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崩盘"具体指什么事件

2024-05-19 01:59

1. "1929年大崩盘"具体指什么事件

世界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中文名:世界经济大危机
外文名:The Great Depression
时    间:1929年-1933年
起源地:美国
开始标志:“黑色星期四”
表    现: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等
影    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范    围:由美国向全世界蔓延
 
概论
世界经济大危机又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间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爆发原因
具体原因
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导火线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28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危机表现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美国为32%,英国为22%。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到20世纪30年代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个沉重的打击。世界工业生产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1928年水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机进一步表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美、德、英、法等国为了维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大力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私人垄断资本进一步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危机特点
特点:
世界经济大危机
编辑 锁定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中文名
世界经济大危机
外文名
The Great Depression
时    间
1929年-1933年
起源地
美国
开始标志
“黑色星期四”
表    现
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等
影    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范    围
由美国向全世界蔓延
目录
1 危机概论
2 危机背景
3 爆发原因
▪ 具体原因
▪ 根本原因
▪ 直接原因
▪ 政策原因
4 导火线
5 爆发标志
6 危机表现
7 危机特点
8 危机影响
9 新政救治
▪ 背景
▪ 阶段
▪ 内容
▪ 实质
▪ 评价

危机概论编辑
世界经济大危机又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间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大危机 (6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危机背景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爆发原因编辑

具体原因
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导火线编辑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爆发标志编辑
1929年10月28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危机表现编辑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美国为32%,英国为22%。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到20世纪30年代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个沉重的打击。世界工业生产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1928年水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机进一步表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美、德、英、法等国为了维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大力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私人垄断资本进一步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危机特点编辑
特点
具体表现

涉及范围特别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持续时间比较长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破坏性特别大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成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危机影响编辑
(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
罗斯福
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新政救治编辑

背景
(1)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更加严重。
(2)罗斯福当选总统,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对经济干预,获得支持。

阶段
(1)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恢复经济。
(2)1935年以后为第二个阶段,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全过程。

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规,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蓝鹰计划)。
(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评价
(1)新政使美国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像德国、日本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4)新政只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就不可能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资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涉及范围特别广,涉及范围特别广
具体表现:
1、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2、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3、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危机影响
(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新政救治

背景
(1)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更加严重。
(2)罗斯福当选总统,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对经济干预,获得支持。

阶段
(1)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恢复经济。
(2)1935年以后为第二个阶段,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全过程。

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规,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蓝鹰计划)。
(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评价
(1)新政使美国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像德国、日本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4)新政只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就不可能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资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1929年大崩盘"具体指什么事件

2. 1929年大崩盘的事件背景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史称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以无序、惊恐和混乱的标准来看,这个星期四确实无所不及。那天换手的股票数达到12 894 65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在证券市场的全部秘密中,没有哪个秘密像每个想要抛盘的卖家为什么一定要找到买家接盘这一秘密那样令人捉摸不透。1929年10月24日的情况说明,神秘的事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事。股市上常常找不到买家,只有在股价直线下跌之后,才会有人愿意接盘。

3. 美国历史上的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的始末缘由是什么?

1929年美国的经济危机似乎是一夜之间就起来了,但是这一年的美国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却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早有预谋的。当时的美国政府是缺乏一个可以调节经济的宏观调节机构的,而这也是导致了金融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股票大崩盘的始作俑者。
政府不对经济生活加以调节,那么这个没有干预的社会经济体制就没法去对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积极的调节作用,而这的局限性就会产生像股票动荡这样的金融危机。后来在罗斯福当政之后,他也是通过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此来使国家可以去干预社会资本。其实解决美国经济大崩溃的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政府去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以此来进行有效的调节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而如果政府没有做到这一点的话,这就会为下一次的金融危机埋下祸根。
并且美国银行业的弱点,也是导致美国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的另一个原因。大额的财产集中会对社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的,资本越是集中,那么这个银行就越是容易倒闭。并且在大量的人有了投资心理之后,那么股市的衰退也就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了。当年那个1929年的10月29号,也就是史上称之为“黑色星期二”的日子,那是有史以来美国股票市场最黑暗的一天。
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影响的也不只是一个美国,更是波及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也是后来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开始。其实早在两年前的秋天,佛罗里达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碎就已经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征兆了,但是华尔街的人并没有从这当中明白美国经济的衰退,反而更是在投资上疯狂了起来。再加上美国的产业并没有能够从一战的萧条中恢复,因此股票的高涨已经是和现实的经济的状况完全脱了节。而这也正如美国政府所估计的那样,果然在不久之后美国的股市开始了大崩盘。

美国历史上的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的始末缘由是什么?

4. 谁知道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详细过程?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疯狂的20年代”暗藏危机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从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虽然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农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体现出浮躁和粗鄙,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上个世纪20年代的繁荣虽然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首先是美国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1919年时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8.8%,农场主纷纷破产。此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挣扎在仅够温饱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为严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应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1920年,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离任。继威尔逊后的3届共和党总统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后执政。有美国史学家认为,“这3届政府在美国历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在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连负责公众利益的影子也说不上了。” 

“美国往地狱里冲” 

1929年上台的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当年10月24日,一场经济危机风暴席卷美国。这次危机使生产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到1932年,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1/4的人口失业。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意在讽刺胡佛总统。除此之外,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新政”把美国拉回人间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罗斯福的“新政”处方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就职后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银行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13日至15日,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在政府监督下,分批陆续恢复营业。罗斯福对惊魂不定的美国人民说:“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6月16日,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银行信用很快恢复,银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 

在整顿农业方面,从1933年5月开始,新设立的农业调整管理局着手开展了一场雷厉风行的行动,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物缺则贵的无情法则发生了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严重旱灾,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从1932年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了50%,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几乎翻了一番。保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罗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顿工业的《全国产业复兴法》,其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罗斯福称之为“向工业界提出的艰巨任务”。7月又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如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200万雇主接受了“一揽子规约”,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服从规约的标志。 

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罗斯福上任后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扩大政府开支来弥补私人投资下降而出现的空白,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正式宣布工赈计划,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新政”功过众说纷纭 

“新政”刚一推出,就引起美国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不同政治集团对其给予了不同的评价。罗斯福的坚决反对者、报业大王赫斯特说“新政”就是苛政(RawDeal);不是榨取富人(Soakthe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theSuccessful)。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他所听到的关于“新政”的最好定义,是说“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另外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美国经济学家对“新政”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新政”在鼓舞私人企业的信心方面没有成功,资本主义秩序成功的基本条件是鼓舞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而诱发这种精神就需要刺激和补偿,“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这种精神的。另一派是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或半追随者,他们认为,只有真正执行大胆的增大开支的赤字政策,才能使国民经济走上复兴的轨道,而罗斯福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度过了1929—1933年的一场空前大灾难。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缓过气来了。这就使得“新政”能够在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获得一席之地

5. 简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过程及特点。美国是如何应对危机的?

特点是三个:
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大;涉及范围广.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罗斯福的“新政”处方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就职后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银行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13日至15日,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在政府监督下,分批陆续恢复营业。罗斯福对惊魂不定的美国人民说:“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6月16日,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银行信用很快恢复,银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

    在整顿农业方面,从1933年5月开始,新设立的农业调整管理局着手开展了一场雷厉风行的行动,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物缺则贵的无情法则发生了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严重旱灾,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从1932年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了50%,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几乎翻了一番。保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罗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顿工业的《全国产业复兴法》,其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罗斯福称之为“向工业界提出的艰巨任务”。7月又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如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200万雇主接受了“一揽子规约”,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服从规约的标志。

    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罗斯福上任后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扩大政府开支来弥补私人投资下降而出现的空白,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正式宣布工赈计划,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简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过程及特点。美国是如何应对危机的?

6. 什么是1929年大崩盘?

由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撰著,是本简明扼要但又富有见地的历史著作,初版以来一直在重印。该书部分章节中,还生动地描述了大萧条前的繁荣景象。本书内容雍容而机智,并且幽默地鞭挞了美国某些金融领域的智者和政策所犯的错误。由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撰著。自其1954年初版以来,在1955、1961、1972、1979、1988、1997年不断再版,是学术界和证券投资界经常大量引用的典范性著作。《大西洋月刊评论》认为:“经济文学很少以其娱乐价值而著称,但这本书却做到了。加尔布雷思的文章雍容而机智,并且幽默地鞭挞了这个国家某些金融领域的智者和政策所犯的错误。”

7. 1929年纽约大崩盘的原因是什么

1929年纽约大崩盘,主要原因是投机导致股市泡沫严重。由于经济向好股市不断走高,爆发了全民炒股的狂潮,而大多数股民都是炒短线,并非为了长期投资。在疯狂的投机热潮刺激下,纽约股市一涨再涨。所有投身其中的人们都未曾想到,泡沫终究有破灭的一天。当时股市的行情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很多炒股者都是以股票作为抵押,进行信用交易,一旦投机人信心下降,就必然要增加更多的保证金,而缺乏资金的投机者就只能抛售更多的股票来弥补,其结果就是股价进一步下跌。 1929年9、10月间,投机者的信心开始下降,股市崩盘开始于10月24日星期四的抛售狂潮,到10月29日,股市彻底崩溃。

1929年纽约大崩盘的原因是什么

8. 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原因

泡沫破了。

那时候美国全民炒股。人人都看好经济发展,房子全部抵押。最后资金枯竭。
据说那个时候银行最头痛的事情就是搞钱。想借钱炒股的人排队,银行里都空了。
然后银行就不借了钱了,然后就没人再买股票。股票卖不掉就开始暴跌了。

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也进行宏观调控。再出现这种事情的概率不大。
以前纯市场经济会出现这种问题。

波浪理论中说,第5波的时候,人们已经习惯于因为股票会上涨所以买,
而并不是因为企业价值会上升。价格已经泡沫,所以资金链一断裂,股价就飞流直下。

就像中国房地产,大家都因为房子以后会涨所以买房,甚至还去贷款,
欠一辈子都换不完的债。这就是明显泡沫了。
买了房子情愿空着等他增值,而没房子的人没房子。想想也奇怪。

一遇到什么事情,这个逻辑破碎,接着就是暴跌。 

有价无市就是暴跌的开始,也就是说,价格抬得很高,但成交量稀少。没人要。
中国房价今后怎么走,很想看看。这两年刚贷款买房的人,没准要哭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