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有哪些分校

2024-05-18 21:56

1. 黄埔军校有哪些分校

分校介绍 潮州分校、长沙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后迁移至湖南武冈)、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 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湖北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  广州地区的非正式分校  自黄埔军校创立后,曾最先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1925年的潮州分校开始,继而在1926年-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  在民国14年3月,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截止到民国24年4月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  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建校前期的分校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月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2月底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该校成立于1926年10月27日,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    武汉分校校门 在本地招收新学员。  1927年7月分校结束。  1929年4月,钱大钧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该校于此时结束。  1936年1月复组该校。   黄埔军校洛阳/汉中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于河南洛阳,1938年夏末,奉命迁到北障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盆地,抗战胜利后撤销。学员大多系东北军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校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 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唐生智,程潜进驻该分校,将部分分校学生迁往南京本校,其余学生于1928年5月毕业。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广州分校   该分校于1927年成立(原燕塘干部学校)。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   黄埔军校广州南宁分校  该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长俞作柏,教育长萧越。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个科目。  抗日战争时期的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九所分校,原来的洛阳分校改名为第一分校,并迁往陕西汉中。武汉分校早已停办,民国26年冬天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后迁往湖南武岗。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改名。第五分校成立于昆明。第六分校成立于南宁,原为南宁分校。第七分校成立于西安。第八分校成立于湖北均县。第九分校成立于新疆迪化。  抗战期间的各地分校设备规模,均较扩大,西安的第七分校,尤为突出,各地青年学生在第七分校受训的,有25000多人,学员也有10000多人。其次是第四分校,青年学生受训为军官者有15000余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为抗日救国牺牲奋斗的伟大表现。  抗战期间,长江以北的分校有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四个分校,第一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385名,毕业学生(短期各班队学员)7413名。第七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5015名,毕业学员10927名。第八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289名,毕业学员3442名。第九分校地处边疆,情况复杂,训练毕业学生1044名。  抗战期间,长江以南分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五个分校,第二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004名,毕业学员(短期各班队学员)9513名。第三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430名,毕业学员5961名。第四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373名,毕业学员5079名。第五分校训练毕业学生6540名,毕业学员2480名。第六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0813名,毕业学员7081名。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阳分校迁往汉中,改称中央军校第一分校,1941年分校主任由刘仲荻接任,后易钟彬,该分校自1938年起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0471人。   第二分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为李明灏。该分校从1938年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3487人。   第三分校   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毕业学生好几万,抗日战争后迁走后,原校址上建现在的西江中学。   第四分校   广州分校于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1938年1月改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抗战爆发后该校多次迁移,最终以贵州独山为校址。分校主任韩汉英。该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25212人。   第五分校   黄埔军校五分校旧址原是著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山麓的翠湖西畔。1935年9月16日开学,学员为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刘永祚。1938年改称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分校主任改由唐继麟担任,该分校从1935年到1946年共毕业学员8837人。   第六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南宁分校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  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凌云县城。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撤销。   第七分校  校址设在天水,后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从1938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37317人。   第八分校   校址湖北均县,后易房县,分校主任先后由徐祖诒、康泽担任。该分校从1939年到1943年共毕业学员6872人。   第九分校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宋希濂兼任。该分校从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学员950人。   其他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曾经成立过一所分校,俗称汪伪军校。另外在深圳曾经成立过一所非正式分校。  抗战胜利后成立的分校  第十分校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国民党党政治利益在台湾设立了 第十分校 。校址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1947年,孙立人将军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其后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建立凤山分校,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底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党政府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之后凤山分校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黄埔军校有哪些分校

2. 黄埔军校有多少分校

分校介绍  潮州分校、长沙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后迁移至湖南武冈)、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 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湖北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 广州地区的非正式分校   自黄埔军校创立后,曾最先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1925年的潮州分校开始,继而在1926年-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   在民国14年3月,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截止到民国24年4月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   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建校前期的分校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月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2月底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该校成立于1926年10月27日,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       武汉分校校门在本地招收新学员。   1927年7月分校结束。   1929年4月,钱大钧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该校于此时结束。   1936年1月复组该校。   黄埔军校洛阳/汉中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于河南洛阳,1938年夏末,奉命迁到北障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盆地,抗战胜利后撤销。学员大多系东北军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校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 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唐生智,程潜进驻该分校,将部分分校学生迁往南京本校,其余学生于1928年5月毕业。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广州分校    该分校于1927年成立(原燕塘干部学校)。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   黄埔军校广州南宁分校   该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长俞作柏,教育长萧越。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个科目。 抗日战争时期的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九所分校,原来的洛阳分校改名为第一分校,并迁往陕西汉中。武汉分校早已停办,民国26年冬天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后迁往湖南武岗。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改名。第五分校成立于昆明。第六分校成立于南宁,原为南宁分校。第七分校成立于西安。第八分校成立于湖北均县。第九分校成立于新疆迪化。   抗战期间的各地分校设备规模,均较扩大,西安的第七分校,尤为突出,各地青年学生在第七分校受训的,有25000多人,学员也有10000多人。其次是第四分校,青年学生受训为军官者有15000余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为抗日救国牺牲奋斗的伟大表现。   抗战期间,长江以北的分校有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四个分校,第一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385名,毕业学生(短期各班队学员)7413名。第七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5015名,毕业学员10927名。第八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289名,毕业学员3442名。第九分校地处边疆,情况复杂,训练毕业学生1044名。   抗战期间,长江以南分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五个分校,第二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004名,毕业学员(短期各班队学员)9513名。第三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430名,毕业学员5961名。第四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373名,毕业学员5079名。第五分校训练毕业学生6540名,毕业学员2480名。第六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0813名,毕业学员7081名。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阳分校迁往汉中,改称中央军校第一分校,1941年分校主任由刘仲荻接任,后易钟彬,该分校自1938年起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0471人。   第二分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为李明灏。该分校从1938年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3487人。   第三分校    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毕业学生好几万,抗日战争后迁走后,原校址上建现在的西江中学。   第四分校    广州分校于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1938年1月改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抗战爆发后该校多次迁移,最终以贵州独山为校址。分校主任韩汉英。该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25212人。   第五分校    黄埔军校五分校旧址原是著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山麓的翠湖西畔。1935年9月16日开学,学员为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刘永祚。1938年改称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分校主任改由唐继麟担任,该分校从1935年到1946年共毕业学员8837人。   第六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南宁分校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   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凌云县城。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撤销。   第七分校   校址设在天水,后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从1938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37317人。   第八分校    校址湖北均县,后易房县,分校主任先后由徐祖诒、康泽担任。该分校从1939年到1943年共毕业学员6872人。   第九分校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宋希濂兼任。该分校从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学员950人。   其他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曾经成立过一所分校,俗称汪伪军校。另外在深圳曾经成立过一所非正式分校。 抗战胜利后成立的分校   第十分校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国民党党政治利益在台湾设立了第十分校。校址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1947年,孙立人将军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其后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建立凤山分校,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底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党政府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之后凤山分校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3. 黄埔军校有多少分校

分校介绍 潮州分校、长沙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后迁移至湖南武冈)、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 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湖北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  广州地区的非正式分校  自黄埔军校创立后,曾最先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1925年的潮州分校开始,继而在1926年-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   在民国14年3月,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截止到民国24年4月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   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建校前期的分校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月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2月底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该校成立于1926年10月27日,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     武汉分校校门  在本地招收新学员。   1927年7月分校结束。   1929年4月,钱大钧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该校于此时结束。   1936年1月复组该校。    黄埔军校洛阳/汉中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于河南洛阳,1938年夏末,奉命迁到北障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盆地,抗战胜利后撤销。学员大多系东北军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校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 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唐生智,程潜进驻该分校,将部分分校学生迁往南京本校,其余学生于1928年5月毕业。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广州分校    该分校于1927年成立(原燕塘干部学校)。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    黄埔军校广州南宁分校   该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长俞作柏,教育长萧越。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个科目。  抗日战争时期的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九所分校,原来的洛阳分校改名为第一分校,并迁往陕西汉中。武汉分校早已停办,民国26年冬天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后迁往湖南武岗。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改名。第五分校成立于昆明。第六分校成立于南宁,原为南宁分校。第七分校成立于西安。第八分校成立于湖北均县。第九分校成立于新疆迪化。   抗战期间的各地分校设备规模,均较扩大,西安的第七分校,尤为突出,各地青年学生在第七分校受训的,有25000多人,学员也有10000多人。其次是第四分校,青年学生受训为军官者有15000余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为抗日救国牺牲奋斗的伟大表现。   抗战期间,长江以北的分校有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四个分校,第一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385名,毕业学生(短期各班队学员)7413名。第七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5015名,毕业学员10927名。第八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289名,毕业学员3442名。第九分校地处边疆,情况复杂,训练毕业学生1044名。   抗战期间,长江以南分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五个分校,第二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004名,毕业学员(短期各班队学员)9513名。第三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430名,毕业学员5961名。第四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373名,毕业学员5079名。第五分校训练毕业学生6540名,毕业学员2480名。第六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0813名,毕业学员7081名。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阳分校迁往汉中,改称中央军校第一分校,1941年分校主任由刘仲荻接任,后易钟彬,该分校自1938年起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0471人。    第二分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为李明灏。该分校从1938年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3487人。    第三分校    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毕业学生好几万,抗日战争后迁走后,原校址上建现在的西江中学。    第四分校    广州分校于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1938年1月改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抗战爆发后该校多次迁移,最终以贵州独山为校址。分校主任韩汉英。该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25212人。    第五分校    黄埔军校五分校旧址原是著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山麓的翠湖西畔。1935年9月16日开学,学员为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刘永祚。1938年改称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分校主任改由唐继麟担任,该分校从1935年到1946年共毕业学员8837人。    第六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南宁分校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   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凌云县城。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撤销。    第七分校   校址设在天水,后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从1938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37317人。    第八分校    校址湖北均县,后易房县,分校主任先后由徐祖诒、康泽担任。该分校从1939年到1943年共毕业学员6872人。    第九分校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宋希濂兼任。该分校从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学员950人。    其他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曾经成立过一所分校,俗称汪伪军校。另外在深圳曾经成立过一所非正式分校。  抗战胜利后成立的分校  第十分校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国民党党政治利益在台湾设立了 第十分校 。校址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1947年,孙立人将军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其后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建立凤山分校,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底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党政府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之后凤山分校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黄埔军校有多少分校

4. 黄埔军校在哪里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期,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东部黄埔岛上创建的陆军军官学校,也是国共合作创办的著名军事学校。
孙中山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受到鼓舞和启发,逐渐认识到他从事革命斗争一再遭受挫折,主要是没有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孙中山组织一个能结合各阶级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政党和创办军官学校,孙中山表示赞同。
在国民党一大召开期间,孙中山正式决定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生入校学习,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致开学辞,黄埔军校正式成立。黄埔军校最高领导机构是校本部,由孙中山(总理)、蒋介石(校长)、廖仲恺(党代表)组成,之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




5. 黄埔军校在哪里?

      01      黄埔军校地理位置处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来是清朝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而后又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开设分校。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地理位置处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来是清朝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而后又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开设分校。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沙路炮台、鱼珠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该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在哪里?

6. 黄埔军校在哪里?

黄埔军校:原来在黄埔军校里还有这种情况,周总理是真厉害啊!

7. 黄埔军校在哪里

1、黄埔军校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2、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广义上讲,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在哪里

8. 黄埔军校在哪里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正式决定在广州市郊黄埔岛上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的帮助下,1924年5月,黄埔军校正式成立,6月16日开学典礼。孙中山自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组成本校最高领导,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军队学习列宁创建红军的经验,建立了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制度,设置了当代表和政治部。在进行军事训练的同事开设了三民主义浅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农民运动、中国职工运动、军队政治工作等政治课程。
中国共产党先后派遣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等到军校担任各项负责工作。要求各地党组织选派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优秀青年报考军校。1924年9月周恩来回到国内,11月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先后任军校训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长、教育长和学生生活在一起,深得学生的拥护。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丰硕成果。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共同努力下,军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推动了革命武装的建立,保护和支持了工农群众运动,为日后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