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非理性》读后感

2024-05-16 20:11

1. 《理性的非理性》读后感

本周报名参加了营创在线的读书会,这星期读完《理性的非理性》,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人在日常行为中的十种非理性行为,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佐证。这些效应经常在生活中遇到,自己之前也不知不觉的入过坑,读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自己读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到人经常是非理性的,因为人是感情动物,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会自信,自卑,爱面子等等的特点。如过度自信,很多炒股的,包括自己,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能够在股市中赚钱,但事实是股市中赚钱的仍然是少数,大部分人是亏钱的,能认识到这个真相并执行的是少数的少数。希望自己再好好领悟书中的效应,在自己日常决策中进行应用,尽量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就是作为消费者,尽量避免受这些心里作用的影响,更理性一点,同时作为卖家,在卖东西时运用这些效应,提高销售量。
  
 另外有一个疑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但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子,那么在假设上建立的经济学体系是否就不对了?如果传统经济学是对的,在现实中各种危机怎么还会是会发生?也许这些疑问会在下一本书中能得到一些答案。

《理性的非理性》读后感

2. 有一个观点,关于感性和理性的选择

.
 
        一般说理性是人们面对问题时进行的价值判断与筹措解决方案的一种能力素质。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而感性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感情性质的,感觉性质的”。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与“理性”。
        人应不应该顺应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只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即可决定:
 
        1、行动必要性甄别
        首先需要确定行动是对己有利的、是不会伤害他人的原则;其次需要确定行动所需条件是否在自身能力可及范围内的;最后是确定行动的收益是否大于投入的资源(指: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如其三项条件均可满足说明行动具有必要性;
        2、行动方案的筹措
        制定行动方案首先需要对工作对象的情况拥有全面的了解,再根据自身的目的对工作对象的优势、劣势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归纳与判断,然后根据工作对象各个方面的优、劣态势逐次作出针对性的应对动作安排;其次为了提高行动成功的概率就需要对行动方案的客观性和可行性进行谨慎的评估与斟酌,只有在对事件态势进行充分预见和精确判断的情况下才能保证目的的实现。
       
        理想只有付诸于实践才有实现的可能,只要善于将理想(感性的产物)进行逻辑化安排(理性认识)就能减少未知因素,扩大已知范围,达到“谋定而后动、动而有成”的效果。

3. 理性的非理性

不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根据单一的感性认知而作出片面的总结和处理事件,易受个人性格等因素影响。非理性形容人在正常状态下时的除艺术行为外的不正常行为。任性、失神经、无意识是非理性的三种状态。思维正常,但不以正常思维结果行事,叫任性。思维不正常(因醉酒、吸毒等情况思维不正常或有神经障碍),致使大脑不能输出正常结果,叫失神经;大脑机理正常,但因反应速度相对迟钝,造成瞬时无结果输出,导致的所谓不加思考的行为,叫无意识。这是人脑的机理性缺陷。

理性的非理性

4. 非理性的图书

《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作 者: (美)希勒著,李心丹 等译出 版 社: 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1字 数: 334000页 数: 302开 本: 16开I S B N : 9787300087696包 装: 平装所属分类: 图书 >> 管理 >> 金融/投资 >> 金融理论定价:¥35.00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书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非理性繁荣》。在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性。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简介作 者:易宪容著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5-1字 数: 179000版 次: 1页 数: 222印刷时间: 2006-5-1纸 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1103531包 装: 平装内容简介现代经济学早已成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世人所向往的“显学”,多少仁人志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希望把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生活的现实,希望把自己的意愿转化为民众的向导。更有那好事之徒,借民众的好奇与无知,把学理转化为意识形态来席卷社会财富为已有。对于这些,一介之民,或许无缚鸡之力,但他应有良知来明辨、来分析,不仅让自己不为其所盅惑,也要让他人不为其所欺骗。如果说,我们的社会多一些人对此关怀,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一天一天地美好起来。本书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点点关怀。作者简介易宪容,1958年出生于江西上高。1982年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先后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学习,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7月-1999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目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金融发展室主任。著有《现代合约经济学导论》、《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科斯经济思想研究》、《金融市场与制度选择》等20余部书。

5. 《非理性的人》读书笔记24

继续读独特的萨特。关于他借助文学形式阐述哲学观念的部分。
  
 2.作为行为模式的文学
  
 萨特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才能,源源不断推出小说、戏剧、文学评论等,而且实际上现在又以职业作家谋生,然而,他的哲学却是所有存在主义者中最理智主义的。
  
 事实是,尽管萨特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极其丰富,但像基尔凯戈尔和尼采这样的人却更有艺术家的气质。他们都是诗人,而在萨特身上不仅没有一丁点诗人的气质,而且当他谈到诗时甚至也看不出有什么真情实感。
  
 他的文学概念是彻底理智主义的:他的《什么是文学》(1947)是一部在文学批评理论中篇幅较长内容精彩的论著;他在里面发挥了他有关文学的基本观点,这就是:文学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属于作家自由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诉诸其他个人的自由,而且最终诉诸全人类的自由集体。他的理论在剥掉了它的形而上学语言之后,引导他在文学上采纳了社会现实主义。因此,他告诉我们,现在健在的作家中,最伟大的是约翰·多斯·帕索斯。这样一个判断作为萨特文学鉴赏力(或缺乏鉴赏力)的明证是相当令人震惊的。但是,这位哲学家实际上作出反应的是多斯·帕索斯小说里面的观念,而不是作为艺术作品的小说。
  
 他的第一部小说《恶心》(1938)很可以看做是他的最佳作品,因为在这部小说里,理智型的思想家和创造性的艺术家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观念和观念的详尽阐述在这本书里占的分量虽说很大,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逃避小说家的任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些观念都被赋予生命,形成了主角经验和情感的内在结构。
  
 他的后期小说包含着非常出色的内容——伟大的场面和段落——它们的主题也是萨特哲学的中心主题,即追求自由,或者毋宁说是追求自由在生活中的实现;我们始终是并且本质上是自由的,有时甚至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愿意。
  
 在他的诸多剧本里,也可以说他的两个较早、较短的剧本《苍蝇》和《在密室里》是他的最佳剧本。
  
 《苍蝇》首次上演时,抵抗运动还在继续;它形式上是属于传统老戏一类的东西,因为它涉及俄瑞斯忒斯和复仇女神的神话;但是它始终充满着由萨特自己个人信念所产生的激情和雄辩。俄瑞斯忒斯是萨特自由观的代言人。这出剧的结局和埃斯库罗斯的完全不同,因为在这里没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可以把俄瑞斯忒斯从罪恶中解救出来。他必须自己承担那项罪恶,他是在这出剧快要收场的时候做这件事的;他当着宇宙盖世太保酋首朱庇特的面,以挑衅性极强的口气发表了一通演说。他声言,他接受自己的罪恶,虽然他知道这样做很荒谬,因为他是一个人并且因此是自由的。人在履行他的自由时,也就愿意去接受它的责任,这样他自己的罪过便更趋深重。
  
 《在密室里》在萨特戏剧成就中是最大的,它或许最充分地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特殊才华。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无论是这个剧本的强烈推动力量,还是它所表达的思想热情,都本真地是属他的。《在密室里》的三个角色都被关进了地狱;他们毋宁说是以但丁的方式罪有应得地在遭受惩罚。这三个人除了每个人具有在别人眼里的存在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存在;事实上,他们只存在于相互之间的注视中。但是,这也正是他们在世时所渴求的——把别人眼里的他们等同于他们自己,从而失掉他们自己的主观存在。

《非理性的人》读书笔记24

6. 《非理性的人》读书笔记12

第六章“逃离拉普特飞岛”第二小节“俄国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直接把握,对文学形式与象征的技巧和做作极端鄙视,这些形式和象征的技巧之类,在法国诗人中,已经成为他们耗尽精力专心从事的事情了。托尔斯泰在他的《什么是艺术?》里,用了几页篇幅愤怒谴责波德莱尔及其信徒,说他们是消沉颓废和矫揉造作的作家。
  
  
 19世纪的俄国状况将作家推入了一个他们被迫去面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境地。因此,不管它的文学格调是多么现实主义的,俄国小说骨子里是彻底形而上学的和哲学的。“知识分子”一词源于俄国,铸造出这词可以为下面这个事实作证,即知识分子不管他们原初的社会或经济地位如何,都感到他们自己属于俄国的一个特殊文化团体,因为就其真正本性而言,他们是和社会其他成员相异的。
  
 一个正处在动荡混乱或革命过程中的社会,势必要给个人带来苦难,但是这种受苦本身却能够使一个人更靠近他自己的存在。俄国人虽然没有哲学家,但他们却确实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而且这种取代或许并不完全是一种损失。当下一个世纪,专业哲学家海德格尔开始重新考察死亡意义时,他是以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为起始点的;而且还有像别尔佳耶夫和谢斯托夫那样的思想家们写成的全部几大卷,都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存在主义式的创见这个问题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监禁回来后写的第一部小说,是《死屋手记》。既然这部书是在他生活中的决定性事件(他几乎被行刑队处以死刑,以及他在西伯利亚的苦役监禁)发生之后写成的,就可以把它看成真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曾与他生活在一起的罪犯们身上看到的,正是他最后终于在人性的中心点上所看到的:矛盾,爱恨交加,非理性。这些罪犯并不是一些“类型”,他们完全是个体存在:凶暴,精力旺盛,是由父母双亲生养出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后代。在他们身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直面了人性中恶魔般的一面:或许人不是理性的而是一个恶魔似的动物。
  
 在《罪与罚》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着手于那类他显然专擅的主题小说了。主人公拉斯科里尼科夫,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既疏离了人类的集合群体,同时又疏离了他自己的存在。饥饿而孤独,他从他自己的理性内部先于尼采编织了一套尼采的超人理论;这超人以他自己非凡的胆识和力量超然于所有普通道德规范之上。然后,为了检验他的理论,他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是,这个罪犯担当不起他的罪过:拉斯科里尼科夫的理论并没有考虑到他自己的自我,由自己罪过而生的内疚竟使他精神崩溃。恰恰是积压在这个知识分子心头的感情——一般人对夺取生命的恐怖——迸发出来并且进行了报复。他杀人是为了证明他自己并不和普通人一样,只是个虱子。权力意志,这种恶魔似的权力意志,因此在尼采使它成为自己的主题之前,就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了。但是,与尼采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忘记这种驱策力的完全辩证的或二重性的本性:权力意志既有力量又很虚弱,它愈是同人格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孤立出来,它就会由于其虚弱而变得愈发不顾一切。
  
 理性的这些破坏性甚至犯罪的可能性,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万变不离其宗的哲学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攻击启蒙运动最能使当代读者信服的作品,似乎是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地下室手记》1864年发表。这部作品第一部分是一切文学作品里最令人惊异的独白之一:地下室人这个俄国官僚机构里的下级职员,抒发了他的怨恨、愤慨、不满和他对自由的反叛性的渴望。启蒙运动的改革家们,梦求一个完美的社会组织,他们忽略掉的东西,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一个小说家的慧眼全都十分清晰地看到了:这就是说,随着现代社会变得更加组织化,并因此变得更加官僚政治化,它就在它的各个接合部积聚起地下室人一类的地位卑微的小人物,他们表面看来捉摸不透,实质上却是一群受挫和怨恨的怪物。同后来的尼采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个对怨恨这种人身上强有力的有时是难于言说的动机的伟大探索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人物太复杂、太火暴性子了,我们很难把他“一口吞下”。在他身上既有罪犯的成分,也有圣贤的因素。批评家斯特拉霍夫在其传记性的短评中可能是过重地估价了某些反对这位小说家的证据,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中似乎也确有叫人厌憎的一面。不过,或许正是由于把人的矛盾的恶毒性刻画得淋漓尽致,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成了人类存在真理的无与伦比的见证人。至少他抓住了作为现代生活基本事实的虚无主义,这一理解本身绝不是虚无的。我们是从《白痴》的一段里认识到这一层的。
  
 米希金亲王——基督的弄臣,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另一副假面——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从另一个身份不明的人那里听来的。这个故事描述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被判死刑交行刑队准备执行枪决后又被改判缓期执行的事,它内蕴着一种终极的肯定:面对死亡,生命具有绝对的价值。死的意义恰在于它对这种价值的启示。这样一种观点就是关于死亡的存在主义观点,它后来为托尔斯泰在他的《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小说里,也为海德格尔在其一整套哲学体系里作过精心的阐述。
  
 
                                          
 这一小节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今天只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明天继续。

7. 《理性的非理性》(一)

 国庆长假宅家的书单之一,作为从业多年的产品经理,当看到如下这张图及其解释文字的时候,我被深深地吸引了。
                                           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要在布满竞品的细分市场里发现机会、寻找竞品,然后定位新产品和估算销量目标。原来做产品光有野心是不够的,“蛋糕”也不是你想分多少就能分多少的,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其它产品的“托“,有意思~
   本书的作者郑毓煌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营销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博士项目主任、博士生导师;苏丹是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传媒学博士。书中通过很多生动而贴近生活的案例,基于消费者行为学和心理学,从“非理性“的角度诠释了那些看似有违“常识”但又真实有效的十大营销理念。
                                           对比效应又称“找托效应”,如上案例中的C就可以理解为B的“托”。“对比效应”的存在说明消费者的决策和选择并不是如传统经济学原理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客观地根据各个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属性进行独立的判断,而是经常受到决策情境的影响。
    思考: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会做无数次的评估,懂得不同评估模式对人们选择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的决定。
    思考:    豪华品牌的汽车经销商如ABB一般只在展厅经营一个品牌的汽车,而低端品牌的汽车经销商则会在一个展厅经营几个品牌。
   为什么理发店的价位琳琅满目?为什么汽车的同一车型总有不同的配置版本?真的有人点餐厅菜单前几页贵得吓人的菜吗?其实当人们在偏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选择,往往更喜欢中间的选项,因为中间的选项能让我们觉得安全。
                                           折中效应告诉我们,即使新加入的C产品并没有被占优(C不是任何产品的“托”),也可以导致B产品被选择的概率增加,因为C产品的加入使得B产品成为“折中”的选项,选择B产品显得更加安全。
   折中效应无处不在,比如:
   折中效应说明了一个简单却又经常被忽略的问题:消费者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爱便宜”。在面对一系列选择时,他们还是会把价格和质量联系起来,去避免购买那些处于最低端的产品。
    思考: 
   未完待续~

《理性的非理性》(一)

8. 理性的非理性的作者介绍

郑毓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营销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博士项目主任、博士生导师,清华-中欧-哈佛高级经理人课程主讲教授。目前是《营销科学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质检总局全国品牌价值委员会专家委员,曾为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及国内企业提供营销战略咨询。郑毓煌教授在国内外出版了《写给中国经理人的市场营销学》(Marketing for China's Managers)等专著,并发表了多篇论文。他的研究论文在2009—2012年连续4年获得“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并在2011年荣获美国营销学会(AMA)《营销研究学报》(JMR)“对营销理论、方法和实践最具影响力和长期贡献的学术论文”William O'Dell 奖的最终提名奖。苏丹,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传媒学博士,思卓营销科学研究院执行董事。曾任奥美大中国区消费者洞察副总监,长期关注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和趋势,主要研究兴趣为消费者选择与决策、语言对行为的影响、消费者说服的心理过程,以及国家及地区形象宣传策略,著有《深入中国》(China Beyond)等中英文著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