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为什么被称为“疯子”?

2024-05-18 08:10

1. 雪莱为什么被称为“疯子”?

雪莱在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读书时,就已经被同学称为“疯子雪莱”了。这是因为他强烈地反对当时流行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即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指使低年级学生为他们做任何事。

雪莱为什么被称为“疯子”?

2. 艺术家梵高得弟弟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会疯掉。这是真疯啦吗?

网上找的!不知道对不对! 梵高的弟弟提奥是个 画商  ◎梵高弟媳  玛丽·雪莱死后两年,一位大画家生于荷兰。他和玛丽的丈夫有不少地方相似。雪莱出生于贵族世家,终生依靠祖父的遗产,未曾自食其力;他出生于画商世家,本来可以在画店工作,却因为要画另一种画,不得不靠做画商的弟弟按月接济。雪莱特立独行,从中学起就不合于世俗,有“疯雪莱”之称;他也狂狷自放,不容于社会,群童呼为“红头疯子”,更因宿疾加上劳累,后来真的发了癫痫。雪莱生前读者寥寥,论者藐藐;他的画只卖掉一幅,也只赢得一篇好评。雪莱体弱多病,神经紧张,有自杀倾向,据说在暴风雨中,是雪莱自己力阻同舟的威廉姆斯落帆救船;他从小体格健壮,但因画途不顺,生活困苦,心情压抑,曾经割耳自残,终于自杀。所以两人都是早夭:雪莱未满三十,他也只有三十七岁,两人都死于七月。  他,便是梵高。家喻户晓,盛名更胜雪莱。  两人的命运当然也有不同。雪莱不善理财,但毕竟有丰厚的家产,不虞饥寒。梵高既握画笔,便不得不靠弟弟提奥每月一百五十法郎的津贴,往往喂饱了调色盘就喂不饱空肚。另外一大差别,是雪莱追求理想的爱情虽然无法满足,毕竟有过两个妻子,还有情人,而前妻甚至被他遗弃。梵高虽然与妓女同居过,但一生几无爱情可言,更难奢望娶妻。  相较之下,梵高是寂寞多了。雪莱死后,哀怨的玛丽对不够专情的亡夫仍以爱相报,余生的心力有一半用在编校雪莱的著作(份量五倍于徐志摩),连写给其他女子的情诗也不删除。梵高却无妻可靠。  幸而天不绝人,即连苦命的梵高。生前,他有弟弟可靠,死后,他绝对没有料到,弟弟的遗爱竟由弟媳妇一肩担当,一手完成。  梵高死后,提奥不胜哀伤,加上久病,竟也精神失常,间或昏迷,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留下二十九岁的妻子约翰娜·邦格,带着未满周岁的男孩小文生,对着满房子零乱的存画和旧信,一时不知所措。她嫁给提奥不过一年半,与梵高相处只有五天。她深爱丈夫,兼及这位苦命而陌生的哥哥。另一方面,家中挂满、堆满哥哥的画,哥哥一生的遭遇,从弟弟口中也听到耳熟,所以她对梵高并不陌生。为了排遣对丈夫的思念,约翰娜逐一念起哥哥历年写给弟弟的五百多封信来。夜复一夜,她咀嚼着至死不渝的手足之情,深受感动,因而得知梵高是怎样的艺术家,怎样的人。于是她决心要实现提奥未遂的心愿:让全世界看到梵高的画。  像雪莱夫人一样,这位遗孀,也不是普通的女子。约翰娜也是荷兰人,但是在班上是英文的高材生,后来还去伦敦,在大英博物馆工作,又在乌特勒支的中学教过英文。更巧的是,她的学位论文写的正是雪莱。于是她一面设法安排梵高的画展,一面开始把那五百多封信译成英文,只等画展成功,配合刊出。但是要昭告世人有这么一位天才久被冷落,并非易事。开头的十年有六次画展,观众淡漠。第七次展出在巴黎,却引来马蒂斯等野兽派的新秀。从此西欧重要的美术馆大门,逐一为梵高而开。同时,约翰娜伺机将梵高的画零星出售,既可补贴家用,又可推广画家的名声。  梵高生前无名,除了少数画作送给朋友之外,其他全都寄给弟弟去推销,所以提奥死后,那五百五十幅油画外加数以百计的素描,全由约翰娜一人掌握,姑不论艺术的价值,仅计市场的估价已富可敌国。弟媳妇护画并推广之功,也对得起两兄弟了。约翰娜自己的哥哥安德烈不喜欢那些油画,曾劝妹妹一起丢掉,幸亏约翰娜不听他的,否则世上将不知梵高是谁。  梵高逝后三十五年,约翰娜亦逝于六十三岁,那几百幅宏美的作品由她的独子小文生(Vincent Willem van Gogh)继承。小文生像雪莱之子伯熙,并没有遗传先人的天才,只是一位平凡的工程师。他坐拥现代画灿烂炫眼的宝库,一幅画也不肯出售,因此他伯父的作品大半得以留在国内,不像其他名画家的那样散落在世界各国。最后荷兰政府出面,以六百万美金的超低价格向小文生整批买下这些油画与素描,条件是成立“梵高基金会”,由梵高家人主控,同时要在阿姆斯特丹盖一座“国立梵高美术馆”,以资保管、展出。  梵高生前,世界待他太薄,梵高死后,世界待他像宠爱。历史的补偿梵高不会知道,也不会知道他欠弟媳妇多深,只知道他欠弟弟太多,无以回报。可是他们因他的光轮而不朽,他们的辛苦因他对全人类的贡献而没有白费,他们留下的独子因贫穷的伯父而成荷兰的首富。  啊不,梵高已经充分报答了家人。唯一的遗憾是:他留下的那许多人像的杰作,农夫艾思卡烈、邮差鲁兰、诗人巴熙、中尉米烈、医生嘉舍,但是碌碌一生,竟未能为这一对至爱的家人、恩人留下画像

求采纳

3. 诗人雪莱简介

 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以下是我整理的诗人雪莱简介,欢迎参考阅读!
    短暂一生 
   一个出身贵族、家境富裕的少年,又天资聪颖、俊美异常,他的一生该是怎样一个华美而圆满的故事?[2]
   在伊顿公学(黛安娜王妃的儿子威廉王子和哈利王子就是在这里上中学)读书的时候,因为他的美和聪慧,对学校学仆传统的不肯妥协,激起了同学疯狂的嫉妒,他们甚至成立了一个"恼雪团"来专门欺负他。他们把他逼到墙角,撕掉他的书,踢他,掐他,往他身上吐口水。然而他们发现雪莱的眼中冒着一种让人害怕的光芒,于是一哄而散,而他,只是拾起他喜爱的书,默默地走到如茵的草地上。
   他一生的基调都在伊顿中学奠定好了。
   他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长子,她理想中的男子该是魁梧而剽悍的,而他那么秀美,那么爱冥想,那么爱拿着一本诗集走到丛林里去读,那么狂热地宣扬无神论。
   
   18岁他考进牛津大学,却因为他在学校里散发了一本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又拒不妥协而被校方开除。
   他的父亲是一个保守的辉格党成员,一怒之下,断绝了他的经济资助。雪莱,一个庞大家产的继承者,因为坚持自己的叛逆思想而陷入身无分文的困境。
   不得已,他只好靠妹妹海伦的零花钱来救济一下。海伦此时正在伦敦一个私立女子学校读书。为此,雪莱常到学校去找妹妹。学校里的女学生也因此有机会结识海伦的这位小有名气的哥哥。雪莱俊美的仪表、潇洒的风度和广博的学识,立即赢得了一群女生的崇拜。其中海伦的好友哈丽特更是对雪莱一见倾心。
   哈丽特的父亲曾经是一个酒馆的老板,其他的同学都因此看不起她,说她是"堕落的贱妇"。她给雪莱写了一封信,说父亲逼她回去上学,而她宁愿自杀也不想回学校了。雪莱毅然决定和她私奔。
   就这样,一个19岁的少年带着一个16岁的少女上路了,他们怀着幼稚而真诚的拯救对方的决心上路了,他们在苏格兰举行了婚礼。
   目睹了苏格兰和爱尔兰人民的处境后,他写了《告爱尔兰人民书》,号召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大学他就读过激进的政治家葛德温的《政治正义论》,而且把葛德温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信向这位导师倾诉自己的看法。终于有一天,葛德温请他和夫人去府上做客。
   在那里,他遇到了葛德温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都不是他亲生的,范妮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带过来的,珍妮是他的第二任夫人与前夫所生。他的亲生女儿,他的掌上明珠,他最心爱的宝贝儿玛丽这个时候正在苏格兰度假。
   珀西·比希·雪莱
   他的原配夫人是英国卓越的进步思想家和作家玛丽·沃斯托尼克拉夫特(1759~1797),曾写过《人权的辩护》和《女权的辩护》两篇文章。她在生下玛丽之后不幸死于难产。
   玛丽当时15岁,是智力卓越的父母亲的结晶,又兼有母亲的美貌。做父亲的很遗憾雪莱没有见到自己最珍爱的女儿,但他还是带诗人去看了原配夫人的一张画像。
   范妮和珍妮都爱上了雪莱,她们每天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诗人来做客,听他讲话,听他朗诵自己的诗作,她们深深地迷上了他!她们写给妹妹玛丽的每一封信里谈论的都是他!
   玛丽终于回来了。
   他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女神。她就像他钟爱的古希腊史诗一样让他欣喜若狂。而她,从看到他的一刹那就知道他们的一生再也分不开了。
   可是他已经有妻室,虽然哈丽特到底只是一个肤浅而爱慕虚荣的女子,可当初是他把她带出来的,并允诺给她一生的幸福,更何况她已经生下了他的孩子,怎么能离弃她?
   恨不相逢未娶时。
   他只能把一颗滚烫的心埋进墓地里。让它冰冷,让它加盖,覆上泥土,让它永远不再发芽。希望是可怕的,希望有时候更像绝望。
   可是最怕的就是连墓地都开出了花,连死和冷,连埋葬都阻止不了爱的生长。
   他们的爱情被葛德温发现了。这个一向抨击英国虚伪的婚姻制度,维护世间真爱的斗士,却不能容忍自己的女儿爱上一个已婚的男人,哪怕这种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哪怕他们的缘分是天注定,他也要拆散他们。他威胁诗人不准再进他的家门,要他永远死了这条心。
   1814年7月28日,雪莱与玛丽约定好清晨四时出走,雇好了马车。雪莱守护在葛德温家对面的房子里。当星月渐渐隐去,灯烛熄灭时,玛丽轻轻推开房门,向黑暗中的雪莱奔去。
   这一去就是一生一世,这一去就是颠沛流离,而她从未后悔。17岁的她,做了人生最大的冒险,用一生做赌注来赢得一段爱情。珍妮在几分钟前才下了决心同妹妹一道出逃。因为她心中也怀着对雪莱真诚的爱慕。
   他们三人租了一条小船,渡海去了瑞士,又徒步走到巴黎,后来穷困潦倒又回到了伦敦。他们相守的8年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停地流浪,搬家,躲避,经受贫穷、恶语中伤、误解、整个正统社会的攻击。所谓的美好爱情,首先需要的就是一颗强大的心,足以对抗绝大部分人的污蔑。天才都是不见容于当时的,在所有的人都说他是疯子的情况下,你如何相信他是天使?
   不知道一个17岁的少女是如何做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用血和泪来浇灌它。
   阴冷的伦敦,阴冷的日子大大地摧残了他的健康,他们不得不出国。他们在日内瓦湖畔遇到了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那是两位诗人幸福的时光,白天一起泛舟湖上,晚上在火炉边谈论诗歌,谈论哲学,谈论政局。好不快意!
   6月连续下了十多天的阴雨,闷在房子里,大家只好讲鬼怪故事来打发无聊的日子。拜伦提议每个人把自己的鬼怪故事写成一个小说,结集出版。
   拜伦和雪莱都没写成,对于诗人来说,这些怪力乱神的故事毕竟是旁门左道,大丈夫不屑为之。只有玛丽认真了,她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写成了一本后世给予很高评价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又翻译为《人造人的故事》),被认为是科学幻想小说的开山之作。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名叫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把死人的尸体缝接在一起,用电击的方法使他复活,而他却被自己创造的身高2米5的丑陋不堪的巨人吓跑了。这个人造人心地善良,可是因为长相丑陋遭到人类的唾弃,非常孤独。他央求弗兰肯斯坦给他造一个女友,然后他们永远离开人类到北极去生活。弗兰肯斯坦答应了,可是在快成功的一刹那,他担心一旦这女人造人也复活的`话,他们的后代会不会战胜并摧毁人类的世界?于是他毁掉了这个女人造人。这一切被窗外的人造人看在眼里,他发誓报复弗兰肯斯坦,杀死了他的新婚妻子、幼弟和好友,然后他们走上了相互追杀的不归路。
   写这部小说时,玛丽才19岁。
   那个丑陋的怪物其实就是她的化身,被整个正统社会唾弃的孤独感,无法取得身份认同的焦虑都在这个怪物的身上体现出来了。玛丽幼年丧母,被后母欺凌,后母一心只想赶她出家门,她选择了没有人祝福的爱情,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但是遭众人责骂。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写怪物躲在山里一户人家的墙壁后面,偷偷地学人类说话。虽然聪颖,她毕竟是一个女子,只能在父亲的书房里自学;拜伦和雪莱高谈阔论的时候,想必她的心里很酸涩。她就像那个怪物一样只能躲在墙壁后面,偷偷地学习以男性为主宰的话语。她和伍尔芙一样,终身以自己是女子进不了牛津和剑桥为憾。
   一个女子选择了一个天才,她的一生似乎就是牺牲自我来成全一位天才的成长,若能做到这样,世人已经足矣。可是玛丽让人动容的是,用一只手撑在雪莱的背后,帮他挡住这个世界的一切伤害和误解,另一只手还要腾出来匆匆地记下自我,刻下一个自己的雕像。而这一切,竟是一个19岁女子所做的。
   哈丽特死了,投水自杀。那些反对雪莱的人抓住了这个把柄作为永久攻击他的匕首,对他的人格大肆地泼污水,而且动用一切法律剥夺了他对一子一女的监护权。他们想让他一无所有。
   他突然之间变老了。
   他只是一颗赤子之心,把这个世界想得过于美好。他怀有的憎恨也是爱,他笔下的西风在摧残旧的隆冬的时候,也呼唤新的春天的到来。
   可是这个世界却只顾着对他一味地摧残。
   婚姻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能做到相看两不厌已经足够了,再好一点是相濡以沫,在患难之中结出一点超乎情欲之上的友爱,更好一点是两情相悦,互相有点喜欢。可是爱,对于两个人来说,太沉重、太艰难了。那不仅仅是一个两情相悦、花好月圆,而且是人生最大的考验,这样的一分真爱最难的就在于,如何在万难的境遇下,使它变成可能,并且去维持它?
   一个女子以羸弱之躯,承受住生命中几乎所有的钝痛。出生10天之后,母亲死于产后并发症;儿子和女儿夭亡,丈夫早逝。在25岁之前,她经受了我们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接受的苦难和打击。
   雪莱死后,她和儿子回到了雪莱的家乡,她的儿子成了庞大家产的唯一继承人,再也不用像他的父亲那样一生为金钱所苦所累。更幸运的是,她的儿子完全不喜欢文学,他不喜欢写诗,他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
   雪莱生前的一个朋友向她求婚,她说:”我喜欢我现在的名字。“
   她的晚年很幸福,儿子孝顺,出息,儿媳妇也很贤淑。但她后来的小说再也没有《弗兰肯斯坦》那样震撼人心了。一个女人离开了她传奇的经历,不绝如缕的故事也就该结束了。
   爱是一场筵席,有的人拼却一醉,有的人举箸伤悲,有的人饮鸩止渴,有的人誓死不悔。
    雪莱之死 
   1822年7月8日,雪莱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驾船去接人,船沉人亡。10天以后,人们才在海边找到他的尸体,他的脸和手,以及露在衣服外面的部位都被鱼吃掉了,只能从他高挑的身材和口袋里的济慈诗集判断他就是雪莱。
   死时,他30岁不到。而玛丽·雪莱才25岁。
   一个天才就这样陨落了。人们把他的骨灰葬在罗马的新教徒公墓里,那里还躺着他夭亡的儿子威廉和同样早逝的好友济慈。
   拜伦等好友为他举行了一个希腊式的葬礼,在海边用木柴烧掉他的尸体。火葬的场面极其悲壮,海岸上站满了围观的意大利人。就像古希腊史诗描写的赫克托尔的火葬一样,拜伦以及其他好友向火中投入香料、油和盐,还倒入了大量的酒。
   据说,雪莱的心脏特别大,烧了三个小时没烧化,他的好友从火中抢出了心脏,用一个匣子盛起来,交给了玛丽·雪莱。
   雪莱死后,玛丽·雪莱携着唯一存活的幼子回到了雪莱的家乡,由她的儿子继承了庞大的家产。而她,终身再也未嫁。

诗人雪莱简介

4. 为什么说雪莱是“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歌唱自然、歌唱人生、歌唱理想、歌唱爱情的诗歌。这些作品大都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一种浓郁的氛围中表现出对光明、自由、幸福和美的热烈追求。其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被缚的普鲁米修斯和天神朱比特之间的斗争,预示了革命一定会到来,也一定会取得胜利。雪莱因此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5.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谁的作品?

希望对你有帮助:雪莱的《西风颂》 全名: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生卒: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珀西·比希·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92年生于苏萨科斯郡一个贵族家庭,12岁被送进伊顿贵族学校受教育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第二年因发表《无神论的必然性》小册子被牛津大学开除,不久到都柏林参加爱尔兰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1813年发表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抨击封建制度的专横无道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引起了英国资本主义阶级的仇视,1818年被迫侨居意大利。1818年发表长诗《伊斯兰的起义》,借用东方的故事歌颂资产阶级革命,抨击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1819年完成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诗剧采用古代神话题材,表达了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获胜的信念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同年完成的诗体悲剧《钦契一家》取材于意大利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反抗暴君的思想,是雪莱最具创造性的作品之一。雪莱还创作了《致英国人民》、《1819年的英国》、《暴政的假面游行》等政治抒情诗,强烈谴责封建统治集团的罪行,号召人民为自由而斗争。雪莱在《云》、《致云雀》、《西风颂》等抒情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品想象丰富,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在英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雪莱在1822年7月驾小艇旅行途中,偶遇风暴,溺水于斯佩齐亚海湾,时年30岁。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谁的作品?

6. 尼采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家,为何被大家称为疯子呢?

真正能够理解孤独的意义的人是大彻大悟,大智慧,大无畏之天才。天才与疯子的差别就在这里:天才理解孤独。疯子厌憎孤独,渴望合群。所有的疯子都是歪曲了孤独含义的天才,所有的天才都该送到火星上,让他们彻底孤独!孤独的疯子想摆脱孤独却依然孤独,而健全的凡夫俗子却连提起孤独都恐惧,他们只有群居在一起才有安全感,才觉得不空虚。天才即使身处闹市也感到孤独,与时代的喧哗格格不入。天才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错误,在世人眼里,天才往往与疯子没有什么区别。


尼采、梵高、卡夫卡、海子,他们都是人群中的的弱者,生活的低能儿。他们拥有的,是彻底的孤独。就象一个独立运转的小宇宙,宇宙够空了吧?可是有无数的星球;星球够多了吧?可是却渺小如恒河沙粒;存在的毕竟存在,虚无的总是虚无。孤独,就如同佛家所谓的“空”,什么是空?什么都是空,什么都不是空。请君仰头看吧,天,为什么叫天空?其为空,广阔无垠,神秘莫测,超越了你我之理解。因广大而能涵万物,因超越而能孕万物。

孤独是人类自省的需要,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迷惘,是对身外人事的摈弃和心中美好的静守,又是对与他人相处而生的怀疑和绝望。人在其基本生存条件得以解决后,便自然转向对心灵的关注。文明进程愈发达,人们对自身反观的力度和深度就愈加达到一个新高度,人类的普遍孤独就会愈演愈烈。物质的丰富、观念的突进、玩命的工作都难以掩饰现代人内心孤独的本质。人注定是孤独的。人越认识自身的人性,就越发现它难以辨认,每个人所生活的文化境遇都是一个巨大的茧,自我囚禁在里面。


这个茧使人不但不能顺畅地与他人交流,甚至与自我的交流都渐渐疏离,每个人的我都成了孤独的我。再从人际关系来看,没有任何两个生命的体验完全相同,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于是注定我们摆脱不了孤独。一般人的孤独恰如阴晴圆缺,谈不上深刻,写不进历史。尼采就断然斥责照料他的妹妹:“孤独?你也配?只有天才和疯子才能享有孤独,你充其量有点寂寞罢了。”可见,孤独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往身上扛的。

7. 一条苦难而顽强的生命——读《拜伦》

藏荷空灵 2011-06-14 17:45
  
  
 乔治·戈登·拜伦(1788.1.22.——1824.4.19),一个短暂而悠久的生命,一颗虽有瑕疵但不失为纯真的灵魂,拥有着一种残损的却仍然高贵的人格精神的巨人。我很想为这位“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的拜伦,为这位在波澜诡谲的浪漫主义文苑诗坛上手握如椽之笔、流金溢彩、独步古今的天才诗人,为这位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政治舞台上身着戎装、叱咤风云、为民主和自由而战的坚强斗士,高歌一曲。可是,任何语言对他来说都显得如此苍白。
  
        拜伦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古老而又败落的贵族家庭里,他是伴着窘迫、寂寞、潦倒和贫困来到这是世界上的。父亲性情暴烈,行为粗野,又喜欢豪饮滥赌,欠下巨额债务,被人称为“疯子杰克”,为了满足他花天酒地的生活,娶了一个相貌不佳却拥有着二万三千镑财产的苏格兰贵族少女凯瑟琳·戈登。婚后不久,疯子杰克的赌博、好酒和游荡生活很快就把戈登家的财产挥霍荡尽了。夫妻俩变卖了土地和家产,移居法国,生活一天天贫困起来。1787年夏,拜伦夫人因怀念自己的故乡,只身回到了伦敦,而她的丈夫为了躲债继续在法国流浪。在拜伦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在“没有衬衫、没有一文钱,唯一的一件衣服也早已百孔千疮”的潦倒境遇中死去,据说是自杀的。
  
        丈夫的死对妻子是个惨重的打击,加上生活的日益拮据和自己的不幸遭遇,使拜伦的母亲的性格变得十分暴躁乖戾,喜怒无常。美少年拜伦是跛脚的,造成这个残疾的原因,有说是天生的,有说是被他的母亲打的。跛脚让拜伦自卑而又痛苦,为此,他也吃尽了嘲笑和欺凌。这样,他的性格渐渐变得敏感、忧郁而伤感,他学会了默默地忍耐,又默默地发怒,而这一切,最终形成了他日后孤独、倔强、抑郁、冷漠和敢于抗争的性格。也可以这样说,拜伦在他日后所塑造的诗歌主人公们的那种高傲孤独的形象风貌和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跟他童年时代的家庭生活无不有着内在的联系。
  
  
        聪颖的拜伦酷爱读书。除了在学校读书,母亲还为他请了家庭教师。他喜欢读各种书籍,尤其是历史书籍,他常常恳求母亲把关于罗马、希腊、土耳其的历史故事书从公共图书馆借回家。古人在军事上的辉煌战绩曾多次激起拜伦内心的英雄梦想,他有一次对小伙伴说:“我总有一天会召集一支部队,士兵们身穿黑衣,骑着红马,他们将被称为拜伦的黑骑兵。你们一定会听到我们了不起的奇迹的。”当时的拜伦怎么也不会想到,三十年后,这一奇迹真的出现了,他果然成为一支希腊联军的总司令。钢盔、宝剑和黑色的斗篷陪伴着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1803年暑假,15岁的拜伦恋爱了,他喜欢上了他的邻居,一个美丽清纯的玛丽·安·查沃思小姐,一句“你以为我会喜欢那个跛子吗?”像晴空的一声炸雷吧拜伦的心震碎了,悲哀、愤怒、失望向暴风雨一样冲打着拜伦的内心。初恋的创伤造成了他后来始终对女性没有好感和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开始嘲弄一切爱情。
  
        在英国哈罗公学校,拜伦是个公认的聪明学生,也是个公认的懒惰学生。他喜欢写诗,喜欢演讲。
  
        拜伦的一生都在胡乱地挥霍,但也慷慨地施舍。1808.7.4.拜伦从剑桥大学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第二年,成年的拜伦获得了贵族上议院世袭议员的职位。
  
        1812年,拜伦作了两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一是发表了震动当时英国文坛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另一件是他在英国国会上作了两次著名的国会演说和政治讽刺诗《“镇压破坏机器法案”制定者颂》,轰动了英国的政坛。也从而招来了伦敦上流社会对他的恶毒攻击。
  
        拜伦终生都是伟大的反叛者,悲壮的反叛者!
  
        1813——1816年,拜伦陆续发表了被称为“东方叙事诗”的一系列长诗。如《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可林斯的围攻》以及《巴里雪那》等在这些充满异域情调和梦幻色彩的浪漫主义长诗里,拜伦塑造了著称与文学史的一系列“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都是高傲、孤独、桀骜不驯的现存制度的叛逆者形象。
  
        为此,拜伦招来了一些卑劣的恶骂,这反而使他的名声沸腾。在忧郁的处所,拜伦想到了结婚,选择的对象是贵族墨尔本夫人的侄女——安娜贝拉,一个爱好数学,有着理性分析能力和判断别人行为习惯的女性。这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在他们的女儿奥古斯塔·艾达·拜伦出生后不久,在他们结婚仅仅一年零三个月的时候,他们分居离婚了。
  
        离婚后的拜伦更加孤清寂寞。离婚,成了由贵族、资产阶级所代表的上流社会又一次对拜伦发动攻击的借口。拜伦深陷难言的愤懑和痛苦之中。他的财产被查封,他的房屋被霸占,他们的声名被诋毁。种种的迫害,使拜伦不得不离开英国。
  
       1816.4.拜伦首先到达瑞士的日内瓦,在那里,拜伦遇到了同样遭受流放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很快就让他们难舍难分。      
  
       1817年,拜伦迁居意大利,先后在威尼斯、拉文纳、比萨、热那亚等地居住了6年。 一到意大利,拜伦就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接近甚至参与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
  
       1819年9月,拜伦开始构思写作长诗《唐·璜》,至1820年一月,已完成了第一二章,这是一部不朽的著作,达到了拜伦创作的最高水平。就在这时,拜伦又一次开始了他的爱情生活,这是一个带有政治倾向和革命色彩的爱情生活。
  
        意大利的烧炭党人的革命运动失败了,革命的烽火又蔓延到了整个希腊半岛。从此,拜伦又以实际行动真正投身到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为了支持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拜伦变卖了他的庄园,并拿出了他积蓄的所有稿费。
  
        拜伦作战英勇,身为希腊独立军的总司令,经常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他  身先士卒,深受希腊战士的爱戴。在此期间,拜伦曾因操劳过度而患病。1824.4.9.拜伦病愈不久,又在暴风雨总骑马出巡,结果因受风寒而染上了沼泽地的寒热症。
  
        延至4.18.拜伦自知不起,留下了临终之言:“不幸的人们!我的财产,我的健康;现在,又加上我的生命!希腊,希腊,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1824年4月19日晚,一代诗人拜伦在“前进——要勇敢!”的昏迷呓语中溘然长逝,时年36岁

一条苦难而顽强的生命——读《拜伦》

8. 雪莱为什么被牛津大学开除?

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在英格兰一个乡村贵族的家庭,从小受到严格教育,1804年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就读,第二年因发表《无神论的必要性》被开除。此后参加了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等, 1822年不幸因海难去世。
雪莱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