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2024-05-18 18:24

1.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2.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白话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解析

    10 《论语》十二章 
    1、常识:《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中庸 孟子 大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入仕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
     第一章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
    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时习:时常地复习。 (3) 说:通假字,音ua,愉快.
    (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6) 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 
    背原文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背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为:替。 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真诚、诚实 (5)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 
    背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重点字词: 
    (1)吾十有五:[u] “有”通“又”。(2)三十而立:立,独立做事情。(3)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4)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六十而耳顺:耳顺,能听进不同的意见。(6)不逾矩: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 
    背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背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 
    故:旧的,原来的。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
    知:领悟,获得。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做。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背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背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 
    背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重点字词: (1)箪[dān]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2)堪:忍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 
    背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背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
     第九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dǔ] (忠实,坚守)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划分停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解析

4.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人教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人教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5.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新版)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扩展资料:
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新版)

6.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论语十二章》都有哪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8.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自我报告;珍惜时间。
 (2)课文在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如“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3)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 谈对你的启示。
答(示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 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行。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 求取新知识。在生活中要做到“三省”,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