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目的是什么

2024-05-16 02:21

1. 网络目的是什么

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在数学上,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在计算机领域中,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是人类发展史来最重要的发明,提高了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最初用途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必须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 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Internet。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讯协议,在5 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那时,ARPAnet 的军用部分已脱离母网,建立自己的网络--Milnet。ARPAnet --网络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为Internet的重要骨干网之一。
1989年,由CERN开发成功WWW,为Internet 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检索奠定了基础。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商业性机构进入Internet一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法规或传统问题的困扰。事实上,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曾经出资建造Internet的政府机构对Internet上的商业活动并不感兴趣。

商用开始

1991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分别经营着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网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户提供Internet联网服务。他们组成了"商用Internet协会"(CIEA),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Internet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Internet商业化服务提供商的出现,使工商企业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进入Internet 。
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的世界就发现了它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其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各地无数的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Internet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
Internet已经联系着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4万多个子网,500多万台电脑主机。直接的用户超过4000万,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电脑公共网络。Internet被认为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网络'''一词有多种意义,可解作: * [[网络流]]也简称为网络(network)。一般用于管道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建模。
发展前景

交换技术进入实质阶段
电话网从发明时到一直延续着电路交换的方式。在上世纪末兴起的IP网以无连接的通信方式给人们带来突破。语音业务是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能完全无连接。在两种情况的驱动下,出现了以软交换为核心的网络。它在兼顾现有电话网的情况下又试图把传统的电路交换网转变为分组交换网络。以软交换为核心的网络的出现,在保持原有话音业务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话路的分组传送,大幅降低了运行和维护成本,从而使软交换技术成为交换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业务需求是市场主导的今天,软交换自身能开展一些新业务这一优势更使得人们对它趋之若鹜,在中国,经过三年多的试验和规模试商用,
软交换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快速提供业务能力得到体现,建网成本也与传统交换机相当。在此情况下,随着VoIP、IPTV、视频会议、VOD等宽带业务的不断涌现,造成了带宽 急剧消耗和网络拥挤等问题,于是在接入网方面,宽带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接入的问题,人们提出了很多方案,为了解决宽带,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增加互连带宽;改变网络流量结构,减轻主干网的瓶颈;应用QoS机制,保证部分应用的服务质量;采用IPMulticast组播技术等。相比之下,IP组播技术具备网络主干带宽不需要和用户数量的增长成正比的特点,可以有效控制主干网成本,成为运营商的首选技术。而将组播技术和QoS机制相结合,将会更好地满足新业务的需求。
对于在宽带接入网中的IPTV来说,大家都非常关注。IPTV呼唤的高带宽可以说是电信网络转型的一个契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宽带用户迅速膨胀,但许多地区在投入巨资建成宽带城域网后,却没有收获很高的宽带用户接入率。IPTV在挖掘新的用户增长方式和业务量增长方式等方面给电信运营商们带来了一些欣慰,它正在成为电信运营商撬动宽带市场的新力量。

无线方面
移动业务在由窄带和话音业务为主向第三代网络演进的大背景下,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很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iMAX等具有代表性的无线接入技术正以其极高的带宽和优异的IP业务支持能力获得全球的瞩目。在宽带化等大背景下,各式各样的新型业务也成为大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业务快速提出、质量保证和商业模式等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有意义的交流和探讨。在中国可能发放3G牌照的如今,运营商更是密切关注着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融合,他们希望在统一的核心网络上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综合业务,降低网络复杂度和运维成本。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技术、标准、产品等方面不断成熟,这个过程将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服务模式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中国ISP的数量不断增加,提供的业务也不断丰富。然而要实现中国互联网服务的繁荣,不仅需要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提供丰富的业务,还需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不断开拓服务市场,采取灵活的运营模式,找到自身盈利的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就中国ISP的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的业务类型对ISP运营模式的不同需求。
互联网业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ISP是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正式运营企业,享受国家法律保护。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是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ICP同样是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正式运营企业,享受国家法律保护。国内知名ICP有新浪、搜狐、163.21CN等等。
在互联网应用服务产业链“设备供应商——基础网络运营商——内容收集者和生产者——业务提供者——用户”中,ISP/ICP处于内容收集者、生产者以及业务提供者的位置。由于信息服务是中国信息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ISP/ICP也是中国信息产业中最富创新精神、最活跃的部分。到2006年底中国注册增值业务提供商约有2.1万多家,其中大部分为基于互联网开展业务的ISP/ICP。随着以内容为王的互联网发展特征逐步明晰,大部分ICP也同时扮演着ISP的角色。本文按照互联网业务的分类,对提供不同业务的ISP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

交易额
2012年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1.32万亿元,而到2020年,这一规模可能达到4.2万亿元。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与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都发布报告称,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呈现高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网络零售可占到中国消费市场10%-16%的份额。

发展趋势
网络零售拉低中国平均零售价的幅度正逐渐减弱。自2010年起算
从网络经济规模看未来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趋势
,网络零售主要产品类别
的线上价格一般增幅都超过线下,反映出网络商家早期可能采取了不可持续的以价换量的做法。随着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消费者日益成熟,而不会仅仅注重价格的比较
发展前景
▪ 交换技术进入实质阶段
▪ 无线方面
▪ 服务模式
▪ 交易额
▪ 发展趋势
▪ 网络电话
▪ 网络硬盘
▪ 网络金融
▪ 网络教育
▪ 网络电视
▪ 网络保险
▪ 网络营销
▪ 网络托管

网络目的是什么

2. 互联网诞生于哪一年?

互联网的诞生是互联网发展史第一节

3. 简述互联网发展过程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p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联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Internet的商业化,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世界,很快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了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简述互联网发展过程

4. 因特网发展史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Internet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至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这两个协议定义了一种在电脑网络间传送报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TCP/IP协议核心技术的公开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大发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协议的美国军方的ARPA网,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协议的各种网络。为了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诞生,并确立了TCP/IP协议在网络互联方面不可动摇的地位。

3、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应运而生。

    八十年代初,DARPANet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没有获得美国联邦机构合同的学校仍不能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开始着手建立提供给各大学计算机系使用的计算机科学网(CSNet)。CSNet是在其他基础网络之上加统一的协议层,形成逻辑上的网络,它使用其他网络提供的通信能力,在用户观点下也是一个独立的网络。CSNet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所有信息交换都经过CSNet-Relay(一台中继计算机)进行。

    1982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斯蒂文·贝拉文(Steve Bellovin)创立了著名的集电极通信网络——网络新闻组(Usenet),它允许该网络中任何用户把信息(消息或文章)发送给网上的其他用户,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和其他人进行讨论;1983年在纽约城市大学也出现了一个以讨论问题为目的的网络——BITNet,在这个网络中,不同的话题被分为不同的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电脑订阅,这个网络后来被称之为Mailing List(电子邮件群);1983年,在美国旧金山还诞生了另一个网络FidoNet (费多网或Fido BBS)即公告牌系统。它的优点在于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根电话线就可以互相发送电子邮件并讨论问题,这就是后来的Internet BBS。

    以上这些网络都相继并入Internet而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Internet成为全世界各种网络的大集合。

4、Internet的基础——NSFNET

    Internet的第一次快速发展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的介入,即建立NSFNET。

    八十年代初,美国一大批科学家呼吁实现全美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共享,以改进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欧洲和日本先进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挑战和竞争。

    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四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最初NSF曾试图使用D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线,但由于D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这个决策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讯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 

    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  建立五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56Kbp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1987年NSF公开招标对于NSFNET的升级、营运和管理,结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学组成的非盈利性机构Merit获得NSF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线路速度升级到T1(1.5Mbps),并且连接13个骨干结点,采用MCI提供的通信线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设备,Merit则负责NSFNET的营运和管理。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进入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际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NSFNET连接全美上千万台计算机,拥有几千万用户,是Internet最主要的成员网。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拓展和扩散,美洲以外的网络也逐渐接入NSFNET主干或其子网。

5. what is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1836年

  -- 电报诞生。 Cooke和Wheatstone为这个发明申请了专利。这个发明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呢?

  她在人类的远程通讯历史上走出了第一步。

  采用了用一系列点、线在不同人之间传递信息的Morse码,虽然速度还比较慢,但这和当今计算机通讯中的二进制比特流已经相差不远了。

  1858年-1866年

  -- 跨海电缆诞生。允许大西洋两岸之间实现直接快速的通讯。她的重要性体现在:

  当今联系各大洲的枢纽仍然是海底光缆。

  1876年

  -- 电话诞生。Alexander Graham Bell 向世人展示了这个新发明。

  她的意义在于:

  当今的Internet网络依然有很大程度上是架构在电话交换系统之上的。

  Modem具有数模信号转换的功能,实现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功能。

  1957年

  -- USSR(前苏联)发射了的一颗人造卫星,她的重要性在于:

  在全球通讯领域迈出了第一步。今天许多信息实际上都在通过卫星传输。

  美国设立了与之竞争的ARPA机构(高级研究规划署),并作为国防部的一部分,为美国军方科技应用打下基础。

  1962年 - 1968年

  -- 包交换网络(Packet-switching (PS) networks)诞生,她的意义在于:

  互联网就是基于包交换来传输信息的,这一点后面我们将会清楚地看到。

  为实现网络信息传输安全提供了最大可能,这正是美国军方的本意。

  数据被分成一个个小包传输,可以让他们经过不同路由到达目的地。

  增加了对数据的窃听的困难(因为数据被分割成了包)。

  路由冗余,提高可靠性。即使某个路由中断,通讯依然可以保持。

  网络可以经得起大规模的破坏(比如核子攻击,可以这也是冷战的产物)。

  1969年

  -- 互联网诞生

  美国国防部授权ARPANET进行互联网的试验。

  这件事的意义在于:

  先后建立了四个主Internet节点:UCLA大学(洛杉矶),紧接着是斯坦福研究所、UCSB(圣巴巴拉)和U(犹他州立)。

  1971年

  --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交流。

  在ARPANET网上建立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

  电子邮件——一个通过分布网络传送信息的程序——被发明了,这个发明和互联网的关系是:

  电子邮件今天依然是互联网上人与人沟通的主要方式。

  本文后面会用一小段文字解释如何收发电子邮件。

  在以后的生活中,电子邮件将与你息息相关。

  1972年

  -- 计算机可以更加简便的接入互联网

  第一个展示ARPANET功能的公开演示网建立,共接入了40台主机。

  互联网工作组(INWG)建立,并开始讨论建立各种协议的问题。

  这个工作组对互联网产生的影响在于:

  起草了Telnet协议规范。

  Telnet协议是当今大多数主机之间互操作的主要方式。

  1973年

  -- 全球性的互联网开始浮现

  首批连入ARPANET的其他国主机出现,他们是:英国伦敦大学和挪威的皇家雷达机构。

  以太网的最初模样被勾画出来——这就是现在局域网联网的最早形式。

  互联网思想开始流传。

  旧金山的一家大酒店第一次架设了具有网关结构的网络。网关结构明确了一个网络规模究竟能有多大(网络内部可以是异构的)

  文件传输协议(FTP)被制定,使得联网计算机可以收发文档数据。

  1974年

  -- 包交换网络传输成为主流

  传输控制协议(TCP)被制定,互联网的基石——包交换网络奠定。

  Telenet,ARPANET的商业化运作网络向社会开放,这是第一次向社会提供包数据传输服务。

  1976年

  -- 网络规模迅速膨胀

  伊丽莎白女王进行了发送电子邮件的尝试。

  UUCP(Unix to Unix CoPy)协议由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并在UNIX群体中发布。

  这个协议的重要性在于:

  UNIX当今依旧是各个大学和科研究构的主流操作系统。

  这些UNIX主机可以透过互联网“交谈”。

  网络开始向全球用户开放。

  1977年

  -- 电子邮件服务蓬勃兴起,互联网正在变为现实

  联网主机数量突破100。

  THEORYNET网为100多名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电子邮件服务,这个系统使用了一个自己开发的电邮系统和TELENET接入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

  起草电子邮件标准

  第一个在 ARPANET/无线网/SATNET 互联的演示网通过网关和互联网协议连接的演示网。

  1979年

  -- 新闻组诞生

  旨在研究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科学部在美国建立。

  基于UUCP协议的USENET网建立。

  她的意义在于:

  USENET今天依然非常兴旺。

  产生了各种讨论组、新闻组。

  当年年末建立了3个新闻组。

  现在几乎所有的话题都有相应的新闻组。

  1979年 (续)

  第一个MUD(多用户土牢)多人交互操作站点建立。这个站点包含了各种冒险游戏、棋类游戏和丰富详尽的数据库。

  ARPA建立了互联网配置白板(ICCB)

  包交换无线电网(PRNET)在ARPA的资助下开始试验。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在这个网络上进行了无数的通讯实验。

  1981年

  -- 各种网络重新融合

  诞生于纽约城市大学的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开始运行,并与耶鲁大学进行了首次连接。

  除了文件传输服务(FTP)以外,他们还提供电子邮件和邮件组的服务。

  CSNET(Computer Scienc NETwork)项目开始启动,并向那些不能连入ARPANET的各大学的科学家们提供电子邮件服务。CSNET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计算机科学网的前身。

  1982年

  -- TCP/IP缔造了未来的网络通讯模式

  DCA和ARPA网制订了网络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这个协议组一般被简称为TCP/IP协议。

  这个协议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将互联网定义为使用TCP/IP协议互联的一个网络集合,互联网就是通过TCP/IP互联的一个大网络。

  1982年 (续)

  由EUUG创建的EUnet(欧洲UNIX网)开始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和新闻组服务。并实现了最初的荷兰、丹麦、瑞典和英国之间的互联。

  外部网关协议(EGP)的草案被制订,并开始运用在各种不同体系结构的网间互联上。

  1983年

  -- 互联网越来越壮大了

  开发出了域名服务系统

  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满足了大量网络节点的需要

  避免了各种难以记忆的地址

  采用了人们习惯中易于记忆的名称

  桌面工作站开始成为现实

  她的意义在于:

  许多基于Berkerley的UNIX系统都内建有IP网络的相关软件

  促使从用单个分时的超级计算机连入Internet的模式过渡为通过局域网连入Internet。

  1983年 (续)

  作为ICCB的替代物,IAB(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开始建立。

  Berkeley发布了他们最新的4.2版的BSD UNIX系统,其中内建了TCP/IP的实现。

  欧洲科研网(EARN)采用与BITNET类似的线路开始运营。

  1984年

  -- 互联网继续保持增长

  主机数量突破1,000台

  域名服务系统(DNS)正式启用

  代替了点分十进制的地址,如 123.456.789.10

  域名更容易为大家记忆

  www.myuniversity.mydept.mynetwork.mycountry( e.g. www.cs.cf.ac.uk).

  英国建立了JANET(Joint Academic Network)(联合科研网)

  可控的新闻组服务被引入

  1986年

  -- 互联网的威力开始显现

  连入了5,000台主机,建立了241个新闻组。

  主干有56K速率的NSFNET建立

  NSF建设了5个地区网络中心,都由超级计算机向用户提供高性能的服务。——这促使了网络连接数的爆涨,特别是在大学。

  新闻传输协议(NNTP)被设计以提高基于TCP/IP的新闻组服务性能。

  1987

  -- 商业化的互联网诞生

  联网主机数量达到28,000台

  在Usenix的资助下,UUNET创立并着手提供商业化的UUCP和Usenet接入服务。

  1988年

  USFNET主干升级到T1级(即1.533M)

  网络中继聊天服务(IRC)被开发出来

  1989年

  -- 互联网获得巨大的增长

  接入主机数突破10万台

  出现了第一个在商业电子邮件运营商和互联网之间的中继服务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和互联网研究任务组(IRTF)在IAB中成立了

  1990年

  -- 互联网的膨胀在继续

  30万台主机接入量,1千个新闻组

  ARPANET退出历史舞台

  FTP服务中的文档开始可以根据名称检索和获取。

  World comes on-line公司(world.std.com)成为第一个商业性的经营电话接入的ISP。

  1991年

  -- 现代互联网模式开始形成

  商业互联网信息交换协会(CIX)成立并继NSF之后进一步突破了网络中商业运作的种种障碍。

  广域网中的信息服务诞生(WAIS) ,她的重要性在于:

  提供了一套互联网中信息检索和获取得机制

  大量知识在网络中出现:电子邮件信息、文本信息、电子书籍、各种帖子、代码、图片、声音甚至数据库。

  这些信息就是我们今天在互联网中检索信息的基础。

  关键字检索,这种强有力的检索技术被逐步完善。

  1991年 (续)

  -- WWW方式的友好用户界面开始出现

  明尼苏达州大学的Paul Lindner和Mark P. McCahill发布了他们的Gopher工具。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基于文本、菜单驱动的界面简化了互联网中资源获取的方法

  不用用户去记忆繁琐的操作命令,用户界面更为友好。

  这个方式今天已被现在更为方便的WWW浏览所代替。

  1991年 (续)

  -- 目前看来依然意义重大的发明

  由Berners 和 Lee开发的WWW浏览器在CERN发布。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这个工具最初被用于提供分布多媒体服务

  方便用户更快捷的访问世界各地的信息。

  开始是非图形的界面(1993年后,随着MOSAIC的出现开始有了图形支持)

  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通信方式发生了革命。

  USFNET的主干带宽提高到T3级(即44.736M)。NSFNET的主干上每个月有1万亿字节,或者说100亿的包流量。

  英国的JANEAT开始基于TCP/IP提供IP服务

  1992年

  -- 多媒体改变了互联网的模样

  联网主机数突破100万,新闻组达到4千个

  特许成立了互联网协会(ISOC)

  3月实现了网上的音频多播,11月实现了视频多播。

  “网上冲浪”一词由Jean Armour Polly首次使用。

  1993年

  -- WWW革命真的开始了

  联网主机数突破2百万,出现了600个WWW站点。

  NSF建立的InterNIC机构开始提供以下服务:

  目录数据库服务

  注册服务

  信息查找服务

  商业和媒体开始关注互联网

  白宫和联邦政府开始在互联网上安家

  Mosaic给互联网带来一场风暴,她的意义在于:

  用户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成为互联网的最前端。

  基于此开始设计日后风靡一时的Netscape浏览器。

  促使WWW用户激增

  1994年

  -- 商业化运作正式开始

  联网主机数达到3百万,建立了1万个WWW站点,1万个新闻组。

  ARPANET/Internet庆祝诞辰25周年

  社区开始通过线缆连入了英特网

  美国参议院和国会开始在互联网上提供信息服务

  超市、银行开始步入互联网

  开始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模式

  在美国人们可以在线订购必胜客的Pizza饼了。

  第一个虚拟数字银行开始运营

  NSFNET每月的网络流量超过10万亿字节

  WWW超过Telnet,仍逊于FTP,成为第二位的网络流行服务(这是根据NSFNET发布的流量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英国的HM Treasury在线网站运营(http://www.hm-treasury.gov.uk/)

  1995年

  -- 商业介入互联网进展神速

  650万联网主机,10万WWW站点

  NSFNET恢复为一个科研网络,整个主干网的运行依赖各大网络之间的互联合路由。

  根据包流量,三月WWW服务首次超过FTP服务,成为网上流量最大的服务;而若根据字节流量,到四月的时候,WWW服务也超过了FTP。

  传统的拨号入网系统(如Compuserve、美国在线、Prodigy公司等)开始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许多网络相关公司在Netscape的带动下纷纷公开上市。

  域名注册服务不再免费

  网络技术年:WAIS开发了WWW、搜索引擎等技术

  新的WWW技术开始浮现:

  分布环境运行技术(Java、Javascript、ActiveX)

  虚拟环境技术(VRML)

  网际协作工具技术(CU-SeeMe)

  1996年

  -- 微软进入互联网产业

  1千2百万主机接入互联网,50万WWW站点建立

  网络电话业务受到美国电话公司的关注,甚至上诉到国会要求禁止此技术以保证传统业务的利润。

  WWW浏览器的战斗主要在Netscape和Microsoft之间展开,在用户迫不及待的需求下两个软件不断地发布新版本并相互进行竞争。

  1997年

  -- 未来将会怎样

  1千9百50万主机连入,1百万WWW站点,71,618个新闻组。

what is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