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徐渭 进白鹿表 二表译文

2024-05-13 23:26

1. 求 徐渭 进白鹿表 二表译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际、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做,把过错改掉。

求 徐渭 进白鹿表 二表译文

2. 《歌代啸》是徐渭的作品吗

1、《歌代啸》是徐渭的作品,这一点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明,尚存在争议,但绝大多数研究者已认可其出自徐渭。
2、《歌代啸》据传是明代戏剧家徐渭的作品,是个杂剧剧本。徐渭作有著名的杂剧《四声猿》。《歌代啸》是个由四段小戏穿合而成的四出的在故事情节上有连贯性的杂剧,第一出写李和尚偷了张和尚的冬瓜送给情人吴氏;第二出写李和尚戴着张和尚的帽子到吴氏家,见吴氏母亲牙疼,于是假装行医,主张针灸她女婿的脚跟;第三出写吴氏的丈夫以帽子为据向州官告李和尚,却使张和尚下狱;第四出写州官奶奶在内宅放火,州官则禁止百姓点灯。全剧荒诞离奇,又具有讽刺意味。
3、《歌代啸》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奇诡之作,它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都远非一般的滑稽谐谑之作可比拟。
  《歌代啸》受到民间俗语的启发,敷衍而成四个小戏的,这四句俗语为,“没处泄愤的,是冬瓜走去,拿瓠子出气;有心嫁祸的,是丈母牙疼,灸女婿脚跟;眼迷曲直的,是张秃帽子,叫李秃去戴;胸横人我的,是州官放火,禁百姓点灯。”
  徐渭通过这部荒诞剧,来控诉这个虚伪的社会,表现心中的悲愤,在开场的中,作者写道:“世界原称缺陷,人情自古刁钻。” 这与荒诞派剧作家对世界的看法如出一辙。朱明皇朝高度集权的统治,使这个社会动荡不安,黑暗的政治和丑恶的现实将人们的希望无情地打碎,世界变得残酷与荒诞,残留在人们心中的只有无奈与绝望。徐渭才华横溢,蔑视世俗,但生不逢时,一生受尽屈辱与不平,个人经历也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记述自己生平经历的《畸谱》中,他以“畸”人自况,以“畸”字总结自己的一生,他看尽了人间的丑恶,却又无力改变它的“缺陷”与“刁钻”,这个荒谬的世界将他折磨得近乎疯狂,终于他以掀天揭地之势向这个世界发出了心中的呐喊。剧作家把对世态炎凉的感悟及对非理性世界绝望的表白,以一种“荒诞”的戏剧形式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性和人心险恶的残酷事实的同时,重新审视了虚伪的传统道德理念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并在迷途中寻找已经丧失了的信念。

4、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人,中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同时,还是诗人、戏曲家和军事家。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公认为青藤画派之鼻祖。所著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草》及杂剧《四声猿》,戏曲理论《南词叙录》等。被中国抽象绘画之父和民间思想家朱明誉为:“真正的奇才”、“千古书画,当有徐渭是也”。

3. 徐文长名声不出越地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样的人物的

答:不是名声不出越的原因啊,徐渭可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山鼻祖,学国画的哪个不知道是吧。
  还有我个人理解他,很厉害的,书法牛,国画豪迈奔放,之所以开创了大写意。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徐渭跟荷兰的画家梵高一样,都有精神病,梵高是自己割了自己耳朵,而徐文长,斧头劈自己头颅,锤子敲自己睾丸,还有,他把自己老婆给杀了。可惜啊,最后晚年在茅草屋里死去,死的时候只有茅草,垫一块木板,写到如此,又想起文长的墨葡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风闲掷野藤中...
  因为都是画画的,敬仰之~

徐文长名声不出越地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样的人物的

4. 关于徐渭和柳宗元

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其中最富创意的水墨花鸟画大师当推徐渭(1521—1593)。徐渭,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文长。他处在一个文人步履维艰的明代后期,终生未能得志于“功名”,还屡遭厄运,常因他事而使清名被辱,以至精神几乎失常,后因误杀妻子而下狱服刑,出狱时已年逾五十。饱经沧桑的生涯形成了他吟诗作画的狂放性格,给后世留下许多趣闻,但多半属于附会,未必真实。
1.1  徐渭正是生活在那个年代,自英宗后,明帝国开始走向下坡路,宦官邪派互相勾结,弄权朝廷。到武宗之后,邪派形成阉党,控制朝堂内外,排斥正义之士进身。他早年学儒,习八股,也想按照统治阶级规定的“学而优则仕”的老路走下去。然而政治的黑暗,社会风气的腐败,给他留下的却是一条饱经忧患、历尽坎坷的人生道路。家庭变故、乡痞侵夺、科场挫折,一代奇才颠沛落魄,不能得志。
1.2  应该是真疯。1562年,嘉靖皇帝罢免严嵩,胡宗宪被认为是严嵩一党,被捕入狱。徐渭生性敏感多疑,感到自己危机来临,心情十分沉郁苦闷。后胡宗宪在狱中自杀,这件事对徐渭刺激很大,他也想自杀以了其生:先以利斧击破自己的头部,“血流被面,头骨皆折”,幸而不死;又以三寸长的柱钉刺入左耳,又不死;后又用鎚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连续自杀多次,均未果。后来,因疑心妻子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因而被捕入狱,过了七年牢狱生活。徐渭此时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神经质,似乎是一些艺术家的通病,徐渭后来的一些文艺杰作往往也产生于某种癫狂状态中。

2.  徐渭天资聪慧,四岁时,长嫂杨氏去世,他已能代长辈迎送吊客。六岁时入学读书,即可诵几百字的文章,且记忆力颇强,多年以后他还记得当时跟管士颜读唐诗,第一首诗便是岑参的《早朝》诗。后又拜过十多位老师,八岁就学做八股文章,其文思之敏捷今老师称奇。十岁,其二兄徐潞曾带他去见当时的山阴县知县刘昺,刘很喜爱他,对其文章批了不少赞美之词,并嘱其今后“务在多读古书,期于大成,勿徒烂记程文而已”。这对徐渭影响很大,故以后他曾将八股文“旷弃者十余年”。十二岁向陈良学古琴,十四岁时,不幸嫡母苗氏去世,生母因是妾,不能掌持家务,他不得不去依靠刚从北方漫游回来的长兄徐淮。与此同时,他向王政学习琴曲。十五岁又向彭应时学习剑术。其间,还拜绍兴文坛盟主陈鹤(海樵)为师,学习戏曲、绘画;向杨珂(秘图)学习书法。此外,汪应轸、萧鸣凤、沈炼等也曾是他的老师。因自幼处身于文人学士之间,对其政治思想和文学艺术皆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他二十五岁一直到他三十七岁这十二三年中,他应过四次乡试,均未取。他一生共应过八次乡试,“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到死还只是个“秀才”。他的生活这时已经相当贫困,但这并不妨碍他关心时世。除了经常往来于山阴、杭州之间读书应试外,他还结交了不少当时有名的人物。在这些名人中,谢时臣、陈鹤、刘世儒、沈仕、沈明臣等都是画家,且在文学艺术上主张推陈出新,徐渭在与这些人物交往中,自己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狱后的徐渭,心情逐渐恢复平静,被大自然所陶醉,天天偕同学生出游,写了几十首纪游诗,借自然风光来减轻心头苦楚。徐渭一生的作为极富个性,他对客观世界充满激情;在艺术风格上因而也常流露一种桀骛不驯的个性。那些吐露心声的诗句,放纵而动人的墨谑,使正直的人为他的激情所鼓舞,产生了共鸣。徐渭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脊梁的精神。
3.  柳宗元历经永州和柳州两个贬谪生活时期,永州与柳州在山水风景上都与关中不同,与中原迥异,作为一个中唐时期的山水诗人,柳宗元在这两处都六下了优美的诗篇。但是,永州山水与柳州山水不同,永州山水诗与柳州山水诗自然也就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仅仅是因为山水,更多的是因为柳宗元的心理,是柳宗元的生活经历、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在柳州期间,柳宗元于元和十四(819)曾作《答杜温夫书》,其中有言:“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这与柳宗元以往的观点明显有不同,他在这里强调的是“快意累累”,是“意尽便止”,而且毫无功利之心,是“未尝求过人”,这与原来一直追求“文以明道”的古文大家的观点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恐怕也正是柳宗元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而从这一点看,柳宗元无疑也把握住了文学创作的根本,因此,陈长方对柳宗元的评价无疑也是正确的:“余尝以三言评子厚文章曰:其大体如纪渻养斗鸡,在中朝时方虚骄而恃气,永州以后犹听影响,至柳州后,望之似木鸡矣。”[11](P1039-405)这里的木鸡当然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呆若木鸡”中的“木鸡”,而是《庄子》中“其德全矣”的“木鸡”①,是成熟的意思。表现在山水诗上,也是如此。“生命漂泊之感,与向往安顿之感,无疑构成了山水诗的一个极重要的精神源头”[12](P4),在经历了永州十年的贬谪生活后,柳宗元再贬柳州,生命的漂泊无疑也驱使他寻求一种安顿的生活,而着也正可以使他在柳州的山水诗较永州时更包含那种生命意识。
4.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柳州地处广西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此处山高而陡峭,且多为石山,其石青色,有柳江河如壶形穿城而过,河大水清,所有这些,都与永州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柳宗元在元和十年初奉诏回京,本以为能得重用,谁曾想却被放到更加偏远的柳州,正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因此在心理上又起了变化,于是柳州时期的山水诗在意象的构造上也与永州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柳州的山水诗中,柳宗元往往将山水视为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因而山水意象也就显得奇崛险怪,如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大荒”一词给人以荒凉之感,“岭树穷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九回肠”曲折蜿蜒,既说出了柳江环绕柳州的景象,却又充满伤感,写出诗人到柳州后特有的心理情感,“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登柳州峨山》),“荒山”让人觉得凄凉。最能体现柳宗元柳州山水诗风格的应该说是《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以“剑铓”意象来喻尖山,虽然说非常精确地描绘了柳州石山的特色,但是与下一句连起来看,赋秋在文人的诗中本来即是写愁,而诗人以“剑铓”之锋利而割“愁肠”,就有了一种险怪和凄绝的情感。以锋利的兵器喻柳州之山,在柳州诗中也不止一次。从永州到柳州,虽然说景物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诗人心理的转变。在永州,柳宗元也许还渴望着能得到朝廷的宽恕,得到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十年永州的苦苦挣扎,换来的却是比永州还要偏远的柳州,这对于一个有着济世之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地打击。到柳州后,柳宗元又感受到柳州地理风俗环境的巨大压力,因而面对柳州这种奇异的山水,柳宗元没有感到风景的优美,反而觉得更为痛苦。又如《岭南江行》中,柳宗元以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意象来表现自己到岭南的感受,这些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可怕、恐怖。在古人心目中,“瘴”一词应该不是什么好的东西,他们认为岭南地区多瘴疠之气,是疟疾等传染病的病原,几乎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元和郡县志岭南道廉州》中有云:“瘴江,州界有瘴名,为合浦江。……自瘴江至此,瘴疠尤甚,中之者多死,举体如墨。春秋两时弥盛,春谓青草瘴。秋谓黄茆瘴。”[1](P302)与柳宗元同时的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也说“好收吾骨瘴江边”。而查柳宗元在再贬柳州之后的山水诗中,“瘴”字曾多次出现,“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岭南江行》),“林邑山联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柳州寄京中亲故》),“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别舍弟宗一》),“黄茆”在其进入广西后的诗歌中也曾出现多次,如“椎髻老人难借问,黄茆深峒敢流连”(《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山水诗在意象的取舍上除了与地方特色结合外,更注意到个人情怀的取舍,而这些恐怖可怕的意象的一再出现,也体现了柳宗元后期山水诗的特色。 

景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在不同的心理境况之下,每个人对于山水的感受又是不一样的。永州与柳州的山水本身存在着差异,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的心理和柳州时期的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在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山水诗中,他所采用的意象往往是充满清秀幽静之气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还期盼着朝廷的召唤,他在永州还故意作出一番优雅的姿态,是以文人的态度在作诗,而到了柳州,柳宗元虽然也还在上书以求汲取,但是应该说他基本上是彻底失望了,他这一时候更多地是要面对现实,他不能再漠视环境的影响。面对一种与永州迥异的山水,面对一种新的环境,柳宗元终于无法忍受了,因此,即使是今人以为秀丽优美的风景,柳宗元也以一个被贬谪的纯诗人的悲凉的心境来看待,诗歌中的意象也就不再是那种山水的优美,而是凄婉哀绝,是奇崛险怪。

5. 画家徐渭的作品有什么

1.徐渭的作品流传至今的较多,著作有:《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佚稿》、《徐文长全集》等;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等。
2.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木心评其为“英才天纵”。
3.徐渭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官绅家庭,徐渭出生百日,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成人。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王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非常贫苦,藏书数千卷被变卖殆尽,自称南腔北调人,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享年七十二岁,

画家徐渭的作品有什么

6. 怎样评价徐渭的一生?

古代文人故事∶明代大才子徐渭为何多次自杀

7. 有关于徐渭的人生经历

徐渭(1521~1593年) ,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天池渔隐、青藤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与有司”。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与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 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还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 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 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 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当官的来求画,连一个字也难以得到。在当世凡前来求画者,须值徐渭经济匮乏时,这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若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你 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二十岁考上秀才,但是后来一直没有再升职。青年时的他充满积极的进取精神,希望能治理国家,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很有想法,曾参与过中国东南沿海抵抗倭寇的斗争。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爱国英雄,曾为胡宗宪编写《献白鹿表》,得到明代皇帝的很大赏识。但后来因为某些政治牵连,他的精神深受刺激,蓄意自杀九次,自杀的方式令人吃惊。晚年的他命运更加困窘,画画成为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的唯一方式,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才。 
  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时期的中国,美术正处在学习古人与创新两种意识碰撞的特殊阶段。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名家出现很多,技法也不断更新,徐渭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他的写意花卉,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不简单的追求物象外表形式,独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来的影响很大。他的才能还表现在戏曲的创作中,他编写的杂剧《四声猿》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徐渭的书法和明代早期书坛沉闷的气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难看懂,用笔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喜欢,自己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到处搜寻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宣扬徐渭。袁宏道还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后来喜欢徐渭画的人很多,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郑板桥等,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他的诗文书画处处弥漫着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气和苍茫之感。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徐渭处于祝允明之后,他和祝允明一样学书的路子毫无例外是属于二王一脉,他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作为同乡人,他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给他的影响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他在《书米南宫墨迹》一跋中激动地说:“阅米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辟之朔漠万马,骅骝独见。”没有广泛的研习,是不会作出“潇散爽逸”的恰切评述,可见他对米芾的深悟透解。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又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也难怪,“知者”又有几许? 
  史载他“醉后专捡败笔处拟试桐美人,以笔染两颊,丰姿绝代。转觉世间胭粉如垢尘,不及他妙笔生花。”他的作品不拘于物象,能抓住其神气,用秃笔铺张,势如急风骤雨,纵横脾睨。他的大写意泼墨之势,继陈道复以后,更加狂纵,笔简意浓,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清代朱耷、原济、扬州八怪中李(善)、李方膺都受其影响。数百年来势头未衰。在作品中,徐渭经常题诗题句,借题发挥,抒写对世事的愤懑,所表现的思想政治倾向多比较激烈。如他题《螃蟹图》云:“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这正是对权贵的憎恨与轻蔑。徐渭亦工书法,行书效仿米氏,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绘画对后人影响之深。 
  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龄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诗文稿,“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龄一起彻夜阅之,“读复叫,叫复读”,以致把童仆惊醒。而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地搜罗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扬徐渭,认为徐渭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气”,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云“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书林藻鉴》)。袁宏道还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者,而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等,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 
  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有关于徐渭的人生经历

8. 徐文长过什么关

  《徐文长巧对联过浒墅关》

  徐文长的大名,很早就传出了绍兴的境外。江浙一带,文人学士之中,画坛艺苑之内,知道徐渭或者徐文长的人自然很多,即使卖菜的小贩,守关的吏卒,也都听说过他的大名。

  有一年,徐文长到江苏吴县等地游玩,读书访友。他乘着一条船在大运河中漫游。一天,天色已晚,太阳西沉,落霞满天,文长的船才抵达浒墅关前。

  这浒墅关位于吴县(苏州)西北,距县城(苏州)二十多里。据说,秦朝时候,秦始皇来到吴县虎丘,寻找吴王的宝剑,见一虎踞坟前守护。始皇拔剑砍杀,老虎受惊,向西北奔逃二十五里消失,就命名其地为虎疁。到唐朝时,避李虎讳,改虎为浒,到五代,又避钱鏐讳,改为墅。后来,南北大运河开通,经过其地,设立了一个关口,就名浒墅关。这儿是自吴郡北上,出入吴县的重要门户,明代以来,也是收取关税的重要关口。

  明代此关定有制度,每天早晚都要开关闭关。开关较晚而闭关较早。过往船只只要经过此关,需待其开关后才能放行,天晚之后,小船尚可绕道小河过关,大船则只好等到第二天午前开关才能过去。

  再说徐文长来到浒墅关前,眼看紧闭的关门,知道不能过关了,但他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赶到吴县城中去办,心中十分着急。他站在船头观望,恰见江中一小船过来,问知是守关巡卒,便写了一封短信,求巡卒带给守关的官吏,说自己是徐文长。

  官吏见了文长,作了个揖,先开口说道:“下官听说徐文长先生是天下巨才。今先生自称为文长,下官想考一考,若先生回答敏捷,则是真徐文长先,下官立即给先生放行;若回答不出,只好委屈下生等到明天早上开关时再走吧。”文长答道:“承大人厚爱,请出题吧!”

  官吏也不客气,即以浒墅关眼前的事为题,径直出了一道上联,道:“开关迟,关关早,早关早关,有过客过关。”文长听了出句,未加思索,就对答道:“出对易,对对难,难对难对,请先生先对。”

  对仗工整,意思明白,应对迅速,令守关关吏万分佩服,他只得俯身赞道:“果然名不虚传,先生真正是天下奇才,决费假冒的人。今天得见先生,实属三生有幸!”他立即喊话通知关内守兵,打开关门,破例放大名士、大才子徐文长过关。

  文长过了关,道过谢,凭着船舷,悠悠而去。身后河面上荡着一圈圈涟漪,同时留下了一串佳话。很多年以后,守关的老兵还记得这段传说,时时给人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