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盘鼓有哪几种表演方式?

2024-05-19 06:11

1. 河南开封盘鼓有哪几种表演方式?

开封盘鼓有“原地演奏”与“行进演奏”两种表演方式。
原地演奏时,鼓队常围成一个圆圈,“令旗”位于圆心,鼓手们面向“令旗”而背对观众。当鼓队为民间舞蹈伴奏时,鼓队位于表演场地的一侧,面向表演场地。“令旗”位于鼓队与舞蹈演员之间。
行进演奏时,小的鼓队常走成四横排,第一四排是镲,中间两排是鼓,“令旗”位于一二排之间。为了能看到令旗,第一排镲手常面向令旗,退着步子行进。较大的鼓队常排成四路纵队,中间是鼓,两边是镲,令旗在最前面,面向鼓队,退步行进。

河南开封盘鼓有哪几种表演方式?

2. 河南开封盘鼓有怎样的表演节奏?

由于开封盘鼓的节奏并不是规整的进行曲“双拍子”节奏,鼓手们无法用“齐步走”的统一步法前进。因此,在鼓队长距离的行进演奏中,只要求鼓点整齐,不要求步法一致。
当鼓队行进至观众较多的地方或接近预定的表演场地时,鼓队会按照令旗的提示,进入“表演性”的演奏状态。这时,全体鼓手的步法按鼓点的节奏统一起来,该迈步时同时迈步,该停步时同时停步。
鼓队行进的速度明显放慢,而击鼓的动作幅度加大,整个鼓队时走时停,时起时伏,动作整齐、豪放,极富舞蹈性。全体鼓手既是乐器的演奏者,又是挎着鼓的舞蹈表演者。
这种舞蹈性的器乐演奏,具有十分热烈的气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常能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3. 河南开封盘鼓是怎样的?

开封盘鼓,又名开封大鼓,是河南开封特有的一种民间鼓乐表演艺术。由众多人组成规模大小不一的鼓队,鼓队成员有的击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击大镲、马锣等铜器,在“令旗”的指挥下,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一边列队行进在节日的街头、广场。
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论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
开封盘鼓是一种纯鼓乐形式,鼓队由十几人至几十人组成,所用乐器只有大镲、人鼓、马锣三种打击乐器。这种形式的乐队,起源于古代军队中流行的一种鼓乐:讶鼓,也称“迓鼓”。

河南开封盘鼓是怎样的?

4. 开封盘鼓的介绍

开封盘鼓又称大鼓,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汉族鼓乐表演艺术。由众多人组成规模大小不一的鼓队,鼓队成员有的击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击大镲、马锣等铜器,在“令旗”的指挥下,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一边列队行进在节日的街头、广场。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5. 开封盘鼓的演奏特点

与其他民间锣鼓乐相比较,开封盘鼓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开封盘鼓是一种齐奏形式,因此,开封盘鼓无论在鼓队中使用多少面鼓,鼓的形制是完全相同的,不需要专人演奏“领鼓”(即起指挥作用的独奏鼓)。另外,尽管鼓谱的节奏变化丰富,却没有“散板”、“延长音”、“临时休止”等节拍形式,所有的鼓点都是按一种习惯的速度、固定的顺序连续演奏的。就连强弱力度变化,也是由鼓谱所规定的。因此,鼓队没有指挥完全可以正常演奏。之所以必须要有“令旗”则是为了时刻提示鼓点的节奏特征,防止个别鼓手记错鼓点或速度不一致而造成演奏中的混乱。

开封盘鼓的演奏特点

6. 开封盘鼓的基本简介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

7. 盘鼓的开封盘鼓

 开封盘鼓直径约42厘米,鼓框腹径55厘米,高度30厘米,重量15公斤,粗大的柳木鼓锤长50厘米,直径3厘米。在全国的盘鼓中,开封盘鼓截至目前仍保留着个人单挎并进行舞蹈的最高鼓的纪录。开封盘鼓节奏性强,套路多变,气势宏大。每逢元旦、春节、国庆和文化节、菊花花会、庙会等重要活动,都要举行盘鼓表演和比赛。另外开封盘鼓经常被邀参加重要活动和庆典,足迹遍布国内外诸多城市和地区。开封市与1991年成立了开封盘鼓协会,目前仅会员队就有119个、会员达万人之多,开封盘鼓艺术的地位和影响可见一斑。 开封盘鼓历史悠久,但开封盘鼓的崛起和壮大,要追塑至在北京龙潭庙会上举行的全国第五届民间花会大赛的一举夺冠。同年9月,参加在太原举行的中国国际锣鼓节,在参赛的9个国家和9个省、市的代表队中,开封盘鼓一举荣获最高奖金奖,同时在沈阳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上,6项奖项的冠军悉数收入囊中。之后,开封盘鼓在全国民间花会大赛中连续参赛九届获9个金奖,在国际秧歌节上连续4届获4个金奖,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和全国鼓舞大赛中均获金奖。1994年,开封盘鼓打出国门,到日本三重县世博会上表演,当地人民被开封盘鼓的魅力所征服,他们惊呼开封盘鼓为“神鼓”。同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开封18名少年盘鼓手表演了《鼓钹争春》,将开封盘鼓技艺展示给全国人民。1998年,代表队赴美国迪斯尼乐园表演长达6个月,给美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97年,开封盘鼓参加香港回归祖国大型文艺晚会,进行了开场盘鼓舞表演。1999年,又夺得中华鼓王大赛金奖,并赴澳门参加回归祖国的庆典仪式。在建国50周年大庆活动中,开封盘鼓作为特邀代表,在中心会场——天安门前进行表演。由于这些战果,河南省文化厅将1991年称为“开封盘鼓年”。目前开封盘鼓已经敲成了一个响当当的知名品牌。

盘鼓的开封盘鼓

8. 开封盘鼓的相关新闻

联合国要搞民间文化的继承调查,馆里要派人去调查开封鼓谱,结果就派我去了。”刘震把自己与开封鼓谱的缘起称为“官派”,这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民间的开封盘鼓荒废多年,究竟还遗留下哪些鼓谱?刘震说,这要感谢河南大学的尹俊忠教授。“他是第一个把开封盘鼓鼓谱从口头形成文字的人,或者说第一个标定鼓谱的人。”刘震说,在这之前,盘鼓鼓谱都是“夸、夸、夸,吨、吨、吨、吨、吨”这种没有音符的口口流传,尹俊忠教授把搜集到的鼓谱标定成现代的乐谱,这样识别就容易多了。一千多年前,开封盘鼓响彻黄河两岸,成为那个时期中国大地上最为豪迈的音乐,而一千多年后,这种民间艺术散落在乡野,刘震开始走访民间,访查那些仍传承着开封盘鼓的人。1985年的一天,经人介绍,刘震拜访了尹俊忠的老师马召林。“当时马召林老师已经是双目失明、瘫痪在床,老人家年纪也大了,就那么仰躺在床上,听说我是来搜集鼓谱的,精神一下子就来了,他当时给我谈鼓谱,谈着谈着,嫌不过瘾,就拿着擀面杖给我演示。”刘震对这一段故事难以忘怀,仿佛回到了25年前的那一天,随手抓起桌上的筷子,开始表演起来。“马老师就这样拿着擀面杖,敲着鼓点,最后耍了一个翻花,就是敲最后个点后,把鼓槌往半空一甩,随手就接住了。要知道,马老师当时已经双目失明了啊,老人能有这样的动作,当时我的眼泪刷一下就下来了。”说到这里,刘震停留了片刻,没有吭声。这无疑是最为深情的感叹。老一辈人对开封盘鼓的追求,是如此的深厚。刘震从此无怨无悔地踏上了开封盘鼓的探寻之路,骑着一辆自行车,从市区到农村,寻访那些仍健在的老人,搜集那些还没有失落的鼓谱。一个会首和一支盘鼓队开封盘鼓和山西的威风锣鼓、陕西的安塞腰鼓、甘肃的太平鼓、安徽的凤阳花鼓并称“中华五鼓”,与安塞腰鼓等不同,开封盘鼓曾经历了一段低谷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敲盘鼓的人越来越少,很多鼓谱失传。为了重振开封盘鼓的雄风、把开封盘鼓的名声打出去,1991年,刘震琢磨着打造一支过得硬的盘鼓队伍。但要拉出一支盘鼓队,必须解决鼓的问题。“那时候的老鼓一个重40多斤,是用榆木打的,质量非常好,但价格也不菲。”刘震回忆说,当时一个老鼓的价格大约是65元,几乎是一个职工一个月的工资。解放前,要组织一支民间盘鼓队,最大的问题就是装备。因为鼓的价格不菲,当时民间盘鼓队基本上都是由乡绅出资组建,逢年过节为迎神、祈雨、祭祀等活动助威。而老百姓要组建一支盘鼓队,就得由“会首”出面。“会首”是什么人,按刘震的解释,一个“会首”必须具备两点,一是仗义,二是“打憨”。“‘打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必须具备雷锋精神。谁家走了人(死了人),能自发地帮前忙后;谁家急需钱,能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的钱。用开封话说,是个人物。”刘震说,这辈子他都忘不了他遇到的那个“会首”——他的老朋友、柳园口乡老君堂村的李继海。“他是个人物,听说我要搞盘鼓队,二话不说回家就把猪杀了,买来盘鼓,后来我们就组建了一个不到30人的盘鼓队。”刘震在回忆中,几次感慨这位“会首”当年的大力支持,反复强调没有老朋友当年的帮忙,也就没有今天。1991年,刘震带着队伍到北京参加北京龙潭庙会举行的全国第五届民间花会大赛。“早年的开封盘鼓队装备很简陋,也没什么服装,就是光着膀子,头上扎一条白毛巾。那个时候条件很苦,到北京表演我就给队伍当后勤,给那二十多个人做饭,但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啃方便面。”在这次比赛中,刘震带的盘鼓队获得了一等奖。从此,开封盘鼓开始名扬天下。“击之如雷,动之如涛,鼓中有舞,舞中有鼓”,极富感染力的开封盘鼓逐渐在全国擂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这种民间艺术,中原汉子那种独特的“雄壮美、严谨美、神圣美与野美、土美、醇美”在开封盘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在开封,已经有200多支盘鼓队,他们把盘鼓这种极具中原文化的汉族民间艺术传遍了国内,甚至海外。盘鼓声声,尽显中原豪放气概在大李庄村,刘震指导着几十个队员认真排练着,他身边一直站着另一位“会首”——他的老朋友王现合。老王是大李庄村人,也是这支盘鼓队的领队。“王现合也是一个‘会首’,不容易啊,1997年我们拉起这支队伍的时候,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排练场地,现合就把自己家的一块地腾出来,改成排练场,后来地方还是太窄,就掏了两千多块钱,把邻居家的地买过来,就是今天排练的这块地方。”刘震禁不住感叹。老开封人仗义、豪爽,“会首”多,为了自己喜欢的这种民间艺术,他们能够从并不丰满的口袋中毫不吝啬地掏出积蓄,他们不求什么回报,为的就是不让这种民间艺术在民间失传。开封大地上的200多支盘鼓队,每一支背后或许都有一个或几个“会首”存在,他们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他们的付出也并不被人知晓,但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开封盘鼓这个名字更加响亮。在他们之中,有一对父子俩,父亲叫程好亮,今 年38岁,儿子程盼阳18岁,都是鼓手。在采访中,程盼阳向记者炫耀起他的技术:“一个镲8斤重,一个鼓14.5斤重,做一个鼓手,不仅要有好的体力,而且非常注重技术。其实,开封盘鼓就是一种残缺美。”为什么是残缺美?程盼阳说起来头头是道:“因为鼓是斜挎的,所以左手左脚不好移动,打鼓不仅要把鼓敲得响,而且还要跟随着节奏跳跃,左腿很难摆动,所以这是一种残缺美。”高中毕业的程盼阳说出如此一番理论,让人实在无法小觑。王现合告诉记者,在开封这个地方,每个村几乎都有会敲开封盘鼓的人,专业演出的、业余助兴的,各种各种的民间盘鼓队数不胜数,甚至还有一些女子盘鼓队。乡里村里每逢婚丧嫁娶大小活动,都少不了盘鼓助兴。王现合20多岁的儿子小辉,别看年纪不大,也是敲盘鼓的一把好手,现已经是盘鼓师傅了,去 年在郑州培养了5支盘鼓队。“以往组建一支鼓队离不开‘会首’出面,现在掏几千块钱就能拉出一支盘鼓队,打鼓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刘震感慨。开封,七朝古都,文化历史的沉淀已经渗入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汉族民间艺术有着遗传性的偏爱。或许在城市的工地上,他们和其他民工没什么区别,但一旦挎上鼓,拿起镲,他们骨子里那种对传统文化的遗传因子就会放大出来,在黄河岸边奏响这如雷如涛的盘鼓之声。“去年一场冰雹,50多个队员没有一个家里不受灾的,但一说排练,没有一个请假不来的。”刘震说,这全凭着一股子劲。正是这股子劲,让这支队伍参加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及国庆五十周年等大型活动的演出,声名远播澳洲、日本。“我们大李庄盘鼓艺术团现在每年有四五百场的演出,一年能收入五六十万元。”王现合告诉记者,成功的背后,全是这些庄稼汉子十倍、百倍的付出。孔子说:“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石,而况人乎?”“我今年62岁了,世博会可能是我做的最后一件工作了。”临别之时,刘震感叹说。开封鼓楼上原有一块匾,上书“声震中天”四个字,用来形容开封盘鼓,是再合适不过了。黄河以她博大的胸怀孕育了黄河文化,而黄河沿岸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五光十色、辉煌灿烂的民间艺术,犹如一串夺目耀眼的明珠,开封盘鼓就是这一串明珠中最为耀眼的一颗。鼓、舞相生的开封盘鼓展示着力的神魂,也展示着人的气概。豪放、率性、磅礴的开封盘鼓,正是这一方水土的人民最为真挚的精神展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