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崔琰被曹操所杀,是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

2024-05-19 04:01

1. 名士崔琰被曹操所杀,是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

其二,讨论是为了如何服务于现实,即,只有扎根于历史,才能得知现实处在什么阶段,从而看到未来的方向,所以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不可分割的。
其三,所谓的质疑或反驳,是另一种学习方式,起码是提供一种新思路,用于服务读者,不存在任何其他附加,就更不要说这是“不敬或炒作”等了。


开篇名义完毕进入正题!首先要谈的不是崔琰,而是北方的清河崔氏!对“清河崔氏”这四个字,恐怕许多读者都了解,是历史上的一大士族,连李世民面对这个家族时,都不得不耍了一次花招。
公元632年,李世民命高士廉,重新修订一本书叫《氏族志》,李世民认为当时的士族们存在着固化倾向,不利于阶层流通,因为士族间婚配内部就搞定了。但高士廉修订后的结果,却让李世民愤怒异常,因为排在第一的还是清河崔氏,李世民怒道:“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高士廉连忙第二次修订,这一次陇西李氏排在了第一,这本《氏族志》这才过关!从结果看,李世民显然有私心耍了个花招,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种进步呢?
须知历史的大进步,从来都伴随着小私心。


那么为何先谈清河崔氏?因为崔琰堪称清河崔氏的开山人。在东汉建立后,崔氏曾南迁,但崔琰的父亲崔密却留在了北方,而崔琰便是他的次子。所以清河崔氏大体上是起于崔琰,盛于南北朝时期(崔浩),在唐初遭打压,至唐末(黄巢)衰落。
所以公允来言,是曹操造就了清河崔氏!那是在曹操攻破袁绍势力的大本营邺城后,曹操兴奋不已,除了儿子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甄氏(魏明帝曹叡的母亲)外,曹操就开始搜罗冀州人才,崔琰便是在这时被曹操看中的。


崔琰最初的身份是名士,师从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不过崔琰却并非只有文人身份,袁绍统领冀州时,就曾召来了崔琰,还任命他为“骑都尉”(曹操出道从军时,也是这个官职)这个武职。
但崔琰的特长显然还是谋略,比如劝袁绍加强军纪,还有不要跟曹操决战,因为这就等于跟汉室决裂了,可袁绍不听!如今曹操为了消化冀州,兼任了冀州牧,自然崔琰这样的名士,曹操是不会放过的。


曹操可比袁绍大方,一出手就给了崔琰一个“别驾从事”,让崔琰就成了曹操身边的人。而崔琰一出手,也让曹操欣喜万分,把冀州的户籍,土地,粮产等资料都替曹操给整理好了,使得曹操看完后,大呼一声:
可得三十万众
!


曹操立刻给崔琰道歉:是我错了,你说的对!由此曹操对崔琰是敬重异常,还让曹植娶了崔琰哥哥的女儿。在曹操出任丞相后,崔琰担任东曹之职,即负责选拔官员等,直至曹操当魏王后,崔琰被任命为尚书。
看看崔琰这一系列的升迁和影响力,可以说若没曹操的重用和信任,崔琰能否带起清河崔氏,实在难说。因为除了崔琰为曹操效力外,他还有一位堂弟叫崔林,后来位列魏国的三公高位。但最初崔林却不被看好,崔琰却说:就我这位兄弟会大器晚成的!所以崔林最终的大器晚成了,但谁又能否认,没有先期崔琰的助力呢?


那么崔琰为何被曹操杀掉?其中《三国志》中有一句叫:
甚有威重,朝士瞻望,太祖亦敬惮焉!
即,崔琰人品好,有威严等,引得曹操又敬重又害怕,所以找了个错,冤杀掉崔琰。那么崔琰有司马懿可怕吗?曹操对司马懿的防范更严,更忌惮,可为啥司马懿活了下来?
恐怕也正是因如此,易中天先生谈三国时,曾说:
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之死,是当时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其一,崔琰是君子,有才华,这没错。曹操也正看中了这点才给予重用。也就是说,是曹操使得崔琰拥有了展现自己君子之风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这点也没错吧?那么曹操却又因此杀崔琰,这是不是自行矛盾?因为崔琰对曹操构成的威胁,远不如司马懿。

名士崔琰被曹操所杀,是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

2. 曹操为什么杀崔琰?

崔琰,字季硅,清河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相貌俊美,尤其生有一把美须,曾假扮曹操接待过匈奴使者,留下了床头操刀的典故。原袁绍部下,曹操平定河北后,立即将他从大狱里放出来,委以重任,上来就是冀州别驾(州牧副手),屡迁至东曹掾,与毛阶一同掌管人事,是曹操的两大HR之一。曹操称魏王后,升至中尉,掌管邺城军事,同年,因为给杨训写信,信中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曹操认为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所赐死。
杨训是崔琰提拔的,推荐理由是这个人虽然才干一般,但胜在道德清贞,没想到的是,这个清贞之人,在曹操即魏王时,写了一封贺表大拍马屁,有人就嘲笑杨训附炎趋势,伪君子真小人,崔琰举荐失当,有目无珠。崔琰很不服气,要过来杨训的文章一看,写了封信给杨训,同时也解释给其他人看。
整句话是“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是“我看过贺表了,你干的不错。时间啊时间,随着时光流逝,万物也会发生变化。”

却不想这几句话惹到了曹操,曹操说道:“耳这个词,历来都不是好词,比如生个女儿就用生女耳。会当有变时更是出言不逊,崔琰你这什么意思?”
于是下令罚崔琰为徒隶,就是剃掉头发,戴上铁圈做苦役。派人去看崔琰,回报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仍旧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曹操闻言大怒,立即将他投入监狱。
魏略说曹操有心杀他,一时找不到理由,便派人去暗示崔琰,并说三天后回报,崔琰不解其意,三天后曹操只得明示,“你真要逼我用刀子来解决?”崔琰才明白曹操的意思,遂上吊自杀,临死前说道:“我是真没想到魏公竟然恨我到这个地步。”
崔琰死后,为他喊冤的人不计其数,也都觉得崔琰死的莫名其妙,曹操居然用上了“腹诽心谤”的借口,基本跟莫须有一个路数。

千百年来,为了解开曹操杀人之谜,众说纷纭,主要意见有三种,但都根本经不起推敲。
第一,打击报复说。当年曹操取得冀州时,志满意得,说刚看册簿,冀州竟然有三十万户人口,老子发财了。
崔琰立刻回答:“现今天下分崩,冀州连年征战,白骨露野,王师到了不先施仁政,救生灵于涂炭,却先去计较人口甲士,这岂是鄙州百姓所期望的?”
崔琰一言既出,满座皆惊,人人脸上变色,以为他肯定要倒霉了。但曹操却幡然醒悟,急忙道谢,说幸亏先生教导,差点又做错了事。
这桩公案曹操当时没发作,一直隐忍不发,这时拿出来两罪并做一罪,所以杀了崔琰。连陈寿也说曹操性忌,容不下人,并拿杀孔融、杨修、娄圭等人举例,这个也是目前最主流的看法。

但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曹操岂是因忿杀人之人?堂堂魏武帝,连这点心胸都没有?老曹杀人从来都只从利益出发的好不好。
杨修、孔融、娄圭这几个人,虽然都或多或少触怒过曹操,但杀他们都出于明显政治目的。杀杨修是警告不要参与世子之争,杀孔融是因为孔融阻挠了他建魏国计划,而杀娄圭则是因他有不臣之心。
比如说骂老曹骂的狠的,没有超过程昱的,当年曹操差点依附袁绍,程昱为了点醒他,骂的老曹狗血淋头,说他没有志气,还不如田横一壮士。崔琰规劝他应当以人民为重,这是再正确不过的意见,自古忠言逆耳,老曹还不至于糊涂到连好坏都分不清,如果说老曹连这种事都不能容忍,他还怎么成就霸业?事实上老曹当场就醒悟并向崔琰道谢。

第二,打击曹植说。魏晋世语记载,曹植老婆崔氏,是崔琰大哥的女儿,曹操治家朴素,有一次看到崔氏衣着华丽,大怒,于是赐死。杀了崔氏,转头就过来收拾崔琰,目的都是为了警告曹植,你给我规矩点,不要动太多心思。
可事实上,崔氏和崔琰,都死于216年,当时老曹还没定下继承人,甚至相当看好曹植,为此一度犹豫不决。曹植令他失望之始,是217年酒后擅闯司马门,老曹这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这会崔琰尸体都臭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曹操之前问过崔琰意见,问他曹丕曹植谁更优秀,结果崔琰选择曹丕,令曹操大为惊讶,感慨崔琰高风亮节,不以个人利益为取舍。崔琰并不是搪塞曹操,早在南征赤壁时,崔琰留守邺城辅佐曹丕,就多次规劝过曹丕,要他以太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崔琰从来都是坚定的拥曹丕派,所以杀崔琰打击曹植,根本不值一谈。

第三,打击士族说。魏晋以来至唐,是门阀士族的活跃期,世家大族的地位,甚至凌驾于皇室之上,比如太原王氏有不王之王一说,而唐文宗更有被郑氏拒婚的郁闷。
李世民曾定下过世家大族的基调,列“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七家为第一品,所以有五姓七望之说,而崔琰,正是出身于清河崔氏。
三国处于权力交割期,新势力崛起,肯定要打击旧势力,经常闹的势如水火,比如孙策征江东时,一度对当地大族陆家下过狠手,搞的孙权后期没少和稀泥,又是通婚,又是高官厚禄。而陆逊功高于世,孙权对他却始终心有芥蒂,也是因为两家有杀父之仇,难以放心。
曹操为了打击北方士族,所以杀崔琰,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相是也经不起推敲,因为清河崔氏的崛起,正是由崔琰开始,换句话说,清河崔氏被称为世家,那是崔琰以后,搁崔琰这会,他们家才刚冒头。

另外,清河崔氏崛起的关键人物,不是崔琰,而是他的堂弟崔林。崔林后来位居三公,开创三公兼封侯之先河,功名显赫,远非崔琰能比。崔林也在曹魏做官,官职还不低,当时任御史中丞,而且是个不太安分的主,经常得罪上司,如果想拿崔氏开刀,找崔林的麻烦远比崔琰容易,为何只杀崔琰而放过崔林?这根本说不通。
那老曹到底为什么杀崔琰呢,其实很简单,陈寿已经把所有经过都写出来了,只差一句总结,结果把后世搞的一头雾水,众说纷纭,总结了无数条理由,但少有人理解陈寿的真正含义。
想解释曹操的杀人理由,必须提到一个人,毛玠。毛玠跟崔琰长期共事,对他非常了解,也对他的人品非常佩服,崔琰死后,毛玠心中不满,发了几句牢骚,于是也被抓进了监狱。幸亏有恒阶等人营救,毛玠逃过一劫,但却被一撸到底,罢免了所有职务,郁郁而终。

从这件事能看出来,老曹简直对崔琰咬牙切齿,杀了他还余怒未消,谁敢觉得崔琰冤枉,立马会被牵连,哪怕是心腹重臣。俗话说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崔琰是个谦谦君子,陈寿评价他说品格在魏国最优,曹操也承认崔琰有伯夷之风,这么一个老好人,究竟哪里得罪了曹操,以至于被老曹恨之入骨。
我们回过头来看,杀崔琰那年,魏国发生了什么事,最大的事当然是曹操称魏王了,而崔琰之死,归根结底也是因此而起。杨训恭贺曹操称王,写了篇文章拍马屁,立马被人攻击,说他稀世浮伪,顺便牵扯到了崔琰。完全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啊,什么贞洁清高,根本就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从这点看,当时魏国的士大夫,大多不赞成曹操称王,写贺表并不是潮流,写了还会被人耻笑。
崔琰很不服气,于是要来杨训的文章看,看完后也没话可说,于是写信说:“你干的不错,时乎时乎,到将来事情还会有所变化。”这个事情指的是什么事?变化又作何解?

我认为,崔琰写给杨训这封信,根本不是向别人解释,而是嘲讽,杨训拍曹操马屁,证据确凿,这有什么可辩的。杨训八成在贺表里称赞曹操是汉之忠臣,匡扶大厦于即倒,所以崔琰讽刺说,你这马屁功夫不错啊,时乎时乎,将来曹公要是当了天子,我看你还怎么说。
这篇皮里阳秋的回信,一眼给曹操识破了,曹操是什么人,文学大家,他能看不懂什么意思?
“耳都用上了,崔琰你什么意思,你当老子是白丁?”
对于曹操有没有篡汉的打算,我觉得没必要多解释,这几乎是明摆着的。213年曹操先做了尝试,加九锡开国称魏公,结果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首当其冲的就是荀彧和孔融。
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你一路打的都是匡扶汉朝旗号,现在干这个事,不合适。

孔融更是公开宣称,天子千里之内,不得分封建国,有违旧制,更有违体统。这俩人的下场是什么?荀彧被赐毒酒,孔融被斩。
为了扫平称帝的道路,曹操连荀彧都舍得杀,心志有多坚决。213年开国称公后,紧接着216年曹操又做了试探,即位魏王,把意图又亮明了几分。
可没想到大臣们仍然死都不肯跟他尿一个壶里,不仅没人道贺,偶尔几篇贺表,还被群起而攻之,遭受嘲笑。
老曹环视一周,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好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你让我送给汉天子,没门。你们不让老子好过,老子也不让你们好过。
打击政治异己,老曹从来不手软,从上文的荀彧就能看出来。荀彧是什么人?那是他的头号功臣啊,功勋高筑,而且颍川荀氏,亲朋故旧满天下,曹操说杀就杀了,一点都不犹豫。

从历史记载看,曹魏士大夫的骨头还是很硬的,曹操自称王之后,内部反叛不断,218年和219年,先后有金祎、吉本、耿纪、韦晃以及魏讽内应关羽刘备,连续在许都和邺城造反。而刘备关羽则接连攻打汉中荆州,一时间风雨飘摇,曹操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
为什么曹操那么怕关羽,不光因为关羽厉害,还因为曹操不知道邺城究竟还潜伏着多少蜀汉内奸。
崔琰肯定是反对曹操篡汉的,要不然也不会听到杨训拍马屁,就马上找来贺表看,更不会写那么一封语气古怪的回信。而他被行刑后,一点也不做辩解,泰然自若,脑袋被剃成了葫芦瓢也不以为耻,照样会见宾客。
在曹操的眼里,这就是顽抗到底,死不悔改的表现,甚至还有点引以为荣。好吧,既然你想杀身成仁,那老子就成全了你。

3. 曹操为何要杀崔琰?

崔琰是东汉末年名士,也是冀州士林领袖。由于他影响力很大,各路豪杰都想得到他,为何爱惜人才的曹操千方百计得到他后,却杀了他呢?
崔琰出身于东汉名门士族清河崔氏,自幼勤奋好学。到了23岁时,突然研讨《论语》《诗经》,后来又师从大儒郑玄,由于他天资聪颖,很快成了郑玄的得意门生。
崔琰身长八尺,声姿高扬,眉目疏朗,妥妥是个英气十足的美男子。再加上他有大才,为人直爽,许多文人志士都喜欢与他交往,很快他就成了冀州士林的领袖人物。
曹操一直仰慕他的名气,听说他正为袁绍服务,有心招徕他。
正逢袁绍起兵,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攻打袁绍,袁绍战败病死,崔琰由于不肯服务于袁绍的几个儿子,遭到了囚禁,幸亏曹操及时行救,才逃过一死。
崔琰获救后,在曹操这里受到了极为隆重的礼遇,不久便成了曹操身边的顾问。
平定了袁绍,曹操得到了冀州,曹操查看了冀州百姓的户口后,很高兴地对追随他的大臣们说:“冀州居然是个大州,可以征到三十万兵马。”大臣们听后连连恭喜曹操。
崔琰却冷冷地指责道:“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崔琰这意思是说天下分裂,生灵涂炭,你得到冀州不去考虑如何施行仁政,却先关心能召集多少兵马,你这岂不让冀州百姓失望?
崔琰的话颇有些打曹操的脸,搁一般人都会暴跳如雷。大臣们都吓得脸色发白,准备迎接曹操的暴风雨。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曹操只是愣了一下后,便当着大伙的面,向崔琰道歉,称赞他有伯夷的风范,史鱼的耿直,于是请他担任次子曹丕的老师。
曹丕喜欢打猎,建安十一年,曹操出征并州,让曹丕留守邺城。
曹丕见老爹不在,马上就换了行头,备了马车,兴冲冲地出城打猎去了。
崔琰是个非常严谨的人,他认为曹丕应当学习如何心怀百姓,于是他专门追上正在打猎的曹丕,狠狠地把曹丕训斥了一顿。
曹丕是个懂得掩饰情绪的人,再说他又正和曹植争世子之位,需要得人支持,于是他立刻脱下了打猎的衣服,并诚恳地对崔琰说:“我若再犯这样的错误,希望老师能再次教诲我。”
崔琰看曹丕知道悔过,非常满意,认为他有明君之贤。
建安十八年,曹操年事已高,立世子的事情迫在眉睫。但曹操却一直不知是立曹植还是曹丕,左右犯难,只得秘密地给朝中重臣们发出调查问卷,想征询一下他们的意见。
本来,大臣们都填完了,并且将问卷封在信封里,再还给曹操便是。可是崔琰却非要公开表态:自古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曹丕是长子,又有美德,理应被立为世子,我当誓死捍卫他。
崔琰这一嚷嚷,闹得曹操很被动很尴尬,本来他还可以暗中多多考察曹植和曹丕,这下公开化后,不仅必须得立,而且还会因此激化二人的矛盾。
再说,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按理,崔琰势必为家族势力考虑才对,居然公开表示立曹丕,这不合常理啊!
曹操一向猜疑心重,虽然表面上感叹崔琰正直不阿,大公无私,但他心里对崔琰却百般猜忌。
崔琰在任的时候,主要负责人才引进,考核官吏等事务。由于他铁面无私,与同僚关系很一般。
崔琰也曾为曹操引荐过一个人才叫杨训,杨训资质平庸,曹操认为他不足为用,所以不想起用他。崔琰劝道:“杨训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他却遵守礼法,为人廉洁。”曹操这才给杨训安排了个小职务。
不久后,曹操称魏王,杨训立刻上表为曹操歌颂丰功伟业,字里行间极肉麻之词。朝臣很是瞧不起杨训这种没有能力光知拍马溜须之徒,于是在嘲笑他的同时,连带着也揶揄举荐他的崔琰。
崔琰也看了杨训的上表,不过此时崔琰和杨训就像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所以崔琰给杨训写了封信,在信中他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是说,你的表章我已经看了,写得很精彩,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本来崔琰的意思是要他耐着性子,不要理睬别人的嘲讽,可是有人却将这封信呈给了曹操,曹操早就发觉崔琰虽在他手下办事,但不光没有给他引荐得力的人才,反而借着考核的名义,将他好用的一些官员给罢免了。但由于崔琰每次都能有足够的理由,一直让曹操找不到理由处理他。
这下曹操立刻在这封信上大做文章,非说他这是对自己的不满,于是判他髡刑,停职反省。髡刑也就是把他头发剃光。这在东汉时期可是很羞辱人的惩罚。
崔琰解去职务,果然在家足不出户。
冀州的士林们听说后,纷纷去拜访他,以至于他家门口车马不断,宾客络绎不绝。
不光如此,有大臣还向曹操上报,说崔琰每天与这些人在一起时,双眼直视,似乎有愤懑之意。
曹操听后,也觉得崔琰不合情理。按说受了惩罚,应该低调在家反省,他却成天在家大宴宾客,这不是故意和自己唱反调吗?于是命崔琰自杀谢罪。
可怜崔琰什么错也没犯,就死在了曹操手里,曹操为何容不下他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
崔琰是个儒家士大夫,他坚守的是君臣礼法,仁义道德。而曹操是个政客,曹操想做的是以曹代汉,崔琰想维护的是汉室王族的正统,这就是矛盾的中心点。再说他的确也没有为曹魏事业做出什么贡献,反而是故意举荐一些没有能力的人,可见其心有异。因此,曹操想除掉崔琰的心,是早已有之,只不过一直找不到理由。

曹操为何要杀崔琰?

4.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曹操不是个滥杀无辜的人,却杀了自己手下的重臣崔琰,这是为什么呢?
崔琰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重,所以很多人不是很清楚这个人。但是,《世说新语》中有个很著名的故事。故事是说,匈奴人派使者来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的相貌不够英俊,就找了身边一个人来冒充自己,自己捉刀而立,站在旁边。事后,问使者,立觉得曹操咋样?使者说一般般吧,倒是旁边的捉刀人是个英雄气质。

这个故事反映了几个问题:第一,曹操的确相貌不咋样,对自己相貌不满意。第二,英雄气质与相貌无关,那是从骨子你散发出来的。第三,崔琰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第四,曹操很器重崔琰,相信他的能力。



那么,崔琰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东汉是个很讲究出身的时代,名门望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袁绍之所以能一统北方,原因就是袁家“四世三公”积累下的巨大影响力。
崔琰,是河北三大望族之一“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是世族的代表。曹操在打败袁绍后,需要北方的安定,自然就收留了重要人物崔琰在身边,并让崔琰当了“组织部长”以安定民心。崔琰是品质高洁的人,对曹操的委任是尽职尽责,他和毛玠一起,为曹操搜罗了不少的天下人才,也是为曹魏集团做出过卓越贡献的。
崔琰的死,表面上看,是因为崔琰训斥自己学生杨训的信惹的祸。其实不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崔琰是曹氏称帝之路上的绊脚石。



崔琰是个正统的儒家,儒家最讲究的就是正统,最在乎的就是皇权的正统。这也是刘备为什么始终要称自己为:皇叔,就是表明自己的血缘正统,获得广大认可和支持。
如果说曹操没有称帝的野心,打死我也不信。没这个野心,他曹操就不是曹操了。
曹操利用汉献帝这个旗帜,让自己的军队变成了国家军队,让自己的征讨四方,变成了正义的统一和平叛。然而,但天下三分,大局已定的已定,英雄暮年,曹操的心态是起变化的。尽管曹操称帝的困难和阻力很大,但他必须为后人铺路。

曹操为了打击朝廷和军队里的反曹势力,甚至是反曹思想,成立了一个特殊机构“校事尉”,可以理解从事纪检监察工作。
崔琰一帮老臣,当然清楚曹操是咋想的。荀彧的死,就证明了这一点。迫于崔琰的影响力,职位,功劳,一代河北名士,多年的曹魏集团组织部长,那是树大根深,曹操不能轻易地去动他,不动他吧,又是登帝路上的巨大障碍。



崔琰、毛玠等人是明智的,他们只想维持现状,不想跟曹操对着干。但是,总有“坑爹一族”,崔琰的学生杨训就是个坑爹族,他坑的不是爹,是恩师。杨训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给曹操写信表忠心,很肉麻,被曹操鄙视了。恩师崔琰就写信训斥杨训,但是信落到了校事尉的手里,“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成了罪状,时代啊时代啊,总是会改变的啊。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于是,校事尉强行给崔琰安了罪名,杀!
这个黑锅,校事尉背了,曹操背了。真正受益的是曹丕。
曹操一下扳倒了崔琰、毛玠等一帮子势力,为曹丕登帝,扫清了障碍。

5. 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德高望重的名士崔琰?

曹操杀崔琰的起因是一封信,当时有一个叫杨训的人写了一篇文章,对曹操歌功颂德,遭到一些痛恨曹操士族的谩骂,说他曲意逢迎,因举荐杨训做官的是身为组织部长的崔琰,崔琰就看了杨训写的那篇文章,然后就回复了一封信,大意是:我看了你写的文章,事情做得不错,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事情会发生变化的。结果告密的人曲解成:曹操做的那些事还可以嘛,天时总会有改变的时候。曹操大怒,一开始还没打算杀掉崔琰,只是把他头发剃掉了,可崔琰很坦然,行止如故,告密的又说了,崔琰不思悔改,于是曹操下令处死崔琰。

我们看下崔琰的死,并没有很大的过错,那封信的内容也有多种解释,可以说崔琰完全就是冤死,那么曹操为何要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崔琰下狠手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和曹操的疑心病有关。公元213年,曹操被册封为魏公,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216年又晋封为魏王,这就明摆要改朝换代,篡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曹操虽然嘴上不说,但他行为已经证明了一切,这时候他最怕人家说他谋反篡位,格外的警惕,对一些舆论是特别的怀疑,刚好崔琰的这份信撞到了枪口上。他一下就怀疑崔琰是别具用心恶意攻击他。

二、崔琰的身份害死了自己。崔琰这个人性情敦厚,高风亮洁,行为正派,在当时的士族豪强、名人雅士中具有极高的声望,甚至把他作为官员的榜样,按道理这样一个人中龙凤,完全没理由杀掉啊,可也就是这种力量让曹操觉得可怕,这样的人如果说了一些攻击自己的话,那可代表一种不小舆论力量啊,所以曹操要杀一儆百,把这种舆论的扼杀在萌芽中。

三、崔琰曾经义正辞严地批评过曹操,让他下不来台,原本崔琰是跟袁绍,是一个管理户籍人口的从事,后来被打击排挤做牢了。曹操灭掉袁绍,崔琰被放了出来,在大堂上,曹操翻看冀州的人口户册很得意,我得到了三十万人口啊,冀州真大,但是崔琰就当着众人的面批评曹操,说王者之师攻城夺地,首先要想到行仁政德施,解救百姓于水火,而不是计算得到多少人口,曹操被说的面红耳赤,旁边的人都吓坏了。虽然曹操当时向崔琰道歉了,但这个心结可能就埋在心里了。有人说了,曹操是个英雄,会为这点事就杀人?但身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没人喜欢被部下讽刺挖苦吧,虽然当时放下了,但这个早期的疙瘩再加上如今发生的事,可能一并积累爆发了。

四,崔琰公开站位,大家还记得杨修的死因,其中也有一点就是公开站位。曹操有个儿子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曹操晚年时,就立嗣问题向手下秘密征求意见,大家都是密函陈述,可是这个崔琰在朝堂上公开挑明举荐曹丕。大家都密函,就你崔琰公开站位,这在那个时代可是大忌。

综上所述,崔琰死的确很冤,主要还是统治者的猜疑,曹操随着地位的上升和野心的膨胀,已经不是当年的曹操了,对一些风言风语就神经紧张,一有风吹草动就感觉有人在攻击、讽刺挖苦他,崔琰就是这样一个牺牲品,可惜了。

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德高望重的名士崔琰?

6. 曹操为什么杀死崔琰?

曹操手下最厉害,也是贡献最大的军师荀彧之死,让人觉得曹操确实挺阴险的。不过也有很多人觉得曹操杀荀彧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荀彧毕竟想阻止曹操以及他的子孙篡汉,这个对曹操来说是无法妥协的,他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所以不管怎么说荀彧都是必须死的。不过对于曹操手下的另一个谋臣崔琰的死,这个曹操真的无法洗白了,就算是挺操派,也只能用冤案来评论了。

所以千万年来崔琰之死,一直都是曹操屠戮名士的一大罪状。在陈寿等史学家的笔下,曹操就是一个爱猜忌、疑心重的人。除去荀彧不说,他在杀崔琰之前,就曾经干掉过汉末大儒孔融,帮助过自己消灭袁绍的许攸,还有辅佐自己平定马超的娄圭。陈寿在评价此三人之死时说“皆以恃旧不虔见诛”,意思是都和曹操有旧交情,但是都对曹操做了一些不够恭敬的事,结果都被杀了。不过崔琰跟他们还不一样,他也没有对曹操不恭敬,所以在几位大才子中,崔琰被杀是最让人感到冤枉,感到痛心的。
崔琰被杀还得从他的岗位说起。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了丞相制度。在下面设立了东曹和西曹两个办事机构,他任命崔琰为东曹掾。这个官职虽然不是特别大,但却掌握着朝廷官员的考评和举荐,相当于我们现在组织部的领导,负责官员推荐和升迁,所以是个非常吃香的岗位。

不过崔琰为人正直清廉,他在这个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为曹操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还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等潜规则,所以深得曹操信任和敬重。
造成崔琰之死的直接原因是跟曹操称王有关的。当时,有一位叫做杨训的官员,为了表忠心,他上了一道表章称赞曹操的功劳,马屁拍得非常肉麻。曹操当然看了很高兴,但是在别人看来却是一身鸡皮疙瘩。于是很多人在私下议论纷纷,说杨训太不要脸了,顺带也把曾经举荐过杨训的崔琰一起批评了。
于是崔琰写了一封公开信,为杨训辩解,崔琰的原意是讽刺批评者只会谴责呵斥,而不按常理解释,不料有人却报告说崔琰这封信是“傲世怨谤”。曹操听后勃然大怒,将崔琰罚为徒隶,并派人看管。这个徒隶的罪是什么呢?就是把人的胡子和头发全部剃了,可能有人觉得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免费理发多好呀,却不知道这对于古人来就却是一个很大的耻辱。

崔琰无罪被罚,他心里非常不满,因此毫不屈服,更不知道低调,竟然呆在家里天天会客,门庭若市,这就好比是形成了一个小团体,而且还是以崔琰为首的小团体。崔琰是这个小团体的中心,犯了错误还不认罪,这还了得,于是曹操下令赐崔琰自尽,一代名士就此殒命。

7.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崔琰,字季硅,清河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相貌俊美,尤其生有一把美须,曾假扮曹操接待过匈奴使者,留下了床头操刀的典故。原袁绍部下,曹操平定河北后,立即将他从大狱里放出来,委以重任,上来就是冀州别驾(州牧副手),屡迁至东曹掾,与毛阶一同掌管人事,是曹操的两大HR之一。曹操称魏王后,升至中尉,掌管邺城军事,同年,因为给杨训写信,信中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曹操认为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所赐死。
杨训是崔琰提拔的,推荐理由是这个人虽然才干一般,但胜在道德清贞,没想到的是,这个清贞之人,在曹操即魏王时,写了一封贺表大拍马屁,有人就嘲笑杨训附炎趋势,伪君子真小人,崔琰举荐失当,有目无珠。崔琰很不服气,要过来杨训的文章一看,写了封信给杨训,同时也解释给其他人看。
整句话是“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是“我看过贺表了,你干的不错。时间啊时间,随着时光流逝,万物也会发生变化。”

却不想这几句话惹到了曹操,曹操说道:“耳这个词,历来都不是好词,比如生个女儿就用生女耳。会当有变时更是出言不逊,崔琰你这什么意思?”
于是下令罚崔琰为徒隶,就是剃掉头发,戴上铁圈做苦役。派人去看崔琰,回报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仍旧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曹操闻言大怒,立即将他投入监狱。
魏略说曹操有心杀他,一时找不到理由,便派人去暗示崔琰,并说三天后回报,崔琰不解其意,三天后曹操只得明示,“你真要逼我用刀子来解决?”崔琰才明白曹操的意思,遂上吊自杀,临死前说道:“我是真没想到魏公竟然恨我到这个地步。”
崔琰死后,为他喊冤的人不计其数,也都觉得崔琰死的莫名其妙,曹操居然用上了“腹诽心谤”的借口,基本跟莫须有一个路数。

千百年来,为了解开曹操杀人之谜,众说纷纭,主要意见有三种,但都根本经不起推敲。
第一,打击报复说。当年曹操取得冀州时,志满意得,说刚看册簿,冀州竟然有三十万户人口,老子发财了。
崔琰立刻回答:“现今天下分崩,冀州连年征战,白骨露野,王师到了不先施仁政,救生灵于涂炭,却先去计较人口甲士,这岂是鄙州百姓所期望的?”
崔琰一言既出,满座皆惊,人人脸上变色,以为他肯定要倒霉了。但曹操却幡然醒悟,急忙道谢,说幸亏先生教导,差点又做错了事。
这桩公案曹操当时没发作,一直隐忍不发,这时拿出来两罪并做一罪,所以杀了崔琰。连陈寿也说曹操性忌,容不下人,并拿杀孔融、杨修、娄圭等人举例,这个也是目前最主流的看法。

但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曹操岂是因忿杀人之人?堂堂魏武帝,连这点心胸都没有?老曹杀人从来都只从利益出发的好不好。
杨修、孔融、娄圭这几个人,虽然都或多或少触怒过曹操,但杀他们都出于明显政治目的。杀杨修是警告不要参与世子之争,杀孔融是因为孔融阻挠了他建魏国计划,而杀娄圭则是因他有不臣之心。
比如说骂老曹骂的狠的,没有超过程昱的,当年曹操差点依附袁绍,程昱为了点醒他,骂的老曹狗血淋头,说他没有志气,还不如田横一壮士。崔琰规劝他应当以人民为重,这是再正确不过的意见,自古忠言逆耳,老曹还不至于糊涂到连好坏都分不清,如果说老曹连这种事都不能容忍,他还怎么成就霸业?事实上老曹当场就醒悟并向崔琰道谢。

第二,打击曹植说。魏晋世语记载,曹植老婆崔氏,是崔琰大哥的女儿,曹操治家朴素,有一次看到崔氏衣着华丽,大怒,于是赐死。杀了崔氏,转头就过来收拾崔琰,目的都是为了警告曹植,你给我规矩点,不要动太多心思。
可事实上,崔氏和崔琰,都死于216年,当时老曹还没定下继承人,甚至相当看好曹植,为此一度犹豫不决。曹植令他失望之始,是217年酒后擅闯司马门,老曹这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这会崔琰尸体都臭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曹操之前问过崔琰意见,问他曹丕曹植谁更优秀,结果崔琰选择曹丕,令曹操大为惊讶,感慨崔琰高风亮节,不以个人利益为取舍。崔琰并不是搪塞曹操,早在南征赤壁时,崔琰留守邺城辅佐曹丕,就多次规劝过曹丕,要他以太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崔琰从来都是坚定的拥曹丕派,所以杀崔琰打击曹植,根本不值一谈。

第三,打击士族说。魏晋以来至唐,是门阀士族的活跃期,世家大族的地位,甚至凌驾于皇室之上,比如太原王氏有不王之王一说,而唐文宗更有被郑氏拒婚的郁闷。
李世民曾定下过世家大族的基调,列“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七家为第一品,所以有五姓七望之说,而崔琰,正是出身于清河崔氏。
三国处于权力交割期,新势力崛起,肯定要打击旧势力,经常闹的势如水火,比如孙策征江东时,一度对当地大族陆家下过狠手,搞的孙权后期没少和稀泥,又是通婚,又是高官厚禄。而陆逊功高于世,孙权对他却始终心有芥蒂,也是因为两家有杀父之仇,难以放心。
曹操为了打击北方士族,所以杀崔琰,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相是也经不起推敲,因为清河崔氏的崛起,正是由崔琰开始,换句话说,清河崔氏被称为世家,那是崔琰以后,搁崔琰这会,他们家才刚冒头。

另外,清河崔氏崛起的关键人物,不是崔琰,而是他的堂弟崔林。崔林后来位居三公,开创三公兼封侯之先河,功名显赫,远非崔琰能比。崔林也在曹魏做官,官职还不低,当时任御史中丞,而且是个不太安分的主,经常得罪上司,如果想拿崔氏开刀,找崔林的麻烦远比崔琰容易,为何只杀崔琰而放过崔林?这根本说不通。
那老曹到底为什么杀崔琰呢,其实很简单,陈寿已经把所有经过都写出来了,只差一句总结,结果把后世搞的一头雾水,众说纷纭,总结了无数条理由,但少有人理解陈寿的真正含义。
想解释曹操的杀人理由,必须提到一个人,毛玠。毛玠跟崔琰长期共事,对他非常了解,也对他的人品非常佩服,崔琰死后,毛玠心中不满,发了几句牢骚,于是也被抓进了监狱。幸亏有恒阶等人营救,毛玠逃过一劫,但却被一撸到底,罢免了所有职务,郁郁而终。

从这件事能看出来,老曹简直对崔琰咬牙切齿,杀了他还余怒未消,谁敢觉得崔琰冤枉,立马会被牵连,哪怕是心腹重臣。俗话说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崔琰是个谦谦君子,陈寿评价他说品格在魏国最优,曹操也承认崔琰有伯夷之风,这么一个老好人,究竟哪里得罪了曹操,以至于被老曹恨之入骨。
我们回过头来看,杀崔琰那年,魏国发生了什么事,最大的事当然是曹操称魏王了,而崔琰之死,归根结底也是因此而起。杨训恭贺曹操称王,写了篇文章拍马屁,立马被人攻击,说他稀世浮伪,顺便牵扯到了崔琰。完全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啊,什么贞洁清高,根本就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从这点看,当时魏国的士大夫,大多不赞成曹操称王,写贺表并不是潮流,写了还会被人耻笑。
崔琰很不服气,于是要来杨训的文章看,看完后也没话可说,于是写信说:“你干的不错,时乎时乎,到将来事情还会有所变化。”这个事情指的是什么事?变化又作何解?

我认为,崔琰写给杨训这封信,根本不是向别人解释,而是嘲讽,杨训拍曹操马屁,证据确凿,这有什么可辩的。杨训八成在贺表里称赞曹操是汉之忠臣,匡扶大厦于即倒,所以崔琰讽刺说,你这马屁功夫不错啊,时乎时乎,将来曹公要是当了天子,我看你还怎么说。
这篇皮里阳秋的回信,一眼给曹操识破了,曹操是什么人,文学大家,他能看不懂什么意思?
“耳都用上了,崔琰你什么意思,你当老子是白丁?”
对于曹操有没有篡汉的打算,我觉得没必要多解释,这几乎是明摆着的。213年曹操先做了尝试,加九锡开国称魏公,结果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首当其冲的就是荀彧和孔融。
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你一路打的都是匡扶汉朝旗号,现在干这个事,不合适。

孔融更是公开宣称,天子千里之内,不得分封建国,有违旧制,更有违体统。这俩人的下场是什么?荀彧被赐毒酒,孔融被斩。
为了扫平称帝的道路,曹操连荀彧都舍得杀,心志有多坚决。213年开国称公后,紧接着216年曹操又做了试探,即位魏王,把意图又亮明了几分。
可没想到大臣们仍然死都不肯跟他尿一个壶里,不仅没人道贺,偶尔几篇贺表,还被群起而攻之,遭受嘲笑。
老曹环视一周,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好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你让我送给汉天子,没门。你们不让老子好过,老子也不让你们好过。
打击政治异己,老曹从来不手软,从上文的荀彧就能看出来。荀彧是什么人?那是他的头号功臣啊,功勋高筑,而且颍川荀氏,亲朋故旧满天下,曹操说杀就杀了,一点都不犹豫。

从历史记载看,曹魏士大夫的骨头还是很硬的,曹操自称王之后,内部反叛不断,218年和219年,先后有金祎、吉本、耿纪、韦晃以及魏讽内应关羽刘备,连续在许都和邺城造反。而刘备关羽则接连攻打汉中荆州,一时间风雨飘摇,曹操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
为什么曹操那么怕关羽,不光因为关羽厉害,还因为曹操不知道邺城究竟还潜伏着多少蜀汉内奸。
崔琰肯定是反对曹操篡汉的,要不然也不会听到杨训拍马屁,就马上找来贺表看,更不会写那么一封语气古怪的回信。而他被行刑后,一点也不做辩解,泰然自若,脑袋被剃成了葫芦瓢也不以为耻,照样会见宾客。
在曹操的眼里,这就是顽抗到底,死不悔改的表现,甚至还有点引以为荣。好吧,既然你想杀身成仁,那老子就成全了你。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是徘徊在历史长河里的一条鱼。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8.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呢?

曹操不是个滥杀无辜的人,却杀了自己手下的重臣崔琰,这是为什么呢?
崔琰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重,所以很多人不是很清楚这个人。
但是,《世说新语》中有个很著名的故事。故事是说,匈奴人派使者来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的相貌不够英俊,就找了身边一个人来冒充自己,自己捉刀而立,站在旁边。事后,问使者,立觉得曹操咋样?使者说一般般吧,倒是旁边的捉刀人是个英雄气质。
这个故事反映了几个问题:第一,曹操的确相貌不咋样,对自己相貌不满意。
第二,英雄气质与相貌无关,那是从骨子你散发出来的。第三,崔琰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第四,曹操很器重崔琰,相信他的能力。

东汉是个很讲究出身的时代,名门望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袁绍之所以能一统北方,原因就是袁家“四世三公”积累下的巨大影响力。
崔琰,是河北三大望族之一“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是世族的代表。曹操在打败袁绍后,需要北方的安定,自然就收留了重要人物崔琰在身边,并让崔琰当了“组织部长”以安定民心。崔琰是品质高洁的人,对曹操的委任是尽职尽责,他和毛玠一起,为曹操搜罗了不少的天下人才,也是为曹魏集团做出过卓越贡献的。
崔琰的死,表面上看,是因为崔琰训斥自己学生杨训的信惹的祸。其实不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崔琰是曹氏称帝之路上的绊脚石。

崔琰是个正统的儒家,儒家最讲究的就是正统,最在乎的就是皇权的正统。这也是刘备为什么始终要称自己为:皇叔,就是表明自己的血缘正统,获得广大认可和支持。
如果说曹操没有称帝的野心,打死我也不信。没这个野心,他曹操就不是曹操了。
曹操利用汉献帝这个旗帜,让自己的军队变成了国家军队,让自己的征讨四方,变成了正义的统一和平叛。

然而,但天下三分,大局已定的已定,英雄暮年,曹操的心态是起变化的。尽管曹操称帝的困难和阻力很大,但他必须为后人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