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如何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

2024-05-16 14:57

1. 中国技术如何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

近几年,中国的杂交小麦、杂交水稻已经走出国门,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了推广。中国企业表示,他们下一步还将助力中国和沿线国家农业部门合作,推广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相比传统品种,中国现在大面积应用的二系杂交小麦,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耐寒耐旱等特点,而且适宜种植的区域也很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杂交小麦有了走出国门的资格。中化集团下属的中种杂交小麦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兆波称,他们已经在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杂交小麦的示范推广。“我们以巴基斯坦为重点,积极布局“一带一路”南亚、中亚等小麦主产国,先后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展合作,进行两系杂交小麦的试种和示范工作。经过前期的试种和示范,中国的两系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表现得非常突出,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高度认可,也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开发条件。”

小麦是巴基斯坦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巴基斯坦四成的土地都被用来种植小麦,但巴基斯坦的小麦单产水平较低,迫切需要引进国外先进小麦育种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政府表示希望在巴基斯坦推广应用中国的杂交小麦。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公司随后于2014年与巴基斯坦的佳德农业公司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商业合作协议,在巴基斯坦进行中国杂交小麦的市场开发。
中种杂交小麦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兆波说,这几年,他们派遣了近150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巴基斯坦,以“带着企业干、种给农民看”的方式推广中国的杂交小麦,这些技术人员的累计行程达到上万公里。中种杂交小麦种业有限公司科研部经理张胜全告诉记者,中国的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表现出了突出的增产效果,而且,他们还依据巴基斯坦的耕作制度、生产方式,围绕抗旱节水需求探索了适宜巴基斯坦应用的杂交小麦配套种植技术。“经过这些年的科技合作,巴基斯坦农业科技界对我们中国杂交小麦技术和产品高度认同,并将杂交小麦视为未来巴基斯坦小麦生产水平提升的重大战略选择。他们希望中国杂交小麦技术能够在巴基斯坦本土化,打造中国杂交小麦走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桥头堡。”
中国的杂交小麦到底好不好?巴基斯坦的农民最有发言权。白沙瓦瑞吉村的农民弗里杜拉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在自家地里种植了来自中国的杂交小麦,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开始种植杂交小麦之后,我发现杂交小麦的产量是以前的一倍以上,所以我的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多。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可以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读书了。我会建议我的亲戚朋友也来种植杂交小麦。”

走出国门的还不只是中国的杂交小麦,中国的杂交水稻也在挺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5年以来,中化集团在孟加拉国开展了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和市场开发,中化集团下属的中国种子集团还在孟加拉国设立了海外研究中心。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副总裁宋维波说,他们很看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合作。“这是基于几方面因素:第一,和我们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这个大的背景环境有关,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里,农业国际合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合作空间大;第二,我觉得从市场和商业看,无论是杂交小麦还是杂交水稻,从种植面积、规模、市场价值来说,空间巨大;第三,我们长期科研积累的技术优势奠定了一个好的发展基础。”
农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也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中化集团表示,作为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他们下一步将助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部门合作,推广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中国技术如何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

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势头怎样?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27日在北京表示,2017年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合作领域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据商务部数据,2017年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6.2%,快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其中,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15.8%,占同期中国出口总额近30%;自沿线国家进口同比增长42.9%,占同期中国进口总额四分之一。

同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直接投资29.5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4.4%。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781家,同比激增40%。

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方面,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招商工作正在进行,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9.5%,比合同工期提前了两年;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已经正式开工。
服务外包方面,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服务外包合同额261.2亿元,同比增长逾33%。其中,承接东南亚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额同比增长近50%。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也在提升。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议第三轮谈判取得阶段性成果,中断6年的中国-菲律宾经贸联委会机制重新启动。
孙继文称,在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商务部将主办“推进贸易畅通”平行主题会议,围绕贸易便利化、促进双向投资、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共商合作方向,提出实施路径,凝聚合作共识,达成务实成果。

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势头怎样?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27日在北京表示,2017年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合作领域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据商务部数据,2017年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6.2%,快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其中,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15.8%,占同期中国出口总额近30%;自沿线国家进口同比增长42.9%,占同期中国进口总额四分之一。同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直接投资29.5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4.4%。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781家,同比激增40%。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方面,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招商工作正在进行,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9.5%,比合同工期提前了两年;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已经正式开工。服务外包方面,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服务外包合同额261.2亿元,同比增长逾33%。其中,承接东南亚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额同比增长近50%。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也在提升。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议第三轮谈判取得阶段性成果,中断6年的中国-菲律宾经贸联委会机制重新启动。孙继文称,在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商务部将主办“推进贸易畅通”平行主题会议,围绕贸易便利化、促进双向投资、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共商合作方向,提出实施路径,凝聚合作共识,达成务实成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势头怎样?

4. 如何巧借“一带一路”的东风让中国农业走出去

据了解,我国在农产品出口上,每年都会有上百起农产品因质量问题而被退货。质量问题,其实说到底,更多的是标准化的问题。


农产品标准化包括两个方面,外在和内在的。口味好,色泽、形状、大小等外观达到一定标准、统一,是外在的。而质量主要反映的是产品的内在标准。而有没有标准的一个表现,就是看有没有做到量化。




现在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建设,让出售的农产品都有自己的原始档案,让消费者能够清楚的了解农产品的成长过程,这不仅仅是高科技的应用,更是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监督工具和“身份证”。只有达到相关的标准,农产品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 “一带一路”农业对外合作机遇怎样把握

从外部需求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希望外资投向农业,带动就业、增加农产品出口,与中国加强农业合作意愿强烈。从国内基础上看,一方面中国在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农兽药生产、水产养殖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疫苗生产、饲料生产加工、设施园艺、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技术成熟度、适应性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一带一路”将为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国内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对外合作创造更大空间。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农业结构,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顺序和区域布局,为通过国际农产品市场调剂国内余缺,提供了现实可能和操作空间,并有利于提高中国全球农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衔接性,实现产业素质、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共同提高,实现与国内农业现代化建设“转方式、调结构”的配合,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赢得空间和时间。
加强“走出去”农业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也是唐盛尧讲座的重点。唐盛尧说,“做好农业‘走出去’风险管控,把风险威胁降到最低,关键是政府、企业和社会要各就其位、协同发力。”
对政府而言,要主动服务、做好后援。一是充分发挥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农业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危机应对、事后处置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作用。鉴于当前国内法层面尚无保护海外投资专项法律,国际法层面现有缔结各类条约侧重于对外资的“防御”,缺乏对投资“进攻”的保护,对中国企业有效化解境外投资风险、保护海外投资支撑乏力,应加速推进海外农业投资立法工作。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多种形式的涉农多双边合作机制作用,将农业合作重点项目纳入对话内容和合作框架。三是充分发挥驻外使领馆、农业“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及时将信息以适当方式向企业传达,变“事后响应”为“事前预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发现、提前介入。
对企业而言,要科学决策、本地化经营、可持续发展。企业“走出去”容易,但真正“走进去”不容易,要注重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科学决策,完善内部投资决策程序,建立效益风险评估机制,统筹衡量经营的收益性和安全性,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和合作方式。中农发集团坦桑尼亚公司1999年开拓剑麻农场时主要通过“老坦桑”赫建国(现坦桑尼亚中非商会会长)来牵线,少走了不少弯路。二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施本土化经营,打牢当地社会根基。东宁华信集团深耕俄罗斯十多年,坚持给当地贫困户送水,经常与当地政府联合举行公益活动,给当地民众留下良好印象。三是抱团发展,有序经营,避免一哄而上,防止恶性竞争。安徽农垦集团牵头成立“皖企赴津巴布韦合作开发联盟”,经过3年左右的运作,成员企业已达40家,成为抱团出海的有效平台,提高了公共资源利用率。
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而言,要规范企业行为、搭建桥梁、加强风险预警。一是加快建立农业走出去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把企业境内外经营活动奖惩记录纳入评价,定期发布“红黑榜”。二是加强国际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向企业提示风险预警信息。三是发挥协调润滑作用,在农业“走出去”企业利益受到损害时能够调动境外资源,依法维护企业权益。

“一带一路”农业对外合作机遇怎样把握

6. “一带一路”给我国农业带来的机遇有什么

在机遇面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不断加深。目前,我国农业对外合作发展迅速,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农业对外合作带来极大的空间。正如我们刚才说的,这一个又一个的合作,造福了沿线国家的百姓。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进口总额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9%左右;农产品出口总额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左右。昔日往来丝路的声声驼铃犹在耳畔,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又为沿线国家间的农业合作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味。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这条古时农业交往的纽带,将会释放出更为广阔的前景,现代农业终将播绿“一带一路”。

7. “互联网+农业”如何走好“一带一路”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互联网+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智慧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更多地依赖人力投入,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朝着智慧农业的方向发展。智慧农业体现了当代科学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应用,已经成为打破传统农业弊端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包括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和服务精准化等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特别是智能设备在农业上的应用,使传统的农业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进入了以科技、信息等新技术为主要特点的智慧农业发展阶段。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农业信息数据进行多层次分析,并将分析指令与各种控制设备进行联动完成农业生产、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日益紧缺的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互联网+”可以渗透到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销售等各环节,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助力智慧农业的进程。比如,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等信息进行自动记录,并将整合后的信息反馈到互联网核心系统,该核心系统就会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开启或者关闭农业生产设备。

精细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需要向精细农业转型。精细农业包含精细种植、精细养殖和精细加工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精耕细作,获取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农业产出的最佳效益。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实现农业的科学化与标准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精细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的现代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指导农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借助天气、土壤、水资源、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等数据信息,在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多个环节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也促成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比如,基于传感器形成系统的生态体系,将农田、畜牧养殖场、水产养殖基地等生产单位连接在一起,可对其间不同主体、用途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关系进行系统、精密运算,实现生产管理环节的精准灌溉、施肥、施药等。

高效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比较效益持续下降,需要向高效农业要效益。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新型农业组织发展不平衡、土地流转不规范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农业发展中的难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而得到相应的解决或缓解。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可以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可以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实现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再造;可以使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借助互联网,可以将更多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方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农村信息闭塞、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打破城乡资源配置单向流动的困局,有效避免因市场供需失衡带来经济损失。比如,农业大数据让农民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等,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使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绿色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长期过量施肥所形成的土壤污染及与之相伴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使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这就倒逼向绿色农业转变。绿色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互联网+农业”可以形成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痛点。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系统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可以对农业发展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投入产出精准管理、生产高效节能减排、产品绿色安全优质。比如,借助互联网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促进农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绿色农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借助互联网,还可以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
摘自:http://www.jpsycn.com/changjianwenti/20160219150605.html

“互联网+农业”如何走好“一带一路”

8. 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发展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