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祖的日本茶茶祖

2024-05-16 04:03

1. 茶祖的日本茶茶祖

荣西,于1141年生于日本冈山市一个神官之家。十四岁出家受戒,后到天台宗传播佛学的最高学府学佛。荣西在二十一岁时立志,步先哲的后尘,到中国学法,重开已中断了百年已久的中国学习之路。1168年,二十七岁的荣西,怀着求知的渴望,战胜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浙江明州(今之宁波)登陆。他怀着学到佛教的真谛,求得良师的心愿,遍访了江南的名刹古寺。最后到了浙江天台山国万年寺,拜禅宗法师虚庵怀敞大师为恩师,虔诚学习佛法。当虚庵禅师移居天童寺、景德寺,荣西亦相随移居。因景德寺年久失修而荒芜,需要改建,荣西为了报答恩师的厚恩,为筹集建寺良材,重回日本,经多方奔走,广集良材,组成木筏,在两年之后,历尽艰险,再次在明州登陆,并鼎力协助虚庵怀敞大师.完成了景德寺的改建计划。荣西的至诚学法和广结善缘的精神,备受天台国清、宁波天童两寺僧众的钦敬。虚庵大师有赞美荣西的诗句:“锋芒不露意已彰,扬眉早堕知情乡”。赞扬荣西有卓越的见解和非凡的洞察力。荣西来中国学佛,是在南宋高宗绍兴初年,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各地茶园,还处于兴旺发展的时期,在北宋兴起的饮茶风尚,早已普及到了民间。当时街头、驿站、寺院门前均设有茶座,出一二文钱,便随处有茶可饮。而唐宋以来,寺院中僧侣为坐禅破瞌睡,饮茶早已成风俗。荣西居住的国清寺一带,每年从春到夏都能看到农民采茶、制茶等茶事活动,社会上下僧俗嗜茶的情景,更是蔚然成风,这些都对荣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荣西在钻研浩瀚的佛教经典之余,也在埋头于茶的研究。荣西于1191年7月(南宋绍熙二年)离开天童寺与景德寺,拜别虚庵怀蔽大师回国时,除带了许多经典外,同时也带了大量的茶树种子,回到了日本博多港。荣西回国后,除了自己在筑前、肥前两国交界处的背振山一带播下中国茶树种子外,还将茶籽送给拇尾山寺的明惠上人。明惠上人在拇尾山(即今日之宇治)中播种了茶种。宇治后来发展成为日本的著名产茶地。宇治的茶被称为“真正的茶”,十分珍贵。荣西回国后,[还将从中国带回去的岩山茶送给了正在患糖尿病的镰仓幕府的将军源实朝,并为其讲了吃茶养生之道。源实朝将军按荣西指点吃茶疗养,从而恢复了健康。荣西为了向日本全国推广饮茶之风,在归国后,用日式汉字写出了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二卷,献给了镰仓幕府。这部后来被称为日本国民健身法鼻祖的《吃茶养生记》,在时隔五百年之后于1694年以木刻版在京都问世,引起了茶道界,以及学习中国医术养生之道的人们的广泛重视。据日本茶书介绍,《吃茶养生记》开篇有这样的记述:“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木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人均贵重之,我朝日本酷爱矣。古今奇特之仙药也。”《吃茶养生记》不仅引经据典地论证了茶是养生的仙药,并结合自身的实践作了论证。荣西在书中引用佛教经典关于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协调乃是生命之本的论点,同五脏对应的五味是酸、辣、甜、苦、咸。心乃五脏之核心,茶乃苦味之核心,而苦味又是诸味中的最上者。因此,心脏(精神)最宜苦味。心力旺盛,必将导致五脏六腑之协调,每日每年时常饮茶,必将精力充沛,从而获致健康。荣西禅师在日本被尊为“茶祖”。这同我们中国称陆羽为“茶圣”一样。荣西的《吃茶养生记》要比陆羽的《茶经》晚四百多年。但荣西的功绩正是他热诚研究中国茶文化,并广泛向日本大众传播,还将中国的茶树种子,播进了本国的土壤之中,使茶叶得以在]日本生根、繁殖,蔚成片片茶园。也正是由于荣西的这些奠基之功,为其后被称之为“茶道天才”的千利休所创造的、以“和敬清寂”为主旨的日本茶道文化开拓了道路。

茶祖的日本茶茶祖

2. 日本茶道的鼻祖是谁

  日本茶道是受中国的影响由中国传去的,那你知道日本的茶道鼻祖是谁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道的鼻祖是谁,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茶道的鼻祖   
      无准师范画像
   
      据《径山史志》等史料记载,无准师范“淳祐九年(一二四九年)三月十五日,亲书遗表遗书,并对弟子嘱后事。至十八日黎明,索笔书偈而逝。三月二十七日,其弟子遵师命,奉其全身葬于万年正续院之侧。”万年正续院为径山万寿禅寺下院,位于今天的西安寺村。赵大川等人  收藏  有明清时期的径山万寿禅寺、万年正续院地图。
   
      据《余杭县志》等史书记载,无准师范(一一七七年至一二四九年)号称“天下第一宗师”,南宋绍定五年(一二三二年),他奉宋理宗诏书,主持五山十刹之首径山禅寺法席。当时,日本、韩国的高僧们纷纷来华求法,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日本高僧圆尔辨圆。
   
      南宋端平二年(一二三五年),圆尔辨圆登上径山,拜谒无准师范为师。无准师范不仅传授圆尔辨圆佛法,还传授了中国的茶叶  种植  、茶叶炒制、茶叶烹煮、品茶问禅、纺织、制药、打麦面、做豆腐等中国  文化  。
   
      宋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年),圆尔辨圆挂足七年后,辞别无准师范,重返故乡,创建了日本东福寺,径山也成了日本临济宗之源。他依据径山茶宴和大宋国《禅苑清规》,制订了《东福寺清规》。元明以来,日本僧侣来径山参谒者相继不绝,中国径山茶宴仪式等禅茶文化逐渐发展成日本的茶道,无准师范成为日本茶道的鼻祖,径山则是中日韩禅茶交流的圣地。
         日本茶道宗师   
      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禅。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茶室——草庵。这种古朴的风格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  饮茶  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欲望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的就是武野绍鸥(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和薮内流派的始祖薮内俭仲均为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从此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他不拘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具,强调体味和“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由他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

3. 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根源还是中国茶艺

日本茶道的起源

4. 日本茶道起源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相传在800多年前的中国宋代,日本的荣西禅师两次来到浙江,将中国的饮茶文化带到了日本,从而发展形成了日本茶道。与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相比,日本茶道的历史算不上悠久。日本茶道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传教大师最澄和尚于9世纪初由中国带入日本,后传说其将带回的茶种子种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据日本著名史书《类聚国史》记载,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时曾接受了永忠和尚进奉的煎茶,茶这才开始见于日本正史。其后的三百余年间饮茶却从昙花一现之后又在日本悄然泯灭了。直到1191年荣西和尚从中国学成回国时再次将茶种子带回日本,并且种植于筑前国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荣西和尚所赠之茶种子,又将其种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内,饮场习俗才逐渐在僧人中间流行开来。1214 年,将军源实朝因醉酒引起头痛,久治不愈,最后喝了荣西和尚进献的茶后才摆脱了病痛。荣西和尚还向将军进献了自己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借机宣扬茶德和饮茶的好处,从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阶层普及。 日本茶道产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称为日本茶道前史。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是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叶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给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第一人,因此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始祖。其后的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千利休被奉为茶道的集大成者。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5. 日本正宗茶道创立者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学习中国大陆文明的时期,茶是舶来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贵族家里有几斤茶叶,那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泊来的茶叶经过长途运输,味道难以保证,数量又有限,茶会的重点自然也就转到大吃大喝的宴会上去了。日本贵族的饮食以生冷油腻为主,净是生鱼刺块(就是大块生肉,后来多切几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为宴会后的消食佳品。以后宋代点茶法传入,点出的茶水又太浓,空腹喝会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与吃炖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发明了传饮法,就是一碗茶端上来,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须从碗的同一位置喝茶,传到最后一人要正好喝完。这种喝法令与会的武士们有些歃血为盟的感觉,而量的掌握尤为重要,武士都很重视尊严,座位靠后的人喝不到,难免械斗,或者至少切腹,血溅当场。

  九世纪后期,日本停派遣唐使。这时官方单向的学习停止,民间双向的交流开始。日本的岛国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大陆文明。中国地大人多,物产丰饶,自然有无数发明,也经得起浪费,而日本弹丸小岛,不能首创,亦无资源,就必须把学来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必须举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纪后日本虽然还在学习中国的新文明,却也开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看日本的传统建筑,觉出与中原不同,却也说不上差别何在,大约室町时代的日本人看这些建筑,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样,面对一种食物,中国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样吃,从而满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却是怎样由此而提升自身,故尔茶在中国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总是饮料,在日本却成了禅茶一体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禅的内涵引入茶道,那么今天流传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间的茶水也早被可乐代替了。日本人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几乎就是因为它难喝。只要理解了禅,就不难理解日本茶道。甚至可以说,不难理解整个远东文明。
(品韵石茶盘推荐,期待与您及广大茶友共享茶生活!!)

日本正宗茶道创立者

6. 日本茶道的由来

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
南宋末年,荣西禅师(生活于日本镰仓时代)到中国参禅,并将当时盛行的点茶法传入日本,发展成为日本抹茶道;明代末年,中国福建高僧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时值日本江户初期),将当时中国的壶泡法带入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日本煎茶道。

7.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形成
  茶道是什么?茶道就是为客人准备茶水的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方法,从饮茶的形式中体味人生,如此而已。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但是却走了一条与师父不同的道路,从茶道到陶瓷,似乎无一例外的都能另辟蹊径,这或许是日本这个徒弟的可怕之处。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唐朝的茶会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烧火的铜盆、水壶、水缸、废水碗、一个盆式支架放着一只竹勺、一副用来夹木炭的夹子和一个放壶盖的圆形支架。茶叶则是将茶树的叶子炒熟、发酵,再挤压成型而制成的。将碾碎的茶放进茶壶,加入水将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这是最简单的吃茶法。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公元七六七年~八二二年,日本天台宗始祖)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的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的茶叶就称为“抹茶”(末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这一时期,武士阶层为主角的“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到十三世纪,新兴的武士阶级凭借雄厚的财力经常举办以品尝各地茶叶来赌博的斗茶会,极尽奢华以用来炫耀财富并扩大交际。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院茶”过渡准备了条件。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种全室铺满榻榻米的建筑设计为后世所借鉴,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此前的斗茶会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总之,到室町时代末期,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日本茶道的祖师

  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禅。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茶室——草庵。这种古朴的风格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欲望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绍鸥(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使日本茶道进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早年名为千宗易,后来在丰臣秀吉的聚乐第举办茶会之后获得秀吉的赐名才改为千利休。他和薮内流派的始祖薮内俭仲均为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从此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他不拘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具,强调体味和“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由他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视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茶道在日本会有着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日本茶道的流派

  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下面简单的介绍几个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礼和质朴”。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

  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

  日本茶道的茶事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茶事的种类繁多,古代有“三时茶”之说,即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朝会(早茶)、书会(午茶)、夜会(晚茶);现在则有“茶事七事”之说,即:早晨的茶事、拂晓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饭后的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除此之外还有开封茶坛的茶事(相当于佛寺的开光大典)、惜别的茶事、赏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赏花的茶事、赏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题,比如某人新婚、乔迁之喜、纪念诞辰、或者为得到了一件珍贵茶具而庆贺等等。

  茶会之前,主人要首先确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为身份较尊贵者,像千利休之于丰臣秀吉。确定了主客之后再确定陪客,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关系。决定客人之后便要开始忙碌的准备茶会了,这期间客人们会来道谢,因为准备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门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会的时间为四个小时,太长容易导致客人疲惫,太短又可能无法领会到茶会的真谛。茶会有淡茶会(简单茶会)和正式茶会两种,正式茶会还分为“初座”和“后座”两部分。为了办好茶会,主人要东奔西跑的选购好茶、好水、茶花、做茶点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会之前还要把茶室、茶庭打扫的干干净净,客人提前到达之后,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来观赏茶庭并体会主人的用心,然后入茶室就座,这叫“初座”。主人便开始表演添炭技法,因为整个茶会中要添三次炭(正式茶会的炭要用樱树木炭),所以这次就称为“初炭”。之后主人送上茶食,日语为“怀石料理”(据说和尚们坐禅饥饿时将烤热的石头揣在怀里以减少饥饿感,故称)。用完茶食之后,客人到茶庭休息,此为“中立”。之后再次入茶室,这才是“后座”。后座是茶会的主要部分,在严肃的气氛中,主人为客人点浓茶,然后添炭(后炭)之后再点薄茶。稍后,主人与客人互相道别,茶会到此结束。

  茶会通常有纪录,纪录的内容包括与会众、壁龛装饰、茶具、饭菜、点心等情况,有时还加入与会众的谈话摘要和纪录者的评论。这种纪录叫“会记”。古代有很多著名茶会的会记流传下来,成为现代珍贵的资料,如《松屋会记》、《天王寺屋会记》、《今井宗久茶道记书拔》、《宗湛日记》等被称为四大会记。

  日本茶道的茶具

  说起日本的茶道离不开茶道用具,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现力的载体之一,强调同季节时令相适应,同时还要与茶室的布置协调统一,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气氛。茶具的种类繁多,陶瓷器、漆器、铁器、铜器、土器、木器、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大至用具陈设架、茶炉,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称为茶具,但我们常说的茶具则专指饮茶用具,包括茶碗、茶壶、茶入、花入(插花的壶或筒)、水指(洗手的水具)、茶勺等。茶器是兼具观赏与使用的器具,分为客厅用具(公用)和本席用具(专用)。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泡浓茶用的陶瓷小壶,叫做“茶入”,根据形状不同分为“肩冲”、“茄子”、“海壶”、“文琳”等;另一类叫做“薄茶器”,顾名思义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状。在所有的茶具中价值最高、品种最多、最为考究的当属茶碗。茶碗一般为陶瓷制品,也有石制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碗可算作整个茶具类的代名词。战国时代由千利休设计指导,著名陶工长次郎制作的“乐”茶碗可算是当时的日本产茶碗的顶级作品,可惜的是在历代日本战国游戏中,乐茶碗的价值总是不高。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些比较有名的茶器:

  有乐茶碗:属于大井户茶碗类,因织田信长之弟有乐斋持有而得名。被誉为有女性的曲线美的茶碗,使用了含有铁成分的枇杷色釉药。

  白天目茶碗:产自中国天目山,故名。

  赤乐早船:千利休在京都举行茶会时用早晨的快船将其从大坂取来,故名为早船。属于利休七式(七件名茶碗)之一,现存于日本畠山纪念馆。

  赤乐无一物:这也是赤乐茶碗,《信长野望》和《太阁》系列均有其出现。

  国司茄子:被称为“天下第一茄子”,因最初为伊势国司北畠家持有而得名。

  本能寺文琳:本来叫做朝仓文琳,因最初为朝仓义景所有而得名。后落入织田信长之手,后信长将其进献给本能寺,故名。

  初花肩冲:名称来自于足利义政的《金叶集》中藤原盛房的和歌「夏山の青叶まじりのおそざくら初花よりもめづらしきかな」。

日本茶道

8. 日本茶道的介绍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