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的面临问题

2024-05-17 08:39

1. 中小商业银行的面临问题

1、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的趋同性,可能把中小商业银行带入死胡同。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从区域定位看,一般都定位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从产品定位看,基本上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什么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就经营什么业务;从客户定位看,也大都是集中在“两通、两高、两上”(交通、通讯、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上,同化趋势明显。相对来说,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明晰,经营灵活,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网点体系,较完善的清算系统,国家信用的强有力支持。所以双方优劣势不同。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坚持跟随型战略,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因此,至今无论从区域上,还是从产品上,甚至在某一个单项业务上,都无法打破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没有突现自己的发展特色,唯有招商银行的“一卡通”业务似乎能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抗衡。尤其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了改革和转轨步伐,并将业务发展重点转移到中心城市,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开拓更加艰难。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与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过于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趋同,没有根据自身优劣确定其自身发展方向有一定关系。所以,这种不研究自身特点,简单甚至盲目跟着“老大”跑的情况,势必会把中小商业银行带进发展中的死胡同。2、竞争对手问题——对中小商业银行形成冲击最大的不是外资银行,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有着本土经营的独特优势,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信用度,有着熟悉中国的政策、历史、民俗、人文和环境的社会背景;有着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和较为完善并覆盖全国的本外币结算系统;有遍布全国各地的相当规模的营业网点和服务网络及丰富的社会资源;有适合在不同岗位的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层的庞大的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积极地朝商业化方向转变,用人、用工机制、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管理能力日渐提高,政府的干涉也日渐减少。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不良贷款的大量剥离、呆账的大量核销、人员的大量精减,使压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头上的包袱被逐渐减轻,其竞争活力明显增强,他们是从沉睡中配来的“四大雄狮”。因此,入世后,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外资银行,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3、人才制度问题——用人制度是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传统制度上进行修补和改良,灵活的用人机制仍然可望不可及。首先,从“进入”环节看。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进人表现出越来越“媚俗”的倾向,以高薪、高待遇并没有引进高水平的人才。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的队伍状况可概括为“三多三少”:(1)在整体队伍中懂传统银行业务的人员多,懂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人才少;(2)在人才类型上操作技能型人员多,专家学者型人才少;(3)在管理岗位上懂业务操作的人员多,善经营管理的人才少。目前,中小商业银行主要靠的是中等水平的人才打“天下”,因为,有能力的不愿来,无能力的不敢来。其次,从“育人”环节看。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建立培训体系的意识和方式方法,因此,在培训方面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轻重倒置的现象。(1)在培训的内容上重知识技能轻心态与观念教养。虽然目前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培训,在知识补充和技能训练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直接影响员工工作动机的心理教育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如敬业精神、创造精神、责任感、使命感、新概念、新观念的意识等没有进行系统教育,教育层次相对低下;(2)在对培训结果的理解上重短期效率轻长期效益。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习惯于以立竿见影的思路来看待培训,缺乏对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及对中远期培训的尊重和耐心。第三,从“用人”环节看。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质无异。干部任命也好,聘任也好,都没有解决好干部制度的核心问题。关键是现行的干部任免办法导致各级行长对同级副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行长无权对同级副职视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作出使用的选择。如果一个领导班子中大家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工作责任感和很强的工作能力,这一矛盾可能被掩盖,但一旦班子成员中出现能力不强者、事业心不强者,行长对同级副职的处理与选择就比较困难了。4、经营风险问题——客户定位和扩张欲望是构成中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客观因素。中小商业银行限于资金实力和地域性特点,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但目前这类企业多存在资产负债比例高,经营稳定性差、可作抵押的有效财产较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少数中小企业甚至还存在借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联营或实施破产等形式逃废债现象。面对经营状况稳定性差的客户群客观上将承受更多的经营风险。同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追求“做大”的倾向,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自律机制情况下,过份追求存款规模、贷款规模、机构扩张,加上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刺激了这一倾向,其潜在风险不可避免。中国民生银行一位高层人士曾指出:民生银行已经COPY了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所有的“病毒”。中国民生银行作为一家几乎无国有股份的上市银行尚且如此,其它中小商业银行的情形也不例外!5、资金价格问题——由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存在规模上的悬殊,导致资金价格上将给中小商业银行致命一击。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由于资金价格的保本点与资金规模的大小关联极大,即资金规模越大,资金价格保本点越低,这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金价格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的浮动区间合法地冲击中小商业银行资金价格。目前,从我国在温州试点情况看就证明了这一点。一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负责人曾放言:我将利用自身规模优势,第一年存款上浮至浮动区间的最高点,贷款利率下浮至浮动区间的最低点,一年拼掉中小银行,第二年市场就是我的了。对此中小商业银行已开始大声疾呼,他们如何应对必然来临和即将来临的利率市场化,还真是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中小商业银行的面临问题

2. 中小银行在转型的时候,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有什么样的解决措施?

中国银行分为3类: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其中:国有银行就是工、农、中、建、交5大(当然也有把交行列为商业银行的);外资银行就是花旗、渣打、汇丰等等,现在中国有很多;商业银行是以民间资本(非国有资本)为股东的银行,例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等等。这部分银行体量相对大;还有一些小型的商业银行,都是地方商业银行转型来的,那就很多了,比如:青岛银行、大连银行、哈尔滨银行、河北银行、齐鲁银行…… 你说的商业银行就是上面说的这些,但是“中小”的概念不好说,因为和国有银行比起来,招商银行、浦发银行这类也算中小银行,但在商业银行这个圈内比起来,就是地方商业银行转型来的算是“中小银行”了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些了哈

3. 关于地方中小银行的思考之困境篇(下)

  金融 科技 薄弱 
   关于金融 科技 对于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我曾经写过多篇文章论述,最近的一篇是《金融 科技 助力银行业务》。可以说,金融 科技 是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金融 科技 的竞争中,全国性大型银行已经一马当先了,相比之下地方中小银行在金融 科技 方面已经全面落后。
   在基础架构方面,大型银行中有些已经完成了从传统IT架构向云计算基础架构的转型。在应用开发方面,四大行和招行已经基本完成了核心系统的自主可控开发和周边系统的敏捷开发,IT系统对于业务的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但是,反观地方中小银行目前的IT基础架构还是以传统的竖井式结构为主,应用开发严重依赖于ISV和外包公司,整个IT建设思路缺乏统一规划。以至于,现有的IT系统不仅无法支持银行的业务创新,连基本的精细化管理都难以推进。当然,这种落后并不完全是中小银行管理的问题,里面有几个客观存在的因素:
   首先是规模效应问题,云计算,Dev-Ops,开源自主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这些技术是非常好。但是,有个问题是金融 科技 的投入是巨大的,全套玩下来IT预算非常大。这里面不仅包括大型计算中心的建设,还包括常年维持巨大的开发运维团队。以招行为例,2017年之后开始加大金融 科技 的能力建设,5年的时间,开发人员从原来的800多人增长到8000多人。像工商银行这样的巨无霸,IT开发运维人员有接近20000人。
   如此,巨大的IT投入,需要银行的业务规模和营收能力与之相配。因为,IT建设具有明显的长尾效应,即同样的系统服务1000万客户和服务1亿客户的成本可能只增长一倍,但是收入可能会增长4-5倍。所以,金融 科技 是有阈值的,如果规模没有达到一定级别,金融 科技 更像是一个花瓶,中看不中用。中小银行规模小,金融 科技 难有突破性进展。
   其次,是IT团队建设的问题。借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金融 科技 拼到最后就是拼人才,拼IT团队的技术水平。这里就有个大问题,我国的IT发展极不平衡。IT精英基本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个别IT业比较发达的二线城市,比如:杭州,成都等。其他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城市,IT人才难觅影踪。所以,这些地方的地方银行在金融 科技 方面有天然的劣势,基本属于无解。
    经营理念陈旧 
   去年12月1日,银保监会官网发了一篇文章《加快建设中国金融人才库 为中小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文章指出:
     高风险金融机构出险的重要原因在于,主要高管人员完全是非专业人士,长期存在“乱作为”现象。建设金融人才库主要是加强规范统一管理,鼓励和支持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临近退休的专业人才,通过市场化双向选择,到中小银行保险机构担任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独立董事或外部监事等职务,更好发挥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价值,补齐中小银行保险机构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短板。  
   这篇文章也从一个侧面作证了我这里要谈的:目前国内很多中小银行的高管经营理念陈旧,对风险控制还是凭经验,对国家金融发展的认识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款立行,规模为王,存贷为主的业务模式和目前国家倡导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稳杠杆,支持新兴 科技 和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不一致。
   未来,随着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觉醒,居民存款被分流是必然的结果。银行的负债结构必须多元化,存款,同业,央行借款多渠道发力。对公客户的金融需求也会更加多元化,需要银行提供的是综合金融服务,而不是仅仅依靠压低利率放贷款。
   我国经济降速换挡,过去那种拉来存款一定能放出去,放出去的贷款就一定能挣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货币增速下台阶,规模扩张对不良的稀释作用降低。银行需要根据风险和盈利能力去做业务决策。过去粗放的经营理念已经完全不能适合经济发展的需求,银行未来需要以精细化经营为基础,推进EVA, RORAC等监控体系,让银行从一味做大走向做有特色的银行。
    地方债务暴雷风险增加 
   最后这个困境是一个老问题,这个老问题在当下的环境中更加严峻了。地方债务如果从狭义上讲是指地方政府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的债券。因为,地方政府原则上讲是不能向银行贷款的,但是地方政府管理的国资公司可以向银行就某具体项目贷款。这种地方国资管理的公司举债行为,就是我们说的广义上的地方债务。
   广义地方债务最主要的呈现形式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就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表现形式为地方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简称“城投公司”)。这类城投公司多数不具备独立盈利能力,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补贴或者度让部分权益。多数城投公司都或明或暗地具有地方隐形担保。所以,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应该被算作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地方融资平台的偿付能力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今年国家加强了房地产调控的力度,房地产公司拿地热情下降很快,不少二三线城市的土地供应出现了流拍。土地财政是目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这部分收入减少,有些地方的城投公司偿债能力将出现较大的问题。过去,银行给城投公司贷款考虑到政府的隐形担保,默认风险是很低的,如果一旦这个趋势出现反转,地方融资平台贷里面可能出现不少雷。 
    一般全国性银行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是比较慎重的,会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发放平台贷,而且也会严控平台贷的总体风险敞口。以招商银行为例,2020年招行在年报中披露: 
     境内公司贷款余额1,149.0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7.27亿元,占本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的2.43%,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受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个别企业风险有所暴露,截至报告期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不良贷款率0.55%。2021年,本公司将按照“优选区域、择优支持、合规运作、限额管理、强调自偿、一城一策”的总体策略,秉承商业化原则,坚决打消政府兜底思维,根据项目和客户经营性现金流对自身债务的覆盖程度优选业务。  
   但是,地方性银行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银行有大量的贷款投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在银行贷款分类中的类别属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家统计局对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定义中74大类的7412小类“ 投资与资产管理 ” 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高度相关。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看关心的城商行这一分类下的贷款余额占比和不良率。你们会发现很多城商行这一块的贷款占比远高于全国性银行。目前我观察的数据介于6%~20%之间,甚至有些城商行此类贷款是对公贷款分类中占比最高的。而这部分贷款的不良率又非常低,多数不足1%,有的甚至常年低于0.5%。 
   所以,我们表面上看着很多上市城商行的不良率很低,其实有一定地方平台隐性债务风险暴露不充分的原因。明、后年,这部分贷款的资产质量将受到一定考验。实际上,今年有些地方的土地出让就是清一色的本地城投公司兜底拿地。这是在为地方政府财政续命,把问题往后拖。但是,土地财政的问题终究是要解决的,如果未来货币增速放缓,那么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无法得到稀释,能藏得了一时藏不了一世,总有一天会图穷匕见的。

关于地方中小银行的思考之困境篇(下)

4. 近几年,一些中小银行陆续出现重大风险,中小银行的窘境是因为竞争吗?

这些中小银行的竞争力较弱,无法应对大中型银行的竞争,必然会出现行业整合,即使不能采用美国式的司法制度,那么也应合并、有序退出。我们认为,中小银行风险较大,大多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许多大股东干预不当,也有一些管理层控制不当,简言之,有些人“看不起”中小银行。一些银行管理水平不够,竞争力不强,经常会导致银行经营业绩不佳,对银行的生存有很大的风险。显然,这些巨大的风险不是来自市场竞争,不是来自企业层面,而是来自公司治理层面。

中小银行要科学判断外部经营环境,理性分析自身管理能力、水平和发展阶段,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细分市场和客户,明确市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差异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作为中小银行,如果和大银行同质化竞争,只能分得一杯羹,而无法做大做强,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如果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是有可能做精做强的。

从银行自身来看,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银行,会受到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制约。一是缺乏足够的客户识别和交叉营销能力,难以实现子公司间客户资源的细分和共享,无法充分发挥一体化经营的潜在优势。二是跨域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脱节,难以处理一体化管理中的问题。

三是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综合经营可能放大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交易等其他类型风险。四是跨业务经营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跨市场、跨业务、综合管理的人才队伍,中小银行要充分考虑监管政策和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能超越自身特定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