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2015年经济增长率是多少

2024-05-13 14:56

1. 印度2015年经济增长率是多少

2015年印度经济增长7%

近日,位于新德里的中央统计局(CSO)宣布,2015年第四季度,印度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可能一个季度的数据还不够具有说服力,我们将时间跨度拉长到一年,据印度储备银行数据,2014-2015财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7.3%,高于2013-2014财年的6.9%,远高于2012-2013财年的5.1%。

印度2015年经济增长率是多少

2. 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
“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
四、第四阶段: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与困难较多。1991年拉奥执政后坚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绩显著,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3. 1949年到1950年印度的经济结构比中国还要先进其人均gdp高出中国多少?

一、1952年:中印两国GDP差距不大,中国稍稍领先

印度独立于1947年,此前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号称英国女王王冠上最明亮的珠宝!虽然是殖民地,但英国在印度身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为印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印度的工业体系、铁路系统、邮政系统、社会管理体系,甚至是国家的统一都是英国给予的!刚刚独立的印度就是亚洲强国,人均GDP比中国还高。



1952年中国GDP为304亿美元,比印度高出37%,但整体发展水平比印度要落后大概10-15年,印度当时铁路总里程达8万公里,而中国不足1万公里。工业实力印度也更强。最重要的是印度的国际环境远远好于中国,它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孤立,更是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在1950年印度的发展速度也是快于中国的。

二、1963年:中印GDP旗鼓相当,相差仅3%,是最接近的一年

1963年中国GDP507亿美元,印度为492亿美元,几乎相同。国际上也喜欢从这一年对中印经济发展轨迹进行对比,同一起跑线,谁能成为最后的胜者?1960年代,中国由于社会动荡,外部环境严峻,经济偏向重工业化,所以人们生活水平与印度相比差距很大,据专家估计,中国人实际生活水平只有印度的一半!



三、60和70年代:中印两国比惨

60-70年代,中国经济陷入剧烈动荡,但印度貌似也好不哪去,两国经济不约而同的进入比惨阶段,都出现过GDP大幅衰退的年份,20年间中国有5年出现GDP大幅衰退,印度经济也几乎停滞不前,可以说是一对难兄难弟。

四、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印度经济也突飞猛进

这十年,中印经济都走出了70年代的阴影,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印度貌似发展的更快一些。比较巧合的是,中印经济的大体走势几乎相同,中国发展,印度也发展,中国停滞,印度也停滞,这是很奇特的现象。



五、1990年代:中国GDP狂飙突进,印度望尘吃灰

到了1990年代,中国经济像打了兴奋剂一样,进入超高速发展阶段,中印GDP迅速拉开差距,从1990年的117%迅速扩大到2000年的251%!面对中国的突然加速,印度内心是愤怒的:你抛弃了我!

1949年到1950年印度的经济结构比中国还要先进其人均gdp高出中国多少?

4. 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却是世界上贫穷的国家之一,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抵消了

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居发展中国家第三位,却是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原因是印度人口增长快,抵消了经济的增长.故选:A.

5. 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
前殖民时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在印度河流域聚居并耕种和畜牧、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群体之间亦开始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发现,古代遗迹包括具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及供水系统,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个公共卫生系统及市政府的雏型。

1872年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居于乡村;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离并且自给自足。农作物为纺织、食物加工和工艺品提供原料。虽然不少王国发行货币,以物易物仍相当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产生具大影响。种姓制度有如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确保了分工,促进技术的传承。

以往,印度对外贸易大多由外国人及伊斯兰教徒经营。纺织品如棉布、披巾及农产品如黑椒、肉桂、鸦片和靛蓝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地区,换入黄金和白银。

殖民时代

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由收入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陷入苦况;而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受到保障。同时,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贸易、制定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度量衡、资本市场、建设铁路及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普通法法制等。不过,在殖民时代末,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工业停滞,农业发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长。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推算,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通过审视宏观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及世界迈向工业化和经济融合的结果。

独立至1991年

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不过,1947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du rate of growth)。

1991年后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高企,经常帐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1998年的核试验打击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令标准普尔、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于2007年调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级。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于2020年超越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国、英国及俄罗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大陆。

修正后的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加速流入。据此,高盛公司预测,“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长四倍”,并在2043年前超过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项注意事项: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目,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升与邻国的贸易水平;8.提升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保,改善环境。

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6. 印度2011年生产总值?

你好我是一个忠实的经济爱好者
经济统计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国际流行的gdp,一种是很少看见的以ppp(平价购买力)计算。
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物价比发展中国家贵很多,所以按汇率统计的gdp往往高估发达国家生产总值,而低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按平价购买力ppp计算就是假设物价水平一样,就会高估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总值,低估发达国家生产总值
印度可能超过日本是以平价购买力计算的,这样大大高估了印度,这样的排名是
2010年世界PPP排名(IMF数据库2011年04月11日发布)
排名   国名/地区 PPP(亿美元)

001     美     国      146578.00
002     中     国      100857.10
003     日     本      43095.30
004     印     度      40603.90
005     德     国      29404.30
006     俄   罗   斯      22229.60
007     英     国      21727.70
008     巴     西      21720.60
009     法     国      21454.90
010     意   大   利      17735.50
011     墨   西   哥      15674.70
012     韩     国      14592.50
013     西   班   牙      13686.40
014     加   拿   大      13302.70
015     印     尼      10298.80
但是以ppp平价购买力计算在国际上不流行,一般都是按照gdp计算的排名如下:
2010年世界GDP排名(IMF数据库2011年04月11日发布)

名次    国家/地区   GDP(亿$)
——    世   界      629092.74
——    亚   洲      196606.80
——    欧   洲      190416.99
——    北美洲      174924.90
——    欧   盟      162822.30
001     美   国      146578.00
002     中   国      58782.57
003     日   本      54588.72
——    南美洲      35716.32
004     德   国      33156.43
005     法   国      25825.27
006     英   国      22474.55
007     巴   西      20903.14
008     意大利      20551.14
——    东   盟      17881.55
009     加拿大      15740.51
010     印   度      15379.66
011     俄罗斯      14650.79
012     西班牙      14099.46
——   大洋洲      13912.75
013     澳大利亚      12355.39
014     墨西哥      10391.21
015     韩   国      10070.8
所以楼主可以放心,印度在流行的gdp排名里还是远远在日本后面的!

7. 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
“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
四、第四阶段: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与困难较多。1991年拉奥执政后坚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绩显著,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8. 求印度和中国近五年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率

  财华社深圳新闻中心

  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下调了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预期,原因是全球经济的滑坡对这些国家构成显着影响。该行目前预计2009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5.8%,低于9月份时预计的7.2%,同时也低于6.9%的今年增长率预期和9.0%的去年实际增长率。

  亚洲开发银行在周四发布的半年度《亚洲经济观察报告》中表示,外部环境的恶化将对亚洲经济的短期增长前景构成不利影响。

  包括东南亚国家联盟10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在内的东亚新兴经济体2009经济增长率预计将由2008年的6.9%下降至5.7%。

  亚洲开发银行预计中国明年经济增长率将降至8.2%,低于今年预期中的9.5%以及去年11.9%的实际增速。

  该行预计印度明年经济增长率为6.5%,低于今年预期中的7.0%。

  南亚经济今年增长率预计为6.8%,2009年可能放缓至6.1%。
  新华网东京12月19日电(记者刘浩远)日本政府19日发布预测说,去除物价变动影响,在从明年4月1日开始的2009财政年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预计为零。这是日本政府自2002年以来首次预测日本经济将出现零增长。

  日本政府在当天召开的经济对策会议上通过了上述预测。日本政府认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和日元汇率走高,导致日本出口急剧下降,使日本经济未来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预计2009财年,日本设备投资将大幅下降4.2%。不过,受日本政府此前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推动,2009财年日本个人消费将增加0.4%。

  在内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方面,日本政府预测,进出口相抵外需将使经济增长率下滑0.3个百分点,而受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推动,内需将使经济增长率上升0.3个百分点。

  同时,日本政府还预计,在截至明年3月31日的2008财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预计为负0.8%,明显低于今年7月份增长1.3%的预计。

  本月12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总额约为23万亿日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以扩大就业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刺激经济增长。

  从增长率看可能超过日本了,但GDP还差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