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是如何论述《何谓启蒙》的?

2024-05-12 12:19

1. 康德是如何论述《何谓启蒙》的?

一、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二、认为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三、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康德是如何论述《何谓启蒙》的?

2.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逻辑化地哲学

问:做哲学为什么需要学习逻辑?
答:简单地说,哲学是一门学科,它提供的是理论,它要通过说理、通过论证使人接受或者反驳某种观点、理论,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论证。逻辑研究有效推理,就是提供正确论证的基础。实际上,凡是理论,用推理,讲论证,都离不开逻辑。从这点看,哲学与其他“学”相同,所以逻辑是基础学科。但是哲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两个特点,这使得这哲学中论证更为重要,因而逻辑的作用也更为重要。
第一个特点,哲学不是经验科学。尽管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某些启示,来自于经验的知识可以作为哲学思考的某种根据,但是哲学命题不能通过经验来验证,不能做实验,所以,一个哲学理论的“正确性”(是否可接受),几乎只能靠论证来显示。历史上,一些哲学理论后来不被接受了,以另外的形式出现了,是因为发现原来论证有问题,对原来的理论有修正,有新的论证;也有一些理论一开始人们不喜欢,如休谟的经验论,后来却不得不接受(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因为它的论证没法反驳,有人甚至是乐于接受,因为认为它的论证好。
第二个特点,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要思考“终极”问题,即各门具体学科都不研究或无法研究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物质,什么是实在,什么是精神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的思考,会使论证更加困难。学过亚里斯多德逻辑,我们知道,有属加种差的定义。例如,人是某种动物,动物是某种生物,这就是属加种差的定义对什么是人和动物的回答。如果继续追问,什么是生物,大概还可以说,生物是某种物质,但是如果再问什么是物质?至少按这种方式已不能回答,需要有上一层的概念体系。一般来说,探求这样的终极问题,概念体系不容易建立,而且容易出现某种循环,比如康德二律背反那样的东西。在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时,在对这些问题的观点论证、提出相应理论时,我们应该遵从什么法则?有什么规律?这些都对论证,也是对逻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所说的逻辑学产生于古希腊,始于亚里斯多德。为什么逻辑学产生于古希腊,有几个原因。一是民主政治,导致论辩风盛行。要辩论,要说理,就要讲逻辑。二是欧几里得几何学,提供了一个理论应该如何应用逻辑的典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哲学研究。我认为是亚里斯多德主要是在其哲学研究中,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哲学,建立了逻辑学。他对于(事物)本质问题的思考等,使他提出上面提到的定义理论,建立了三段论逻辑。
从这段历史来看,可以说,因为哲学和论证的关系,对逻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逻辑学才如此这般地产生了。所以,逻辑从一开始,就和哲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上所说的中心意思是,哲学的生命力在于论证,我们的哲学观点和理论可以不同,但是论证方法必须是相同的,不论自己思考问题还是与人交流,都需要有公共的论证平台,而这个平台应该、也只能由逻辑来搭建。
在今天,哲学已经大大发展,但是哲学和逻辑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只是今天的哲学需要什么样的逻辑?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亚里斯多德逻辑显然完全不够了,需要今天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共同关注。
关于逻辑和哲学的关系,当年王浩来北大讲学时还提出一种观点。大意是,关于哲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大家很难统一。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公理化的方法,各自从自己的基本观点出发,建立相应的理论系统,类似于古典数学和直觉主义数学。我认为这当然不是哲学研究的全部,但应该也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使自己的理论更严密,需要有公理化的思想和方法。历史上斯宾诺莎曾经做过伦理学的公理化研究,大概不是很成功。今天逻辑学的发展是否对此提供了新的基础?这就需要学习现代逻辑。

2. 问:中国哲学也需要逻辑吗?
答: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逻辑”这个概念作点说明。我们现在所说的逻辑,指的是上面提到的产生于古希腊的逻辑。就连“逻辑”一词都是从古希腊语到英语、再到汉语译音而来。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中国自己的文化中没有产生出西方逻辑学意义上的逻辑学。中国古代有名辨学等一些在今天被人们作为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的理论或学说。从哲学和逻辑的关系看,如果说古希腊哲学有亚里斯多德逻辑与之对应,那么中国哲学是否也可以说有名辨学这样的学说与之对应?有这个背景,再看我们的问题,“中国哲学也需要逻辑吗”,应该是,研究中国哲学或中国哲学研究需要西方的逻辑学吗?这里有两个问题。如果是研究中国哲学,即以中国哲学为研究的对象,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理论和观点,那么,与其他研究类似,也要分析、推理、论证,当然也离不开西方的逻辑学。因为只有西方传统的逻辑学才在今天成为各学科的基础。但是,如果是做中国哲学研究,或中国哲学式的研究,即用中国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问题,比如类似于老子,孔子的研究,是否要用西方的逻辑学,我还看不出有这个必要。从西方逻辑学的观点看,今天仍然难以完全说清中国的古代哲人究竟是用什么逻辑思考问题的。这个说法需要作点解释。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点,从各自关心的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式可以看出来。西方哲学开始关心的问题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个关心的目的是要把面对的万事万物拆开,找基本的组成部分,或面对复杂纷呈的世界找出基本的性质,再将它们的组合起来,希望从这里说明一切现象,同时也获得了改造自然的手段。从简单的、基本的部分或性质开始,通过组合,到说明各种复杂现象,解决复杂问题,这就是西方哲学的精神,也是西方逻辑的精神,他们在这个探讨过程中建立了逻辑学,而且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西方科学。西方的哲学、逻辑学、科学属于同一个文化体系。中国哲学也有关心世界本源的部分,但更多地是从社会的角度考虑问题,探讨社会的秩序、和谐,讲究天人合一,同时也是为个人的自我修养和人生指导提供依据。从世界和社会的宏观出发到个人的修养,从个人的修养再到社会的和谐和秩序,这里面有许多非组合的东西,与西方逻辑的精神从文化渊源上看有根本的区别。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倒是不觉得中国哲学式的研究要用到西方的逻辑学。说到这里,插一句,我想中国哲学的逻辑是什么,这也许是个更有趣的问题。显然这需要中国哲学和逻辑学两方面的结合才有可能研究。
当然,今天也很难有人还会按古人的方式去思考他们的哲学问题。不论从学习阶段就受到的训练,还是到后来的学术规范和科研体制,都决定了不会再出老子和孔子那样的思想家。现在作为学术的最基本要求是要说理,要论证,要交流,还是上面说到的,要有公共的论证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大概也需要西方的逻辑学。

3. 问: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区别是什么?
答:我注意到你们的几个类似问法或问题,因为你们的采访在我们中心(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网上登了出来,而且有了一段时间。这些问题是:(1)普通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区别是什么?(2)数理逻辑和普通逻辑有什么区别?(3)逻辑学导论和一阶逻辑的区别是什么?还有现在的问题,(4)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区别是什么?我想先做一点说明,也是澄清。
这里涉及到关于逻辑的一些名词。首先,逻辑是一种客观对象,逻辑学是关于这个对象的科学,就像力是一种客观对象,力学是关于力这种对象的科学一样。“逻辑”有时也指逻辑学。逻辑本身没有现代和传统之分,也没有普通和不普通之分,只是逻辑学,作为人们对逻辑这个对象研究的成果,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才有传统和现代之分,有不同的历史形态。“现代逻辑”和“传统逻辑”指的就是这种意义上的逻辑学。
关于“普通逻辑”。首先,从对象的层次看,刚才说了,没有普通和不普通之分,也就是说没有普通逻辑这种逻辑,其次,从研究的角度看,也没有对逻辑这种对象的“普通”的研究,所以,是既没有普通逻辑(这种逻辑),也没有普通逻辑学。“普通逻辑”只能是课程的名称,类似于“普通物理”。这一点也是王宪钧先生当年一再强调的。拿“普通逻辑”和“普通物理”相比,也是王先生举的例子。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普通逻辑” 叫得多了,有一种误解,把普通逻辑也当成了一种逻辑或一种逻辑学,其实,这只是一门课。
关于“一阶逻辑”,从对象的层次看,有这样一种逻辑。关于这种逻辑的理论等是一阶逻辑学,通常也称为“一阶逻辑”。此外,还有专门的课程讲授一阶逻辑学,所以它还可以是课程的名称。“数理逻辑”与此类似。
在上面提到的这些名称中,“传统逻辑”,“现代逻辑”,指的是某种逻辑学,在一些情况下,“现代逻辑”也可以是某类课程的名称;“普通逻辑”,“逻辑导论”或“逻辑学导论”只能是课程的名称;“一阶逻辑”,“数理逻辑”指的可以是一个或一种逻辑,也可以是这个或这种逻辑的学,还可以指讲授这个或这种逻辑的课程。这里我们涉及到三种名称:逻辑,逻辑学和逻辑课。
有这个说明后再来看这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问题(4)是一个合理的问题,也没有什么歧义,因为在这个问题中,“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只能做逻辑学的理解,问的是两种逻辑学之间的区别,现代的逻辑学究竟比过去的逻辑学有那些发展等。问题(3)的意思应该是比较两门课程,因为“逻辑学导论”是课程的名称,我们也有一阶逻辑的课。如果这么看,这也合理。问题(2)的初衷大概类似于问题(3),但是问题(2)容易引起误解。因为“数理逻辑”可以指一种逻辑,将它与普通逻辑相比,容易使人误解,把普通逻辑也当成了一种逻辑。最不合理的是问题(1)。“普通逻辑”只能是某门课程的名称,现代逻辑是一种逻辑学,这两个“逻辑”不可比。如果把“现代逻辑”理解为课程的名称,那么,它指的不是一门课,凡讲授现代逻辑学知识的课都可以称为现代逻辑课,而普通逻辑只能是一门课。将一门课与一类课相比,这应该也不可比。所以怎么都说不通。
现在可以回答你们的问题,即问题(4)。
一般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到弗雷格以前的是传统逻辑,从弗雷格开始,产生了现代逻辑。当然在弗雷格之前,也有莱布尼茨、布尔这些现代逻辑的先驱。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的不同首先是产生的原因或动因不同。传统逻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哲学上论证,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论辩。现代逻辑产生于数学研究,主要为了找出数学中的逻辑。其次是方法的不同,这是主要的不同。学过一点现代逻辑都知道,现代逻辑的基本方法是形式化方法。从根本上说,形式化方法就是数学的方法。因为是一些数学家研究数学中的推理,找数学中的逻辑,所以很自然地引用了数学的方法。
从莱布尼茨开始就提出了把推理当作数学演算的想法。这个想法到弗雷格才在一定范围里得以实现。可以实现的原因之一,是弗雷格研究的是数学中的推理,这是我们各种推理中最严格的推理,但同时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推理。可以实现的原因之二,就是他用到了数学的方法,把数学用到推理的研究中。
现在数学(古典数学)中推理的规律已经都找出来了,这就是一阶逻辑。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建立了许多新的技术,逻辑学的内容大大丰富。如果说过去我们只能靠肉眼观察,那么,现在因为有了新的方法,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去造显微镜,而且是电子显微镜。与传统逻辑相比,因为有了观察逻辑关系的“电子显微镜”,现代逻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范围大大拓宽。这个天地是传统逻辑用“肉眼”所不可能看见的。
因为方法和动因的不同,导致了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其他的一些不同。比如,同是研究日常推理,传统逻辑总结一些方法,教我们这些方法,现代逻辑则要把其中的规律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刻画出来,其目的不是教我们人如何正确地进行日常思维,而是“教”计算机去做这样的的推理。
现代逻辑的这种发展,使得逻辑学真正成为其他一些学科的基础,比如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包括哲学方面的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等。这里所谓的基础,意思是,如果没有现代逻辑的知识,要进行这方面的有关研究是不可能的。这个基础的作用是传统逻辑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人们一般认为学习逻辑会使人逻辑性强,提高思维能力,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这被称为逻辑的教导作用。应该说这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但在今天看来,如果说,传统逻辑还有一定的教导作用,那么现代逻辑则基本没有这个作用。现代逻辑使得逻辑学越来越像数学,成为专门的基础知识。如果说现代逻辑也有一些教导作用,那么它并也不比数学强。换言之,要想从学习现代逻辑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好的办法是去学数学。总之,逻辑学的这种教导作用,至少从现代逻辑的内容上看,已经不是今天逻辑学的主要功能。

4. 问:您认为哲学系本科生应该学普通逻辑课还是现代逻辑的课程?
答:关于这个问题,我可能会说得多一些。因为即使在我们北大哲学系,这个问题也是从我的上一代老师、我的前辈们开始就一直在讨论、争论、甚至激烈争论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学什么课,普通逻辑课还是现代逻辑课,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课程的内容、性质;一个是学习的目的。这是从学生选课的角度说的。换一角度,可以问,哲学系应该对本科生开普通逻辑课还是现代逻辑课?也有两个类似的因素,前一个因素没变,后一个因素是,开什么课取决于培养学生的目标。这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关心的同一个问题,但角度不同。我想我还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现在本科生教育可以说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素质教育,一个是专门人才培养。说白了,前者就是毕业后找工作,后者是读研究生,准备走学术的道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大部分人是要从事实际工作的,学者总是少数。因此现在比较强调素质教育,淡化专业,所以本科生阶段取消了一些专业,比如我们系的本科生逻辑学专业就取消了。专门人才培养一般要到研究生阶段才真正开始。尽管学生自己可以早早为自己定位,但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说,并不一开始就把谁定在什么方向。这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自己的责任,学生也要为自己的将来负责。这是社会的进步。与强调素质教育相对应,另一方面,对准备走学术路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扎实的基础,有出色的科研能力。这是一种两极分化。
一个本科生,刚进大学,很难说将来毕业后的去向,是做实际工作,还是读研究生,最终走学术研究的路。从教育者的角度看,也只能是同时提供各种条件、环境,让受教育者能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一个好的大学,就是能提供好的这样的条件和环境,比如开出各种课程和提供好的指导等。
现在可以谈谈普通逻辑课和现代逻辑课的问题。简单地说,现代逻辑的课程是为专门人才培养开设的。一个学生如果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在这方面他所需要的主要是素质教育,我认为不用学现代逻辑,但同时也不用学普通逻辑,倒是可以学学批判性思维这样的课。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先看看普通逻辑的性质和内容。普通逻辑是我国大学的逻辑知识普及课,内容大体上是亚里斯多德逻辑,即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定义理论等,一些简单的命题逻辑知识,再加一些归纳推理的内容,关于论证的常识等,从知识的组成看,基本上是传统逻辑的东西。普通逻辑有一个基本考虑,就是围绕思维来讲。根据这个考虑,它把内容又分为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几个部分。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现代逻辑影响不断增加,普通逻辑课中也逐渐增加了一些现代逻辑的内容,课程的名称也改成逻辑导论,内容和重点有了很大甚至是重要的改变,但普及逻辑知识的课程性质没有变。
这样的一门课程,我认为有一些缺点。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经过这样的普及课学习,会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效果。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说,不外是希望学生有这几个方面的收获:(1)获得一定的逻辑学知识;(2)掌握一些方法,受到一定的训练,思维能力有某些提高;(3)有了一定的基础,便于继续学习逻辑;(4)以逻辑为基础去进行其他的课程的学习或研究。其中(1)和(2)合起来可以在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3)和(4)看起来是可以起到专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但实际情况究竟怎样,是否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做一些分析。
先看后两条,即人才培养方面的(3)和(4)。
首先,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是逻辑学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逻辑不是从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面也谈到,完全是新的问题,新的起点,新的方法。现代逻辑对传统逻辑有种跳跃性,而没有什么继承性。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看,学习传统逻辑对学现代逻辑没有什么帮助,反而可能会有某些误导。如果是为了要继续学习逻辑,这个继续被学的,只能是现代逻辑,所以不如一开始就学现代逻辑。(3)说的是普通逻辑课或逻辑导论课可以作为现代逻辑课的基础,但从这个分析看,情况并非如此。不说有可能误导,至少学习的效率不高。
再看(4)。现代逻辑是像数学这样的专门的基础知识,需要按学数学那样方式才能真正掌握,才可能成为用来学习和研究如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甚至哲学的知识基础,不能只是停留在普及知识的层次上,浅显地讲讲,象征性地做些习题,而需要详细地讲解,严格地证明,严格地做习题,有些甚至是比较难的习题。这些即使在逻辑导论课上,也不可能做到。所以,希望达到(4)的效果,只能是一个愿望,实际上根本达不到。
这两个方面说明,普通逻辑或逻辑导论在逻辑学研究或应用逻辑的专门人才培养方面起不到什么作用。事实上,我们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就我校来说,这二十多年来上过普通逻辑或逻辑导论课的学生应该达到数以万计,但没有一个学生由此而成为研究逻辑或者应用逻辑去研究其他领域问题的专门人才。这说明什么问题?当然是我们作为教育者一方应该深刻反省的。
说到底,主要是课程的性质,普及逻辑知识,这决定了这门课只能是作为文化素养提高的一个方面来教和学,而不是也不能作为其他知识和课程的基础来教和学。
说到这里,涉及到这门课的素质教育方面的意义。上面说了它在专门人才培养方面起不到什么作用,现在我们可以就此再看它素质教育的作用方面。
前面说到逻辑有教导作用,在这里对应到所希望达到的效果(2)。看起来普通逻辑所讲的问题简单、常见,与实际生活更接近,所以它更具有教导作用,但其实这里有些误解。普通逻辑或逻辑导论都是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某种结合。关于现代逻辑,前面已经说了,它完全远离了逻辑的教导作用,不是为日常思维服务的,而是一种基础知识。再看传统逻辑部分。这部分中确实有些内容是讲思维方法,讲有关的一些道理。但是在这方面,它有两个不足:一是先天不足,一是后天不足。
一般都不否认亚里斯多德逻辑是传统逻辑的核心部分。亚里斯多德逻辑中的核心部分又是三段论。我们可以看看三段论在讲什么。它在讲我们几乎天生就会的三段论推理,比如“所有的A是B,所有的B是C,所以,所有的A是C”,讲这样的的推理为什么是正确的,这样的推理多少种格与式,哪些格式是正确的推理形式,可以如何变形,道理何在等等。这些细致的甚至显得繁琐的分析和证明主要不是为了日常思维的需要,而是为了哲学研究。我想说的是,逻辑学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学院派式的理论,这是它的精神实质,而且这种精神一直在延续。应该说,这是真正的逻辑学的精神。所以,亚里斯多德是逻辑学之父,他不仅从问题、对象,而且从方式和精神,都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关于日常思维的思维方法等只是这种理论的一些延伸,不是本质的部分。有了理论,可以在思维方法的方面做很多推广。只是方法方面谈多了,谈泛了,实际上就出了这种学的圈。这就是传统逻辑对日常思维方面作用的“先天不足”。
作为一门课程,当然可以按照需要设计它的内容,没有必要一定按某种学理精神来讲授。但是,在思维能力提高和训练方面,普通逻辑并没有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内容和训练的手段。这是它的“后天不足”。如果要讲思维方法,注重日常思维能力提高,有比普通逻辑更合适的课程,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实际上,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一门逻辑课,但是它的问题更集中,目的也更明确,所以更专业。
总体上看,对普通逻辑课,包括逻辑导论,在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训练方面,如果是讲思维的严格性,精确性,那不如去学数学。如果是讲思维的敏捷、机智,善抓问题实质的准确性、尖锐性等,不如去学批判性思维。
最后,再看希望达到的效果(1),即这门课对逻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方面的作用。作为知识上的修养,这当然也是一种素质的提高。特别地,对什么是逻辑的精神,通过普通逻辑课或逻辑导论课多少可以了解一些,这应该是一个人知识组成中的重要部分。但是,知识普及性的课不能提供真正实用的技术和理论,这一点应该没什么疑问。我们只要看看逻辑学今天的发展和这些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当然,不论怎样,最后总会对逻辑的精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逻辑的知识素养,这是大概是这门课最后的收获。对此我想指出一点,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多少有点养尊处优的知识素养,因为它主要不解决实用问题,基本上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过去我国大学教育属于计划经济体系,毕业生是国家干部。什么是国家干部,就是国家的管理人员,当然不是人人最后都走上了管理岗位,但首先他们都属于干部体系,有干部级别。大学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国家提供干部储备。作为这样的教育,当然要使受教育者除了专门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比如,要知道一点逻辑,讲点逻辑。在这种情况下,逻辑知识普及课对我国干部队伍素质的总体提高,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门课也还是有功绩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一个受教育者不再是计划经济下教育生产线出产的一个产品,不再是一个干部或储备干部,国家的干部体制现在也转变成了公务员体制,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在现在的情况下,一个大学生首先是一个将来要参与社会竞争的主体。我们的教育体制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也更多地具有了人本精神,教育者要更多地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面对这样的教育形势和被教育者,我们应该教什么?他们所面对的将是严酷的竞争和挑战,已经没有时间和条件再去接受那种养尊处优式的知识素养教育。所以我认为,如果说普通逻辑或逻辑导论这种逻辑知识普及课在过去时代条件下还有一些积极作用,那么现在这些作用早已淡出,所以这样的课已经不合时代要求,应该淘汰。取而代之的也是两极分化:彻底讲实用性,学批判性思维;真正学逻辑,学现代逻辑。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吧。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学普通逻辑或逻辑导论,不知道什么是逻辑,不懂一点逻辑怎么行。我认为这种观点没有建立在将逻辑学、逻辑课以及它们的历史和社会时代背景等因素加以综合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没有充分的根据。如果有我们这里的分析,那就不仅是“怎么不行”,而且是势在必行。
至于哲学系开什么课,不同的哲学系当然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北大哲学系是按专门人才培养的方向来开课的,也有这个条件,所以当然应该开现代逻辑课,取消普通逻辑或逻辑导论课。我们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目前只是对外系或校公共课还开逻辑导论,这是因为某种历史的惯性吧,迟早也是要取消的。在我系,现代逻辑课是一系列课程。首先是一阶逻辑。这是现代逻辑的入门课,也是哲学学习和研究的一个基础课。如果将来研究哲学,可以到此为止,也可以再学模态逻辑等。如果要学逻辑,则必须在有这门课的基础后再去学其他的逻辑课程。至于批判性思维,我认为是一门很好的课,也主张应该开这门课,甚至应该是全校的公共课。这是一门素质教育课,谁都可以选。但是要清楚,这门课与学哲学和学逻辑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3. 西方哲学术语

6 Great Sayings From Western Philosophy哲学是一门致力于帮助我们过上更明智,更少悲伤的生活的学科。

西方哲学术语

4. 思维中对我们自己取向的含义是什么康德

辩论比赛中,能够把握核心概念的人由于思维死板,往往...B、康德 C、亚里士多德 D、莱布尼茨 4 用假设来推导...D、价值取向 4 税率的降低一定减轻人民

5. 辩论会关于善恶的

自己改一下

今天我们的评判团阵容也特别强大。五人评判团是由本地和海外专业人士组成的。他们 
是:郭振羽教授,他是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掌声);第二位是吴德耀教授,他是前 
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掌声);第三位是查良镛先生,他是香港《明报》创办人,也是著名 
武侠小说家,笔名金庸(掌声);第四位是杜维明教授,他是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及文明 
学系教授(掌声);第五位是许廷芳律师,他是新加坡广播局董事(掌声)。 
今晚的辩题是人性本善,反方的立场是人性本恶。双方的立场是由抽签决定的。现在我 
宣布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正式开始。首先将由正方一辩吴淑燕同学表明立场和 
发言,时间为三分钟(掌声)。 
吴淑燕: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 
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 
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张人性本 
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 
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 
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 
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 
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 
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红 
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仍然有 
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 
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 
,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如果人性本恶,(时 
间警示)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 
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 
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而我们在辩论会中建立起来的友谊都是虚假的 
装腔作势。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 
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 
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 
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时间到)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吴淑燕同学,接下来请反方第一位代表姜丰同学表明立场和发言,时间也是 
三分钟。(掌声)。 
姜丰: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先要指出一点的是,康德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康德也说 
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 
对方不要断章取义。另外对方所讲到的种种善行,那完全是后天的,又怎么能够说明我们 
命题当中的“本”呢?神话归神话,现实归现实。对方同学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看这 
个现实的世界,就在你陈辞的这三分钟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强 
奸。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在他们的陈辞当 
中,自始至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呢?我方立场是:人性本恶。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 
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 
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 
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 
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 
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 
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对 
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第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 
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 
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 
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 
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 
何必还诲人不倦呢? 
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了事实评判。从感 
情上讲我们同所有善良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是善的。但是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 
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扬善避恶。(时间到)。谢 
谢各位!(掌声) 
主席:谢谢姜丰同学,接下来我们听听正方第二位代表蔡仲达同学的发言,时间三分钟 
。(掌声) 
蔡仲达:大家好!刚才对方同学谈得很多,我们就一一来检视到底善是本还是恶是本? 
到底善是表象还是恶是表象?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如果我们今天要吃西瓜,是不是先 
要种西瓜种子呢?如果我们种红豆、绿豆,长得出西瓜吗!所以人世间为什么这么多善行呢 
,当然是在人的本性中就有着善的种子嘛。 
那人世中为什么有恶的表象呢?很简单嘛,我们都知道我们种西瓜只要丢西瓜种子就好 
了吗?我们还要施肥,还要浇水啊,而且一不小心,万一再下了十几天的大雨,那么西瓜不 
仅长不好,而且还会烂掉。所以同样的嘛,我们在人类充满污染的环境中,我们承认有些人 
他虽然有善根,但是呢他长不出善果。他是长得不好,但是这并不是说他的人性中没有善的 
种子啊!所以我们发现很多犯罪人到最后他们都良心发现。我们说他是良心未泯,那么想想 
看,如果人的良心自始就不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话,那么我们怎样去解释人有后悔的行为呢 
?大家不都曾经后悔过吗? 
好的,对方同学又指出了另外一点,说人的恶是因为人有欲望,人有这样的本质,那我 
就不懂了,为什么欲望一定带来恶呢?我今天喜欢一个女生,这个女生也喜欢我,我们都想 
跟对方结婚,我们组成美好家庭,这是恶吗?(笑声、掌声)再说吧,人有本能,人肚子饿 
了就想吃饭,那人跟狮子不就是一样了吗?对方同学您如何解释呢?另外我们再想一想吧, 
对方同学说人的本性可以教育,所以恶的本性可以教育成善,我们就来想一想,为什么人的 
本性可以被教育成善呢?我们说小鸟会飞,它只要学了飞就可以飞,为什么我们人怎么教, 
我们都不会自己飞呢?因为我们本性中没有飞的本性嘛,(时间警示)那么人为什么被教成 
行善呢?就是因为我们相信人的本性中有善性嘛。如果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能够教成善的, 
那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如果人的本性没有善性为什么我们一学就知道什么是善,一教就知 
道怎么行善,而教怎么飞再怎么教你都不会呢?就算如果本性是恶,那到底谁来教我们,是 
本恶的人来教我们本恶的人吗?他们为什么要教我们呢?他们到底有什么动机,我们能够信 
任他吗?他们教育我们行善,孔夫子要教育我们行善,他们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更大的恶的动 
机呢?(笑声、掌声)我们觉得很奇怪,对不对?比如说吧,一个老人跌倒了,我们把他扶 
起来;我们来新加坡,交这么多朋友,以辩会友,我们情意真挚;我们看到非洲饥民,人人 
心中都有孤拯、悲哀、悯天地不悯的心情,如果说扶老人就是沽名钓誉;交朋友这是虚伪矫 
情……(时间到)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蔡仲达同学。接下来我们听听反方第二位代表季翔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 
钟(掌声)。 
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对方辩友我倒真想请问你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社会是由人构 
成的,对方却认为社会环境中的恶和人之恶没有关系,那请问:外界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 
的呢?你的善又是怎样导出恶的呢?我方从来不认为本能和欲望就是恶,本能和欲望的无节 
制地扩展才是恶(掌声)。对方辩友,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我 
方认为,人性本恶主要基于如下理由。 
第一,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早在两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 
时代,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遥相呼应。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 
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不!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 
“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 
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掌声)令人遗憾的是,对方辩友面对这样的 
真知灼见,至今未能幡然醒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 
乔西·比林斯的那句话,“真理尽管稀少,却总是供过于求。”(掌声) 
第二,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的不孝女儿们到《联合早 
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 
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对方辩友,难道你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 
无恶不做、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谈什么人性本善吗?(掌声、笑声) 
第三,尽管我们承认人性本恶,(时间警示)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 
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因为他白壁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 
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弃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 
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 
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掌声)。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而对方辩友却 
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了!心痛之余我不禁请问对方辩 
友,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话,个人修 
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时间到)谢谢!(长时间掌声) 
主席:谢谢季翔同学,接下来我们请正方第三位代表许金龙同学发言,时间三分钟。 
(掌声) 
许金龙:孔老夫子孜孜不倦,因为他是个勤于灌溉善根的人。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想 
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提出了这么多,如果说人性真的是本恶的,我们来请问下面几个问题: 
如果说呀,驯兽师可以改变狮子的本性的话,那么我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教狮子敬礼,也可 
以教狮子行善吗?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如果说今天是人性本恶的话,对方辩友说的种种教 
育,那可能实行吗?谁会信任谁,由哪一个性善的人来教,还是性恶的人来教呢?如果说性 
恶的人来教的话,那谁会服谁呢?他教的凭什么就是善的呢?今天对方辩友最根本的关键的 
矛盾错误就在于说,他相信人性本恶,但本恶的人会摒弃恶的价值吗?本恶的人会喜欢恶吧 
,他讨厌的是什么呢?讨厌的是某一个人加在他身上的恶行。所以说,本恶的人应当是非常 
快乐地去行恶才对,他最讨厌、难过的是别人的恶加在他身上才对。所以说,今天对方辩友 
在这样的错误矛盾之下,怎么能告诉我们说,人性本恶的,但人又会摒弃恶的价值呢?既然 
人性本恶,人就会欢欢喜喜地接受恶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对方辩友今天说的什么?对 
方辩友,今天说啊,人性有两层,一种是自然属性,是天性,再一种是社会属性,那种是后 
天的。自然属性就是说人的天性就跟动物一样,有欲望的本能。对了,对方辩友说得好,自 
然属性,人就只有自然属性,本能的欲望而已吗?那人跟动物有什么差别呢?跟狮子老虎又 
有什么差别呢?对方辩友,请您待会儿要解释给大家听。(笑声)那么再说到人的社会属性 
,我就不懂了,人的社会属性,为什么就是后天的,不是本性?人的社会属性就是说人可以 
被教,人有善根,人有善端,那这不就是人的本性了?对方辩友,如果说今天本性可以移来 
移去,从恶换到善,从善换到恶,那我想请问,本来的性到底是什么?(鼓掌)如果对方辩 
友说今天坚信,历史演进过程当中都是往恶的方向移动的话,我方今天没有话说。今天就在 
于说,整个历史过程都是往善的去移动,所以我们相信,对方辩友也相信,该往善的方向去 
移动,可是谁会相信,社会该往善的方向去移动呢?是那些本恶的人吗?如果说对方辩友真 
的坚信本恶的话,那我就要称赞对方辩友一句:你是泯灭天性,没有天良的人了!(笑声、 
掌声)因为那就是您顺性而为,顺乎自然,应乎天理,顺乎人心了吗?所以,我们再来想想 
看,如果说我们建立起来一个本恶的世界的话,我们的社会会是怎么样?相信我,我们在这 
里谈,不是谈输赢,是谈真理。如果说人性本恶,我们彼此无法信任。你坐在那里,我坐在 
这里,我们彼此有什么样的语言可以进行沟通。因为你会怀疑我,我会猜忌你,如果没有本 
,如果没有善良的端行,没有善良种子,我们怎么在这里进行流畅的沟通呢?在这里,我方 
要一再地强调的是说,今天对方辩友,如果今天(时间到)相信人性本恶的话,就不会有我 
们这群和善的人群了。(掌声) 
主席:接下来我们听听反方第三位代表严嘉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掌声) 
严嘉:谢谢主席,各位好!对方一辩说,有的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不错 
,但我请问,如果人都是本善的话,谁会拿起屠刀呢?(掌声)第二,对方二辩说,人一教 
一学就能够会善,那我们看到好多人他们做恶事的时候,是不要教,不要学,就会去做的。 
(笑声、掌声)我们再看到,对方辩友认为恶都是外因,但我请问,如果鸡蛋没有缝的话, 
苍蝇会去叮它吗?所以,还是它有内因在起作用的。至于说到,善端是从哪儿来的?我告诉 
对方辩友,如果人人皆自私的话,那么人人都不能自私。因此制约、权衡中产生节制,这就 
是最早的善源。至于后天的教化,它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方辩友不要对历史事实视而不见。 
好,下面我从现实和历史的层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 
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而《人类的 
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小孩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 
他活活地摔死在石崖上。面对着原始人这种凶残的天性,对方辩友,难道还告诉我们,人性 
本善吗? 
第二,正是由于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的演进过程之中,教化才 
显得尤其 
重要,而且也相当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方从来不否认,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 
养,人是可以对他的人性加以改变,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的。但是,正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 
在,所以,我们要知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时间警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呀。请大家想一想,看暴力片,色情片,是从来没有什么公开的倡导和鼓励的,但为什么总 
有那么多人要趋之若鹜呢?(笑声、掌声) 
第三,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羞耻。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着真理,却 
不敢去正视它。其实,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尊严这种虚假的虚荣 
被不断剥去的过程。我们看到在神学灵光笼罩之下,人类曾经是相当的夜郎自大。但是,哥 
白尼的日心说,抹去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人与动物之间必然的内 
在联系;而弗洛伊德则披露了在理性的冰山尖之下,人的巨大的本能的冲动与欲望。今天, 
我们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时间到)才能做到抑恶扬善。谢谢!(掌 
声) 
主席:谢谢严嘉同学,听过双方代表对善恶的陈辞。现在是他们大展辩才的时候。在自 
由辩论开始之前先提醒双方代表,你们每队各有四分钟发言时间,正方同学必须先发言。好 
,现在自由辩论开始!(掌声)王信国:我想首先请问对方辩友,既然人性本恶,世界上为 
什么会有善行的发生? 
蒋昌建:我方一辩已经解释了。我倒想请问对方辩友,在评 
选模范丈夫时,你能告诉我,这个模范丈夫本性是好的,就是经不起美色的诱惑吧?(笑声 
、掌声) 
许金龙:对方辩友,他要有人勤加于灌溉,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请您正面回答我,您喜 
不喜欢杀人放火?(笑声) 
季翔:我当然不喜欢,因为我受过了教化。但我并不以我的人性本恶为耻辱。我想请问 
对方,你们的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掌声) 
吴淑燕:我想先请问对方同学,您的教育能够使你一辈子不流露本性吗?如果您不小心 
流露本性,那我们大家可要遭殃了。 
严嘉:所以我要不断地注意修身自己呀!曾子为什么说:“吾日三省吾身”呢?所以, 
我再次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说内因没有的话,那恶花为什么会从善果里产生呢? 
王信国:我来告诉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是因为教育跟环境的影响吗!我倒请对方辩友直 
接回答我们问题嘛,到底人世间为什么会有善行的发生,请你告诉大家。 
姜丰:我方明明回答过了,为什么对方辩友就是对此听而不闻呢?到底是没听见,还是 
没听懂啊?(笑声、掌声) 
许金龙:你有本事再说一遍,为什么我们听了,从来没有听懂过呢?我想请问对方辩友 
,您说荀子说性恶,但是所有的学者都知道荀子是无善无恶说。 
蒋昌建:我第三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如何开出恶果呢?第一个所谓恶的老师从哪来呢? 
吴淑燕:我倒想请问对方同学了,如果人性本恶,是谁第一个教导人性要本善的?这第 
一个到底为什么会自我觉醒? 
季翔:我方三辩早就解释过了,我想第四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王 
信国:我再说一次,善花为什么结出恶果,有善端,但是因为后天的环境跟教育的影响,使 
他作出恶行。对方辩友应该听清楚了吧?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泰丽莎修女的行为,世 
界上盛行好的行为,为什么她会做出善行呢? 
季翔:如果恶都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那外部环境中的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蔡仲达:对方辩友,请你们不要回避问题,台湾的正严法师救济安徽的大水,按你们的 
推论不就是泯灭人性吗? 
严嘉:但是对方要注意到,8月28号《联合早报》也告诉我们这两天新加坡游客要当 
心,因为台湾出现了千面迷魂这种大盗。(笑声、掌声) 
许金龙:我们就很担心人性本恶如果成立的话,那样不过是顺性而为,有什么需要惩罚 
的呢? 
蒋昌建:对方终于模糊了,我倒想请问,你们开来开去善花如何开出恶果,第五次了啊 
!(笑声、掌声) 
吴淑燕:我方已经说过了,是因为外在环境的限制,我倒想请问对方同学了,对方同学 
告诉我们,人有欲望就是本恶,那么对方同学想不想赢这场比赛呢?如果想的话,您可真是 
恶啊��笑声、掌声) 
姜丰:对方辩友口口声声说,因为没有善端就没有善。我们要问的是,都是善的话,那 
第一个恶人从哪里来?又哪里有你们所说的那种环境呢? 
许金龙:环境天险,天险狡恶。对方辩友,您没有听说过吗?环境会让人去行恶的。 
严嘉:对方似乎认为有了外部恶的环境,人就会变恶。请问在南极,在一种非常艰难的 
沙漠之中,人就会变坏了吗? 
王信国:我方没有这样说,对方又在第二次栽赃,我是要告诉大家,是说人有善端,你 
在哪个环境,好的环境会变好,坏的环境会变坏。 
季翔:如果都如对方所说的那样,人性本善,都是阳光普 
照,雨水充足,那还要培育它干什么呢?让它自生自灭好了。(笑声、掌声) 
许金龙:照对方辩友那样说的话,人性本恶,我们要教育干什么?因为“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早就不成立,应该是“师傅领进门,教鞭跟你一辈子。”(笑声、掌 
声) 
严嘉:按照对方辩友的这种逻辑,那么教化应该是非常容易的,每个人都是“心有灵犀 
不点通”了?(笑声、掌声) 
王信国:我倒想请问对方辩友,在人性本恶之下,我们为什么要法律,为什么要惩治的 
制度呢? 
姜丰:对呀,这不正好论证了我方观点嘛!(笑声、掌声)如果人性都是善的还要法律 
和规范干什么?(掌声) 
蔡仲达:犯错、犯罪都是人性本恶,就符合您本恶的立场了吗?那么犯罪干嘛要处罚他 
呢? 
蒋昌建:我还没听清楚,你们论述人性是本善的,是在进化论原始社会的本,还是人一 
生下来的本,请回答! 
许金龙:我方早就说过的嘛!孟子说良心啊,你有没有恻隐之心,你有没有不安不忍之 
心,这就是良心嘛!你怎么不听清楚了呢?(笑声、掌声) 
蒋昌建:如果人生来就是善的话,那我想那个“宝贝”纸尿布怎么那么畅销啊?(笑声 
、掌声) 
吴淑燕: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再次请问你,如果人性本恶的话,到底是谁第一个去教导 
人要行善的呢? 
季翔:我方已经不想再次回答同样一个问题了!我倒想请问孟子不也说过“形色,天性 
也”嘛?请问什么叫天性呀? 
许金龙:您讲得吞吞吐吐,我实在听不懂。对方辩友,请您回答我们荀子说的是性恶说 
,还是性无善无恶。 
严嘉:这点都搞不清楚,还来辩论性善性恶?(笑声、掌声)我想请问,孔子说:“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像这样的圣人都要修炼到古稀之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掌 
声) 
王信国:对方辩友,所有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不告诉我们答案。我倒想请问对方辩友 
的是,康德的主张到底是有没有道德? 
姜丰:不是我们不告诉对方,是我们一再一再地告诉,你们都不懂。(笑声、掌声) 
许金龙:对方辩友这句话回答的什么,我们实在没有听出来。不过我想告诉对方辩友解 
决一下性恶的问题吧!荀子说:“无为则性不能自美”。说性像泥巴一样,它塑成砖就塑成 
砖,塑成房子就塑成房子,这是无恶无善说啊!对方辩友。 
蒋昌建:荀子也说:后天的所谓善是在“注错习之所积耳”,什么叫“注错习之所积耳 
”呀?请回答。 
许金龙:荀子说错了!荀子说他看到什么是恶的,还是说没有看到善,你就说是恶的。 
没有看到善是不善,不是恶,对方辩友。 
蒋昌建:你说荀子说错了就说错了吗?那要那么多儒学家干什么?(笑声、掌声) 
许金龙:儒学就是来研究荀子到底是说了性恶还是性善嘛! 
季翔:荀子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人性恶,其善者伪也。”(掌声) 
蔡仲达:对方同学,如果说,荀子说恶就是恶的话,那我们今天还要辩什么呢? 
严嘉:对方辩友不要一再地引语录了,我们看看事实吧!历史上那么多林林总总的真龙 
天子们,他们有几个不是后宫嫔妃三千,但为什么自己消费不了,却还要囤积居奇,到最后 
暴殄天物呢?(笑声、掌声) 
王信国:那也想请对方辩友看看历史上展示的仁人志士的善行,对方辩友如何来解释呢? 
姜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到底何为善?何为恶? 
吴淑燕:要谈现实,就来谈现实吧!如果人性本恶,我和对方同学定立契约,对方可千 
万不能相信哪,因为我可能会占你便宜呀!(笑声) 
蒋昌建:对方说,有人的话那就是人性善的,拳击场上没有恻隐之心,没有慈让之心, 
那些观众,那些拳击者就不是人了?请回答。 
许金龙:拳击场上是比竞技,有竞赛规则,又不是拿刀子来互相砍杀,对方辩友。(笑 
声)我们看看伊索比亚的难民,谁不会掉泪,谁不会动心忍性呢? 
季翔:那当然会动心忍性了,因为人都受过教化了嘛。 
许金龙:对方辩友,如果人都受过教化的?

望楼主采纳

辩论会关于善恶的

6. 辩论赛:放下比拿起更重要 的一辩的材料,

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红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仍然有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如果人性本恶,(时间警示)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而我们在辩论会中建立起来的友谊都是虚假的装腔作势。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时间到)谢谢!(掌声)。


姜丰: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先要指出一点的是,康德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康德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对方不要断章取义。另外对方所讲到的种种善行,那完全是后天的,又怎么能够说明我们命题当中的“本”呢?神话归神话,现实归现实。对方同学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在你陈辞的这三分钟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强奸。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在他们的陈辞当中,自始至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呢?我方立场是:人性本恶。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第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何必还诲人不倦呢?

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了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善良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是善的。但是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扬善避恶。(时间到)。谢谢各位!(掌声)

主席:谢谢姜丰同学,接下来我们听听正方第二位代表蔡仲达同学的发言,时间三分钟。(掌声)

蔡仲达:大家好!刚才对方同学谈得很多,我们就一一来检视到底善是本还是恶是本?到底善是表象还是恶是表象?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如果我们今天要吃西瓜,是不是先要种西瓜种子呢?如果我们种红豆、绿豆,长得出西瓜吗!所以人世间为什么这么多善行呢,当然是在人的本性中就有着善的种子嘛。那人世中为什么有恶的表象呢?很简单嘛,我们都知道我们种西瓜只要丢西瓜种子就好了吗?我们还要施肥,还要浇水啊,而且一不小心,万一再下了十几天的大雨,那么西瓜不仅长不好,而且还会烂掉。所以同样的嘛,我们在人类充满污染的环境中,我们承认有些人他虽然有善根,但是呢他长不出善果。他是长得不好,但是这并不是说他的人性中没有善的种子啊!所以我们发现很多犯罪人到最后他们都良心发现。我们说他是良心未泯,那么想想看,如果人的良心自始就不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话,那么我们怎样去解释人有后悔的行为呢?大家不都曾经后悔过吗?

好的,对方同学又指出了另外一点,说人的恶是因为人有欲望,人有这样的本质,那我就不懂了,为什么欲望一定带来恶呢?我今天喜欢一个女生,这个女生也喜欢我,我们都想跟对方结婚,我们组成美好家庭,这是恶吗?(笑声、掌声)再说吧,人有本能,人肚子饿了就想吃饭,那人跟狮子不就是一样了吗?对方同学您如何解释呢?另外我们再想一想吧,对方同学说人的本性可以教育,所以恶的本性可以教育成善,我们就来想一想,为什么人的本性可以被教育成善呢?我们说小鸟会飞,它只要学了飞就可以飞,为什么我们人怎么教,我们都不会自己飞呢?因为我们本性中没有飞的本性嘛,(时间警示)那么人为什么被教成行善呢?就是因为我们相信人的本性中有善性嘛。如果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能够教成善的,那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如果人的本性没有善性为什么我们一学就知道什么是善,一教就知道怎么行善,而教怎么飞再怎么教你都不会呢?就算如果本性是恶,那到底谁来教我们,是本恶的人来教我们本恶的人吗?他们为什么要教我们呢?他们到底有什么动机,我们能够信任他吗?他们教育我们行善,孔夫子要教育我们行善,他们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更大的恶的动机呢?(笑声、掌声)我们觉得很奇怪,对不对?比如说吧,一个老人跌倒了,我们把他扶起来;我们来新加坡,交这么多朋友,以辩会友,我们情意真挚;我们看到非洲饥民,人人心中都有孤拯、悲哀、悯天地不悯的心情,如果说扶老人就是沽名钓誉;交朋友这是虚伪矫情……(时间到)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蔡仲达同学。接下来我们听听反方第二位代表季翔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掌声)。

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对方辩友我倒真想请问你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对方却认为社会环境中的恶和人之恶没有关系,那请问:外界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呢?你的善又是怎样导出恶的呢?我方从来不认为本能和欲望就是恶,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展才是恶(掌声)。对方辩友,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我方认为,人性本恶主要基于如下理由。

第一,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早在两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遥相呼应。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不!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掌声)令人遗憾的是,对方辩友面对这样的真知灼见,至今未能幡然醒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乔西·比林斯的那句话,“真理尽管稀少,却总是供过于求。”(掌声)

第二,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的不孝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对方辩友,难道你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做、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谈什么人性本善吗?(掌声、笑声)

第三,尽管我们承认人性本恶,(时间警示)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因为他白壁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弃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掌声)。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而对方辩友却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了!心痛之余我不禁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话,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时间到)谢谢!(长时间掌声)

主席:谢谢季翔同学,接下来我们请正方第三位代表许金龙同学发言,时间三分钟。(掌声)

许金龙:孔老夫子孜孜不倦,因为他是个勤于灌溉善根的人。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提出了这么多,如果说人性真的是本恶的,我们来请问下面几个问题:如果说呀,驯兽师可以改变狮子的本性的话,那么我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教狮子敬礼,也可以教狮子行善吗?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如果说今天是人性本恶的话,对方辩友说的种种教育,那可能实行吗?谁会信任谁,由哪一个性善的人来教,还是性恶的人来教呢?如果说性恶的人来教的话,那谁会服谁呢?他教的凭什么就是善的呢?今天对方辩友最根本的关键的矛盾错误就在于说,他相信人性本恶,但本恶的人会摒弃恶的价值吗?本恶的人会喜欢恶吧

,他讨厌的是什么呢?讨厌的是某一个人加在他身上的恶行。所以说,本恶的人应当是非常快乐地去行恶才对,他最讨厌、难过的是别人的恶加在他身上才对。所以说,今天对方辩友在这样的错误矛盾之下,怎么能告诉我们说,人性本恶的,但人又会摒弃恶的价值呢?既然人性本恶,人就会欢欢喜喜地接受恶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对方辩友今天说的什么?对方辩友,今天说啊,人性有两层,一种是自然属性,是天性,再一种是社会属性,那种是后天的。自然属性就是说人的天性就跟动物一样,有欲望的本能。对了,对方辩友说得好,自然属性,人就只有自然属性,本能的欲望而已吗?那人跟动物有什么差别呢?跟狮子老虎又有什么差别呢?对方辩友,请您待会儿要解释给大家听。(笑声)那么再说到人的社会属性,我就不懂了,人的社会属性,为什么就是后天的,不是本性?人的社会属性就是说人可以被教,人有善根,人有善端,那这不就是人的本性了?对方辩友,如果说今天本性可以移来移去,从恶换到善,从善换到恶,那我想请问,本来的性到底是什么?(鼓掌)如果对方辩友说今天坚信,历史演进过程当中都是往恶的方向移动的话,我方今天没有话说。今天就在于说,整个历史过程都是往善的去移动,所以我们相信,对方辩友也相信,该往善的方向去移动,可是谁会相信,社会该往善的方向去移动呢?是那些本恶的人吗?如果说对方辩友真的坚信本恶的话,那我就要称赞对方辩友一句:你是泯灭天性,没有天良的人了!(笑声、掌声)因为那就是您顺性而为,顺乎自然,应乎天理,顺乎人心了吗?所以,我们再来想想看,如果说我们建立起来一个本恶的世界的话,我们的社会会是怎么样?相信我,我们在这里谈,不是谈输赢,是谈真理。如果说人性本恶,我们彼此无法信任。你坐在那里,我坐在这里,我们彼此有什么样的语言可以进行沟通。因为你会怀疑我,我会猜忌你,如果没有本,如果没有善良的端行,没有善良种子,我们怎么在这里进行流畅的沟通呢?在这里,我方要一再地强调的是说,今天对方辩友,如果今天(时间到)相信人性本恶的话,就不会有我们这群和善的人群了。(掌声)

主席:接下来我们听听反方第三位代表严嘉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掌声)

严嘉:谢谢主席,各位好!对方一辩说,有的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不错,但我请问,如果人都是本善的话,谁会拿起屠刀呢?(掌声)第二,对方二辩说,人一教一学就能够会善,那我们看到好多人他们做恶事的时候,是不要教,不要学,就会去做的。(笑声、掌声)我们再看到,对方辩友认为恶都是外因,但我请问,如果鸡蛋没有缝的话,苍蝇会去叮它吗?所以,还是它有内因在起作用的。至于说到,善端是从哪儿来的?我告诉对方辩友,如果人人皆自私的话,那么人人都不能自私。因此制约、权衡中产生节制,这就是最早的善源。至于后天的教化,它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方辩友不要对历史事实视而不见。好,下面我从现实和历史的层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而《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小孩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他活活地摔死在石崖上。面对着原始人这种凶残的天性,对方辩友,难道还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吗?

第二,正是由于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的演进过程之中,教化才显得尤其重要,而且也相当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方从来不否认,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可以对他的人性加以改变,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的。但是,正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在,所以,我们要知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时间警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呀。请大家想一想,看暴力片,色情片,是从来没有什么公开的倡导和鼓励的,但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要趋之若鹜呢?(笑声、掌声)

第三,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羞耻。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着真理,却不敢去正视它。其实,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尊严这种虚假的虚荣被不断剥去的过程。我们看到在神学灵光笼罩之下,人类曾经是相当的夜郎自大。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抹去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人与动物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弗洛伊德则披露了在理性的冰山尖之下,人的巨大的本能的冲动与欲望。今天,我们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时间到)才能做到抑恶扬善。谢谢!(掌声)
拿不起,放不下。 拿起,放下。 一念回机,念念相续。拿起放下,无穷匮竭。原无拿起,亦无放下。如是我闻,如是我修。 为什么我会说放下会比较容易呢,其实很主观,因为有些人会很固执某一事物,可是有些人不会,为什么呢,不会固执某些事物的人可能是他已经拿起过这些所谓的事物,所谓的拿起并非是遇到自己想要追求并展开实现追求的初期阶段,还包括的是在他不仅经历了开头,而且还一直走到了尽头,或许他在走到开头阶段的时候由于处于极为安全和毫无危机意识的情况之下他会觉得自己已经真正的拿起了他想要的东西,可是当他走过了中阶段过程和最后阶段,他会发现和感受到情况是那么的不乐观,简直是他的预料之外,走到了行为境头之后他才能真正领悟到所谓的拿起的真正含义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和简单,从而使的他在这方面不仅经历过和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而且还能够在当中了解和发现到在追求所需的背后中出现的种种恶根的,并庆幸地吸取了当中的教训和掌握了解决的经验和方法,正因为他已经真正拿起过了,所以他能够轻易放下。 所以说吗,尽管要放下自己主观上的难处刚开始确实是很难,可是终将能够解决的,如果要换了是客观上的事物呢,如果客观上出现了一个是你这一辈子都无法能够达成的挑战,那你就一辈子都无法胜任,而会直接影响到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方面,客观事物都无法解决,它所祸连的如同条件反射的心理之痛也无一幸免。 也就是说掌握了解决方法的人和没有掌握解决方法的人去克服同一事物所带来的困扰,就会出现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无法克服,而有些人却觉得自己能够轻易克服。 也就是说放下所遇到的结果不一定是痛苦的情况,可是相比之下要真正拿起想要的东西可是要摆脱主观困扰和克服客观事物的挑战,与此同时放下和拿起哪个更好克服大家应该心知肚明了吧,放下这方面的吧,如果在学校里被同学对你的一番辱骂可能会对你自身的心理会造成郁闷,要求你立刻放下这种忧郁的心情确实不太可能,可是都是可以通过适当自我调节或者是时间流逝来冲淡,只要有心终究能克服这种消极心情,可是拿起这方面,例如要求一个差生去考一所好的大学的话,要他拿起或者是扛起这重任可不是说你尝试多次自我鼓励和增加学习时间就会一定能成功的,可能途中困难重重,他需要应对的不只是摆脱主观方面的困扰,还有克服客观方面的挑战,我不否认他可能会成功,但是也有可能失败。 最后我终结我所说的意思是只有真正拿起过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才能放下,所谓的放不下并不是说要放下去的这种行为很难做到,而是要放下的前提条件是要先把他拿起来,如果还没有真正把它拿起来,试问又怎么谈论放下呢,一个哑铃你不把它举起来,又怎么能把哑铃放下来呢,如果非要强调没有真正拿起来过的而去谈论放下的痛处,那会造成对事物原有的性质本质的歪曲和质疑,所以说没有真正拿起来而要求放下简直是毫无道理,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就是说所谓放不下什么之类的原因主要不是因为放下这一行为对于人类自身能力而言是苦难的,而是放下只是一种对于以实现或者是已完成的事物所作出的结束决定,要想结束就必须要完成,完成也就是意味着要去把他给拿起来,可想而知究竟把他给实现是那么容易的吗。 要谈论拿起和放下哪个更难就应该针对与这种具有着因果关系到由此至终的整体过程,才能够清楚分析到哪个更难。而那些总觉得放不下其实只是缺乏前提条件,就是没有真正把他给拿起来就说要放下,如果这样的放下拿来比较是不合理,也不能作为比较,那不是我们所说的难度高啊,这种难的成功率几乎为零的,因为缺乏条件,所以题目的比较意义也无法成立了。 而这时候说的难可不是我们所要说的难哦,而是例如背过乘法口诀的人都觉得一乘于一等于一是很简单的题目,也就是说掌握了学习方法这题目句不存在难度,而相反如果一个智商正常的人却没有接触过乘法口诀的话,你去问他同一问题,他可能也不知道答案,而这时候他跑来和你说一乘于一好难啊,你认为这难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难吗。


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你好运。。。。

7. 康德与腓特烈大帝真的当面见面过?还谈过话?据说“辩论”过,真的吗

康德一辈子都没出过他那个德国小城,应该是腓特烈大帝去拜访他的,以康德的名望,他有这个能耐

康德与腓特烈大帝真的当面见面过?还谈过话?据说“辩论”过,真的吗

8. 康德四个二律背反是什么 ?

二律背反,原出希腊文ANTINOMI,指规律中的矛盾,在相互联系的两种力量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的相互排斥现象.自然界存在的两种运动力量之间呈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相背相反的作用.例如,在同一个星球上,地面物体推动和地球磁场引力的作用成反比,物体的推动力越大,地磁引力对物体的作用越小,航空航天科学家据此计算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所用的火箭必须具备多大的推力等等。 
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学概念。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发现在康德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对理性的批判,不仅发现了以往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根源,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决办法是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的目标。虽然他对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极的,但他亦揭示了理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性,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举个例子吧,老婆和老娘都掉进河里了,你只有一次机会,你救谁?救老婆吧老娘就死了,老娘可是生自己养自己的人呀,对自己百分百的好,怎么能舍弃呢?那就要老娘舍老婆,可老婆是要和自己过一辈子的人,天天陪着睡觉呀,真是烦恼,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就叫二律背反。嘿嘿~~ 
道的二律背反 
老子研究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即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实体抑或是精神实体的问题。 

然而,若要在正理解老子,没有必要陷入这种经院式的循环辩论中,而应当深入分析“道”的真实意义。如果打破老子 
思想的神秘外壳,通而观之,那么老子的全部哲学可以提挈领地概括为三句话,即: 

太初有道。 

其道一为“变”,二为“反”。 

圣人用之:明道,通变用反。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这两句话是《道经》的开篇之首,对于老子全书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它以思辨的形式,道出了规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斯宾诺莎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规定就是否定。”斯氏的这个命题所提示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具有无限性的实体来说,在质上对它的每一种确定,都必然意味着对其无限性的限制,因而意味着否定。 

斯宾诺莎曾经把无限性比做一个圆环。因为一个线段当它构成封闭的圆圈时,是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因而在质上是无限的(尽管它在量上是限的)。而其它任何一种开区放问的线段,则无论在量上可以延展多么长,但在质上总是受到起点和终点的规定,因而是有限的(正是在同样的意义上,黑格尔把“绝对理念”也比做圆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命题,与斯宾诺莎的“规定即否定”这个命题具有相同的涵义。老子认为,记本身无起点亦无终点,“绳绳兮不可名”(14章),是不可规定的无限实体。但另一方面,老子又认为,道也不是栖身于宇宙之外的一个超越物,它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于事物中。 

这里老子实际提出了一种蕴涵矛盾结构的命题,即: 

一方面—— 

道不可道,不可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 

道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14章) 

另一方面—— 

道可道,名可名。(“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字之曰道。”)(15章)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圆众甫。”(ZI章) 

道有形,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ZI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康德所谓“二律背反”,也就是逻辑上的所谓“悖论”。 

黑格尔曾指出:“东方的哲人每每称神为多名的或无量名的,……因为有限的名词概念,不能满足理性的需要。”(《小黑辑》第 109页)老子之所以视道为不可道,不可名其原因盖也在于此。 

老子认为,驾驭着方有而又超越千万有之上的道,乃是万物所生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归其根”(16章)。由这一观点中,他引出反感觉论的认识论。他说:“天下有始,司以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52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47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意) 

宇宙中的万物纷纷芸芸,而“道”却是他们的总体、本根。由于万物形态及现象的多样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达到片面的局部。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万物的总体实体和本体,“道”。从而做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 

老于贬低感性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从宇宙现象和人世经验的流动不居中,意识到感性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偶然性、主观性。黑格尔指出: 

“对那些断言感官对象的实在具有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他们最好是回到那最低级学派的智慧……因为对于那些了解了这种神秘的人不仅仅达到了对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怀疑而且甚至于对它们的存在感到绝望,他们一方面否定了感官事物,一方面也看见感官事物否定其自身”。(《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241页) 

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定。他要求越过感性现象而直接深入到对宇宙实体——道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所以老子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