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表现红火亮眼,A股表现趋于平淡,建议积极关注港股投资机会

2024-05-17 18:21

1. 港股表现红火亮眼,A股表现趋于平淡,建议积极关注港股投资机会

【本期摘要】
财经新闻精选
海通证券:抱团股表现低迷低迷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资金分流去了港股
易方达基金上热搜:数万用户晒单“买了个寂寞”
半夏投资李蓓:港股并非一直被低估,高端制造业值得关注
管清友: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在7%以上
四大信号愈演愈烈,预警行情见顶风险
 
市场热点聚焦
市场点评:港股表现红火亮眼,A股表现趋于平淡,建议积极关注港股投资机会
宏观视点:公募扛大旗,南向资金持续“扫货”港股,配置布局港股正当时
证券行业:沐浴改革春风,券商行业蓄势待发,估值静待开花
 
新股申购提示
优利德,申购代码787628,申购价格19.11元;
迎丰股份,申购代码707055,申购价格4.82元;
蓝天燃气,申购代码707368,申购价格14.96元;
 
重点个股推荐
参见《早盘视点》完整版(按月定制路径:发现-资讯-资讯产品-资讯-早盘视点;单篇定制路径:发现-金牌鉴股-早盘视点)
 
财经新闻精选
海通证券:抱团股表现低迷低迷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资金分流去了港股
海通证券指出,虽然未来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很大,但是我们看到近期市场并未有明显放量且指数呈现震荡态势,这一点我们从港股通资金流向就能得出答案了。作天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超250亿港元,为历史最高,而且是连续20个交易日净买入,连续11个交易日超过百亿,港股通开通好几年了,净买入超过百亿也就16天,最近就占了11个,可见资金南下抢筹之凶猛。同时今天港股市场成交额升至360亿美元,创2015年以来最高,恒生指数大涨近3%。港股市场由于涨幅明显落后于世界主要资本市场指数,且估值偏低,有价值洼地,还有国内很多核心资产在港股上市,因此补涨潜力较大。(一财)
 
易方达基金上热搜:数万用户晒单“买了个寂寞”
1月19日消息,易方达基金登上微博热搜。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的首募规模超过2398亿元。这一首募规模已经打破了去年由鹏华匠心精选创下的1357亿元纪录,成为我国公募基金有史以来首募规模最大的产品。据悉,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最终认购规模出炉为2398.58亿元,基于其募集上限150亿元,最终配售比为6.2537%。此外,昨天起该基金会启动比例配售工作,已有投资者收到认购款未确认部分的退款。网友热议,买了200块,最后只配了12.8元。买了个寂寞。(新浪)
 
半夏投资李蓓:港股并非一直被低估,高端制造业值得关注
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在做客时报会客厅时表示,投资者容易被直观的感受所影响,港股并非一直被低估。在2014年前后,A股“牛市”启动之前,港股价格更高。A股与港股的价格对比是波动的,并非恒定不变。她认为,核心资产是动态过程,需要找到趋势向上的行业及龙头公司。高端制造业值得关注,但也要注意估值。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做客时报会客厅时表示,我国货币并没有过度宽松,国债利率上升,目前流动性反而有紧张的苗头。她谈到,购买长期国债或许会有惊喜,而一些低估值、高分红、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小的港股拥有投资价值。(新浪)
 
管清友: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在7%以上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1月19日在2021年巨丰投资策略会上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将延续复苏态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7%以上。经济增长节奏是前高后低。上半年经济增速处于相对高位,下半年有所回落且降幅较为明显。2021年通胀预期升温,但整体压力不大。(中证网)
 
四大信号愈演愈烈,预警行情见顶风险
近期市场行情火爆,有四大指引性信号显现。第一,南下资金汹涌,市场积极寻找估值洼地。第二,市场再现公募基金天量发行。第三,近期次新股行情持续活跃。第四,2021年开年行情,市场主要围绕行业龙头展开。昨日A股强势反弹,但缩量明显。华鑫证券策略研究指出,市场行情已经处于尾声阶段。2021年年初以来由于微观流动性的改善带来核心资产估值溢价,但由于估值、业绩的性价比严重透支,核心资产大概率将迈向横向震荡的市场节奏,而核心资产作为本轮行情上涨的基石,一旦进入横盘消化估值阶段,那么对于指数的影响也将是显性的。(中证报)  
(投资顾问:林旭锐,执业证书号S0260615100004)
 
二、市场热点聚焦
市场点评:港股表现红火亮眼,A股表现趋于平淡,建议积极关注港股投资机会
受南向资金大幅流入港股影响,周二港股表现红火亮眼,相反A股表现趋于平淡,各大股指均出现小幅震荡回调,截止收盘,其中沪指下跌0.83%,收报3566.38点;深证成指下跌1.74%,收报15003.99点;创业板指下跌2.05%,收报3084.49点。两市成交额达到1.04万亿元,北向资金当日尾盘抢筹,最终净买入9.18亿元。盘面观察,早盘超跌次新股表现强势,锂电、军工等高位抱团股出现分化回调,相应两市题材表现活跃,赛马概念、字节跳动、体育概念、房地产开发等涨幅居前、种业、有色、航空等跌幅靠前。整体来看,市场热点题材较为散乱,仍以高低切换为主,个股涨超7%的个股120家,市场短线交投氛围仍相对活跃。综合来看,市场依旧是结构性行情。大盘目前仍处于相对良性调整,成交量保持万亿以上。操作上建议灵活控制仓位和节奏参与,不急于追热点参与,选股思路整体将转战高性价的品种。建议可适当转向盈利复苏主题及低估值顺周期防御品种,重点关注新基建、化工、券商、房地产、电子等,另考虑近期港股市场表现较好,建议可适度积极转向关注港股投资机会。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宏观视点:公募扛大旗,南向资金持续“扫货”港股,配置布局港股正当时
事件:1月18日,南向资金开启积极模式。当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229.7亿港元,首次突破200亿港元大关。在业内人士看来,A股市场近期震荡加剧,相比较而言港股市场目前被低估,补涨潜力较大。2021年以来,已有不少可投资港股的基金进入市场发售,南下掘金的队伍正在不断扩大。
点评:看好港股的主要三点逻辑:1)、去年四季度,南下资金买入港股的金额超过9000亿港元,净买入则超过2000亿港元。在开年的11个交易日当中,南下资金狂买港股超4138亿港元,净买入港股金额高达1587亿港元。2)、人民币汇率升值,港股估值折价有望修复。2014年沪港通开通后,A股较H股的估值溢价非但没有收窄反而持续扩大了(截至目前,AH股溢价仍在35%以上),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2020年以后随着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贬值预期消褪,预计港股的估值折价会得到大幅修复。3)、恒生指数2020年还在下跌,港股的估值低,优势明显,是价值洼地,因此近期很多机构资金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而且国内很多核心资产公司都是在港股上。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证券行业:沐浴改革春风,券商行业蓄势待发,估值静待开花
事件:2021年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继续,与全市场注册制配套的相关政策都将陆续落地,券商业务空间将被进一步拓宽,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短期市场走势受情绪影响,但中长期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利好政策的出台落地,券商基本面有望继续改善。
点评:资本市场深改蓄力已久,政策落地加深释放在即,分析看好券商几点内在逻辑:1)2020年资本市场深改主要在上市制度与流程、再融资制度、创新业务发展以及提高直接融资效率等方面进行改革升级。2)政策面利好叠加市场行情的回暖,驱动上市券商业绩继续保持增长,年化ROE有望达9.4%。3)头部券商的资管、投行及投资业务的市占率不断提升,推动行业头部化趋势发展。4)综合看券商行业基本面与估值背离,潜在政策利好持续释放,预计相关龙头将催化受益。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三、重点个股推荐
参见《早盘视点》完整版(按月定制路径:发现-资讯-资讯产品-资讯-早盘视点;单篇定制路径:发现-金牌鉴股-早盘视点)

港股表现红火亮眼,A股表现趋于平淡,建议积极关注港股投资机会

2. 如何理解港股A股化的趋势

 悄悄进行的大变革:港股 A 股化,A 股港股化
  港股那点事 02-03
  古人云 " 风起于秋萍之末 ",又云 "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
  很多大的变革都是有一个不起眼不经意的开始,后来才发展到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如果不在一个宏大的视野去审视我们所处的大环境,而是过多纠结于细节,我们就不会得到一个对于环境的正确认识。
   
  中国股票二级市场正在悄悄进行不可逆的结构性大变革,格隆汇会员黄超(作者公众号:知机语)将此总结为港股 A 股化,A 股港股化。
  在此,借格隆汇的平台把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各位做投资的朋友。
  港股 A 股化
  港股的投资者构成在从前是欧美机构投资者主导,来自内地的投资只占少数,而近年开通的沪港通和深港通让港股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根据港交所的数据,2008 年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交易占比是 3%,2009 年至 2012 年这个比例都是 4%,2013 年和 2014 年是 5%,2015 年内地投资者占比是 9%,市场人士预计,2016 年将上升至 20% 左右。
  根据香港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王志华的说法,沪港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占比是在加速上升的,尤其是在 2015 年和 2016 年。
  预计未来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占比每年至少提升十个百分点。
  随着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市场逐步熟悉,未来 3 年港股市场的投资者中,内地投资者占比有望从目前的不到 20% 上升至 50% 到 60%。
  资金的投票必然带来它的偏好和估值逻辑,"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强大的实力是任何高明的技巧也对抗不了的。
  沪港通和深港通是机制的设立,好像不同高度水槽之间的导管,由于估值水平不同引发的大资金的缓慢流动最终会导致总体水平的动态均衡。
  据统计,从沪港通 2014 年 11 月 17 日开通以来,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累计达到 3828.57 亿元,而从香港北上的资金合计只有 1265.87 亿元,南下资金是北上资金的 3.02 倍。
  国内资金最终会取代现在的欧美资金,夺得港股市场上的话语权,这个趋势不可阻挡。
  国内资金实力的增强增加了港股估值逻辑的 A 股色彩,这种力量在中小市值公司和大市值公司上都有体现。
  A 股 3000 多家上市公司,分析师有数千人,平均一家公司数个分析师,每个公司的价值都得到充分研究。
  而港股有近 2000 家上市公司,港股分析师才几百人,远远不能做到全面覆盖。
  很多中小市值上市公司没有分析师覆盖造成价值发现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港股有不少小而美的小市值公司,它们根植内地,因为市值小、覆盖成本较高而长期被欧美机构投资者忽视。
  但如果它们报告的业绩优良很容易被各路资金追捧,股价也会有很好的表现——它们是待发掘的金矿。
  所以现在也有不少国内分析师开始覆盖港股公司,毕竟其实市场联通的桥梁已经建好,港股市场已经和国内市场融为一体。
  港股中还有一些公司是 A 股缺少的标的,如科技股,赌博股,殡葬股等,它们对国内投资者有很大吸引力,更容易受到国内资金的影响。
  对于大市值公司,同一个上市公司在两地的价差也会因为港股投资者结构的变化而有缩窄趋势。
  AH 溢价指数是追踪同一家上市公司的 A 股和港股价差综合水平的指数,指数高于 100 说明 A 股更贵,指数低于 100 说明港股更贵。
  在 15 年 A 股牛市前它曾长期低于 100,也就是普遍来讲同一家上市公司港股更贵;但 15 年牛市之后它就一直保持在高于 100 的位置,最高曾到 150,最低 118,一直维持 A 股比港股贵的态势。
  由 AH 溢价指数十年的历史来看我们也发现在 07 年和 15 年 A 股大牛市中,AH 股的溢价迅速攀升,说明 A 股受情绪化影响更多,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更高;而牛市过后在更长期的时间内它们的价差都比较小,基本是在 100 上下浮动。
  (十年 AH 溢价指数)
  笔者的观点是,虽然两地市场的结构和偏好不同,但同股同权同价是个回归中心。
  这种溢价的存在不是常态,理论上除非 A 股大牛市,两地股票价格应该差不多,即指数在 100 上下浮动。
  逐渐增长的内资会让这种均值回归的力量更强大,所以港股目前相对 A 股折价的两三成会是未来港股相对于 A 股超额收益的一个空间。
  目前笔者认为吸引的大类资产是港股的蓝筹股和中国 A 股的低估值蓝筹股。
  累计净流入港股的国内三千多亿资金买的也主要都是估值较低的中农交建、汇丰、腾讯、招商、中信、移动等蓝筹股。
  便宜是王道。
  和全球其它市场横向比较,港股是最便宜的,没有之一,可参见全球主要股市市净率。
  时间上纵向比较,港股也处在历史低估区间里。
  港股蓝筹指数恒生指数 PE(市盈率)为 12.7 倍,PB 为 1.11 倍,都是历史低位附近。
  (十年恒生指数,绿色线为市盈率)
  (十年恒生指数,绿色线为市净率)
  港股中资蓝筹的代表恒生国企指数的 PE 为 8 倍,PB0.88 倍,股息收益率 3.8% 左右。
  恒生国企指数更是估值低至接近历史最低的 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
  (十年恒生国企指数,绿色线为市盈率)
  (十年恒生国企指数,绿色线为市净率)
  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在笔者之前的文章《机会十年一遇——港股的巨大投资价值不可错过》里做过介绍,包含的都是很优质的大型企业,大部分比重是在金融股,用 PB 估值更合理。
  观察十年的估值区间可以说,这样的估值是处在一个非常低估、非常吸引的区间。
  港股如此低估的原因除了外界对于处在困境中的中国经济的担忧,还有一个因素是担心人民币贬值。
  大多数市值的港股上司公司主要收入都来自中国内地,盈利以人民币计价,而却以锚定美元的港币交易。
  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那么以港币计算的利润会大幅减少。
  但这些因素已经被计算在现在的价格里。
  已经众所周知的风险不是真正的风险,如果实际结果没有预期那么糟糕,反而这个预期差会提供一个不错的回报。
  笔者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回暖、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外界疑虑的逐渐消除,未来港股会有很大机会。
  两地市场的融合和港股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会让港股变得越来越像 A 股。
  A 股港股化
  A 股沪深交易所在牛市顶峰时创造了日交易额破两万亿的人类历史上的空前记录,而作为对比,港股一直被诟病缺乏流动性。
  笔者相信,随着未来 A 股注册制的放开、退市制度的成熟,这种超高的换手率和流动性将成为历史,很多中小股票也将陷入流动性匮乏的窘境。
  A 股的注册制正在悄悄进行。
  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说," 尽管去年 IPO 数量创新高、再融资体量很大,但仍有 600 多家公司在排队等候上市。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这也说明中国自身的改革还不到位,如果改革够好的话,IPO 排队不应该这么长,中国证监会还面临很多任务。"
  A 股是国家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最开始中国设立金融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解困,现在则是给实体经济输血。
  让投资者的财富得到保值增值不在国家考虑问题的优先方向。
  据媒体报道,2016 年中国股市 IPO ( 首次公开募股 ) 家数和融资额创近 5 年来新高,再融资规模也创历史新高。
  2017 年 1 月以来,沪深股市新股发行速度保持在每周 12 家左右。
  有观察家预测 2017 年上市公司将会超过 400 家。
  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管理层意在维持或提高新股发行速度,减少排队企业,加快给实体经济输血的目的昭然若揭。
  因为中国是审批制发行新股,新股发行定价不能超过去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净利润的 23 倍,而 A 股股票大多数的交易价格都远远超过 23 倍市盈率。
  所以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来说,IPO ( 首次公开发行 ) 只是取得 A 股入场的一个门票,需要尽量少地以如此低的价格发行新股,在拿到上市地位和融资便利之后的增发或者减持过程中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股票。
  所以中国上市公司真正上市完成是在公司完成了增发之后。
  这种制度上的缺陷造成了 A 股上市公司增发配股融资金额大大高出首次公开发行的融资金额。
  据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显示,自 2016 年以来,A 股新股发行约 300 家,首发募集资金规模为 1865.36 亿元,平均每家募资约 6.22 亿元。
  而上市公司通过定增、配股募集的资金约为 2 万亿元。
  具体来看,A 股自 2016 年以来实施了 855 次增发,合计募集资金约 1.97 万亿元,平均每次增发募资金额超过 23 亿元,合计发行费用超过 160 亿元;同期,配股家数为 11 家,募资总额 298.51 亿元。
  上市公司再次融资的规模超过首次募集资金规模的十倍以上。
  A 股加速 IPO 乃至向注册制发展还必然带来更严格的退市制度。
  再过几年 A 股将拥有 5000 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如果在加上超过 10000 家的新三板上市公司,中国股市的规模站到了世界巅峰。
  吐故纳新是自然界的真理。
  美股在十年里退市了上万家上市公司。
  A 股将来改革的方向也将是在打开进入的门的同时也打开出去的门。
  壳股、烂股炒作将会逐渐成为历史。
  只要业绩好,不愁没办法上市;同理,如果业绩太差,退市也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A 股上市小市值公司稀缺的逻辑不复存在,反而高估值蓝筹股是稀缺的,并且它们很大的市值和很好的流动性能提供流动性溢价,可以让保险资金、养老资金等大资本有比较大的回转空间。
  低估是王道,我认为 A 股的低估值蓝筹股未来会有比较大的投资机会,而高估值的小市值股票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验证业绩,消化估值泡沫。
  去年开始还有一个现象是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崛起,这里面暗含着 A 股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A 股从前是散户主导的市场,而现在携万亿天量资金的保险资金、养老金、公募私募等专业投资者已经开始逐渐主导 A 股市场。
  从前万科是个大笨象,市值大、成长低,不受散户青睐,但它拥有强大的品牌、优秀的管理团队,还有高分红低估值的股票,因此受到保险资金和恒大等战略投资者的青睐也不难理解。
  和港股一样,A 股同样在经历着结构性的变化。
  上市公司宽进宽出,中小市值股票因数量众多而缺乏流动性,而大型蓝筹股拥有流动性溢价。
  同时机构投资者将主导市场逻辑,A 股终将进行成人礼。
  机会在港股
  笔者相对于国内市场更喜欢港股市场,原因有三:
  一、估值低,分红高,便宜是王道。
  二、是没有扭曲的自由市场,没有操盘的国家队,也就是潜在的数万亿的空头。
  三、没有大量等待融资减持的企业,它们也是潜在的空头。
  未来不确定性依然很多。
  港股虽然在低估区间,但也可能继续维持现有甚至更低估的水平很长一段时间。
  适合的投资方法是定投,即定期投资固定或不固定数额的资金到股票里。
  股票在短期的波动是不可预测的,那么长时间的定投可以平均买入成本,化解买入成本过高的风险。
  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根据指数估值水平定投指数是最好的投资方式,长期来看这样的表现会超越大多数散户甚至专业基金。
   

3. 如何理解港股 A 股化的趋势

悄悄进行的大变革:港股 A 股化,A 股港股化
港股那点事 02-03

古人云 " 风起于秋萍之末 ",又云 "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很多大的变革都是有一个不起眼不经意的开始,后来才发展到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如果不在一个宏大的视野去审视我们所处的大环境,而是过多纠结于细节,我们就不会得到一个对于环境的正确认识。
中国股票二级市场正在悄悄进行不可逆的结构性大变革,格隆汇会员黄超(作者公众号:知机语)将此总结为港股 A 股化,A 股港股化。在此,借格隆汇的平台把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各位做投资的朋友。
港股 A 股化
港股的投资者构成在从前是欧美机构投资者主导,来自内地的投资只占少数,而近年开通的沪港通和深港通让港股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根据港交所的数据,2008 年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交易占比是 3%,2009 年至 2012 年这个比例都是 4%,2013 年和 2014 年是 5%,2015 年内地投资者占比是 9%,市场人士预计,2016 年将上升至 20% 左右。
根据香港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王志华的说法,沪港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占比是在加速上升的,尤其是在 2015 年和 2016 年。预计未来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占比每年至少提升十个百分点。随着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市场逐步熟悉,未来 3 年港股市场的投资者中,内地投资者占比有望从目前的不到 20% 上升至 50% 到 60%。
资金的投票必然带来它的偏好和估值逻辑,"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强大的实力是任何高明的技巧也对抗不了的。沪港通和深港通是机制的设立,好像不同高度水槽之间的导管,由于估值水平不同引发的大资金的缓慢流动最终会导致总体水平的动态均衡。据统计,从沪港通 2014 年 11 月 17 日开通以来,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累计达到 3828.57 亿元,而从香港北上的资金合计只有 1265.87 亿元,南下资金是北上资金的 3.02 倍。国内资金最终会取代现在的欧美资金,夺得港股市场上的话语权,这个趋势不可阻挡。
国内资金实力的增强增加了港股估值逻辑的 A 股色彩,这种力量在中小市值公司和大市值公司上都有体现。
A 股 3000 多家上市公司,分析师有数千人,平均一家公司数个分析师,每个公司的价值都得到充分研究。而港股有近 2000 家上市公司,港股分析师才几百人,远远不能做到全面覆盖。很多中小市值上市公司没有分析师覆盖造成价值发现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港股有不少小而美的小市值公司,它们根植内地,因为市值小、覆盖成本较高而长期被欧美机构投资者忽视。但如果它们报告的业绩优良很容易被各路资金追捧,股价也会有很好的表现——它们是待发掘的金矿。
所以现在也有不少国内分析师开始覆盖港股公司,毕竟其实市场联通的桥梁已经建好,港股市场已经和国内市场融为一体。港股中还有一些公司是 A 股缺少的标的,如科技股,赌博股,殡葬股等,它们对国内投资者有很大吸引力,更容易受到国内资金的影响。
对于大市值公司,同一个上市公司在两地的价差也会因为港股投资者结构的变化而有缩窄趋势。AH 溢价指数是追踪同一家上市公司的 A 股和港股价差综合水平的指数,指数高于 100 说明 A 股更贵,指数低于 100 说明港股更贵。
在 15 年 A 股牛市前它曾长期低于 100,也就是普遍来讲同一家上市公司港股更贵;但 15 年牛市之后它就一直保持在高于 100 的位置,最高曾到 150,最低 118,一直维持 A 股比港股贵的态势。
由 AH 溢价指数十年的历史来看我们也发现在 07 年和 15 年 A 股大牛市中,AH 股的溢价迅速攀升,说明 A 股受情绪化影响更多,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更高;而牛市过后在更长期的时间内它们的价差都比较小,基本是在 100 上下浮动。

(十年 AH 溢价指数)
笔者的观点是,虽然两地市场的结构和偏好不同,但同股同权同价是个回归中心。
这种溢价的存在不是常态,理论上除非 A 股大牛市,两地股票价格应该差不多,即指数在 100 上下浮动。逐渐增长的内资会让这种均值回归的力量更强大,所以港股目前相对 A 股折价的两三成会是未来港股相对于 A 股超额收益的一个空间。
目前笔者认为吸引的大类资产是港股的蓝筹股和中国 A 股的低估值蓝筹股。累计净流入港股的国内三千多亿资金买的也主要都是估值较低的中农交建、汇丰、腾讯、招商、中信、移动等蓝筹股。
便宜是王道。和全球其它市场横向比较,港股是最便宜的,没有之一,可参见全球主要股市市净率。

时间上纵向比较,港股也处在历史低估区间里。港股蓝筹指数恒生指数 PE(市盈率)为 12.7 倍,PB 为 1.11 倍,都是历史低位附近。

(十年恒生指数,绿色线为市盈率)

(十年恒生指数,绿色线为市净率)
港股中资蓝筹的代表恒生国企指数的 PE 为 8 倍,PB0.88 倍,股息收益率 3.8% 左右。
恒生国企指数更是估值低至接近历史最低的 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

(十年恒生国企指数,绿色线为市盈率)

(十年恒生国企指数,绿色线为市净率)
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在笔者之前的文章《机会十年一遇——港股的巨大投资价值不可错过》里做过介绍,包含的都是很优质的大型企业,大部分比重是在金融股,用 PB 估值更合理。观察十年的估值区间可以说,这样的估值是处在一个非常低估、非常吸引的区间。
港股如此低估的原因除了外界对于处在困境中的中国经济的担忧,还有一个因素是担心人民币贬值。
大多数市值的港股上司公司主要收入都来自中国内地,盈利以人民币计价,而却以锚定美元的港币交易。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那么以港币计算的利润会大幅减少。但这些因素已经被计算在现在的价格里。已经众所周知的风险不是真正的风险,如果实际结果没有预期那么糟糕,反而这个预期差会提供一个不错的回报。
笔者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回暖、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外界疑虑的逐渐消除,未来港股会有很大机会。两地市场的融合和港股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会让港股变得越来越像 A 股。
A 股港股化
A 股沪深交易所在牛市顶峰时创造了日交易额破两万亿的人类历史上的空前记录,而作为对比,港股一直被诟病缺乏流动性。笔者相信,随着未来 A 股注册制的放开、退市制度的成熟,这种超高的换手率和流动性将成为历史,很多中小股票也将陷入流动性匮乏的窘境。
A 股的注册制正在悄悄进行。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说," 尽管去年 IPO 数量创新高、再融资体量很大,但仍有 600 多家公司在排队等候上市。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这也说明中国自身的改革还不到位,如果改革够好的话,IPO 排队不应该这么长,中国证监会还面临很多任务。"
A 股是国家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最开始中国设立金融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解困,现在则是给实体经济输血。让投资者的财富得到保值增值不在国家考虑问题的优先方向。
据媒体报道,2016 年中国股市 IPO ( 首次公开募股 ) 家数和融资额创近 5 年来新高,再融资规模也创历史新高。2017 年 1 月以来,沪深股市新股发行速度保持在每周 12 家左右。有观察家预测 2017 年上市公司将会超过 400 家。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管理层意在维持或提高新股发行速度,减少排队企业,加快给实体经济输血的目的昭然若揭。
因为中国是审批制发行新股,新股发行定价不能超过去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净利润的 23 倍,而 A 股股票大多数的交易价格都远远超过 23 倍市盈率。
所以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来说,IPO ( 首次公开发行 ) 只是取得 A 股入场的一个门票,需要尽量少地以如此低的价格发行新股,在拿到上市地位和融资便利之后的增发或者减持过程中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股票。所以中国上市公司真正上市完成是在公司完成了增发之后。这种制度上的缺陷造成了 A 股上市公司增发配股融资金额大大高出首次公开发行的融资金额。
据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显示,自 2016 年以来,A 股新股发行约 300 家,首发募集资金规模为 1865.36 亿元,平均每家募资约 6.22 亿元。而上市公司通过定增、配股募集的资金约为 2 万亿元。具体来看,A 股自 2016 年以来实施了 855 次增发,合计募集资金约 1.97 万亿元,平均每次增发募资金额超过 23 亿元,合计发行费用超过 160 亿元;同期,配股家数为 11 家,募资总额 298.51 亿元。上市公司再次融资的规模超过首次募集资金规模的十倍以上。
A 股加速 IPO 乃至向注册制发展还必然带来更严格的退市制度。再过几年 A 股将拥有 5000 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如果在加上超过 10000 家的新三板上市公司,中国股市的规模站到了世界巅峰。
吐故纳新是自然界的真理。美股在十年里退市了上万家上市公司。A 股将来改革的方向也将是在打开进入的门的同时也打开出去的门。壳股、烂股炒作将会逐渐成为历史。只要业绩好,不愁没办法上市;同理,如果业绩太差,退市也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A 股上市小市值公司稀缺的逻辑不复存在,反而高估值蓝筹股是稀缺的,并且它们很大的市值和很好的流动性能提供流动性溢价,可以让保险资金、养老资金等大资本有比较大的回转空间。低估是王道,我认为 A 股的低估值蓝筹股未来会有比较大的投资机会,而高估值的小市值股票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验证业绩,消化估值泡沫。
去年开始还有一个现象是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崛起,这里面暗含着 A 股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A 股从前是散户主导的市场,而现在携万亿天量资金的保险资金、养老金、公募私募等专业投资者已经开始逐渐主导 A 股市场。
从前万科是个大笨象,市值大、成长低,不受散户青睐,但它拥有强大的品牌、优秀的管理团队,还有高分红低估值的股票,因此受到保险资金和恒大等战略投资者的青睐也不难理解。
和港股一样,A 股同样在经历着结构性的变化。上市公司宽进宽出,中小市值股票因数量众多而缺乏流动性,而大型蓝筹股拥有流动性溢价。同时机构投资者将主导市场逻辑,A 股终将进行成人礼。
机会在港股
笔者相对于国内市场更喜欢港股市场,原因有三:
一、估值低,分红高,便宜是王道。
二、是没有扭曲的自由市场,没有操盘的国家队,也就是潜在的数万亿的空头。
三、没有大量等待融资减持的企业,它们也是潜在的空头。
未来不确定性依然很多。港股虽然在低估区间,但也可能继续维持现有甚至更低估的水平很长一段时间。适合的投资方法是定投,即定期投资固定或不固定数额的资金到股票里。股票在短期的波动是不可预测的,那么长时间的定投可以平均买入成本,化解买入成本过高的风险。
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根据指数估值水平定投指数是最好的投资方式,长期来看这样的表现会超越大多数散户甚至专业基金。

如何理解港股 A 股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