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24-05-10 15:44

1. 为什么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决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军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军民共建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内在需要,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做法。国防建设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组织能力,需要集中国家最精锐的科研和生产力量。在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军民脱离,资源过分向军用倾斜而忽略一般社会需求,导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头重脚轻,最终经济无力支撑过分强大的国防而垮台。另一方面,如果强大的经济力量无法形成必要的国防实力,也会影响国家安全,影响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国防和军事方面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也与还没有形成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健全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密切相关。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我军长期的光荣传统,是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对科技水平要求的提高,人民战争思想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来的不懈探索,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些论述不仅指明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且拓展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路和范围,提出了统筹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新的改革发展要求。

  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紧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深度融合。要合理利用资源,控制军费规模,不仅要“民拥军”,还要“军拥民”,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围绕提高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动军工产业升级,为铸造强军“利器”提供物质技术支撑。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和领域,减轻军队“办社会”负担,同时发挥社会化保障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优化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布局,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等法规制度,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调整理顺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边海空防建设水平和综合管控能力。

为什么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 我国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如何发力?

尽管军民融合近年来持续升温,但专家表示,我国军民融合尚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问题。


“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首要原因还是思想障碍和认识偏差,导致军民融合工作‘深不下去,融不起来’。此外从政策法规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影响着军民融合的质量效益。”龙红山表示,军民融合涉及军地部门多,利益藩篱多,事权关系复杂,存在着条块分割、军民二元分离等体制性问题,在需求生成对接、军民协同创新、规划计划衔接、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尤其在政策法规层面,顶层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法规和国防科技工业等重点领域法律缺失,部分已有的政策法规也存在衔接不够、局限性较大等问题。


龙红山认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内涵要求,“全要素”是指实现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各类要素在两大体系之间的共享共用和渗透兼容;“多领域”是指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经济布局、基础设施、人才、动员、维修保障以及陆、海、空、天、电等多领域的融合;“高效益”是指要实现经济建设的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未来就是要以此为目标,强化大局意识、改革创新、战略规划和法制保障,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将军民融合推向深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 为什么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决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军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军民共建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内在需要,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做法。国防建设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组织能力,需要集中国家最精锐的科研和生产力量。在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军民脱离,资源过分向军用倾斜而忽略一般社会需求,导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头重脚轻,最终经济无力支撑过分强大的国防而垮台。另一方面,如果强大的经济力量无法形成必要的国防实力,也会影响国家安全,影响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国防和军事方面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也与还没有形成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健全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密切相关。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我军长期的光荣传统,是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对科技水平要求的提高,人民战争思想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来的不懈探索,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些论述不仅指明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且拓展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路和范围,提出了统筹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新的改革发展要求。
  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紧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深度融合。要合理利用资源,控制军费规模,不仅要“民拥军”,还要“军拥民”,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围绕提高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动军工产业升级,为铸造强军“利器”提供物质技术支撑。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和领域,减轻军队“办社会”负担,同时发挥社会化保障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优化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布局,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等法规制度,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调整理顺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边海空防建设水平和综合管控能力。

为什么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4. 形成什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还是要强调两句话,军队要服从整个的国家布局,国家布局要充分考虑国防建设。
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自觉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地方要注重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

要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任务,推进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资源共享、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社会服务和军事后勤统筹发展、国防动员现代化建设、新兴领域军民深度融合。

5. 如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以及军民融合的意义是什么

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举措
1、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军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路子,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
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国家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统一,综合运用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法治保障以及市场化等手段。
最大程度凝聚军民融合发展合力,发挥好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支撑拉动作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2、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
要以扩大开放、打破封闭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推动融合体系重塑和重点领域统筹。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培育先行先试的创新示范载体,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新空间,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
3、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发挥好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
要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加快调整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在军民融合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4、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等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要强化资源整合力度,盘活用好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增量资源,发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大效益。
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军民共用性强,要在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使用全过程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和要求,抓紧解决好突出问题,加快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5、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强化贯彻落实。
要增强紧迫感,只争朝夕,紧抓快干,按照职责分工,以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抓,加快推进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落地见效。要着眼于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整体质量效益,强化督导评估,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的鲜明导向和评价标准规范。
二、军民融合的意义
1、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2、解决原有中国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中国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军工产业升级。
3、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的目标。

扩展资料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加强战略引领,加强改革创新,加强军地协同,加强任务落实,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1、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统筹推进,必须借力军民融合。
2、军民科技的协同创新,必须借重军民融合。
3、国家发展实力向国家博弈对抗能力的转化,必须借助军民融合。
由此可见,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其核心要义是军民一体化,成败关键在于军民能否深度融合。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民融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如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以及军民融合的意义是什么

6. 如何推动军民融合和转型升级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动力源。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领和激发创新作用显著,蕴含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

军民融合的实质,在于通过破除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封闭隔离,实现资源在两大体系之间的流动、共享、整合和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多重作用。一是最直接的就是需求创造效应。通过军民融合,许多原本由军队或军工系统自我经营、自我保障、自我配套的事情逐步交由市场和社会去做,会释放出巨大的内需,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二是,技术创新效应。国防科技领域长期积淀形成的优质创新资源和技术,一旦加速向民用领域开放共享,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会激发无尽的创新活力,催生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就业创造效应。军民融合产业往往都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创造的就业岗位一般都是高质量的,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四是资源节约效应。军民之间体系壁垒的打破、利益高墙的拆除、市场力量的引入,必将带来更加显著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分工效率,有助于根治军地重复建设、效益低下,共享不够、浪费严重的顽疾。

历史经验表明,许多革命性的科技创新源于军事需求的强制拉动。美国历来重视军民一体的国防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二战后美国每隔十年左右就推出一个“以军带民”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如,“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正是依靠这些国家主导下的以军带民计划,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广泛使用的航天、航空、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最初都是为了军事目的而研发的,转入民用后引起井喷式发展,推动经济升级转型。欧盟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力整合军地资源,积极推动军地设施共享,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俄罗斯高度重视军工发展对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俄计划到2020年前为军队全面换装,并期望庞大的武器装备采购计划能给俄经济带来变化,使其经济摆脱对石油与天然气产业的过度依赖。以色列成功推进“以军带民”战略,军民融合产业成为以色列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柱,2012年以色列向130个国家出口武器,跻身于世界第六大武器出口国。

中国经济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根本上是要把发展方式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为此,要通过“军”与“民”的深度对接,走出一条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新路,为稳增长、固安全打造新引擎。应主动布局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既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也起到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的效果。主动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供需对接平台、协同创新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发掘具有重大潜在军民通用价值的前沿创新项目,形成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的军民融合优势技术产业集群。

国防科技工业在保障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同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民用技术,形成了先进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军工领域的人才、技术和能力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应结合行业特点,选准优势领域与重点,在国家层次实施军民两用技术及产业发展专项,推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引导和支持重大军民结合项目有机纳入区域工业发展布局,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支持军工技术推广应用,鼓励产学研结合,积极倡导以企业为主的军用技术推广转化模式,提高军用技术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发挥军工技术带动产业提升的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已进入破除深层障碍的攻坚期。一些领域的融合发展之所以难以深入,需求端改革滞后,需求牵引不力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鼓励优势民企参军的举措,多是从供给端发力,需求端松动还不大,有的民企入了门却发现还有一层一层的台阶需要爬,“民参军”中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现象屡屡出现。为此,首先需要扩大需求信息发布范围、公开招标采购,加强供需对接,畅通军事需求—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通道,缩短需求传导链条。坚决打破军事采购市场垄断,建立面向国家大工业基础和各类民口高技术企业的开放型军事采购市场体系。世界主要国家推进军民一体化,无不是从适度开放军事采购市场破局的。

7. 什么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科技创新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要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推动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
这一重要指示,深刻阐释了科技创新与军民融合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以科技创新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而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目标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

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新时代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然选择。
富国与强军是国家两大战略使命,发展和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战略基石。军民融合发展,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是历史经验、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有机契合。
军民融合是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根本途径。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大关系,在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
先后提出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等重要思想,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需要我们把握核心要义,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工作落实,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积极推动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

什么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8. 如何理解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军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 1、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2、解决原有中国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中国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军工产业升级。
3、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