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置身事内》

2024-05-07 21:26

1. 读《置身事内》

最近在看《置身事内》这本书。作者兰小欢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副教授,本书内容是她在教授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成,主题是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起初我认为身在中国,就算没有专门研究,中国发展相关的内容也多少知晓。可读这本书我才发现,我了解的内容连皮毛都不算。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入、支出、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对宏观现象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原来我对身边的世界、我身在的国家这么无知。书中很多内容看似常识,但对我来说都是新知。好在内容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对新手非常友好。每天看一段,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这本书非常专业,打破了我对这类主题书的偏见。书中内容不偏不倚,完全不避讳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弯路。立场中正、客观,不避讳失败,也不吝啬对我们成就的肯定。
  
 政治和经济不分家,在我们这二者相互影响。这点也打破我的认知。(我对经济学知之甚少。)通过这本书,对政府部门横向和纵向的关系演变,及其背后逻辑有一定了解。这完全是我的盲区。
  
 在看下篇中房价、地区差异的部分,作者详述了现在中国这种高房价、东西不平衡情况出现的原因,指出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民生,影响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需要改善。也提出一些改善的方向。书中的社会困境也是我个人的困境,看书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问题被重视、被看到,非常感动。原来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社会也有责任。期待这些社会问题能在现实中早点改善。
  
 这本书点燃了我对社科类书籍的兴趣,后续可以找类似书单扩充下知识~

读《置身事内》

2. 共读《置身事内》有感

这本书于普通人的我来说,总体上还算通俗易懂,且读后也多少了解了一些作为国家层面对于某项政策的制定,其过程中的诸多不容易。但对于其中浩繁的数据还是云里雾里,不甚了了。
  
 子曰:民以食为天。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虽有太多的千头万绪,但让人民丰衣足食还是第一要务。纵观历史,各种动乱与战争都是从人们吃不饱饭而起的。所以好的制度应该是以人人都吃饱吃好为初心的。
  
 想要人人都有饭吃,最先要知道的是有多少人吃饭,这便有了“人口普查”。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国家层面的人口普查是明朝洪武三年的推行的“户帖”制。为了推行这个户帖制,朱元璋可以说是大费了一番苦心,甚至动用了军队。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参阅马伯庸所著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一书,里面有详尽的描述,在此不作赘言。其实中国古人对人口普查从很早便很重视了。《史记》中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可见大禹治水后,就当时的人口进行过统计。据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记载,夏禹时,“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也就是13553923人,数据竟然精确到个位数。但因《帝王世纪》成书年代距离夏禹时代已经2000多年,也没有交代数据来源,所以这一数据只能作为人口研究的一个参考。有详尽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应始于西汉。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与相国萧何颁布了一项立国兴邦之策——齐民编户,即民户一律按照户籍所固定,不得任意搬迁,对固定下来的民户进行统一户口管理。“齐民编户”,实质上就是西汉的户口管理制度和人口普查工作。《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二年,全国有12233062户,59594978人。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居延汉简》是东汉时期的人口普查记录。其中记载道:“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大意为,这个名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岁,身高七尺二寸,皮肤黑,职业是戍守边疆的士兵。可见东汉时期的人口普查内容是多么的详细。再往后,除了元朝之外的历朝历代都对人口普查工作相当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迄今已经做过七次人口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不含港,澳,台)共1411778724人。
  
  1960年时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其中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马寅初用具体数字说明了中国人口增加的速度,指出,如果按1953年国家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推算,中国人口的增加率是平均每年22‰,50年后就是26亿人。因此,他主张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同时,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论述被批判为“马尔萨斯人口论”(孙中山在 1924 年初,发表了题为《民族主义》的演讲。痛斥了“马尔萨斯人口论”是一种亡国灭种的学说)的翻版。甚至因此被撤消了北大校长的职务。直到1982年9月“计划生育”政策才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于同年12月写入宪法。然而,在“计划生育”政策历经近四十年之后,国家放开了“二胎”“三胎”的生育,在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其中的缘由想必是众所周知的。
  
 管理好一个国家,由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真不是我等普通人所能想象得到的艰难。尽管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以及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但能让国人都有饭吃,安居乐业,甚至达到小康,其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甚至伟大的成就了。作为普通人的我非常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生在中国。我不能像那些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为祖国的强大作出大的贡献,但我能做到的是,安心工作、积极乐观的生活、不给社会添麻烦、不给政府添麻烦、不给身边的人添麻烦。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我国的政治经济现象非常复杂,不同的理论和信息都只能反映现象的不同侧面”。对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如我,这本书帮助我读懂了很多国家的政经大事和新闻”。最后非常感谢本期推荐此书的书友。

3. 读《置身事内》序言有感

读《置身事内》序言有感
  
        社会进程本是整体,密不可分。所谓经济,不过是研究者从这洪流中人工提炼出的部分事实。何谓经济,本身已然是种抽象,而之后大脑还须经过若干抽象,方能复刻现实。没有什么事是纯粹经济的,其他维度永远存在,且往往更为重要。社会科学总渴望发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和规律,但这种心态需要成熟起来。不要低估经济现实的复杂性,也不要高估科学工具的质量。
  
      在我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也参与“蛋糕”的生产,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必须深入了解这一政治经济机体如何运作,才可能对其进行判断。我们生活在这个机体中,我们的发展有赖于对这个机体的认知。要避免把舶来的理论化成先入为主的判断——看到现实与理论不符,便直斥现实之非,进而把要了解的现象变成了讥讽的对象——否则就丧失了“同情的理解”的机会。
  
        听了罗胖的推荐,看了介绍买了此书,书中所描述,所对应的事件与自己走过路如此真实。

读《置身事内》序言有感

4. 4月读后感 读《置身事内》有感 找路

我想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共读的小伙伴已经介绍了很多,我就不重复了,从事金融行业的小伙伴可能对本书的上篇微观机制感同身受,对于我来说,对下篇的宏观现象理解起来更为容易。
  
 “2012年党的十八来以来,国家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句话经常出现在我的讲稿和课件里,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什么叫“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里的社会变革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政策调整当然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作者在开篇就写到了读懂中国经济,必须读懂中国政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现在“中国模式”越来越成为学界和全球探讨的热点,但其实这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而是基于中国情、历史、政体、文化等等一系列中国特色决定的,这可以是一个新的参考给别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而不是只有西方资本主义才能发展社会经济。
  
 这本书以小见大,看这本书时,发现其实有很多个人的行为其实窥探到宏观经济,比如父母一辈的储蓄观、消费观其实与背后的经济社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双循环”为什么被写进了十四五规划,是为了解决国内消费不振的问题,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其实与经济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个人微观的角度来说,结合去年看的《夹缝生存》,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债务危机引发的风险,所以时刻提醒自己要理性消费,避免商品异化带来消费主义的陷阱。
  
 这本书不管是从宏观政策层面还是个人微观层面,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货,但第一遍阅读难免囫囵吞枣,还需再细细消化。

5. 难得好书《置身事内》

人大公共管理硕士校友给推荐的好书《置身事内》,一天看完大呼过瘾,写经济问题与对策写的很通俗又深入浅出。收获颇丰,主要记录几条。
                                          
 为了企业、政府、银行、融资平台、房企等各方面,央行货币政策还是得宽松,也就是容忍一定程度的慢慢的通胀,还可能容忍调控房价稳定或降幅在百分之二十以内。跌太多的话各方面也受不了。能稳定并且卖的出去那是最好。
  
  
 重庆的地票制度不错,宅基地转耕地,农民拿到地票换成城市里的建设用地指标,得到个二三十万以便在城市立足起步,确保了耕地总面积红线安全,又帮助城市发展、稳定房价,对方得益。
  
 代际传承影响越来越大,阶层固化,下一代超越上一代不容易,类比美国的4050后那代人的时代红利,以及中国的6070后的时代红利,从而形成8090后的代际传承局面和实际压力。给下一代突破圈层思维很难很重要,毕竟学校不教这些。
  
 户籍方面还是应该让人自由流动,科技的创新靠人,市场活跃靠人,城市建设靠人,当然还需要配套民生支出,让人有教育医疗居住等基本生存资源,安心生存然后图谋发展。
  
 民众减税促进消费,之前的投资拉动做的很好了,出口也是世界第一,现在需要提振消费,做好民生保障和环境保护。在该加税的地方加,比如富人的房产税以及资产性收入,对于中产和穷人该减税的减,该退的退,取一个曲线上的最优值。
  
 未来内部市场大才好发展,人口多是优势,还得人民多生孩子,让人们有这个条件,卸掉太多的负担和压力,这是长久之计。
  
 官员考核也要顾及前任和下任,控负债的发展,前任的账要追认,同时为后任留好底子、项目线索、减少无疾而终和寅吃卯粮。
  
 前面那些都属于国计民生,决策者们考虑的事情。对于我们个人,普通人,非既得利益者来说,需要注意的是理财有风险,很多人默认认为从银行买的买理财是有银行兜底的,理财的背后牵连着诸多潜在债务违约风险,而实际上银行并不一定能够全部兜底。
  
 关键还是要买优质资产,就是能保值升值钱生钱的东西,比如可以租出去并且房租高的优质房产,比如像苹果公司那样的科技股,比如有核心技术的公司股权,比如各种有升值潜力的收藏品等等。当然还有长期保值的黄金,还有提升自己的新技能或者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综合素养以应对未来变化。

难得好书《置身事内》

6. 《置身事内》1-3章初感

1
  
 首先确实得说,这种报告文学题材的书读起来确实不太容易,因为它不是讲故事,而是解释这个世界,可能会有很多新的东西不断拥入你的脑袋,会让人有疲倦感; 其次,这种解释世界的书确实应该多读,尤其是解释我们周边世界的书,它很可能会开拓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加理解这个世界。
  
 这本书就是解释地方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很多理论或者说法对于经济学的学生来说很熟悉,但是对于没系统学过经济的人来说,确实会很陌生,甚至还有一些新鲜感。
  
 2
  
 前三章依次讲的是权力、财税和投资,其中比较敏感的就是人情和腐败,写的还算比较真实,尤其适合一些中二青年来读一读。
  
 公平、正义、法治、自由、民主这些普世价值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其稀缺。但是为什么稀缺,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人自私自利的劣根性,真实原因其实很复杂。制度、环境、时代背景、信仰等等,都会导致事情不能像一开始设想那样完美发展。何况都是人嘛,感情和主观因素在很多事上占比很大,尤其是我们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人情社会,官僚体系其实从未发生大的改变,所以成年人都能理解。
  
 关于腐败,我想很多人的认识也是比较单薄的,比如我。之前我总以为政府的运作主要靠的就是收税,其实并不尽然,自己创收和税收同等重要,有些地方会更为重要。既然要创收,就必然会产生经济行为,这就基本相当于裁判亲自下场了,其中的利益之大远超公务人员的日常收入,所以腐败在所难免。
  
 而且,正因为政府要自己创收,所以卖地发展房地产就成为了一条捷径,但是这背后其实还是人民在买单,而且没有任何办法。古人早看明白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忍着就好了。
  
 3
  
 这种东西写起来就很累,读起来更累,但是正因为难,意义才更为重大,成长是需要代价的。加油。

7. 置身于事内散文欣赏

  前不久中国某小镇一男童不慎坠井,该镇有关部门出动几十台挖土机,深掘井周,多日奋战,最终找到男孩,男孩尸骨已寒。其下一条评论:“这种事还值得赞扬?为一个男孩大动干戈,破财费时伤人力,最后还不是竹篮打水?踩!”又见一回复:“等你自己掉井里再说这话。”哗!好大一耳光!
  
   面对“痛感新闻”,你能在键盘前淡定吃瓜,发表些不痛不痒的评论或是随手甩出一串省略号再吐出一串瓜籽,是因为命运的大手扼住的不是你的'咽喉。试想你是自杀员工新婚的妻子;是患病教师尚未脱去童稚的孩子;是家中因女儿的离世一夜白头的老爹娘,你还能置身事外,盘腿而坐,以世界之包罗万象还己身个风轻云淡吗?好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
  
   说得哲思些,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翻成大白话,风水轮流转,“痛感”今天在十万八千里外的爪哇岛,明天就可能一个跟头翻到你身边,渗入你每一个细胞,连呼吸都在痛。这不是危言耸听,你,真的能置身事外吗?
  
   置身于事内,不是让你在每条“痛感新闻”中痛哭流涕,抑或是大声控诉。不是要你在每个事件中评论:“愿天堂没有伤痛”,抑或是砌上一堆问号:“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而是自己身体力行,去证明世界有希望,有很多希望。套用鲁迅先生一句话:这个世界本来并不黑暗,说它黑暗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黑暗。
  
   但是别忘了,这世上还有为小悦悦叫来救护车的婆婆,有为证明好心人清白从昏迷中醒来的爷爷,有治理污水后以亲口品尝为标准的环保局局长,有毫不犹豫出动几十台挖土机的有关部门……哦,千万别忘了,还有你。
  
   你可以深刻地痛斥社会诚信缺失导致“痛感新闻”接踵而至。但请你不要上了公交投枚游戏币心中暗夸自己智慧,不要在考场用汗涔涔的手在内兜来回翻找字条。哪怕世界真如人说的那般黑暗,你也可以先成为天幕中的星辰。不是有句口号喊得响亮吗?“传播正能量!”大家都说它土,把人喊得面红耳赤,都老生常谈了,那别只是“谈”啊。
  
   当然,这不是叫你单纯得像白雪公主,任谁递来个苹果都一口吞掉,这世上没有起死回生的吻。你可以保留天真,但不可以简单到没有大脑。既然置身事内,就免不了被四下飞溅的火星划伤。留个心眼,给自己树一道屏障,保护自己就足够,别带刺,以致拒人以千里,甚至伤害向你伸出手的良人。
  
   置身于事内,用敏感的心体会“痛感”,痛定思痛,结痂以抵御伤害。
  
   莫做前排吃瓜观众!

置身于事内散文欣赏

8. 置身事内书中经典名句

置身事外书中经典名句如下:
制度设计的一大任务就是要避免把过多决策推给上级,减轻上级负担,提高决策效率,所以体制内简化决策流程的原则之一,就是尽量在能达成共识的最低层级上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有一套立足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政治制度。像所有政治制度一样,实际的权力运作与纸面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全一致,但也绝不是任性随意的。

在任何体制下,权力运作都受到两种约束:做事的能力及做事的意愿。前者取决子掌握的资源,后者取决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信息优势始终是权力运作的关键要素。获取和传递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上级要不断向下传达,下级要不断向上汇报,平级要不断沟通,所以体制内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山会海”。

作为信息载体的文件和会议也成了权力的载体之一,而一套复杂的文件和会议制度就成了权力运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按照国务院2012年最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公文共分15种,既有需要下级严格执行的“决定”和“命令”,也有可以相对灵活处理的“意见”和“通知”,还有信息含量较低的“函”和“纪要”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