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关中多年的马腾,怎么会突然参与衣带诏事件呢?

2024-05-16 03:16

1. 割据关中多年的马腾,怎么会突然参与衣带诏事件呢?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发生在董承接受汉献帝的“衣带诏”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马腾和董承。原文如下:

(马)腾曰:“腾入觐将还,故来相辞,何见拒也?”承曰:“贱躯暴疾,有失迎候,罪甚!”腾曰:“面带春色,未见病容。”承无言可答。腾拂袖便起,嗟叹下阶曰:“皆非救国之人也!”承感其言,挽留之,问曰:“公谓何人非救国之人?”腾曰:“许田射猎之事,吾尚气满胸膛;公乃国之至戚,犹自殆于酒色,而不思讨贼,安得为皇家救难扶灾之人乎!”承恐其诈,佯惊曰:“曹丞相乃国之大臣,朝廷所倚赖,公何出此言?”

腾大怒曰:“汝尚以曹贼为好人耶?”承曰:“耳目甚近,请公低声。”腾曰:“贪生怕死之徒,不足以论大事!”说罢又欲起身。承知腾忠义,乃曰:“公且息怒。某请公看一物。”遂邀腾入书院,取诏示之。腾读毕,毛发倒竖,咬齿嚼唇,满口流血,谓承曰:“公若有举动,吾即统西凉兵为外应。”承请腾与诸公相见,取出义状,教腾书名。腾乃取酒歃血为盟曰:“吾等誓死不负所约!”指坐上五人言曰:“若得十人,大事谐矣。”承曰:“忠义之士,不可多得。若所与非人,则反相害矣。”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董承秘密接受汉献帝刘协的“衣带诏”,与王子服等达成秘密商议消灭曹操之策。此时,西凉太守马腾求见。董承托病不见,引起马腾不满,出言讥讽。董承不得已,与马腾见面。在两人交谈过程中,马腾说出了对曹操的痛恨。董承知马腾忠义,便将汉献帝的“衣带诏”给马腾过目。随后,马腾便与董承、王子服等人结盟,共同商议除掉曹操之策。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歃血为盟”。歃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盟:宣誓缔约。泛指发誓订盟。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唐代苏安恒《请复位皇太子第二疏》中的“歃血为盟,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小说中的这一故事情节可谓是有真有假。首先,西汉献帝刘协的衣带诏的确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后汉书•献帝纪》亦称:“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从以上这两段记载既可以看出“衣带诏”确为历史的真实,同时也可以了解接受参与此事的具体人数。小说中提到参与此事的有董承、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马腾和刘备这七人。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这份名单上却少了两个人,一个是吴硕,另一个就是马腾。

从《三国志》相关传记来看,此时的马腾的身份也不是所谓的西凉太守,而是安狄将军。此外,他也并未来到许昌,而是割据关中,静观中原局势。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可能参与“衣带诏”事件呢?这分明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至于说到小说作者为何要进行如此虚构,答案非常简单,这是为后来马超起兵对抗曹操来做铺垫的。毕竟马超是小说作者塑造出来的正面人物形象,作者不可能将马超不顾父亲马腾死活而起兵作乱这一史实进行塑造,否则将彻底颠覆马超的人物形象。因此,作者不仅将马腾的真实面目进行了全面改造,同时也将马超起兵作乱的真实原因进行了虚构,这也算是作者的煞费苦心之举了,一切都是为了马超。

割据关中多年的马腾,怎么会突然参与衣带诏事件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