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奏建储这一行为,是不是为岳飞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2024-05-18 09:11

1. 密奏建储这一行为,是不是为岳飞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张浚不以为然,坚信自己的眼光,大力援引秦桧做上副相,经过一段时间的共事,“方知其暗”,主动断绝了与秦桧的一切来往。

赵鼎这次重居相位离他上次罢相的时间前后不过两个月,他表现得很有风度,对事不对人,尽管反对激进主张,可是对张浚本人却百般维护。
赵构恨张浚在富平和淮西搞得自己血本无归,对赵鼎说:“张浚多次耽误国事,理应贬斥到偏远地区去。”打算将他流放岭南。
赵鼎劝道:“张浚的母亲年事已高,他本人又有勤王大功,希望皇上能从轻发落。”赵构不依不饶地说:“就因他有勤王大功,所以才擢任为相,可是他担任相位期间,功难掩过。”
赵鼎跪拜不起,说:“张浚的罪过全在用人失当。皇上,谁没个眼高手低的时候?每个人要实施计谋之前,肯定会把成功和失败的因素都考虑进去的,但谁能保证万无一失?如果因为一次失策,就把人往死里整,以后还有谁敢向你进献策略呢?此事关系到朝廷以后的发展,可不能因张浚一个人而影响全局啊。”听了赵鼎一番话,赵构的气总算消了一半,同意把张浚改置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宽大处理。
秦桧看见自己的离间计不起作用,于是就挟起尾巴做人,在枢府里一切惟赵鼎马首是瞻,表现得非常低调。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如果说秦桧是个演员,一定能拿奥斯卡金奖。他的演技骗过了所有的观众,包括赵鼎。短短一段时间下来,“鼎素恶桧,由是反深信之,卒为所倾”,赵鼎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从反感转化成了喜欢。
在赵鼎高居相位期间,赵构曾对他说:“你既然重居相位,那么朝中大臣,用谁弃谁,一切由你作主。”赵鼎的回答竟是:“现在朝廷内的大臣,只有一个人是必不可少的,他就是秦桧。”
其后,赵构又起用了沈与求等人作枢密院的负责人,并任命王庶为兵部侍郎,派到江淮重新布防。
关于江淮的布防,岳飞提出:“陛下移驾建康,就要展开恢复中原大计,近忽传淮西军马溃叛,郦琼等人胁迫军民而去。事出仓卒,其实不是士众本心,听说半道逃归人数不少,对国计造成的损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大,皇上不必太过忧虑。臣度今日事势,刘豫贼子还不敢轻举妄动,襄阳上流目前没有贼马侵犯。唯有淮甸迫近行在,臣愿提全军进屯。万一番、伪窥伺,臣当竭力奋击,期于破灭。仍乞另外派遣军马,措置襄阳一带。伏乞睿断,详酌施行。”
赵构“降诏奖谕而不之许”。
岳飞又提出率领部分兵众到防区的边界去巡视。
赵构给他写了一道《御札》说: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征驭良苦。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朝廷以淮西军叛之后,每加过虑。长江上流一带,缓急之际全赖卿军照管。可更戒饬所留军马,训练整齐,常若寇至。蕲阳、江州两处水军,亦宜遣发,以防意外。如卿体国,岂待多言。”
岳飞接到了这道《御札》,只好遵命,“以舟师驻于江州,为淮浙声援”。
王庶在江淮调兵遣将,将知庐州的刘锜调往镇江,以为江左根本;任张宗颜为知庐州兼主管淮南西路安抚司公事领所部七千人去驻守庐州,派巨师古领三千人屯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又从韩世忠部队中分出两支人马去屯戍天长和泗州(今江苏盱眙),总算把防线断点续传地建设了起来。
赵鼎重回相位不久,在他的大力倡议下,赵构以“兵叛之后,事既异前,迁都之举,宜俟机会”为由,准备把行都迁回临安。
赵鼎对金的态度和张浚迥然不同,张浚是个强硬的抗战派,而赵鼎的执政思路是以守为进,以静制动,以保住半壁江山为前提。他认为国家机器刚刚建立,工作重心应该定位在国内的社会经济建设上,外交及军备上可以趋于保守甚至无为。他是这样解释的:“今日之事如人大病新愈,应当静以养之。如果一味追加针药,必伤元气矣。”
重回相位,就和赵构一唱一和,大谈将行都从建康迁回临安的种种好处。
对于迁都态度,其实就是战与守的态度。
长安、襄阳、成都等地都有过建都的争论,时间进入了绍兴年间,其他城市已失去了选择性,争论主要集中在建康和临安两地之间。
定都建康,可以“据要会经理中原”。
定都临安,可以随时从海上逃生。
张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说动了赵构将行都设在建康,罢相之际,还念念不忘地对众人说:“如果六飞回驭,恐怕士心就会解体,再想恢复中原可就难了。”
现在赵鼎却和秦桧并力策划,反其道而行,大力协助赵构将行在迁回临安府。
这一年(绍兴七年,即1137年)的九、十月间,很多驻守在地方的文武大员相继被召回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入觐”。
岳飞也出现在“入觐”之列。就是这次“入觐”,岳飞又犯了一个在赵构看来是不可饶恕的大罪行。
跟随岳飞一起“入觐”的还有随军转运薛弼。薛弼从鄂州(今湖北武昌)乘船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与岳飞会合,同往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市)。岳飞上了船就一连几天都躲在船舱里不出,薛弼感到非常奇怪。第四天,他不请自进,钻入了岳飞的船舱。
岳飞神情专志地伏在小案前写字,丝毫没觉察到有人进来。薛弼愣了一愣,随即近前去看,案头上全是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怎么练习起小楷来了呢?薛弼询问道。
岳飞笑而不答。
经过一番“穷诘端倪”,岳飞这才透露说,他正在拟一份密奏,是关国本的大计。( “某此行将陈大计。”)
薛弼更加奇怪了,又一再追问他所要奏陈的是什么事。
岳飞迟疑了一下,徐徐答道:根据前哨传来的谍报,金酋准备废黜刘豫,改立渊圣皇帝的皇太子为帝,意欲制造南北两个宋朝相对立的局面。当下之计,只有请皇上把在资善堂读书的建国公立为皇太子,才可以粉碎敌人的阴谋。
岳飞所说的渊圣皇帝便是赵桓,赵桓曾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立儿子赵谌为皇太子,后随同一家皇室被掳。而赵构唯一的儿子已在苗刘之变中死去,他本人在扬州行乐时受金军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虽然遍寻天下名医,却再也没能产下一儿半女,让很多人觉得南宋小朝廷是一个“绝户”的朝廷,金人一旦以赵谌为帝,无疑会极大程度地动摇南宋军民的拥戴之心。针对这一情况,岳飞觉得有必要规劝赵构早立皇位继承人,以安民心。
继承皇位的人选是有的,原先满朝文武看到赵构憋红了脸生不出儿子,都劝他,实在生不了,就领养一个吧。赵构历经针灸、用药不计其数,既恢复不了性能力,痛苦万分,被迫接受了现实,同意领养一个。
当然,领养的人选不能是随便哪个平头小百姓,得是皇胄贵亲、龙枝凤脉。赵佶这一脉除了赵构外,基本上都在靖康之难中被一网打尽了。那就从其他支系中找吧。哪个支系好呢?深思熟虑了很久,赵构打算从太祖赵匡胤这一脉中挑选继承人。
当年赵光义既得到了哥哥赵匡胤的帝位,就没想过要将帝位还给赵匡胤的后人。世间传言说,金主吴乞买是赵匡胤转世,专为平辽灭宋而来。赵构觉得,只有把帝还给赵匡胤的后人,才能延续宋朝的国祚。
他说:“太祖以圣武平定了天下,偏偏子孙不能享有帝位,时过境迁,零落可怜,我现在就选取他的后人过继为我的子嗣,以告慰他在天之灵!”(“艺祖以圣武定天下,而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我今如不选取太祖后裔作为我的过继子嗣,何以慰他的在天之灵!”)赵匡胤的后代历经岁月的淘洗,地位已经退到平民的阶层了。
在负责官员的努力下,终于在太祖一脉中挑选出了十个七岁以下的男孩入宫备选,最后只留下一人,送到资善堂读书,拟作太子人选。被留下的男孩叫赵伯琮,是赵匡胤的七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
岳飞曾到过资善堂,看见这小孩子生得聪慧可爱,不由得感叹地说:“振兴大宋的人选,不正落在这个人身上吗?”(“中兴基本,其在是乎!”)
现在金人扬言要立赵桓的儿子赵谌为帝,岳飞就决定借“入觐”之机,向赵构恳请早立皇太子。
偏偏这时候的赵构求医问神之心不死,仍在四处访医寻药,求神问卜,要他马上将赵伯琮立为太子,肯定不会甘心。而且,远离行朝的岳飞并不知道,赵构已经找到一个叫王继先的医官,该医官能炼“黑虎丹”壮阳药,赵构服后,某些方面已大有起色,生子的梦想有望实现呢。
赵构那些乱七八糟的私生活,薛弼也同样一无所知,但他听了岳飞的回答后,隐感不妥,格外担心,提醒道:“你作为镇边大将,似乎不该掺乎宫内大事。”
岳飞不以为然道:“文官和武将都是宋朝臣僚,忧心国事,不能顾虑太多。”(“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薛弼看见他语气坚定,还想再说些什么而终究没有说,默然退出船舱。
船只顺江而下,见证过无数人世悲苦的江水默默东流,像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那天,抵达了建康府,岳飞伏地向赵构宣读自己早已写好的密奏,突然有一种不详的预感,预感赵构不会批准密奏的申请,时逢十月晚秋,阴风阵阵,“冲风吹纸动摇”,岳飞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宣读奏札的声音竟莫名其妙地颤抖起来,几不成句。
奏札读完了,接下来的却是死一般的沉寂。整个朝堂很静,静得像午夜的坟场。
岳飞忐忑不安地伏在地上,不敢抬头。胸腔里的心音回荡如战鼓。
许久,头顶才传来了一个声音,很冷,像从棺材里飘出的一样,令人不寒而栗——“你虽是一片忠心,但你在外手握重兵,这种事就不要干预了。”(“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也。”)声音中充满了猜忌和不满。
岳飞不由得一哆嗦,有一种刀锋掠过咽喉的感觉,全身僵硬,脸如死灰。
下殿时,迎面走来的薛弼被他的脸色吓了一大跳。薛弼知道岳飞碰钉子了。
赵构见了薛弼,辟头盖脸地斥道:“岳飞适才奏请立皇太子,你们做幕僚的难道不知道这种事不是他们这些身为大将的人应该关心的吗?”(“飞适来奏,乞正资宗之名。朕喻以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也。”)
薛弼回答说:“臣虽在其幕中,然而一直不听他谈及此事。前几天在江州和他同来,但见他一天到晚在舟中练习小楷,想不到,他是在写这道密奏。唉,别说我,即便是他的家人都不知道这件事啊。”(“臣虽在其幕中,然初不与闻。昨至九江,但见飞习小楷,凡密奏,皆飞自书耳”、 “臣在道,常怪飞习写细字,乃作此奏。虽其弟子无知者。”)
赵构恨恨地哼了一声,道:“岳飞刚才似乎很不高兴,你就以你的意思开解开解他。”( “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
伴君如伴虎啊,可叹岳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薛弼赶紧叩头谢恩,嘴里说道:“真不知是哪个书生教他这样做的!”
打发了岳飞和薛弼,赵构余怒未息,又向左相赵鼎痛斥岳飞的不是,发泄自己的恼怒。
赵鼎说:“真想不到岳飞竟然是这样一个不安分守己的人,回头我帮你说说。”(“飞不循分守,乃至于此。”)
改日,赵鼎找到薛弼,语重心长地说:“大将统兵在外,岂可不避嫌疑地干预朝政?岳飞是个武人,这样的建议不可能是他本人想到的,一定是他幕僚中的村秀才们教的。你回去告诉那些幕僚,以后千万不要出这样的馊主意了,这绝非保全功名终始之理。”(“大将总兵在外,岂可干与朝廷大事,宁不避嫌。飞武人,不知为此,殆幕中村秀才教之。公归,语幕中毋令作此态,非保全功名终始之理。”)按照赵鼎的理解,岳飞一介武夫,只会打仗,不懂政治,其向朝廷提出建储之议,肯定是受了什么人唆使。
其实,岳飞不但是个军事上的奇才,政治上也非常敏感,他得到了金人另立宋室的阴谋,马上想出了应对之策。而他本人又何尝不知道由自己向赵构提出立储是冒着天大的危险?但他生性耿直,心系朝廷,胸怀天下,一心想到的是抗金大业的成功,早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在很多的书中,岳飞被塑造成一个天生英雄的形象,从来不知道危险,也不把死亡当回事,一旦是他认准的事,就会不讲策略,不考虑方式地蛮干到底。
这不是真实的岳飞。
任何一个正常人,在面对一件可能有生命危险的事上,是绝不可能轻率的。如果岳飞真的是这样莽撞的一个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岳飞是一个敬畏生命,心存恐惧的人。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议建储就不可避免地会戳到赵构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岳飞要做这个行动,也犹豫过,害怕过,他知道会有犯上欺君的大罪,也深谙生的可贵。可是,兀术真的要立赵桓的儿子皇帝,定都北宋旧都汴梁,另建“北宋”,和赵构的“南宋”叫板,一争天下正统,到时,旧宋的民心背向就难以预料,而最致命的是,当时天下人都知道赵构阳痿不育,无儿无女,换句话说,跟着赵构混,就是一个没有将来的政府。要粉碎敌人的阴谋,惟有将个人安危放一边,以国家为重,冒着杀头的危险,与金人的阴谋针锋相对,提出立储。
清楚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惧中斗争,最后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敢。
岳飞就是这样一个战胜了自己,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
不过,赵构生性多疑,扬州变乱、苗刘政变、淮西兵变一系列事情已经让他对武将的疑心推置了极点,岳飞又有上面一次撂挑子行为,他的疑惧更深了。这一次上密奏行为已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一颗种子。
有人当时就叹道:“嗟夫!鹏(鹏举,指岳飞)为大将,而越职及此,取死宜哉!”
不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有“黑虎丹”的帮助,但赵构还是没有产出一男半女,最后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岳飞看好的建国公赵伯琮,即日后的宋孝宗。宋孝宗曾对岳飞的三子岳霖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言语间对这位含冤宿将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之情。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二月,赵构力排众议,终于将行在迁回了临安府,宿愿得遂。
从此临安就正式成为了南宋的行都。

密奏建储这一行为,是不是为岳飞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2. 清朝后期为什么秘密立储?秘密立储真的就能杜绝太子之争吗?

秘密建储是雍正在经历九子夺嫡的混战后,雍正总结康熙朝,乃至前朝各种储君制度的优劣得出的“科学”方法。至于能否杜绝太子之争,不可能完全,但是非常可行,由于清朝的具体情况,秘密立储虽然不能说万无一失,却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要说明秘密立储的优势,就要先看另外两种,也就是明立储君和不立储君的劣势。分别说一下:
一、不立储君的问题

这个很明显,如果不立储君,则皇子人人觊觎皇位,一旦皇帝有什么意外,哪怕只是一个小病,都可能造成朝局不稳,诸皇子跃跃欲试。而皇帝如果去世,没来得及留下遗命,谁能接班?自然是一场腥风血雨争夺皇位。即使有诏书,谁能证明这诏书就是先皇所写?大有可能又有皇子不服。
雍正本人正是深受其苦。由于康熙的突然去世,雍正继位一直被人怀疑。有遗诏但也有疑问,比如满文本遗诏居然没有继承人部分,而汉文本遗诏又是雍正继位后才颁布。结果雍正篡位的说法甚嚣尘上,雍正为了解释颁布天下《大义觉迷录》,对自己的各种传闻一一解释,结果反而欲盖弥彰,越描越黑,最终无奈,乾隆继位后不得不宣布此书为禁书,收缴销毁。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康熙生前没有明确过雍正的储君身份,所以他继位会被怀疑。

二、明立储君的问题
明立储君,是历朝历代的普遍做法。为的是国本早定,明确皇位接班人,以避免在君主突然出问题时有人可以及时接班,避免发生皇位争夺。但是,自古太子一直是最难做的一个位子。明立储君有三个危险:
第一是与皇帝产生矛盾。皇权是至高无上,不容任何人染指的,包括自己的继承人。但一旦太子早立,难免与皇帝产生某些分歧,而作为未来的皇帝,自然有无数官员巴结,极易形成东宫集团分割皇权,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另外太子做储君日久,难免心生懈怠行事不再恭敬,或是者抱怨。康熙的太子胤礽不也说过过自己竟然做了三十几年太子,无论是懈怠还是抱怨,都会让皇帝对储君产生不满,矛盾加剧。

第二是被觊觎皇位的兄弟们谋害。储君之位虽然早定,但不能完全磨灭其他皇子的夺位之心,为了取代太子,他们可能无所不用其极。有如隋文帝时,晋王杨广极力陷害哥哥太子杨勇夺到太子之位,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李建成上位,如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和三子李恪互相攻击,竟然逼得李承乾发动叛乱,最后两败俱伤。就算是康熙朝,大阿哥胤禔也以巫术诅咒太子胤礽,更在废太子后向康熙建言诛杀胤礽。如此兄弟相残,自然是皇帝极不愿意看到的。
第三就是与储君有矛盾的大臣会想方设法阻挠储君继位。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不受太子喜爱的大臣自然会为自己的未来担忧。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因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乘主审巫蛊案时诬陷太子,最后刘据在恐惧中起兵诛杀江充,被镇压后与母亲卫子夫都害怕武帝治罪而自杀。

故而,秘密立储,将皇帝属意的继承人姓名提前写好,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一旦皇帝驾崩,取出诏书,遵照执行即可。既避免了皇帝死后没有明确的继承人产生朝局动荡,又能防止储君心生懈怠,更是对储君的保护。由于秘密立储,其他觊觎皇位的皇子没有明确目标,不敢擅自行动。可谓非常合理。
就雍正之后的继位情况来看,秘密立储制度也对皇位的稳固传承起到了一定作用。雍正驾崩后,乾隆继位。虽然雍正子嗣不多,弘历也本就特别突出,但也难保其他大臣会怂恿鼓动弘昼、弘曕夺位。秘密立储给弘历以保护;乾隆是主动退位,所以嘉庆继位时乾隆尚在,秘密立储没有起到作用;嘉庆去世时遗诏出了点幺蛾子,一时没有找到,现任皇后钮祜禄氏大公无私,没有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继位,而是选择原配皇后之子,更年长的绵宁继位。
似乎秘密立储没有起到作用,但皇后的大公无私或许也正是因为知道传位诏书里写的不是自己儿子的名字,而后来也证明了诏书里确实是绵宁;最有效的属道光了,道光时期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欣让道光举棋不定,最终在传位诏书写下立奕詝为皇太子,封奕欣为亲王,体现对六阿哥最后的疼爱。虽然有人会认为奕詝(也就是咸丰)不算好皇帝,但至少保证了皇位顺利过度,否则,极有可能两个皇子为大位先行发生内乱。此后咸丰只有一子存活,同治光绪无子,秘密立储也就完成历史使命了。

3. 明神宗时期的建储之争是怎样发生的?

有些大臣怕“子以母贵”,神宗会“废长立爱”,因此上奏要求早立太子,而另一批受郑贵妃指使的大臣则极力阻挠,因此朝中开始了长达15年的建储之争。

明神宗时期的建储之争是怎样发生的?

4. 帕萨特中控储物盒合不上应该怎么处理

拆卸手套箱,把开合的哪个塑料齿轮用8毫米钻头扩一下,加点润滑脂装上ok,不用换弹簧。原因就是塑料齿轮和轴间隙太小时间长了磨下的塑料毛边会让齿轮和轴挤住导致弹簧不回位,换粗弹簧和索赔手套箱只能解决一段时间。建议你自己看看,能自己处理就处理,如果你自己不行,干脆去售后检查维修就是了,这个只能这样了,外面的修车厂也是可以的。

5. 为什么乾隆帝能体会他的父亲雍正皇帝创立秘密建储制度的苦心?

乾隆册立的继后乌喇那拉氏生有二子,其中永泉于三岁天折,还剩一个皇十二子永练但这位继后却不知何故大大得罪了皇帝,竞被皇帝逼得削发为尼,永殇自然也跟着倒霉,到死连个封号都没得着。而皇长子永民皇三子永障,据说在皇后富察氏病殁时,不仅全无哀值之情,反有幸灾乐祸之意。乾隆皇帝经历了这一切感情的波折和教训之后,终于体会到了他的父亲雍正皇帝创立秘密建储制度的苦心。

为什么乾隆帝能体会他的父亲雍正皇帝创立秘密建储制度的苦心?

6.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筹划建储废光绪,最后为何失败了?

慈禧之所以没有废黜光绪,是因为她担心国内外的舆论,会让她在朝中的地位受到影响,她为了更好地掌控朝政不得不放弃了废黜光绪的打算。
一、慈禧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
慈禧将光绪废黜,必定要挑选一位新的君王登基。当新的君王登基后慈禧就被尊称为太皇太后。在古代有不少的君王年纪太小,都是由他的母亲也就是太后垂帘听政,协助君王处理朝中各种事情,可是历史上几乎没有太皇太后帮助君王处理朝政的。
如果慈禧在新的君王登基后继续掌控朝政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势必会引起朝中大臣的抗议和天下百姓的议论,不仅会让她的名声受到影响,也会威胁到她在朝中的地位。因此废黜光绪对慈禧来说得不偿失,保留光绪的君王之位对她才更有益处。
二、国内势力的施压

在慈禧筹划建储废光绪时,朝中重臣李鸿章、张之洞、荣禄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为光绪求情,希望慈禧能够网开一面不要废黜光绪,同时民间很多有影响力的人也联合起来支持光绪。就连因为戊戌变法逃到国外的康有为也在国外组织“保皇”运动,想法设法保全光绪。慈禧担心废黜光绪会激起民愤,所以她不敢废光绪。
而且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已经被慈禧囚禁了起来,光绪的势力也被慈禧全部铲除,光绪对慈禧来说已经没有了威胁,慈禧没有必要顶着压力废黜光绪。
三、国外势力的干预

从光绪所推行的新政就可以看出,光绪是一位亲西方的君主。西方各列强心里很清楚,他们想要完全吞并清朝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他们只有保住光绪才能在清朝获得更大的利益。
当慈禧决定废黜光绪的消息被西方各列强知道后,他们纷纷派人向清政府询问此事,并且坚决地表达了他们的立场,如果慈禧将光绪废黜,他们就会向清政府发兵。慈禧不想和他们发生摩擦,于是在西方各列强的干预下,慈禧放弃了废黜光绪的决定。

7. 什么是秘密建储制?

雍正帝还有一个重大发明,就是秘密建储制。清朝皇位的继承,开始时没有实行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康熙帝研究了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觉得可以接受。于是便采纳了中国历代皇帝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帝生前,公开地将嫡长子立为皇女子,是为储君。皇帝死后,他就自然继承皇位了。这种继承制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缺点是如果嫡长子条件不具备,或皇帝对嫡长子不满意,一旦更换皇太子,就极易造成诸多皇太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康熙帝二立二废皇太子,就是明证。这给康熙帝终生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也使政局动荡不稳。
雍正帝45岁即位,他亲眼目睹了康熙帝为此焦头烂额的情景。心中有数的他,在即位之初就着手解决这个难题。即位的当年,他便下令群臣讨论如何立储的问题。其实,他是把写好的谕旨让大臣们讨论,大臣们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当即确定下来。所谓“秘密建储”,就是秘密建储一事完全公开,储君何人则绝对保密。皇帝把自己选定的皇太子,写在纸上,装在匣中,置于乾清宫顺治帝御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皇帝病危之时,再予开启。由于不知皇太子为何人,皇子们也只有在修养上、努力工作上下功夫了。
这个制度的实行,起到了巩固皇权、平稳政局的作用。以后几代皇帝如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的继位,也是采用了这个成熟的模式,使清代皇权得以一代一代地顺利交接。政局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秘密建储制度在清朝的实行,是雍正帝的首创。

什么是秘密建储制?

8. 十代雅阁中控储物盒关不上

去4s店进行更换。这种情况就是某个部位零件坏了,自身没有汽车配件,需去4s店进行修理。个建议最好预约雅阁4s店一下,一般4s店都比较忙,而且去了还得办理手续,不然不预约去了有可能还得排队。如果你比较着急得话,最好致电4S店,看是否需要排队,店内是否有你需要维修的配件等,即预约下。不预约的话,怕没有你需要的配件或者排队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