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孙权军饷都是怎么筹措的呢?

2024-05-05 03:18

1. 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孙权军饷都是怎么筹措的呢?

在东汉末年,天灾不断,战乱频繁,人口锐减,因此,对于当时的各路军阀来说都很缺钱。而当时百姓躲避战乱,大量逃亡,很难收赋税,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养活这么庞大的队伍呢?
先来说说被后世人称为盗墓界祖师爷的曹操。在当时曹操的大军中,有一只很特殊的队伍,人数庞大,设置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来管理。这些人不用上战场,而专门盗墓搞钱。据当时的史料记载,摸金校尉成立后,干的第一票就是盗挖了汉武帝弟弟梁孝王的墓地。据说从里面搬出来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这一票让曹操尝到了甜头,此后不断盗挖帝王陵墓,养活了北方大军。
那么“仁义皇叔”刘备的粮草又是怎么来的呢?刘备在没有自己地盘的时候,都是靠依附的大哥拨给钱粮。而有了自己的地盘后,怎么筹措军饷呢?刘备为了快速筹集粮草,开始发行新货币,叫做直百钱,重量只有八克,而且强行要求一个直百钱,兑换一百个当时的五铢钱。这就相当于,用不到十文钱,非要兑换百姓一百文钱,直接公开抢钱。
至于东吴孙权家大业大,而其主要经济来源于江南的豪族,还有就是和曹操一样屯田养兵,不过孙权钱不缺,就是缺少人。于是孙权派手下去攻打台湾,大量掠夺人口,充实东吴军队!
从这可以看到,曹操盗墓虽然不厚道,但毕竟不从百姓手里拿钱,而刘备的手段虽然表面上好听,实则更加卑劣,而孙权更是和刘皇叔一个德行。

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孙权军饷都是怎么筹措的呢?

2. 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孙权都是通过什么手段赚钱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一个乱世,三国故事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在曹操、刘备、孙权、关羽、郭嘉、周瑜等英雄人物身上,总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传奇。然而,文人墨客笔下气势恢宏的三国英雄传奇,却掩盖不了残酷的现实:曹刘孙都缺钱,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曹刘孙贵为一国之主,自然不缺一文钱,而是缺N文钱。
没钱没权的人缺钱,往往只能认怂,但没钱有权的人缺钱,却会一本正经的耍流氓!接下来,就看看三国霸主如何耍流氓,顺利一夜暴富,扭转财政危机,实现财政盈余。



对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致富政策,曹操、刘备的算是广为人知。
曹操是官三代,出身比较正统,行事还算正常,所以在货币政策上,曹操没敢玩出花样,老老实实的使用五铢钱。所谓五铢钱,“五铢”代表重量,是一种金属货币。
但问题在于,曹操要办的事情太多,地盘虽大,但手里钱还是不够用,咋办?答案大家都知道,开创了一个行业:盗墓挖宝!
袁绍手下的陈琳发表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中提到,“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陈琳说的是曹操盗墓挖宝,甚至恐怖到“无骸不露”的地步,当然这里有艺术加工,陈琳是在打舆论战,极力抹黑敌人,但不管如何,曹操盗墓挖宝是事实。
因此,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都是曹操手下盗墓军团,只是发丘中郎将官职稍大,是摸金校尉的首领,且多出一枚发丘天印,印上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大字。据说,盗墓之时,此印在手,天下我有,鬼神皆避。



通过盗墓手段,曹操聚集了大量财宝,有力弥补了财政缺口。或许因为曹操盗墓,所以死后要求薄葬。如今,考古挖出曹操墓,也的确是薄葬,无金无银,自然难以引来盗墓贼。
用后世眼光来看,曹操这一手段极其缺德,得断子绝孙。曹操与死人过不去,但刘备是和活人过不去,缺德指数一点不下于曹操,甚至有过之。
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更穷。蜀汉偏处西南,发展经济受到局限,又连年征战,财政困难,军费紧张,而且刘备打下成都之后,将大量财物分给了将士,于是最后一看,傻眼了,府库空空如也,以后还咋玩?
鬼才刘巴出了一个鬼主意,就是在一枚五铢钱上改两个字,改成“直百五铢”。也就是说,把原先的1块钱,刘备法律规定现在价值100块。当然,这种直百五铢只能由刘备发出,其他人发出就违法。
“直百钱”的发行,对刘备帮助可谓立竿见影,“以数月之间,府库充实”,但这种货币掠夺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开始,直百五铢重8~9.5克,后来最轻薄者重不足0.8克,而且还出现了铁质五铢钱。诸葛亮等青史留名的蜀汉丞相执政期间,一直推行这种货币。



曹操官三代出身,不敢在货币上乱搞,但刘备是草莽出身,为了达到目前不择手段,所以敢为天下先,弄出一个直百五铢,那么孙权呢?
与曹操、刘备不同,孙权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犹豫不决,想要两头讨好,在称帝这件事上可以看到这一点,在货币政策上也是如此。
看到刘备快速法家致富之道,孙权眼红了,于是搞出一个“大泉五百”。可能要点脸面,所以规定重量为十二铢,比刘备的直百五铢稍微“公道”一些。
大泉五百的成功,让孙权品尝到财富自由的快感,于是又搞出“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一个比一个狠。
孙权很快成了世界首富,但东吴百姓、商人、甚至大家族不干了,这不是明摆着掠夺吗?多方压力之下,孙权认怂了:一是停铸大钱,二是按比例回收民间大钱,缓和官民矛盾。从理论上说,孙权大钱只流通了十年;但实际上,后来还暗暗流通了很长一段时间,孙权舍不得呀。



总的来说,孙权这个人比较有意思,用现在话说叫“立场不坚定”,做什么事都犹犹豫豫的,可能和孙家在江东根基有关,毕竟孙权家族发家,也只是从他爷爷辈开始,犹如“暴发户”,算不上根深蒂固。而刘备身世不凡,却又草莽出身,所以敢于下狠手,曹操是典型官三代,据说还是曹参之后,治国上不敢瞎来,于是就想出盗墓挖宝的歪招。
但不管如何,刘备、孙权货币掠夺的耍流氓,或许也是蜀汉、东吴失败的原因之一,估计没什么百姓喜欢这样的政权。蜀国一直执行直百五铢,耗尽了国力和百姓的支持,由此第一个倒下。孙权货币掠夺上遮遮掩掩,所以第二个倒下。曹操盗墓虽然有碍名声,但对百姓生活没什么伤害,稳定的货币政策却能获得百姓支持。

3.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打仗就是花钱,那曹操、孙权、刘备的军费从何而来?

东汉末年和三国,是个常谈永新的话题,东汉末年狼烟四起,天下大乱,乱世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群雄逐鹿,最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大集团。
在乱世中战乱不断,打仗打得就是金钱,那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军费是从哪里来的?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

家境殷实、”后天努力“的曹操。东汉末年攻击曹操的人总说他是宦官之后,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后期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的地位非常高,是几朝元老,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而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是高官厚禄,经过两代人的积累,曹家可谓是真正的家境殷实。曹操起兵时,他的父亲曹嵩给了他不少钱财用来招兵买马,这成了曹操起兵的资本。
除了曹操自己家的财产,在曹操起兵后,已经集结了上千队伍的曹操从弟曹仁直接带兵来归,可见曹仁也有相当的家底;曹操的另一个从弟曹洪,家境同样不错。殷实的家族财富,为曹操早期的发展提供了军费支持。
在队伍和控制地域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后,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实行了屯田制度,一方面把土地分给流民,收取税收,另一方面直接让战斗力弱的士兵进行军屯,这直接解决了大部分的军粮问题和军费问题。

依靠”江东父老“的孙权。孙权上台时,他的哥哥孙策已经给他打下了一片天地,上台后的孙权更加倚重江东的几大家族,以求得到他们的支持。
在统治上,孙权重用这些财力和实力雄厚的”江东父老“,而江东的这些世家大族为孙权抗衡刘备和曹操提供财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比如在夷陵大败刘备的陆逊,就是这些家族势力的代表之一。
除此之外,江东的相对稳定和殷实,孙权拥有相对稳定的税收来源。

”有名无分“、白手起家的刘备。相比于曹操和孙权,刘备自身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刘备虽然顶着”皇叔“的名义,但汉朝对待诸侯王的政策,使中山靖王这一支传到刘备之时,已经是一穷二白,既没有钱财,也没有官职,刘备直接沦为”织席卖履“之辈。
在刘备创业之初,跟随他的人除了张飞有点小钱,关羽也不是富裕之人,这也是刘备在早期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之后刘备有了少许兵马,但并没有稳定的城池和强悍的军队,总是”易主而仕“。刘备在早期发展中,投过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等等,在这一时期,刘备的不少军费来自于他投靠的人。
直到赤壁之战后,刘备才立足荆襄、攻取巴蜀的崛起之路,此时的刘备,军费来源逐渐转移到统治地区的税收上。

由于”益州疲弊“,再加上刘备集团的常年征战,巴蜀百姓的税负已经到了上限,这也是后来诸葛亮北伐经常为粮草烦恼的主要原因,同样也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大家怎么看?大家还知道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哪些获取军费的途径?
欢迎大家积极补充,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三国志》,《魏书》,《晋书》,《资治通鉴》。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打仗就是花钱,那曹操、孙权、刘备的军费从何而来?

4. 曹操屯田制,孙权靠士族,刘备是如何筹集军费的?

东汉末年的风云主要集中在多方军阀诸侯势力的纷争,而发展到后期,各路诸侯就剩下了三家,分别是占据整个北方和中原的曹家魏国,占据东南部及大部分南部的孙家东吴,以及占据西南部的刘家蜀汉,不过仗打到现在,不仅整个中原大地都一片焦土,更关键的是死了太多的人
据分析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中华大地就锐减了近千万的人口,可见战争对国家的伤害是极大的。那么三国鼎立之后,三甲对国内是如何搞国内的建设呢?而三家筹集军费的方式又有哪些呢?

咱们首先来说曹,魏国是三家中正大光明从汉朝献帝手里接过皇位的,所以说曹氏是三国时期正统的王朝,另外两家就是割据势力;而曹到了曹丕这一代,才刚刚的从赤壁之战的元气大伤中慢慢缓过来,并且中原是东汉末年混战损失最重的地区,别说农业发展受限,就连商业都被打的很久都恢复不过来。
再加上一些无良的军阀直接就抢夺商人农民的私人财产,这种混乱的军阀局势让无数的中原子民苦不堪言;还是就是洛阳、长安两个国家中心经济区,因为董卓和手下一些军阀的烧杀抢掠,两个地区的经济早就彻底瘫痪,更别提带动中原经济。

曹操不得已才启用许昌作为新都,这也是因为长安和洛阳用不了了,一片焦土,人口只剩下不到十几万人;那么曹魏面对这些情况,他们该如何国内建设呢?
曹魏屯田制解决粮食问题
曹氏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士兵军费和吃饭问题,能不动用国民赋税那就不动用,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士兵吃饭和军费的问题,并且还让老百姓缓了一口气;屯田制度就是把士兵平时的训练时间挤出一部分用作耕地种植,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
并且屯田制度也规定士兵可以把亲属带入驻地,驻地会专门建设一个生活区,供这些亲属住下,亲属们可在这里耕田种植,收成直接上交给部队一半,另外一半自己使用,这项制度直接让军队的开销大部分脱离了国家的开销。

而下面就是各州人口统计和人口调配,遭受战乱较为少的地区冀州,当曹操攻破冀州的时候,他意外的发现,整个冀州就剩下了三十万户的人家,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大州啊,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在打败袁绍后对他极为痛恨是有原因的,他觉得冀州可能是自己成就霸业的地方,谁知道冀州被袁绍搞得成这个鬼样子。
所以冀州的地广人稀,是屯田的一个好地方,冀州发展到曹魏中后期的时候,人口和经济重新回到了规模,这其实也是屯田拉动的经济发展,屯田粮食质量高,价格还不贵,也因此屯田粮反而成为当时极受欢迎的米粟。
扶持商业,搞活经济曹魏对于商人的扶持力度还是很大的,这样因为曹魏的周边都是外族,大魏积极鼓动商人去西域和北方和异族们进行贸易,不仅如此,大魏还鼓励商人主动和东吴、蜀汉进行贸易,在这种开明的商业政策下,大魏的经济发展是极为迅速的,甚至可以说大魏用钱买来了蜀汉和东吴的粮食和矿石资源。

而一旦开战,蜀汉和东吴商人手中的钱就得大幅度的贬值,也因此,两国商人会在得知开战消息后,迅速地把钱花出去,不过大魏的商人也不傻,他们对消息的获知是得到政府的通告的,一旦知道即将开展,他们会压制货币,让蜀汉东吴两国的商人血本无归。大魏执政期间,主要就是屯田制度和扶持商业这两项大的经济建设。
那么大魏的军费是如何筹集呢?要知道乱世中打仗,靠的就是钱;曹操的发家史是有些不堪的,并且这种不堪还一直伴随他到去世。曹操当初为了拿钱拉起部队,不惜带人去盗墓,把人家墓里的值钱东西都拿出来,然后换成了粮食,这才有了曹操的崛起。

而从曹操到曹丕、曹叡这祖孙三代,都专门设立一个盗墓的部门,而这个部门有个好听的称呼:“摸金校尉”。据说,大魏曹丕曾经和东吴作战,军费开销一大半都是摸金校尉提供的。而后来曹操具备了规模了,就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也因此开始了收税,因此靠盗墓创立基业,靠地盘壮大自己。
东吴榨取廉价劳动力
再看看东吴政权的经济建设是啥样的,东吴创立基业基本上是由孙权的老哥打下来的,而到了孙权这一代,江东基业已经十分稳固了;并且江东地区战乱极少,并且加上气候特点湿润多雨,江东地区种植瓜果和粮食是极为丰富的。

此外,江东地区还有产盐地,并且东吴的水运十分的便利,通过长江和江南运河成功的把货物送到蜀汉和大魏,因此江东的财力发展是很厉害的;更关键的是东吴有着免费廉价劳动力!
这点非常重要,东吴南北的南越就是东吴政权手里的廉价劳动力,因为南越人作战水平极差,并且人口还不少,东吴一没钱了就跑到南越去抢掠资源,后来抢到南越已经没有可压榨的地方了,东吴就直接掠夺他们的劳动力。

后来,占领南越地区后,东吴对土著政策就是扶持贵族,压榨平民;通过扶持南越土著的贵族阶级,分给他们一些利益,并通过他们来获得大量的免费劳动力或者是廉价劳动力,这对人口锐减的三国时期是极有利的。
士族是军费筹集的主力这一点大魏就做不到了,这也是因为大魏北方和西方的异族都不好惹,动不动就是骑兵作战,这种作战是大魏消耗不起的;再加上东吴是最早开辟殖民地的政权,他们通过海运的方式殖民了当时的海南和越南一部分地区,因此,东吴的经济水平其实是很高的。

但是东吴政权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世家大族掌握了国家命脉,以上说的经济优势都被江东士族们拿捏的死死的,也因此,东吴政权才无法对士族进行整顿,可以说东吴要对外作战,那就得看士族的眼色,虽然东吴很富裕,但政府其实很贫穷。
东吴的军费筹集其实就是士族提供,士族觉得这一仗可以打,对他们有利益,那么你君王说打,我们二话不说给钱出力,这也是为什么东吴对魏作战,总是规模很小的主要原因,不是没有兵源,而是士族给的钱太少了,直接影响了战争规模。而东吴最大的几个世家就是陆家和鲁家,这两个家族出的人才就是鲁肃和陆逊,不过这俩人也不是所在家族的话事人,只能算是两个家族接触的一代政治家,实际控制权还被族长把握在手里。
蜀汉初期放手抢夺益州库府
最后说说蜀汉政权,说起蜀汉政权那都是满满的遗憾,蜀汉发展越来越差,刘备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其实益州最开始发展的还是比较好的,虽然刘璋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他很少压榨益州百姓,在刘璋的带领下,益州百姓生活水平是不错的。

不过刘备的到来,让这一切都变了;刘备入川后掀起了益州之战,这场战役本身其实也没啥错,就是刘备想要益州,但刘备在打下益州后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放纵手下抢掠益州的府库,要知道这里面的钱都是当年需要对地区建设和支出的费用,但是刘备就脑子一热把它赏给了手下,这下好了,给钱容易要钱难。
刘备等坐稳了益州,他意外的发现自己没钱用了,而刘璋这个老儿把钱都放在府库,其他地方愣是一点都不藏钱,这就让刘备万分后悔,后来打下汉中后,他不让手下去抢掠,满心期待的打开了府库,又愣住了,钱都被曹操给搬走了,所以蜀汉最初是很穷的,就因为刘备犯的这个错误。

诸葛亮利用资源盘活国有企业,蜀汉财力大增
最初益州是靠荆州扶持了几年才缓过来,蜀汉经济真正的发展起来还得靠诸葛亮,诸葛亮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他愣是把蜀汉一盘烂棋给下活了,诸葛亮利用益州特色,大力发展因地制宜的农产品,并且大力开发矿石资源和战马蜀锦,诸葛亮用了好多年的时间才把蜀汉的财政从赤字搞到了每年都有余钱。
而蜀汉军费的筹集方式其实是,靠政府把控要害商业部门的方式筹钱的,比如蜀锦,诸葛亮规定国家专门整合该方面的市场,但只是整合,并不插手,通过整合来获取一部分的税金,这部分税金就属于赋税之外的收入,而矿石产业完全由政府控制,所以说蜀汉的军费其实都是由国有产业供给的。

结尾
三个国家三种经济建设制度,当然大魏靠着人口基数和经济重心位置成功的发展成庞然大物,而东吴虽然有建树,但无奈军事实力还是不足以一统天下,最终还是退出了三国争霸的舞台;蜀汉虽然自诩为汉朝正统,但被益州这个小地方给困得,活生生把自己给困死,虽然能自给自足,但绝对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5. 连年的战争中,三国消耗了大量的钱财,但是他们的军费是从哪里来的?

长年征战,吴国靠水得以发家,魏国靠种地,而蜀国则实行苛捐杂税,这也是蜀国最先灭亡的原因之一。

魏国的百姓生活过得还是可以的,国家分配土地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收。还有打战的士兵,平时没事的时候也会种地,这就保证了魏国粮食足够富足。还有一个原因,曹操鼓励军中将士去盗墓,盗的钱财用于战事之中,这也为魏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东吴地理位置好,凭借江东这个地方,老百姓世世代代都不愁吃穿。东吴还发行了货币,取得不错的效果。就算是后来吴国内部动荡,但是百姓的基本生活还是能勉强过得去的。而蜀国的百姓比起吴魏两国的百信百姓,生活就哭的多了。一开始刘备还想要直接霸占刘璋留下来的财产。但是赵云觉得这样做未免太过霸道,会失去民心的。于是刘备就制造货币,用这些货币去买那些财产。其实这样子就是强买强卖,老百姓都是敢怒不敢言。这种情况在刘备去世后日夜加剧,再加上诸葛亮一直在外征战,蜀国的经济真的越来越萧条。

后来诸葛亮用蜀锦做交易,来换取战争中需要的物品,但是蜀锦的数量明显不够多,无法换取更多的物资。加上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无法安居乐业,蜀锦产量真的很低。百姓的生活贫困潦倒,蜀国最终走向灭亡。
其实魏国的政策在古代的时候是最合适的,其次就是吴国,最不好的就是蜀国了,难怪三国的时候蜀国最弱小。

连年的战争中,三国消耗了大量的钱财,但是他们的军费是从哪里来的?

6. 三国争霸的时候,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军费都是从何而来?

提到三国时代的经济,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冷点,毕竟这段历史里真正引人注目的还是曹刘孙三家以及各路英雄好汉的征战史,但是,英雄好汉没有手下的兵卒,兵卒和牛马没有粮草,也是什么事都不能成的。本文就主要从货币和生产的角度入手,来对汉末三国时代的经济动向做一番管中窥豹的分析。
提到货币,就不得不提汉朝的硬通货,大名鼎鼎的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正式发行的货币,汉武帝借用这种货币,逐渐消灭了汉初以来允许民间私铸的各种货币,再一次实现了货币的统一。不过汉武帝一朝军事活动靡费资产甚多,武帝甚至动用“告缗令”这一手段没收了许多民间商人和地主的动产和不动产,使得大汉朝中产以上家庭几乎尽告破产。汉武帝还用“盐铁专营”之政策打造了国营手工业“托拉斯集团”,垄断了当时最有财路的产业。但还是挡不住货币贬值,五铢钱从每文五铢降到了四铢乃至三铢。
到了昭宣二帝时代,朝廷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虽然按《盐铁论》的记述,代表中央的“御史大夫”与代表地方的“贤良文学”分别在强调“国营经济为了强国抵御外敌”与“国有经济产品质次价高”,虽然他们的论述都是理论基础薄弱只会根据实际危机开嘴炮,但是汉朝政府还是在会后决定紧缩货币放弃通胀、主动刺破泡沫,保持本币信用,扩大消费藏富于民,同时在各交通要地设立仓库方便物流,算是开了一点民营经济的口子,也为西汉一朝成功续命了90年。然而,这也引发了地方豪强的崛起,给后来东汉末年各路割据的土豪埋下了最初的种子。到了新莽一朝,王莽幻想用古代氏族国家那一套救世还屡次变乱货币,也为战乱埋下了根基。

但到了汉安帝以后由于西部羌人作乱,而且叛军势力越来越大,甚至还能跨过太行山骚扰冀州,跨越秦岭骚扰汉中,这也使得东汉也陷入了西汉武帝时期那种靡费军资的长期战争之中。因此也使得通货膨胀加剧,为此,人们不得不以代用币替代货币之功能,根据居延汉简的记载,张掖居延属国当地给小吏发俸禄,发的都是蜀地所产布匹。事实上,由于常年战乱,中央的财政收入也不怎么样。桓灵二帝明码标价卖官,其实也是采用一种丑陋手段以缓解财政危机。而且也确有实效,黄巾之乱平定以后,汉灵帝下令铸了一种新五铢钱“四出五铢”,品相不错,算是在天下大乱以前带来了一点福音。

(汉灵帝时代的“四出五铢”,始铸于中平三年,即186年)
董卓上台引发关东联军讨伐以后,汉末乱世全面开始。汉末的劣币发行,也进入了一个新高峰。董卓退保长安以后,就废除了原来的五铢钱。把长安、洛阳一带的钟鼓、铜人(秦始皇时代“收天下之兵”铸成的十二个铜人,就被熔化了十个)、铜雀之类装饰品通通熔铸,铸成了所谓的“董卓小钱”。这有可能是中国古代钱币中品相最劣的一种,上面连文字都没有。可见当时董卓朝廷的物资储备大概极其低下。董卓本人则住进了“郿坞”这座巨型要塞当中还囤积了大量物资,可见货币经济已经全面衰退,这种情形,实际上有利于上层社会而不利于下层社会,因为大宗物资不易储存,对于下层人民更是如此。后来公孙瓒也照着董卓的样子盖了一个巨型堡垒“易京楼”,他们的种种行为,已经体现出了永嘉之乱以后北方各地豪强地主据险自守的特征,这样的封闭小社会,内部必然物资交流较少,即使有,也要仰仗物物交换,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桃花源的原型(陈寅恪先生曾考证,《桃花源记》所述的小社会并不是在南方,而是前秦政权覆灭后北方坞堡型土豪据点的写照)。

(董卓小钱)
河北袁氏覆灭以前的群雄割据时代,各军阀都为物资头疼,尤其吃的。所谓“民以食为天”,那个年代粮食就是金钱,甚至比金钱还重要。程昱给曹军士兵提供的军粮里含有人肉,袁术的部下只能吃水乡中常见的鱼鳖虾蛤,估计大兵当中因此得寄生虫病的都不少(广陵太守陈登因为好吃生鱼片得了肝吸虫病,华佗给他治好了一次,但是三年后还是死了)。也就是刘焉父子益州、刘表荆州、公孙氏平州比较平静。
当然,这也催生了曹操的屯田制度:曹操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中央设大司农,地方设典农校尉、屯田都尉等官员,广泛招募流亡农民,让那些无田无牛的农民种官田,屯田的农民称“屯田客”,一律按军事组织编制,严格管理,不许意离开土地。可见这本质上是国家所有的农奴制度。但是“屯田客”也有兔除兵役、役的优待,用自己耕牛屯田收获的粮食,一半交公一半私有用官牛屯田收获的粮食,六成归公四成归己。开始,因对“屯田客”限制甚严,不少入都寻机逃走了。曹操即在组织管理上作了相应的改进,强调自愿的原则,使“屯田客”逐渐稳定下来,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民,屯田制度从此得到巩固与发展。

民屯之外,还有军屯。军屯与民屯军屯与民屯性质相同,只是军屯以营为单位组织生产,每营配“佃兵”六十人,且战且耕。其实东吴也有类似的屯田制度。蜀汉在汉中也是如此,只是蜀汉负担更大,因为蜀汉与曹魏接壤地区为山区,交通不便,而且汉中百姓多在汉中之战时期被曹操强迁,招人只能从蜀中招人。而蜀汉的经济政策,另有特殊之处,这在下面会讲。
刘备进入成都以后,在经济政策方面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想把田宅赐给手下将士,但是这个想法被赵云否决了,因为赵云觉得天下尚未安定,不应该夺人田宅,而应该归田还宅以聚民心。刘备没能拿刘璋的财富充盈军费,后续的部队给养变得十分困难。左将军西曹掾刘巴便建议刘备,铸造直百钱,命令官吏收购物资。刘备接受了刘巴的建议,几个月后,刘备的库府里就装满了物资。刘备铸行“直百”钱,以十几铢青铜代表五百铢青铜,有效地抢掠民间资财,数月之间就搞得府库里面装满了物资。刘备铸行“直百”钱所获的价值,就用来支持所需的军事开支。

后来蜀汉到了诸葛亮时代,屡屡发动军事行动,但币制尚属稳定,因为诸葛亮找到了一种货币以外的硬通货——蜀锦,用来与吴国交易物资。同时蜀汉政权在平定孟获以后,还在不断在南中地区掳掠当地蛮族人口,甚至组成了“无当飞军”这支山地特种部队。但到了后来费祎、姜维的时代,所发行的货币,只有小指指甲大小,足见搜刮财富才是这个先军政治集团维持惊人的一比八的军民比例的根基。这样也自然会大大损害民生水平,难怪公元261年,吴使薛珝从蜀国回来后,禀报吴景帝“蜀民面有菜色”了。
东吴也是一样大搞通货膨胀搜刮民财的,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孙权效法王莽的“大泉五十”铸造了“大泉五百”,与王莽“大泉五十’重量相等。到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又铸“大泉当千”。后来还有“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等。面值越来越大,成为对百姓财富非常明显的掠夺。还有学者考证,“大泉当千”最重的版本,不过相当于五铢钱分量的7倍,却要当五铢钱面值的1000倍使用。根据走马楼吴简的记载,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政权征税以实物为主,货币退居次要地位。

三国货币中,也就是曹魏方面还算可以了,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221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明帝曹叡嗣位后为“丰国省刑”,于太和元年(227年)复行五铢钱。新钱形仿汉制五铢,遂称“魏五铢”。曹魏的五铢钱,在三国当中品相最好而蜀汉最劣,足见蜀汉最先灭亡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国时代的通货膨胀,一直到西晋都没能矫正过来。更何况西晋灭吴后仅仅过了20多年又一次陷入战乱之中,又一次开始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浪潮。汉末三国时代的通货膨胀,多数还都是政府强行推行劣币造成的,到了南北朝时代以后。朝廷发行货币又多了一个助力,就是佛教寺庙,因为佛教借助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大为流行,这也使得佛寺兼营放贷及储蓄的银行业务。譬如著名的梁武帝舍身为僧事件,群臣三次赎回,花销竟然达到数亿钱币。实际上,这不是简单的胡闹,而是梁朝政府推行其货币,以冲击市场上的旧货币的一次试验。有了信贷机构的加持,才使得新货币接受度更高,而整个汉末三国时代,也就是笮融这种土鳖军阀崇佛大造佛寺佛像什么的,佛寺还没有开发出银行职能,这也使得民间一直长期通行物物交易,货币的重要性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