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2024-05-18 16:48

1.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中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则徐,李白,杜甫,蔺相如..... 
如果有人问我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滔滔不绝的说出一大堆。但是在这么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候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问题清晰.明确。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讲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个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喻,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让他在10天之内造好10万只箭。诸葛亮对周喻说,3天内就造好10只箭,第3天让周喻派500个士兵来到江边搬箭。诸葛亮叫来鲁肃来帮忙,拨来20条快船,每船30个士兵,船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盖好,不让鲁肃告诉周喻,第1天和第2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3天4更时,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接到船里,船用绳索连着。江面上雾很大,船到了曹寨对面不到20里的地方,诸葛亮下令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曹操见雾大,只叫弓箭手射箭,等到船上都叉满了箭后,诸葛亮让大家说“谢谢曹丞相的箭”,一会船顺风顺水的划走了。 
这个故事大致看完了,你可能在想,为什么诸葛亮要选择四更时去借箭,我想可能有4个原因,1.江面上雾非常大。2.天黑。3.周喻这时在休息。4.天黑,雾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 
这个故事看完后,我觉得诸葛亮非常的会谋划,他的大脑中充满了智慧,我们要学习诸葛亮,遇到难事要自己多动脑子,不能全靠别人来帮助你,我们要让脑筋多转,让我们更聪明。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2.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中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则徐,李白,杜甫,蔺相如..... 
如果有人问我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滔滔不绝的说出一大堆。但是在这么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候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问题清晰.明确。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讲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个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喻,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让他在10天之内造好10万只箭。诸葛亮对周喻说,3天内就造好10只箭,第3天让周喻派500个士兵来到江边搬箭。诸葛亮叫来鲁肃来帮忙,拨来20条快船,每船30个士兵,船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盖好,不让鲁肃告诉周喻,第1天和第2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3天4更时,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接到船里,船用绳索连着。江面上雾很大,船到了曹寨对面不到20里的地方,诸葛亮下令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曹操见雾大,只叫弓箭手射箭,等到船上都叉满了箭后,诸葛亮让大家说“谢谢曹丞相的箭”,一会船顺风顺水的划走了。 
这个故事大致看完了,你可能在想,为什么诸葛亮要选择四更时去借箭,我想可能有4个原因,1.江面上雾非常大。2.天黑。3.周喻这时在休息。4.天黑,雾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 
这个故事看完后,我觉得诸葛亮非常的会谋划,他的大脑中充满了智慧,我们要学习诸葛亮,遇到难事要自己多动脑子,不能全靠别人来帮助你,我们要让脑筋多转,让我们更聪明。

3.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的波浪淘不尽英雄故事,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容颜。”即使沧海桑田不过一瞬间,即使早已物是人非,也消灭不了他的满腔热血。
  
 此时此刻,在这里,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撷取一朵浪花,演绎一段经典。
  
 他——冷静睿智,屡建奇功。在众多风云人物中,在群雄鼎足的年代里,也声名赫赫,拥有极高的声望;
  
 他——英勇无双,威风凛凛,令敌人闻风丧胆。口才极佳,凭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地让孙权与之结盟;
  
 他——一片赤胆,为国为民。为蜀国累死累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后,终于油灯枯尽,瞌眼长眠,徒留一地悲伤。
  
 杜甫曾在《蜀相》中称赞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便是诸葛孔明。
  
 “英雄”这个词语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他是一代枭雄!
  
 犹记得初看《三国》时,见到他的第一眼,便被他那不食人间烟火,飘逸出尘的出众气质所折服。后来,在不知不觉中,我的一颗心被他牢牢地所牵引,他喜则喜,他忧则忧。周瑜因嫉妒而向他刁难,我在痛恨周瑜的为人时,又在深深担忧着他。尽管周瑜的要求很无理,可他仍是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我又凭空产生了一股信赖他的情愫来。这是一种毫无理由的信任,一种毫不犹豫的信任!之后,看到他运用谋略,不费一兵一卒而把曹操耍了一通,带着十几万支箭扬长而去时,我忍不住在赞美,在钦佩,在兴奋,在……此后,对他的迷恋更深一步,直到一发不可收拾。因为:
  
 他是运筹帷幄,草船借箭满载而归的诸葛亮;
  
 他是富有智慧,令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诸葛亮;
  
 他是处事不惊,辅佐刘备攻下一个又一个城池的诸葛亮;
  
 他是忠心耿耿,在临死时仍旧关心着蜀国安危的诸葛亮;
  
 挥泪斩马谡的诸葛亮;
  
 常出谋划策的诸葛亮;
  
 通天文地理的诸葛亮……
  
 《出师表》,一篇语言朴实,句句发自肺腑,字字饱含浓厚感情,扫尽虚言浮辞的文章,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好文章。每次阅读,总被那如潮的感动淹没着。在阅读时,常常让人情不自禁地赞扬诸葛亮的文采,又忍不住赞叹他的情真意切、坦率直言、披肝沥胆,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这无疑是一篇传世佳作!
  
 可惜的.是,诸葛亮的忠义之言并没有取到什么效果:出师表后,结局讽刺。亲贤远佞,无稽之谈。孔明去世,司马篡位,北伐失败,刘禅投降。蜀汉覆灭,理所应当!
  
 如果他还在,或许蜀国便不会灭亡;如果他还在,或许可以帮助蜀国一统天下;如果他还在,或许今日的历史便会被改写;如果他还在,或许……太多的如果,太多的或许,最后只是变成一股难以言喻的深深悲哀。但是或许,死,也是一种解脱。没有了那些尔虞我诈和那种不见天日的黑暗,有的只是安详与幸福……
  
 他名留千古,身传万世。他为蜀国呕心沥血,他的丰功伟绩毋庸置疑,他谈笑风生临危不惧,他“惊天地,泣鬼神”,他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个不败的神话!
  
 谁与争锋。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作文

4.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作文500字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不贪权势,不谋私利,严于律己,知人善任,谦恭待人,治蜀有方,勤政为民,高风亮节。他提出了“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国,执法必严,赏罚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贤;他审时度势,不断的调整内政外交政策,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他重视农业,打击豪强,安抚流亡,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他亲率大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革新武器装备,全力北伐。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他也成为智慧的化身。

2.
诸葛亮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他也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是。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证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比孔明胜一筹. 
大家公认的智慧者也有许多优点。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 
有人也许对诸葛亮让关羽去华容道劫曹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关羽放走曹操诸葛亮没有预测到,其实我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因为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假如在关羽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一点更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计策,对天时地理了如指掌,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少有的人才。

3.
君子,本就应如内敛之玉,温雅,风度翩翩。
或说如千年之下沉淀的云墨,带着历史的沧桑和不易察觉的浪漫。——一如那个人。
                                                                    题记。
君子——诸葛亮。
他是良臣,贤臣,忠臣。
他拥有过人的智慧。
他之所以是君子而不是英雄,是因为他足够仁慈,足够忠诚。
他隐居山林,却窥得天下;无意争霸,却算尽天下。
他才华横溢,却天妒英才;忠心耿耿,却未了心愿。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为复兴汉室的事业而出谋划策。
于是,他走入了那纷争。
一走,便是二十余年。
历史洪荒,世事沧桑。漫过千年岁月。他在为蛙声蝉鸣中战争部署而忧的紧缩眉头,他在夜深人静想起先帝时的暗自垂泪,他在昔日并肩的好友逐一死去后寂寞。
他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这样的忠臣,是多少明君梦寐以求的属下。
只可惜,先帝早逝。留下的,是那不成器的阿斗。
先帝临死托孤让这位蜀相站上蜀国的皇位。但是他拒绝了。
他是他,不是刘备,不是孙权,更不是曹操。
他是诸葛亮。
忠臣而非野心家。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那篇《出师表》里含着多少无奈的泪水,多少坦诚的忠心。从内政到军营,从司法到举贤。字里行间,尽是两朝开济老臣心啊!就是因为明白后主的无能,这位蜀相才会如此详细的安排这些事情。这哪是一章奏表,明明就是这位效忠于蜀国的老臣的一封遗书啊!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位中途而亡的老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思去面对先帝的在天之灵的呢?应该是愧疚吧。没能完成先帝的遗愿,没能复兴汉室的基业。这是一个忠臣所想。或许这位老臣在永远的闭上眼睛的时候,那眉宇间的寂寞和忧愁也没能化开吧。
 
如此忠臣,如此君子。
如此谋略,如此才智。
 
即便千年已过,这段不朽的历史还是没有被泯灭于红尘之中。
在微醺的午后,端一杯清茶,捧一缕阳光。
静静的品读那忠臣之道,君子之心。

4.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并联吴抗曹,致力于统一事业,政绩斐然。尽管“出师表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那宏伟远大的抱负,坚韧不拔的毅力,忠贞不渝的赤诚,超凡绝伦的才智,卓尔不群的人品,达到了儒道法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才德兼备的人物形象,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成了集智慧、谋略道德于一身的永恒的偶像。
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处事注重调查研究,瞻前顾后,深思熟虑,具有一个伟大政治家非凡的品格。所谓品格,顾名思义,即入的品质通俗地说,就是指人的“德行”。我国古代历来都十分重视人的德行,讲究人的品行修养的重要作用。关于诸葛亮的人品,突出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是诸葛亮处理国家大事善于集众思,广忠益,听得进不同意见和建议。刘备定蜀后,曾任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前后跟随诸葛亮共事七年。期间,董和对于诸葛亮某些处理不当的事,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者是反对意见,有时其至连提十余次。但诸葛亮总是十分赞赏董和这种忠于国家的大无畏精神,说大家如果都能像董和这般认真、勤勉,“则亮可以少过矣”。在他担任蜀汉丞相后,经常教育下边的人说:“干工作,就是要集众思,广忠益。如果只因为一些小嫌隙,就听不进不同意见,难免要犯大错误。听了净言,获得了正确的结论,那就好比丢弃了废旧破烂而得到了珍贵的玑珠宝玉。”
其二是诸葛亮能够严肃无情地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引咎自罚,痛下针砭,深刻检讨,知过能改。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准备攻魏。虽然他制定的作战计划是正确的,但由于错用了马谡当先锋,结果在街亭打了大败仗,使整个北征计划受挫。事情发生后他即以《街亭自贬疏》上书,“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并坦诚深刻地检讨说:“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阅”。认为错误全在于自己用人不当,愿承担对这些过失所负的全部责任,并请求官职降低三等,以惩罚自己这个过错。
其三是诸葛亮通体光明,清廉谦退,不贪财、不求奢,毫无自私之利之心。诸葛亮临终前曾上表后主刘禅,表明他至死不要任何封赠赏赐,不使自己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心迹。他最终将自己铸成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高度道德品质的人。对于他身后之事,也早就立下了遗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全然不像有些官吏要搞厚葬:死后埋葬丘陇必巨,棺椁必重,衣衾必多,文绣必繁。由此观之诸葛亮对丧葬制度颇有超前的革新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处在我国封建社会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5. 我最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诸葛亮作文

  我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诸葛亮

  我对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印象最深刻。

  《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 有血有肉 的英雄人物 , 如忠勇双全的 关羽 ,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 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与崇拜的那就要数诸葛亮了,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吧!

  想必《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一章大家并不陌生:周瑜借曹操之手杀了曹军水军将领蔡瑁、张允,心中十分得意。但他又担心这件事情骗的了别人,骗不了诸葛亮,于是派鲁肃前去试探。谁知诸葛亮不仅知道蒋干中计、曹操上当的事,还对鲁肃的来意也一清二楚。鲁肃回去如实向周瑜汇报。周瑜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实料事如神,一定要想法杀掉他!

  第二天,周瑜召集众将领商议军情,请诸葛亮也来参加。周瑜在会议上请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之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够了。周瑜心中暗暗高兴,心想诸葛亮这下死定了。

  诸葛亮对鲁肃说:“周瑜让我三天之内造十万之箭,分明是想让我死啊,只有你才能救我一命!”诸葛亮让鲁肃帮他准备二十条船,每只船配三十个士兵,船上用青布帷幔掩盖严密,船两边各扎五六百个稻草人。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鲁肃很疑惑。诸葛亮传令让军士把船全力向北岸进发。这时,江上大雾弥漫,仿佛笼罩着一层轻纱。船队悄悄驶进曹军水寨。诸葛亮吩咐把船一字排开,就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吓得脸都绿了,忙说:“快停!快停!曹军要是一出来,我们都没命了!”

  诸葛亮笑着说 :“放心!曹操虽有谋略,但疑心太重。他见如此大雾,担心有伏兵,绝不会轻易出击。”

  在说曹军突然听到擂鼓和呐喊声,吓得乱作一团。曹操到江边一看,只见大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江中长长地一只船队,似有千军万马。曹操说:“不许出击,只用乱箭射击。”于是曹军一万多将士拼命朝江中放箭,江面上万箭齐发,好像一场大雨从天而降。曹军越射越起劲,不一会,船上的稻草人身上插满了密密麻麻得箭。

  东方渐渐发亮,浓雾散去,诸葛亮下令开船返回。又让船上士兵齐声呐喊:“谢谢丞相送箭!”曹操这才明白上了当,气得要死。

  回去后,鲁肃向周瑜报告此事,周瑜叹息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呀!”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非常敬佩诸葛亮呢?

我最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诸葛亮作文

6. 令我喜爱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新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  三国示意图
  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他足智多谋、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赤壁鏖战、草船借箭、羽扇纶巾、出师未捷身先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焚香弹琴、云淡风轻、谈笑风生成为千古佳话

7. 诸葛亮人物传记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他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诸葛家族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任太山郡丞,但在诸葛亮八岁时就过世了。诸葛亮和他的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从此都靠他的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
诸葛亮的幼年时期,正是东汉王朝极度糜烂、民不聊生的时候,并且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们饥寒交 迫,走投无路,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故交 ,他们一家来到襄阳后,受到刘表的特殊照顾,很快和当地的名门建立起密切关系。诸葛亮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
得天独厚的客观环境孕育了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的诸葛亮,经过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很快具备了将相之才,被人们誉为“卧龙”。公元207年,身处厄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三次到隆中来拜请诸葛亮,向他请教统一天下的计策,邀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完成统一大业。
诸葛亮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内修政理,积蓄力量,等待有利时机,到时从荆州和汉中两面夹击中原,以实现统一国家、重振汉室的目的。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此后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策略。
公元208,曹操攻打荆州, 诸葛亮随刘备败走夏口今汉口, 在败军之际、危难之间,诸葛亮挺身出使东吴,缔结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刘备占领了荆州四郡。
公元221,蜀汉帝国建成,诸葛亮担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总统国事,他厉行法治,结好孙权,南征北战,直至公元234年病死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享年54。

扩展资料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他很小时,父母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诸葛亮从小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
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他居住在襄阳的隆中,读了许多书。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
比如:《诗》、《书》、《礼记》、《春秋》等。其次,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等。
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诸葛亮只是吸取这些学说的营养,却不盲目迷信这些学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诸葛亮人物传记

8. 作文《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的)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上演着一部精彩的大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中以儒、道、法、墨最是闻名。到了魏晋时期,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物——诸葛亮。可以说他的出现,是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政治旗帜,道法两家为修身和治国方略三者相结合而成的,是多元思想融合的代表。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韬略,这我不多加分析。因为这是先天因素,并不能代表什么,也无从效仿之处。孔明之所以能受后世推崇备至,还是取决于他的人格闪光点。

    他的人格有何魅力?不妨用志存高远,鞠躬尽瘁,志虑忠纯三词加以概括。

    “志当存高远”是诸葛亮说的。那他的“志”又是什么呢,虽然陈寿没有明说,但从“每自比管仲乐毅”一句中就可知道一定是“经世济民”的鸿鹄之志。但有一点很重要,他所做的一切终极目标就是《出师表》中所说的“兴复汉室”。这不同于乱世中的其他人,不是当政治口号在喊,而是真正的付诸行动了,这就联系到了第二个关键词。

    鞠躬尽瘁出自《后出师表》,至于是否是诸葛亮真作,无需细究,总之这个词放在他身上就再合适不过了。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从《隆中对》中就可看出,虽然言语对仗工整,气魄不凡,但却没有一句废话空话,句句点在要害上,后来三国局势的发展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刘备死后,蜀汉的实际执政者就变成了诸葛亮,三国志中描述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巨”可以理解,为何要有“细”呢?很明显,这就验证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工作态度,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要亲力亲为,甚至连用刑打板子都要亲临检查。要知道孔明出山前是干啥的?“躬耕于南阳”,凭着岳丈黄承彦的家世,他就穷到买不起菜吗?毫无疑问,这是道家所主张的修身,是文人的一种雅兴,清高做派。延续到官场,他的作风却天地两极,截然不同。传说中的方士,神仙都能活上百八十岁,而他却在知天命之年死于军旅。现在很多人习惯拿诸葛亮的管理作为典型的失败管理案例,这对诸葛亮是十分不公平的,也是不尊重历史的。诸葛亮掌控的是一个国家,无论它的国土有多大,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政权,政权的目标是做大做强,企业的目标也是做大做强,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企业的利益在于赚更多的钱,政权的利益则在于有更多的人,有更强的军,有更大的地。诸葛亮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是一个标准的政治理想,所以不能想当然的拿企业和诸葛亮的蜀国政权相比较。说他不重视培养人才,那去看看“蜀汉四相”中其他三相哪个不是孔明提拔上来的,姜维更是凭一名降将就封侯拜将。说他不会用人,大权独揽,熟不知这是时局所迫,诸葛一生唯谨慎,沉重的政治抱负系于他一身,托孤之景时刻浮现,容许他能有一点点疏忽吗?事实证明,他用自己盛年的全部心血造就了三国中最清廉的政府“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蜀国。但连年的征战使得兵困民乏,经济落后,最后瞬间灭亡。但这怪不到诸葛亮,他去世于234年,蜀国则灭亡在他逝后的第30年。这之中是一系列的政治因素所造成的,时间关系不详讲。

    所谓“志虑忠纯”,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来形容费祎、董允等人的,但用在他身上也没有一点问题。所谓“永安托孤”一直被冠以君臣信任的典范,那我们可以用来支撑一下信念,但却不能当真。总之,不可能像陈寿想的那样轻巧,刘备不会授予诸葛亮自立之权。但无论怎样,诸葛亮死后在蜀国的地位就像当年的曹操,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肯定要篡位的,同受托孤的李严就写信撺掇他加“九锡”,其实就等于预示篡位了,但他坚决地回掉了。结合诸葛亮的《临终遗表》和他执政十几年的所为,他对比自己小二十多的刘禅,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时刻教导,毫无异心。明知汉室不可复兴,却偏冒山川之险问鼎中原,终是无功而返。这对于一个近两千年前的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艰难。

    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和我们想象中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大相径庭,至于他的成就,才能和品格,历来也是争议颇多,但大部分人都是对他的为人赞叹不已的。我觉得,不论年龄,不论性别,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心中装着一个“孔明”,时刻将自己的行为与其对照,久之能极大提高人的修养,升华人的心灵,磨砺人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