这些都促使晚清统治者开始竭泽而渔地榨取民间财富,而其最突出表现就是旧税加重、开征新税,到头来变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例如盐税一项原本每年只有600万至700万两,可是到了光绪年间已增至2400万两,到宣统年间更是激增至4500万两。
此外,晚清政府还效仿西方发行起了国债,仅光绪末期至宣统年间就对内“借”了超过3300万两。不过比起外债来,前者就小巫见大巫了——据统计晚清时期共借外债多达12.04亿两,每年光是付本偿息就要占去清廷收入的30%至50%。

可想而知,晚清看起来是比康雍乾时期变得“有钱”多了,但实际上整个国家已陷入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濒临崩溃状态,糟糕的财政状况无异于把清政府架在了火药桶上,一点小火星就能引爆所有积压的矛盾。
后来的事态发展果然证明了这一点——1911年“欠债却赖着不想还”的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结果武昌空虚,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爆发。

清朝末年,到底为什么清政府会那么有钱的呢?

4. 明朝因缺钱而亡,清朝只用一招,银子便源源不断,美国至今还在用

 在我国5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华夏大地上崛起了80多个封建王朝,构成了我国壮丽多彩的史诗级大戏。不过,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大多数王朝,几乎都只有300年左右的寿命,而后便会灭亡,再诞生新的封建王朝。而每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是十分强大的,但在后期,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进入内忧外患的境地,从而灭亡。
  
  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大多数王朝在灭亡时,往往都是国家实力最虚弱的时候,所以才会被起义军给推翻。例如,距离我们时间较近的朱明王朝,就是因为在后期的时候,宦官当政,官员们贪赃枉法,导致当时的明朝民不聊生,老百姓流离失所。特别是在天灾一起,多地发生陷入饥荒,以及关外清军的虎视眈眈,所以明朝便很快灭亡了。
  
  而且,虽说取代明朝的是清朝,但真正真正灭亡明朝的,其实是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大军。这些起义军在明朝派兵北方与清军对峙的时候,趁着京城空虚,便挥师进京,一举攻破了紫禁城,明朝崇祯皇帝自杀,明朝也宣布灭亡。所以说,真正灭亡明朝的,其实还是“缺钱”,因为如果当时的崇祯皇帝能拿出钱财,就可以安抚好这些起义军,明朝也不会被他们偷袭而亡。
  
  其实,明朝在后期的时候,是有钱的,这不过这些钱并不在崇祯皇帝的手里,而是在那些大臣们的手中。因为从明朝中期开始,贪腐之风就已经非常浩大了,几乎所有的文武百官,都或多或少有进行贪腐。所以,在李自成攻入紫禁城的时候,崇祯皇帝其实已经欠了军队8个月的军饷了。也正如崇祯皇帝临死前说的那样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不过,明朝之后的清朝,他们在后期的时候,遭遇的动乱一点都不比明朝少,不仅要面对虎视眈眈的外国列强,还有国内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而清朝不论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和外国列强交涉,都需要大量的钱财。甚至是在与外国列强的较量中,还签署了很多割地赔款的条约。
  按道理来说,面对如此大的动乱,清朝应该非常缺钱才是,当事实情况却不是如此,清朝当时不仅没有明朝那么缺钱,还能源源不断得获取钱财,只因为清朝用了一个“奇招”。
  
  在晚清时期,清朝曾一度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往的大多数王朝,都会采用“增收地税、盐税”等方式,来补充国库的空虚。但是,这样的办法属于饮鸩止渴,并不能起到什么好的效果,明朝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才引发了暴乱,从而灭亡的。
  
  但是,清朝廷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奇招”,那就是大量制造钱币。虽说不能大量制造银子这一类的通用钱币,但却可以大量生产出一些小额的钱币。所以,在当时的清朝,就出现很多的 “铜元” 。仅仅在6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有130亿铜元诞生了。
  
  而一个铜元,其价值不过是3文钱,但写的确实10文钱。就相当于,一个铜元可以买到价值10文钱的东西,物价大幅度上升,而最终获利的,还是清朝廷。所以说,清朝在发行铜元之后,清朝的财政便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为清政府每年带来3亿的财政收入。但是,此举却还惨了老百姓,导致他们的生活水平,下架了许多个档次。
  
  其实,这种形式的货比策略,并不仅仅在清朝有。早在三国时期,刘备为了筹集军费,就发明性质相同的“直百钱”,一个直百钱值100枚铜钱,而造价不过是几文钱而已。所以,此举也让刘备在短时间内,收敛到了大量的财富,但却将老百姓折腾的非常惨,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
  
  而到了现代社会,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每个,也经常会增量发行美元,用以转移债务。只不过最后受到影响的,大部分还是其它国家,但在美国本土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例如前几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5. 清末时期,清政府为啥那么有钱?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搞钱能力很强的朝代,从它入主中原开始,满洲人搞钱的本领就让明朝那些不想纳税的官绅们叹为观止。到了清末,中国搭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因此清政府的收入翻了一倍。不过朝廷收入虽然增加了,但开支也异常的大。为了平衡财政收支,清政府又施展各式各样的吸钱大法,向外国银行和国内的富商们借钱,最终因为借钱不还、与民争利、横征暴敛,把自己玩垮台了。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穷的朝代之一。但是明朝不是真的穷,它的问题在于朝廷的税收结构不正常,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官绅阶层不用纳税,朝廷的开支负担全压在了老百姓身上,最后导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清朝在入关后,完全不给各级官僚地主面子,管你是不是官绅,一律都要给朝廷纳税!于是清廷的收入大增,哪怕是顺治刚刚入关那几年的税收都比明朝收入最巅峰的年份还高。
并且清朝还有一个人狠话不多的地方,就是它彻底贯彻了明末张居正改革的精髓,像什么徭役、实物这些在前朝能抵税的玩意,朝廷通通不要!就收实实在在的银子。康熙驾崩后,继位的雍正也是个狠角色。他一上台就搞了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一体纳粮,这三大捞钱政策。把民间隐匿田产的富户巨贾们又实实在在的勒索了一把,朝廷收入大增。乾隆继位后,基本贯彻了雍正的征税思路,至此清朝的税收也就稳定在四千万两左右了,一直持续到了道光时期。(巅峰时期也有搜刮到八千万的记录)

同治三年时,清朝的关税收入约为五百万两白银。到了同治十年,每年的关税收入达到了一千一百万两。此后清朝关税收入一直保持着爆发式增长,到宣统元年时,清政府的关税收入已经接近了四千万两,这个数字几乎等同于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了。从同治元年到宣统二年,洋人操控下的中国海关一共收了九亿两关税。
除了上面提到的传统的赋税和关税外,清政府又开辟厘金这个新税种。这个收入说白了就是朝廷在各交通要道、各关口设卡,凡是商品路过,均征收一定数额的厘金。此后厘金就成为清朝一个重要的税种,而且税率不断提高,到了宣统晚期,礼金收入跟田赋收入基本上持平了。
到了宣统元年,晚清的财政收入大概维持在1.2亿两左右,其中主要的四类来源:
田赋——48101306两、比重27%
盐课——46312355两、比重26%
里金——43187097两、比重24%
关税——43139287两、比重23%
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古代政府在灭亡前还有这么多税赋的。清朝是独一例……

不过收入多,开销也大,清朝后期办洋务可谓是一掷千金,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北洋和南洋水师、天津机械局、长江口至南京下关等九处炮台,以及后来的京师同文馆和幼童赴美留学等洋务项目都花费了清朝大笔的银子。不过这些开销跟另外两笔开销相比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大起义,我们的教科书上只提到太平天国起义,其实历史上的清朝农民起义远比教科书上介绍的内容要多的多。每一次镇压起义,清朝的国库都要清零一次。另外就是赔款的开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本息合计,一共要赔款十几亿两白银,让清政府十几年不吃不喝也赔不起这么多的钱。于是,清政府就想到了三个解决办法:
第一是放开民间资本办厂的限制。清朝放开办厂的限制,再收取各种各样的税收。此举甚为奏效,清政府的税收很快就有明显的增加。慈禧老太婆对此还颇有得意,自憾早就应该这么办了。工业时代搞大机器生产才是王道,以前学老祖宗的重农轻商,傻乎乎的在地里刨钱真是蠢到家了。
第二是向外国银行和本国富商借钱。比如马关条约的赔款就是找英国、德国、俄国等银行借的钱,一共三亿两白银。当然借钱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清政府出让了很多主权做抵押,比如开矿权、筑路权等。像这些抵押出去的主权就给后来的民国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不过总算是借到钱了。
第三是铁路收入。最早的时候,清廷认为铁路破坏风水,不肯修路。后来甲午战败,清廷才发现清军虽本土作战,但因为没有铁路,只能靠马拉车推,很不方便。于是清政府开始大量修建铁路。很快大清官员们发现了铁路另一个妙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比如卢汉铁路通车之后,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朝廷每年还能净赚三百多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火车站所带来的商税收入,简直赚爆了。
通过这三项举措,民国元年一月,清政府度支部公布的1911年财政收入高达三亿两白银,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比三年前的收入翻了两倍多。(一个多月后,清帝下诏逊位)
但是凡事也都要有个度,清政府就属于典型的不知深浅的政府。它允许民间办厂,但是征税的负担却让资本家喘不过气来;它向民间借国债,结果却恶意不还;它在利益的驱动下,从一开始的讨厌铁路,到后来疯狂的修路,把铁路视为香饽饽,不让民间资本染指,甚至还把早先出让给民间的一些地方筑路权又强行的收回。结果就是民怨沸腾,连最软弱的民族资本家最后都与清政府决裂。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保路运动,这也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埋葬了暴虐无度的清王朝。

总的来说,清朝是个很现实主义的政权。满洲皇帝在抢钱这方面的手狠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排的上号的。清朝末年财政收入的突飞猛进,无非就是两个原因:赶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兼之横征暴敛,与民争利。虽然清政府挣了很多银子,代价却是民心尽失,结果必然是被推翻。

清末时期,清政府为啥那么有钱?

6. 清朝末年的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有钱?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大起义,我们的教科书上只提到太平天国起义,其实历史上的清朝农民起义远比教科书上介绍的内容要多的多。每一次镇压起义,清朝的国库都要清零一次。
另外就是赔款的开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本息合计,一共要赔款十几亿两白银,让清政府十几年不吃不喝也赔不起这么多的钱。于是,清政府就想到了三个解决办法:

第一,放开民间资本办厂的限制。
清朝放开办厂的限制,再收取各种各样的税收。此举甚为奏效,清政府的税收很快就有明显的增加。慈禧老太婆对此还颇有得意,自憾早就应该这么办了。工业时代搞大机器生产才是王道,以前学老祖宗的重农轻商,傻乎乎的在地里刨钱真是蠢到家了。
第二是向外国银行和本国富商借钱
比如马关条约的赔款就是找英国、德国、俄国等银行借的钱,一共三亿两白银。当然借钱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清政府出让了很多主权做抵押,比如开矿权、筑路权等。像这些抵押出去的主权就给后来的民国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不过总算是借到钱了。

第三是铁路收入
最早的时候,清廷认为铁路破坏风水,不肯修路。后来甲午战败,清廷才发现清军虽本土作战,但因为没有铁路,只能靠马拉车推,很不方便。于是清政府开始大量修建铁路。很快大清官员们发现了铁路另一个妙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比如卢汉铁路通车之后,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朝廷每年还能净赚三百多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火车站所带来的商税收入,简直赚爆了。
通过这三项举措,民国元年一月,清政府度支部公布的1911年财政收入高达三亿两白银,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比三年前的收入翻了两倍多。(一个多月后,清帝下诏逊位)

但是凡事也都要有个度,清政府就属于典型的不知深浅的政府。它允许民间办厂,但是征税的负担却让资本家喘不过气来;它向民间借国债,结果却恶意不还;它在利益的驱动下,从一开始的讨厌铁路,到后来疯狂的修路,把铁路视为香饽饽,不让民间资本染指,甚至还把早先出让给民间的一些地方筑路权又强行的收回。结果就是民怨沸腾,连最软弱的民族资本家最后都与清政府决裂。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保路运动,这也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埋葬了暴虐无度的清王朝。
总的来说,清朝是个很现实主义的政权。满洲皇帝在抢钱这方面的手狠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排的上号的。清朝末年财政收入的突飞猛进,无非就是两个原因:赶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兼之横征暴敛,与民争利。虽然清政府挣了很多银子,代价却是民心尽失,结果必然是被推翻。

7. 清末,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有钱呢?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搞钱能力很强的朝代,从它入主中原开始,满洲人搞钱的本领就让明朝那些不想纳税的官绅们叹为观止。到了清末,中国搭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因此清政府的收入翻了一倍。不过朝廷收入虽然增加了,但开支也异常的大。为了平衡财政收支,清政府又施展各式各样的吸钱大法,向外国银行和国内的富商们借钱,最终因为借钱不还、与民争利、横征暴敛,把自己玩垮台了。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穷的朝代之一。但是明朝不是真的穷,它的问题在于朝廷的税收结构不正常,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官绅阶层不用纳税,朝廷的开支负担全压在了老百姓身上,最后导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清朝在入关后,完全不给各级官僚地主面子,管你是不是官绅,一律都要给朝廷纳税!于是清廷的收入大增,哪怕是顺治刚刚入关那几年的税收都比明朝收入最巅峰的年份还高。
并且清朝还有一个人狠话不多的地方,就是它彻底贯彻了明末张居正改革的精髓,像什么徭役、实物这些在前朝能抵税的玩意,朝廷通通不要!就收实实在在的银子。康熙驾崩后,继位的雍正也是个狠角色。他一上台就搞了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一体纳粮,这三大捞钱政策。把民间隐匿田产的富户巨贾们又实实在在的勒索了一把,朝廷收入大增。乾隆继位后,基本贯彻了雍正的征税思路,至此清朝的税收也就稳定在四千万两左右了,一直持续到了道光时期。(巅峰时期也有搜刮到八千万的记录)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英法联军彻底打怕了。洋人要求的开放口岸,允许洋人在中国设立租借,允许洋人进北京等要求,清政府一律答应。这些极为不平等的条件虽然践踏了中国的主权,但在客观上也为清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另外由于清朝的江南财赋重地被太平天国控制,朝廷穷的叮当响,还不上英法联军要求赔偿的军费,于是在英国人的建议下,西方列强根据与清廷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条款,将中国的海关规范化,并推荐洋人担任清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这样一来,清政府每年就因此又多了一项财政收入。并且洋人的职业操守很好,由洋人替清政府收关税,避免中国官员腐败,从海关中乘机捞钱现象。
同治三年时,清朝的关税收入约为五百万两白银。到了同治十年,每年的关税收入达到了一千一百万两。此后清朝关税收入一直保持着爆发式增长,到宣统元年时,清政府的关税收入已经接近了四千万两,这个数字几乎等同于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了。从同治元年到宣统二年,洋人操控下的中国海关一共收了九亿两关税。
除了上面提到的传统的赋税和关税外,清政府又开辟厘金这个新税种。这个收入说白了就是朝廷在各交通要道、各关口设卡,凡是商品路过,均征收一定数额的厘金。此后厘金就成为清朝一个重要的税种,而且税率不断提高,到了宣统晚期,厘金收入跟田赋收入基本上持平了。
到了宣统元年,晚清的财政收入大概维持在1.2亿两左右,其中主要的四类来源:
田赋——48101306两、比重27%
盐课——46312355两、比重26%
里金——43187097两、比重24%
关税——43139287两、比重23%
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古代政府在灭亡前还有这么多税赋的。清朝是独一例……

不过收入多,开销也大,清朝后期办洋务可谓是一掷千金,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北洋和南洋水师、天津机械局、长江口至南京下关等九处炮台,以及后来的京师同文馆和幼童赴美留学等洋务项目都花费了清朝大笔的银子。不过这些开销跟另外两笔开销相比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

清末,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有钱呢?

8. 清末,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有钱呢?

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最高收入不过四千万两左右,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将一倍多,为8578多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元年(1909)财政收入暴涨至2.63亿两!
那么,清末,清政府为什么这么有钱?它的钱又是从哪来的?我们不妨看看宣统元年(1909)的收入最大的几个税种:
田赋——48101306两盐课——46312355两厘金(商业税)——43187097两关税——43139287两洋、土药厘税(鸦片税)——33020000两这几个税种占了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头,加上其他小税种的收入,清朝宣统元年的收入达到了惊人的2.63亿两白银!我们逐一分析几大税种,来看看他们究竟为什么能够贡献这么高的税收。

田赋田赋是中国古代最早就有的税种,也是各个朝代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咸丰二年开始,清政府就在四川开始加收田赋附加税,随后在全国多省开始增收,全国八年间增收的田赋达到了1000多万两。甲午战争后田赋附加税更加严重,以河北定县为例,甲午战争之后定县的田赋附加税比甲午战争之前增加了3.5倍。也就是说,田赋收入增加,是清政府把财政压力分派到农民身上的结果。

盐课道光年间,清政府每年盐税收入不过70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不断增加盐税导致盐价不断上涨,到了甲午战争前,全国盐价比起鸦片战争前已经增加了一倍多。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再次增加了盐课,导致盐价再次增长了百分之六十。食盐是生活必需品,清政府通过涨价食盐来将财政压力转嫁给全体国民,使得盐课在清末达到四千万两的财政收入。

    厘金厘金就是清朝的商业税,从咸丰三年(1853)开始起征,自开征日起就是清朝的财政支柱之一。同治年间厘金每年就能有1360万两上下的收入,最高可达1963万两左右。如此高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对厘金的征收异常苛刻,在各地设局和卡来征收厘金国内厘金局卡数量已达到了"五里一卡、十里一局",国内厘金严重剥削了我国的农民、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打击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列强在中国倾销,厘金制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税关税收入是清朝增长最快的收入。鸦片战争前,清朝海关只有六七百万两的收入,到了清末却高达4300多万两,增长了6—7倍。海关收入的暴增,与列强在中国的倾销密不可分。
海关收入的多少严重依赖于与进口货物的数量。清朝时期中国基本没有发展出什么有竞争力的企业。以纱为例,洋纱比起土纱精致、耐用甚至还更便宜,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对洋货的需求日益增加,清朝想要关税的高收入也乐得大量进口,这才有了清末关税收入的暴增。
另外,清朝的海关部门是一个高度自治的部门,清朝雇佣英国人赫德担任清朝海关税务总司,长达46年。赫德建立了一个高效、清廉的海关体制,这样的海关体制避免了巨大的浪费和贪腐,高效的海关部门使得清政府更加依赖关税收入。
洋、土药厘税(鸦片税)中国千年来有过数万税种,鸦片税无疑是第一恶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觊觎英国鸦片贸易带来的收入,在云南、贵州、四川种植鸦片,随后迅速推广至全国,还美其名曰"与洋争利",同时清政府设立洋、土药厘税,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自此鸦片的传播在中国在无阻碍,在中国横行近百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