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2024-05-04 16:46

1.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彭婆小学 孙楠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由题目可知讲的是诗人夜晚停船于苏州枫桥时的所见所闻。全诗讲述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枫桥,月落秋霜之夜见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听见的哀愁的声音,进而由此产生了对自身的愁、对家乡的愁、对国家的愁、对百姓命运的愁。
  
  
       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主要定位在诵读和理解诗意上。进入五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仅仅限于读正确和理解诗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努力实现意义到意境、意蕴的跨越,所以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上。
  
       在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愁”这个字,为全诗找准情感基调。接着,以“从哪里看出来诗人很忧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一部分,首先是引导学生对诗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诗人此时的孤寂与哀愁。以“诗人愁的是什么?”来联系之前对诗人的介绍,感受诗人的羁旅之愁、家国之悲。
  
       我认识到了这节课的很多不足,最大不足是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希望今后能够多扣字眼,深敲进去。读的形式多样但缺乏层次,缺乏老师的指导。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2. 小学古诗《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一篇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
        在课始,我通过“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阅读兴趣,紧接着又以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古诗,让学生产生自己也想试试的迫切愿望。
        在进一步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时,我紧紧地抓住了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从哪看出诗人张继很愁?”“诗人张继愁的又是什么?”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乌鸦在哇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江边的枫树映衬着点点渔火,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萦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此时的愁是为自己而愁,是思念故乡、故乡的亲人而愁。然后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这段内容的解读,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层次分明。
        但是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诗人张继的愁绪时显得空洞、凌乱,没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愁,没能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没能利用对比、移情,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诗人夜泊枫桥时的心境。后来,和朱慧老师提及这一点时,她说,若此处教学,能够把串讲诗意改成:如果这个愁是有颜色的,你认为应该是什么颜色,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如果这个愁是有声音的,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声音,你又是从哪感受到的?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将会更透彻,对愁的体会也会更深刻。看来,真的要教好古诗,确实要花一番苦工在上面。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二篇        在备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来体会诗人的“愁”很难,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网上看了几篇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后,收获很不多,总觉得二升三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感悟能力,毕竟在他们的脑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们一般只会体会出高兴、兴奋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哀怨忧愁的似乎很难,更何况是古诗呢!面对这样的古诗,我想只能从诗句中的字词理解,进而来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
        在课上,我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上次所学的古诗《山行》,背诵、提问等等,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诗的学习。开始教授《枫桥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古诗,跟《山行》可不一样。虽然两首都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大家要注意体会哦。”开门见山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听范读过程中,我都注意让孩子们聆听,听听录音老师是怎么读的,语速如何,哪儿停顿,哪儿缓慢,并让大家在书上标好记号。在反馈意见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小耳朵果真听出了不少地方,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看来,孩子们已经站在了这首诗的门口。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说:“我听了之后,觉得作者好像在叹气。”“叹气”,多朴素的词语,可他却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我为他的精妙词语而鼓掌。
        围绕着“叹气”,我就开始讲解古诗。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并开始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始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马上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我由衷地赞叹他们。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情绪。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比较成功了。
        古诗是难理解的,尤其是这样的古诗,读好难,要读懂更难。我们作老师的要扶着学生,一步步的走进诗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且要时时注意抓住孩子们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不定他们的回答会更好地让自己来感悟诗中的精华,更好的引领自己走进诗,喜爱诗。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三篇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题,谈所得,引出“愁”。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诗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游客怡然自乐,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此时,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学生说“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说:“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画啊,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几个学生在说画“江枫”时选择红色的画笔。我没有急着否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顺着学生的话:“是啊,‘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树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摇摇头。“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着微弱的渔火,江边的枫树在诗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会透着火红的色彩吗?”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诗人很孤独,在秋天的深夜,会感到瑟瑟寒风,诗人甚至感到了——“霜满天”。接着,我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啊。
        三、品钟声,抒情感,解落“愁”。
        “乌啼”、“钟声”是诗人听到的。乌啼透着凄凉,但是钟声是复杂的。我播放了钟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钟声的深远、悠长,并补充了寒山寺钟声的特殊意义:过年时,夜里11点40分寒山寺的钟声都会敲响108下,最后一声敲响正好第新年的0点。这108声钟声,预示着人的108种烦恼都会随钟声消除。“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写话训练水到渠成。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张继啊,请你不要再发愁了,这108声钟声之后,一切都会好的。”“张继啊,科举落榜不算什么,你还有机会。”……
        寒山寺的钟声响了千年,你听,在陈小奇在《涛声依旧》中这样写道:“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歌声在教室内响起,孩子们沉浸在音乐声中,此时下课铃已响,可他们坚持要听完这首歌。我想,“枫桥夜泊”的风景和“枫桥夜泊”的钟声一定会留在孩子们的心中。

3.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能力点: 
     培养朗读、品诗析句、表演诗的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德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吟诵;
     2、诗人为何而愁。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又以唐诗最为出色,先后涌现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所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
     2、板书课题,齐读、释题。
      二、欣赏、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边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晓的景色,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冷和静。请听老师吟诵一下,同学们在图中标出景物。
     3、请生汇报,师板书并释词。
     4、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景物分类吗?(“所见、所听”或“动态、静态”)
     6、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文中哪一个字点明了作者这种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成功地借助了这些凄凉、孤寂的景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愁。你觉得是怎样的忧愁让作者一夜未眠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8、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据史料记载,张继是因为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而忧愁。师简介科举。
     9、课前老师编排了一个课本剧,同学们想看吗?(课本剧台词:旁白:“张继参加科举考试,谁知名落孙山,张继怀着无比的忧愁还乡,途中路经姑苏城外,将船停泊在枫桥边上。”张继:“想我张继十年寒窗,饱读诗书,本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谁知考题希奇古怪,此次赶考无功而返,我怎能对得起日夜操劳的母亲,有何颜面去见家乡父老,唉!”旁白:“张继忧愁难谴,看着月已西落,听到乌鸦啼叫,满天飞霜向作者侵来,江边的枫树、江上鱼船上的灯火伴着作者难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作者不禁有感而发。”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请生临场一分钟编排后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没有学生愿意则此环节取消。)
     1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你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吗?(已经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请生汇报后带读所搜集诗句。
     1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带“愁”字的诗句,大家想读读吗?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弃,而张继呢,则变愁为诗,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那么面对坎坷和忧愁我们应该怎样呢?(生畅所欲言,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愁。)
      三、总结 
     我们应该做个坚强的人,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勇敢地扬起帆,去破浪远航。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编排本课课本剧,进行班级课本剧表演。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朝张继)
     所见: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愁
     所听:乌啼夜半钟声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使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对诗中“愁”的理解。
      一、 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导语: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2、板书课题。
     3、释题。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过渡语:《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
     1、课件出示古诗内容,聆听范读。
     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2、学生朗读。
     ⑴分男女生朗读。
     ⑵指名朗读。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过渡语: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诗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更好的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感情。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课件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学生试理解“月落”和“乌啼”以及“霜满天”的意思。
     2、学生根据句中词语意思,试说诗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诗。
     4、自由诵读古诗。
     5、教师配乐吟诵古诗,学生闭眼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6、你觉得诗人此时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同学们,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7、介绍作者。
     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地试试?
     8、指名吟诵古诗,试读出诗人的感受。
     9、作者在诗中没有写一句伤感失落的话,但通过八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传达出他浓浓的愁绪,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学们,以后在你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过渡句:同学们,张继借《枫桥夜泊》抒发了千古一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
     1、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愁”字的诗句?
     2、你想对这些充满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大家说的真好!
     3、教师小结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沉沦,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奋发。而张继呢,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4、全班齐声背诵诗文,结束本课。
     播放乐曲《平湖秋月》
     师: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背诵全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4. 《枫桥夜泊》优质教学设计

       【课型】 
        精品赏读
         【课时】 
        一课时
         【教材解读】 
        这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苏城外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满怀旅愁的客子,因此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四句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义;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赏析诗人之愁;
         【教学难点】 
        引导探究愁之心结所在;
         【教学准备】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铺垫情感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感知,积累情感 
        读通诗文:
        1、重点字词正音:泊、愁;
        2、朗读汇报与指导;
        明了诗义: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想象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朗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1、听配乐朗诵,闭眼想象;
        2、描述自己想到的画面;
        3、朗诵诗文,边读边想象;
        小结:大家所描述的画面就是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三、诗歌研读,品悟情感 
        体会情愁:
        1、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愁)
        2、试用诗中的景物描述作者的心情;
        例:月落 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后边,不肯出来见人。
        3、学生汇报;
        探究愁因:
        1、质疑:诗人因何而愁?是什么让他忧心忡忡?
        2、介绍有关背景;
        金榜题名对当时读书人的重要性;作者考试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品悟愁绪:
        1、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他会想 ;
        乌鸦叫声凄惨,他会想 ;
        看着河边孤单的枫树在风中瑟瑟发抖,他会想 ;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一明一暗,他会想 ;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沉重而幽长,声声叩击在诗人的心上,他会想 ;
        2、有感情地朗读
        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四、再品情愁,抒发情感 
        1、读范文《枫桥夜泊》;(附1)
        2、交流听后感;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
        4、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课堂拓展,升华情感 
          一个平凡的夜,因诗人的多情而流传千古,让无数多情的后代文人因之而感彻肺腑。古往今来,写“夜”佳作不计数,但真正能与本诗相媲美的却并不多,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之一(附2)。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看看本诗美在何处。
         附1: 
         枫 桥 夜 泊 
          夜,已深。
        弦月拉长了灰黄的脸,在西山痛苦地呻吟。流浪的秋风,穿过沉沉夜色,穿过无言枫林,惊醒了巢中寒鸦的残梦。它“呱呱”大叫几声,那声音刺破了黑夜的沉寂,让江面也泛起层层涟漪,于是,秋月黯淡的光和影,在水中碎成无数晶莹的泪珠,泪雨纷飞,让船头的渔火也陷入沉默,沉默,沉默地在我微润的眼里摇曳,摇曳。霜雾趁机袭来,弥漫成无边的幻景:田野上,秋色正浓,花香十里,硕果遍地……茅檐前,书声不断,墨香四溢,有人正对轩窗,或凝神诵读,或奋笔疾书……油灯下,白发亲娘正穿针引线,赶制冬衣,脚边,调皮的大黄狗趴在地上,不时摇着那毛茸茸的尾巴……
        夜,无眠。
        月落了。天空和大地一下子跌入黑色的梦,枫桥睁大惊恐的双眼向渔舟求助,渔舟一摇,一晃,只顾哀叹自个儿漂泊不定的命运。枫树伸长瘦削的双手向天空呼救,天空手足无措,满脸全是对明天的迷茫。“咚--,咚--,……”寒山寺的钟声,沉重而幽长,从远山传来,却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只能在天空久久回荡,回荡,回荡在失落的树林,回荡在无助的枫桥,回荡在落寞的吴江,回荡在游子冷冰冰的心房。
        夜,凄凉。
         附2: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5.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  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  并能背诵诗歌。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  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让一座桥成为名桥  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  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  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  在哪里  干什么。)  3、同学们  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  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  把字音读准  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  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  我也想来读这首诗  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  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  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  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  交流一下  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  张继看到了什么?  月落: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  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  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  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  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  生:惨淡、无光  凄凉  (4)是的  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  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  很浓  很多)  (2)你们说  在这霜满天的夜晚  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  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  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  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  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  行驶的速度非常慢  由此可见  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  张继是什么感受呢?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  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  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  忽明忽暗  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  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  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  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  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  更加的凄惨  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  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  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  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  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  霜天残月  江枫渔火  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  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  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  张继根本睡不着  他带着忧愁  难以入眠。  (5)连起来  读读整句诗。个别读  分组读  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  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  而是在姑苏城外  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  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  他是一个孤孤单单  举目无亲的游子  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9)读这句诗。  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  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  感受这深深的愁。  个别读  想读的读  齐读  比赛读。   四、拓展延伸。   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  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6. 四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用本节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试着自学一首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有关《枫桥夜泊》的图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古诗。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 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 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3、理解课题:
     (1)教师:枫桥在哪里?
     (2)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教师板画“枫桥”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 。)“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3)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学说老师板书,并解释诗中的名词的意思,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4)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两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5)第三句: 朗读训练 :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解释句中一些名词(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 ——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师再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三、出示问题,引发思考 
     1、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提问(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 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
     2、然后,介绍作者,( 张继[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 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弟。天宝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 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继诗以枫桥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四、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看图片,(出示枫桥夜泊图片)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1、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 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六、开阔视野,延伸拓展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再泊》 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 “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请同学们用本节学到的分析诗歌的方法尝试着自己鉴赏这首诗,下节课把你不理解的诗句、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7. 古诗《枫桥夜泊》优质教学实录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受到大家的欢迎。它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 “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不眠。
        师:难以人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人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
        生2:钟声。
        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读? (生读)
        师:注意,这是古诗。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答“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答“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生齐读诗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百年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写钟声?
        生: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
        生:张继是谁?
        生: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
         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不错!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渎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涛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生:愁绪满怀。
        师:好!这是你的感觉,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边上。
        生:孤独。
        师:孤独,写下来。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静。
        师:静?与众不同。什么“静”?
        生:安静。
        师:比安静更准确的一种“静”?
        生:宁静。
        师: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行吗?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
        生:凄凉。
        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好了,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孤独、寂静、凄凉呢? (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画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9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记录。(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的时候,对吧? (生答“对” )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l:愁眠。
        生2:愁眠。
        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 (板书“愁眠” )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间,比如--
        生1:无眠。
        生2:失眠。
        师:来,我们一起读“愁眠”这个问语。
        生:(齐读)愁眠。
        师:把声音压低了,再读。 (生再读)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生:红红的。
        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生:在瑟瑟摇动,还有落叶飘了下来。
        师:落叫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渔火。
        师:(板书:渔火)找一个同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生:忽明忽暗的。
        生:一点一点的。
        师:改成“星星点点的”也许会更好,这些是张继因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生圈出“钟声”)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师:为什么?
            

古诗《枫桥夜泊》优质教学实录

8.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说课稿】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诗篇。在那个诗人辈出,几乎人人都能附庸风雅地吟唱诗歌的朝代,仅凭一首诗歌而享誉于世的并不多。而张继就是其中一个。在《全唐诗》中,张继名下的诗歌只有两首,而我们熟悉的就只有这首《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诗歌如何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了?当我们抛开张继的创作背景,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这首七言绝句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个意象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情怀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几声揪人心扉的乌鸦的“惊啼”,已然成了我们遥思故里、漂泊他乡惊魂的“化音”。那几点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黄的“渔火”,透过弥漫的寒气让人稍稍感到“家”的温馨,抚慰着那颗饱受羁旅之苦的心灵,同时也勾起多少游子“思归”的心怀。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似乎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我们透过那涤荡千年的寒山寺的钟声,夜深人静时分在心底吟咏此帧小诗,分明可以从每个字符中捕捉到散发传递着时代久远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明.孙愤);“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明.张文潜);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
      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综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无限牵挂。
     2、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从而在对比阅读中,不断丰厚、滋养、催生这种文化情怀。
     3、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螺旋式的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诗文化,品味重点句,借诗句的诵读来触摸文化的脉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诠释文字的意韵。
      四、说教学理念: 
     1、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
     2、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入诗言、入诗情、入诗心;在教师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出诗言、出诗境,从而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一座传荡着古老文化之风的“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学过程: 
     (一)日暮乡关何处是——未眠
     1、 复习吟诵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导语衔接:夜晚,在王维心田留下的是恬静的圆月,清幽的山涧,几声回荡山谷的鸟鸣。
     2、 深情诵读李白《静夜思》。
     顺情而导:同样的夜晚,同样的月色,涌上李白心头的却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但在乐清市首届古诗研讨会上,因为结合我们育英学校学生寄宿的现状,我课前谈话
     的内容就调整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如银的月光撒在你的床头,你都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话题意在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体会诗人的四乡情怀做感性的铺垫。)
     3、 导入新课: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张继乘船路过苏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并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理念阐释:同样的月色,别样的情怀;同样的景致,不同的心境。这就是
     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借助一个个简单常见的景物抒发如此丰厚的情感底蕴的原因所在。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鸟鸣涧》与《静夜思》的复习导读,在上课伊始就营造一种文化的心境,从而为探寻《枫桥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韵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4、 读题,理解题意。(泊是什么意思?泊一般指船舶停靠在岸边。能用一个完整的句
     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什么时候,谁干什么。夜晚,张继停船在枫桥岸边。)
     5、过渡:在张继的笔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样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诗人多少遐想呢?让我们走进张继,走进他笔下的《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反反复复把诗歌读上三遍,第一遍、第二遍努力读出节奏的变化,第三遍用心去读,争取读出诗歌的感觉来。
     6、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指导读出节奏的变化,以及适度的绵音。
     7、我们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诗歌读得有点感觉了。但读古诗还得读出一幅幅画面来。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并想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1)交流: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老师把同学们看到的一幕幕景象都出示在课件上了,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抓住那个在你眼前清晰可见的词语反反复复地读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①   谁来读读第一组词语。追问:在这样的夜晚月亮慢慢西沉,你突然听到几只乌鸦
     惊啼打破了夜的寂静,你有怎样的感受?——再读第一组词语。
     ②   谁来读读第二组词语。追问:孩子,在那白雾弥漫的江面你看到了什么?你再看
     那艘孤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一个孤单的身影,你看到了吗?
     ③   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江南秋夜图。——齐读词组。把
     这些词组的意韵放进诗歌中去,再次诵读诗歌。
     ④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呢?(宁静、幽暗、寒冷、凄清、
     悠远、美丽……)
     (理念阐释: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8、再次走进诗歌,读着读着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现的景物: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这些词组的意韵、情味。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理念阐释: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把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化为一个个可视、可感的景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种子。然后通过朗诵把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从而体味这些词组背后的诗人情怀。)
     (二)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就在这幅昏黄的画面里,诗人看着渐渐西沉的明月独伫船头,迎着清冷的江风,又怎能入眠呢?
     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随即板书“未眠”。
     2、面对这样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诗人留下了消魂的诗篇,对比参读:
     孟浩然《宿建德江》选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崔灏《黄鹤楼》选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复复地朗读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情怀?你从那个字眼体会到他们这份沉重的情怀的?(随即板书“乡愁”)
     5、 同学们,读诗歌的更高境界就是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抓住这个“愁”
     字选择一句反复地诵读,读到自己仿佛已经成了诗人。
     6、 生成对话:崔灏啊,你为何而愁啊?这样的夜晚是什么勾起了你的思乡之愁呢?(提
     升评价:这是漫无边际的思乡之愁!这是无人倾诉的思乡之愁!这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之愁!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景色,怎能不让人忧愁呢?)
     7、在音乐声中,情境导读:
     就是这样的月色,就是这样的江畔,诗人独倚船头,望着月儿悄然西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就是这样的心情,就是这样的景致,诗人眺望远方,不知何时眼眶已然润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日暮乡关到到月亮西沉,诗人在愁绪中,眼帘渐渐低垂,他手握书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设计说明:通过诗句链接,丰厚学生对诗人漂泊羁旅之苦的体验,然后在低沉、缓慢、略带忧愁的乐曲中,教师运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反复导读诗句。不知是诗句中意象打动了学生,还是诗人的情怀感动了孩子,我们期待的就是学生与诗人在心境上达成一种“合契”。)
     (三)夜月偏惊游子眠——难眠
     1、 追问:诗人昏睡低垂的双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吗?朦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静下来吗?(愁绪中的游子的灵魂始终不能真正的安顿)
     2、江畔的游子苦苦难以真正“入眠”,难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诗人难以入睡吗?还有谁也总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呢?她们又会在编织着怎样的梦呢?
     预设:
     诗人的妻子也无法入睡,她日夜思念着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梦呢?
     诗人的母亲也无法入眠,她在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睡得香吗,吃得饱吗?
     还有诗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牵挂着何时能与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欢,对酒谈心……
     追问:深夜里思念着远方诗人的家人朋友,又会在低声祈祷着什么,祝福写什么呢?
     预设: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你什么时候回家团聚呢?
     母亲: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朋友:张继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满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再陪我去放风筝啊?
     4、睡梦中的诗人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牵挂着远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理念阐述:刚刚“欲眠”却又“难眠”。其实今夜难以入梦的又何止诗人一人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闺妇对远游的丈夫的牵挂。通过跨越空间的阻隔,进行诗人与家人的情境对话,编制一个多维的情感磁场,从而让学生对“故乡”这个现在的城市孩子渐渐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认识——原来故乡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就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时也更深入的走进诗人的心理,探询“难眠”的深层原因,他在思念亲人,同时想到亲人也在牵挂自己,这时思家的心更紧缩了,归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钟声搅碎乡思梦——不眠
     1、 过渡:夜已深,人欲睡;归心急,苦难眠。
     2、 教师范读,学生静心体悟诗人的心怀,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低沉的萧鸣与一声声钟声,齐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那一声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更划破了诗人入睡的心,搅碎了
     诗人入眠的梦!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离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羁旅之苦,是失意之悲。头顶划过阵阵惊鸦的悲鸣,诗人迎着凄凄的江风,夜的梦却又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搅碎,搅碎了似乎刚刚平静的心湖,搅碎了刚刚理顺的思绪。此时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4、 音乐声中,学生写话,抒发郁积胸口的情感。
     5、 交流、评议、提升:
     预设:他想起了自己出门时,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着自己的衣脚久久不原松开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连夜赶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亲拉着自己的双手千叮万嘱的话语;————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泪滑眼角。————引背叶绍翁《夜书所见》
     他想起家乡稻谷飘香,瓜果满园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念阐述: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其次,通过对比参读,立体化地构筑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体系,更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对“月落、乌啼、渔火、钟声”等具象背后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6、 音画渲染,诵读体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载。
     我想诗歌读到现在,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已经在你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幅昏黄、
     朦胧的画面。播放意境图,音乐响起诵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7、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这幅悠远、宁静的秋夜思乡图吧!学生齐诵《枫桥夜泊》。
     8、结语:“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 。
     在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岁逐增,对这份情感也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设计说明:从日暮乡关系舟江畔,到月上树梢江畔独倚;从夜阑寂静辗转反侧,到魂系故乡烟波愁眠;从夜月啼鸦渔火隐映,到夜半钟声惊碎乡梦。诗人从“未眠”到“欲眠”,从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难眠”,到钟声击碎迷糊朦胧的睡梦的彻底“不眠”。《枫桥夜泊》在向我们展现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乡思图”的同时,也用简洁凝练的诗句描述了一个饱受羁旅之苦,乡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难眠的一夜。可以说“未眠”——“欲眠”——“难眠”——“不眠”构成了本诗的线索。因此,教学时围绕“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以诗人的心怀为线索构筑本课的教学。)
      七、说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理念阐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八、说板书: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设计说明:以“眠”串起本课的教学,以“乡愁”搭建起本课教学的文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