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养气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养气原文及翻译

2024-05-19 09:43

1. 文心雕龙・养气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养气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养气原文及翻译 
    养气
    作者:刘勰
    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己而作,岂虚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
    夫三皇辞质,心绝于道华;帝世始文,言贵于敷奏。三代春秋,虽沿世弥缛,并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也。战代技诈,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虑亦竭矣。故淳言以比浇辞,文质悬乎千载;率志以方竭情,劳逸差于万里。古人所以馀裕,后进所以莫遑也。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岁时之大较也。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
    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叔通怀笔以专业,既暄之以岁序,又煎之以日时,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陆云叹用思之困神,非虚谈也。
    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志于文也,则有申写郁滞。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若销铄精胆,蹙迫和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且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沐则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黩。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馀于文勇,使刃发如新,腠理无滞,虽非胎息之万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赞曰∶
    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素气资养。
    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
     文言文翻译: 
    《养气》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二篇,论述保持旺盛的创作精神问题。所谓“神疲而气衰”。本篇所讲的“气”,是和人的精神密不可分的,所以常常“神”、“气”并称。其主要区别在于:“气”是人体所具有的内在因素,精神则是“气”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本篇具体论述中,或称“气”,或称“神”,或称“精气”等,大都是措辞上的变化,并无实质区别。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说:“养气谓爱精自保,与《风骨》篇所云诸‘气’不同。此篇之作,所以补《神思》篇之未备,而求文思常利之术也。”文思的通塞,的确和作者精神的盛衰有关,但《神思》和《养气》两篇所论,也有其各不相同的旨意。
    本篇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两个方面说明养气的必要:首先就一般规律来说,人的性情不允许“钻砺过分”;其次以实际创作来印证,古今作者劳逸不同,因而作品的优劣大异。第二部分论神伤气衰的危害。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操之过急,煎熬过度,就势将“成疾”,以致“伤命”。第三部分根据文学创作的特点讲“卫气之方”。刘勰认为,在掌握学识上,勤学苦练是应该的,但文学创作的特点是抒 *** 志,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活动,如果不遵循志之所至、情之所生的特点,而强逼它,损伤它,搅得头昏脑胀,就难以“理融而情畅”,写出好的作品来。
    至于“卫气之方”,本篇提到的“清和其气”、“烦而即舍”、“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等,只是些一般的、消极的方法。对人的生理性能来说,适度的劳逸结合是完全必要的,但要使作者精神饱满,思绪畅通,有充沛的创作活力,就显然是仅靠保养精神,或“逍遥”、“谈笑”之类所不可能的。本篇是只就“养气”这个侧面而论,孤立起来,不仅意义不大,如果过分看重“伤神”、“伤命”之类,甚至是有害的。积极地养气,不应只是保养,而要培养加强;不仅要从生理上考虑,还要从精神上考虑。这就要结合《神思》、《体性》、《情采》、《事类》、《物色》等篇的有关论述,才能得到全面的认识。
    (一)
    从前王充进行著作,曾写《养性》十六篇,是经过自己的验证而写的,怎能是凭空编造的呢!人的耳、目、口、鼻,是为生命服务的;心思、言辞,则是精神的运用。顺着情感的发展而自然谐和,就能思理融和而情绪顺畅;如果钻研过度,就精神疲乏而元气衰损:这就是性情的一般原理。上古三皇时期,言辞朴质,还没有丝毫追求华丽的思想。唐虞之世的言辞,开始有了文采,仍以敷陈上奏为贵。从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时期,虽然一代比一代文采增多,都是随作者个人的心意表达出来,而不是于作者才性之外去强求。战国时期的著述,繁杂而不真实,作者大都追求奇特以文饰自己的学说。从汉代到现在,文辞写作一天比一天新奇,争妍斗丽,炫耀文采,已是绞尽脑汁的了。所以,淳厚的作品和浇薄的文辞相较,其华丽和质朴的不同相差千年;随顺情志的创作和绞尽脑汁的创作相比,其劳神苦思和轻松愉快的不同,更是相去万里:古代作者其所以从容不迫,后代作家之所以忙个不停,就是这个原因。
    (二)
    大凡青少年认识不深而志气旺盛,老年人则认识力强而气血衰弱;志气旺盛的人,思考敏锐而经得起劳累,气血衰弱的人,思考周密却损伤精神:这是一般人的资质,不同年龄的人的大概情况。至于人的才分,都有一定的限度,而智力的运用却是无边无际的;有的就像不满于鸭腿之短,而羡慕鹤腿之长,在写作中一字一字地挖空心思:于是精气消损于内,有如海水永不停止地外泄;神思损伤于外,像牛山上的草木被砍得精光。过分的惊惧紧张必将造成疾病,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王充在门窗墙柱上放满笔墨以进行著作,曹褒在走路睡觉时都抱着纸笔而专心于礼仪,既累月不断地苦思,又整天不停地煎熬:所以曹操曾担心过分操劳会伤害性命,陆云曾感叹过分用心使精神困乏,都不是没有根据的空话。
    (三)
    在掌握学问上,是应该勤劳的,所以苏秦在读书困倦时,曾用锥子刺股以鞭策自己。至于文学创作,是要抒发作者郁闷的情怀,因此应该从容不迫地随顺着情感,舒缓沉着地适应时机。如果大量消耗精神,过分逼迫人的和气,拿着纸张驱赶自己的年龄,挥动笔杆砍伐自己的生命,这岂是圣贤的本意,写作的正理呢!何况作者的文思有敏锐和迟钝之别,写作的时机有畅通或阻塞之异;人在洗头的时候,心脏的位置有了变动,这时考虑问题还可能违反常理;当人的精神已经昏乱不清时,继续思考就必然更加糊涂。因此,从事文学创作务必适时休息,保持心情清静和谐,神气调和通畅;运思过烦就停止,不要使思路受到阻塞。意有所得便心情舒畅地写下去,想写的事理隐伏不明,就放下笔墨停止写作。在自由自在中解除劳累,用说说笑笑来医治疲倦,就能经常轻松愉快地显露其才华,有使用不完的创作力量。经常保持像新磨出来的锐利刀锋,使全身的气脉畅行无阻,这虽不是保养身心的万全之术,也是养气的一种方法。
    (四)
    总之,天地间万事万物是纷纭复杂的,千百度思考这些现象十分劳神。人的精神应该珍惜,恒常的精气有待保养。停止奔流的水才更为清明,静止不动的火就显得明亮。要不扰乱创作的思虑,就应保持精神爽朗。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养气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养气原文及翻译

2. 文心雕龙体性原文及翻译

原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文心雕龙原道翻译
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产生,怎么诠释它更为合适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山河壮阔,来展示大地的相貌。这也许就是大自然所作的文章了吧。抬头就可以看到星光璀璨,低头就可以看到山河逶迤。上下的位置确定后,天地就产生了。天地之间的人与二者互相匹配,成就了天下万物生灵,这就是道家所称的“三才”。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天地的本心。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语言产生之后,就会有文章,这也是自然之间的规律。

将文章的理念推广到世间万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都有文章可循。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身上的花纹,来呈现英姿。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点缀。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都是自然的文章罢了。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琴瑟和鸣一般;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又好像磬钟齐奏一般。所以,形体确立之后自然的文章也就完成了,声音就是文章的词句。就连这些没有意识的事物,都有浓郁的文采;那么富有智慧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出现呢?
人类最早的文章,应当是始于天地分开前的那一团气。深刻地阐明这个微妙的道理的,应该是《易经》中的卦象。伏羲以八卦开头,而孔子以辅助性的《十翼》结尾。而对《乾》、《坤》两卦,孔子特地写了《文言》进行解释。可见语言需要文字来辅助渲染,这才是天地之间的本心所在!来辅助渲染,这才是天地之间的本心所在。如果说伏羲的八卦是因为黄河里的龙马献上了图,大禹制定九畴是因为神龟送来书,那么玉板金字和绿竹赤文又是谁做的呢?也许只有神才会给出这样的启示吧。
自从古人从鸟爪感悟出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后,文章的作用就开始显露了。炎帝和太皞遗留的事迹,被记载在《三坟》里,但因为年代久远而无从追寻。唐虞时代的文章,其文采开始丰富。天子开始用唱歌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怀和志向;伯益和后稷进谏的意见,也展示了进言的风尚。夏朝兴盛了起来,其业绩非常宏大,各个领域都井井有条,称赞夏朝的功勋和功德。到了商周时期,文采要比之前的质朴风格更加精彩,《雅》和《颂》的出现,使得文章更加文采斐然且日新月异。周文王受难时所作的卦辞和爻辞,其内涵丰富且文采俱佳,意义精深且内涵坚毅。更有周公才华横溢,振兴文王的事业,作诗作颂引导大众的言论和辞藻。直到孔子继承了先圣的遗志,超过了前人的光辉,编定六经,成为先贤文采的集大成者;同时他潜心陶冶情操,组织修辞,使他的教令就像铃声一样能够收到千里之外民众的响应,他的思想就像是珍珠一样流传千古,发扬了天地的光辉,同时也开启了万世子民的智慧。
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加以发挥,都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进行著作,钻研精深的道理来从事教育。他们效法河图和洛书用蓍草和龟甲来占卜,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制定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展各种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在文章里边,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没有阻碍,天天可以运用而不觉得贫乏。《周易·系辞》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总结:
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是精妙的,应根据这种精妙的道理来设立教化。古代圣人使这些道理发出光芒,也使伦理道德获得了宣扬。
这是由于最早有了黄河里的龙献出了图,洛水里的龟献出了书。因此,在观察天文的同时,也该学习人文来完成教育。

3.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1、文心雕龙原道原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2、文心雕龙原道翻译

  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产生,怎么诠释它更为合适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山河壮阔,来展示大地的相貌。这也许就是大自然所作的文章了吧。抬头就可以看到星光璀璨,低头就可以看到山河逶迤。上下的位置确定后,天地就产生了。
天地之间的人与二者互相匹配,成就了天下万物生灵,这就是道家所称的“三才”。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天地的本心。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语言产生之后,就会有文章,这也是自然之间的规律。
  将文章的理念推广到世间万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都有文章可循。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身上的花纹,来呈现英姿。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点缀。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都是自然的文章罢了。
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琴瑟和鸣一般;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又好像磬钟齐奏一般。所以,形体确立之后自然的文章也就完成了,声音就是文章的词句。就连这些没有意识的事物,都有浓郁的文采;那么富有智慧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出现呢?
  人类最早的文章,应当是始于天地分开前的那一团气。深刻地阐明这个微妙的道理的,应该是《易经》中的卦象。伏羲以八卦开头,而孔子以辅助性的《十翼》结尾。而对《乾》、《坤》两卦,孔子特地写了《文言》进行解释。
可见语言需要文字来辅助渲染,这才是天地之间的本心所在!来辅助渲染,这才是天地之间的本心所在。如果说伏羲的八卦是因为黄河里的龙马献上了图,大禹制定九畴是因为神龟送来书,那么玉板金字和绿竹赤文又是谁做的呢?也许只有神才会给出这样的启示吧。
  自从古人从鸟爪感悟出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后,文章的作用就开始显露了。炎帝和太皞遗留的事迹,被记载在《三坟》里,但因为年代久远而无从追寻。唐虞时代的文章,其文采开始丰富。天子开始用唱歌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怀和志向;伯益和后稷进谏的意见,也展示了进言的风尚。
夏朝兴盛了起来,其业绩非常宏大,各个领域都井井有条,称赞夏朝的功勋和功德。到了商周时期,文采要比之前的质朴风格更加精彩,《雅》和《颂》的出现,使得文章更加文采斐然且日新月异。周文王受难时所作的卦辞和爻辞,其内涵丰富且文采俱佳,意义精深且内涵坚毅。更有周公才华横溢,振兴文王的事业,作诗作颂引导大众的言论和辞藻。
直到孔子继承了先圣的遗志,超过了前人的光辉,编定六经,成为先贤文采的集大成者;同时他潜心陶冶情操,组织修辞,使他的教令就像铃声一样能够收到千里之外民众的响应,他的思想就像是珍珠一样流传千古,发扬了天地的光辉,同时也开启了万世子民的智慧。
  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加以发挥,都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进行著作,钻研精深的道理来从事教育。他们效法河图和洛书用蓍草和龟甲来占卜,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制定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展各种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巨大的作用。
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在文章里边,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没有阻碍,天天可以运用而不觉得贫乏。《周易·系辞》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总结:
  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是精妙的,应根据这种精妙的道理来设立教化。古代圣人使这些道理发出光芒,也使伦理道德获得了宣扬。
  这是由于最早有了黄河里的龙献出了图,洛水里的龟献出了书。因此,在观察天文的同时,也该学习人文来完成教育。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4.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如下:
1、《文心雕龙》节选原文。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
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霞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2、译文。
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
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
一年四季各有它的景物,不同的景物又各有它独特的容貌声色,感情由于景物而改变,文辞由于感情而产生。一片树叶落下来尚且能触动人的情思,昆虫鸣叫的声音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心思,何况那清风、明月的夜晚,白日、春林的早晨展示的美景呢?

作者简介: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沈庄)人。南朝梁时期大臣,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宋越骑校尉刘尚之子。少时家贫笃志好学,依靠名僧僧佑,学习儒家和佛家理论。撰写《文心雕龙》,得到宰相沈约称赞,授奉朝请,历任临川王(萧宏)记室、步兵校尉、太子通事舍人。
昭明太子独得简断轴过般萧统去世后,内心伤悲,请求出家,没有得到梁武帝许可。于是,烧发明志,法号慧地,出家并圆寂于定林寺。《文心雕龙》引论古今永攻东刻打造三文体及其作法,与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并称文史批评三大名著,奠定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5. 文心雕龙翻译 文心雕龙译文

1、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
 
 2、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3、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4、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这些难道都是外界强加修饰的吗?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罢了。

文心雕龙翻译 文心雕龙译文

6. 文心雕龙风骨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风骨篇】译文 《诗经》包括六种义法,而风为六义之首,这是推行风化的源泉,也是展示心灵的手段。抒写情感的时候,风为先行,推敲辞句的时候,骨为首要。辞离不了骨,正像人体离不了骨骼;情包含着风,有加人身包含着血气。语言挺拔,就形成了文骨;意气昂扬,就产生了文风。倘使词藻丰富多彩,而风骨飞动不灵,正如空有彩羽而失风姿,徒具歌喉而无力气。所以构思为文,要保持充盈的气势。充实了内在的刚健之气,然后有外在的鲜明之采。文章要善于用气,正像飞鸟要善于运用翅膀一般。 讲究文骨的人,用辞一定精炼。深通文风的人,写情必然鲜明。捶字坚实而难移动,声腔凝练而又灵活,这就是运用风骨的效果。倘若意瘦辞肥,杂乱元章,那是缺乏文骨的徵象。思理不畅,无精打采,那是缺乏文风的证明。从前潘勋为了曹操写《九锡文》,用笔取法经典,群才为之搁笔,就因为他的文骨挺拔。司马相如为了汉武帝写《大人赋》,号称有凌云之气,成为辞赋的宗师,就因为他的风力道劲。掌握了这个要领,可用来驾驭文采;违背了这个方法,也无须追求词藻了。 魏文帝认为文章以气为主,文气的清浊表现为文体的清浊,那是不能勉强达到的。为此他评论孔融的文章,说它“体气高妙”(文体与文气都很高妙);论徐斡的文章,说它“时有齐气”(齐人的一种迂缓之气);论刘帧的文章,说它“有逸气”(气韵飘逸)。刘帧也说,孔融卓越不凡,确有一股异气,文章风格之高,别人很难超过他。这都是重视气韵的意思。雉鸡五色俱备,而只能低飞于百步之内,因为它身肥而体重;鹰隼色彩单调,而一举高飞于云天之外,因为它骨健而气猛;文章的才与力未能兼备者,也像这样。倘使有风骨而少文采,那就是骛鸟混迸了翰林;有文采而无风骨,那就是野鸡窜人了文苑。唯有光彩照人而又高飞冲天,那才是文坛上善鸣的彩凤哩。 倘能取法于经典文章的规范,参照以诸子史传的方法,洞察文情的变化,探明文体的源流,然后自能萌生新意,创写奇辞。深明文体,故文意虽新而不乱;善于通变,故文辞虽奇而无伤。倘使文骨与文采的结合未能圆通,文风与文辞的运用未能熟练,却要跨越旧有的规范,侈谈新奇的创造,虽然也能够得到巧意,但是失败的机会更多,岂止杜撰奇字,须知错误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书经》上 说:“辞尚体要,弗唯好异”(用辞贵乎得体,不可但求新奇),就为的防止文辞泛滥。而文章的做法多种多样,各适合作者不同的爱好。懂的人不肯传授,学的人不肯求师,于是乎大家追随浮华之风,泛滥而不可收抬。倘能确立经典的标准,以文风健美为能事,自然凤清骨高,通体光辉夺目了。掌握了这些要点,离目标又何尝太远呢? [结语] 文情与文气相随, 文辞与文体相并。 文风健美动人心, 文心如玉光而润。 养成充实的风力, 锤炼坚强的骨鲤。 文才锋利而高强, 文采辉煌如云锦。《风骨篇》译后记 作家要有作家的风度和骨气。诗文要有诗文的风采和骨力。刘勰针对六朝浮靡的文风,郑重提出了文贵风骨的要求,是很有价值的。今天看来,这对当前的文风,特别是对当前新诗的诗风,仍然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刘勰并不反对诗文语言的新与奇,反而赞美诗文作者“享甲新意,雕画奇辞”。他提倡的是在继承优良传统、通晓文情变化(即通变)的基础上发挥新的创造,做到“新而不乱,奇而不续”。他不欢迎有骨无采的骛鸟;也不欢迎有采无骨的野鸡;而对于“藻耀而高翔”的文坛鸣凤,发出了热情的召唤。他的苦心是十分感人的。

7. 文心雕龙 的译文哪里有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一)
 
  文之为德也1,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2,方圆体分3,日月叠璧4,以垂丽天之象5;山川焕绮6,以铺理地之形7。此盖道之文也8。仰观吐曜9,俯察含章10;高卑定位11,故两仪既生矣12。惟人参之,性灵所钟13,是谓三才14。为五行之秀15,实天地之心16。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17,虎豹以炳蔚凝姿18。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19;草木贲华20,无待锦匠之奇21。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22,调如竽瑟23;泉石激韵,和若球锽24。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25。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26;有心之器,其无文欤27?
 
  〔译文〕
 
  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一片锦绣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条理分明的地形。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产生的文采。天上看到光辉的景象,地上看到绚丽的风光;天地确定了高和低的位置,构成了宇宙间的两种主体。后来出现钟聚着聪明才智的人类,就和大地并称为“三才”。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人以外其他事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动人的皮毛,而构成壮丽的雄姿。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而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竽瑟和鸣;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好像磬钟齐奏。所以,只要有形体就会有文采,有声音就会有节奏。这些没有意识的东西,都有浓郁的文采;那么富有智慧的人,怎能没有文章呢?
 
  〔注释〕
 
  1 文:《文心雕龙》全书中单独用“文”字共三百三十七处(据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文心雕龙新书通检》)。一般来说,刘勰用这个字来指文学或文章,但有时也用来指广义的文化、学术;有时指作品的修词、藻饰;有时则指一切事物的花纹、彩色。我们将根据其不同的用意作不同的译注。第一句中的“文”字是泛指,包含一切广义狭义在内。德:这里指文所独有的特点、意义。
  2 玄黄:指天地。玄:黑赤色,天的颜色。黄:地的颜色。色杂:指天地未分时的情形。
  3 方圆:古代曾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里指天地。
  4 璧:圆形的玉。
  5 垂:传布。这里是表现的意思。丽:附著,指日月附著在天上。
  6 焕:有光彩。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7 铺:陈列。理:整理得有条有理。
  8 道之文:即“自然之道之文”。“道”就是下文说的“自然之道”,指万物自然具有的规律。“道之文”就是自然规律形成的文。
  9 吐曜(yào耀):发出光采。指天上的景象。曜:光明照耀。
  10 含章:蕴藏着美。指地上的风光。章:文采。
  11 卑低。
  12 两仪:天地。古人认为天和地是构成宇宙的两种基本物体。
  13 性灵:指人的智慧。钟:聚积。
  14 三才:《周易·系辞下》中称天道、地道、人道为三才,后用以泛指天、地、人。
  15 五行:水、火、木、金、土,古代认为这是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元素。
  16 天地之心:《礼记·礼运》中说,人是“天地之心”,意指处于天地之间的人,犹如人体中的心,是起主宰作用的重要机构。
  17 藻绘:美丽的外貌。藻,文采。绘:彩画。
  18 炳蔚(wèi卫):指光彩动人的形式。炳:光亮。蔚:繁盛。凝:聚集,凝结。
  19 逾(yú于):超过。
  20 贲(bì必):装饰。华:即“花”。
  21 锦匠:织锦的工匠。奇:指美化、加工。
  22 籁(lài赖):孔窍所发的声音。
  23 竽(yú于):笙一类的簧乐器,有三十六簧。瑟(sè色):类似琴的一种弦乐器,有五十弦或二十五弦。
  24 球:玉磬。锽(huáng黄):钟声。
  25 文:这里指“声”的“文”,即节奏音韵之美。
  26 郁然:草木茂盛。这是形容文采之盛。
  27 欤(yú于):句末助词,表示疑问或惊叹。
 
  (二)
 
  人文之元1,肇自太极2。幽赞神明3,《易》象惟先4。庖牺画其始5,仲尼翼其终6,而《乾》、《坤》两位7,独制《文言》8。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9!若乃河图孕乎八卦10,洛书韫乎九畴11,玉版金镂之实12,丹文绿牒之华13,谁其尸之14?亦神理而已15。自鸟迹代绳16,文字始炳17;炎、皞遗事18,纪在《三坟》19;而年世渺邈20,声采靡追21。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22。元首载歌23,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24,亦垂敷奏之风25。夏后氏兴26,业峻鸿绩27;九序惟歌28,勋德弥缛29。逮及商、周,文胜其质30;《雅》、《颂》所被31,英华日新32。文王患忧33,《繇辞》炳曜34;符采复隐35,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36,振其徽烈37,剬《诗》缉《颂》38,斧藻群言39。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40;熔钧《六经》41,必金声而玉振42;雕琢情性,组织辞令43;木铎起而千里应44,席珍流而万世响45;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译文〕
 
  人类文化的开端,始于宇宙起源的时候。深刻地阐明这个微妙的道理,最早是《易经》中的卦象。伏牺首先画了八卦,孔子最后写了《十翼》;而对《乾》、《坤》两卦,孔子特地写了《文言》。可见言论必须有文采,这是宇宙的基本精神!至于黄河有龙献图,从而产生出八卦;洛水有龟献书,从而酝酿出“九畴”;还有玉版上刻了金字,绿简上写着红字等有实有华的东西出现,这些是谁主持的呢?也不过是自然之理罢了。自从用鸟迹般的古字代替了结绳记事的办法,文字的作用便发挥起来。神农、伏牺的事迹,记载在《三坟》里边;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文章就无法追究了。唐尧、虞舜的时候,作品越来越多。大舜作歌,已是抒写自己的情志了;伯益和后稷的建议,也下开章奏的风气。夏朝兴起,事业宏伟,各种工作都上了轨道,受到歌颂,功德也更加巨大。到了商代和周代,文章逐渐发展;由于《诗经》的影响所及,好作品逐日增新。周文王被殷帝拘留的时候,写成了《易经》的《卦爻(yáo摇)辞》;它如玉石的花纹,含蓄而丰富;精确的内容,坚实而深刻。后来周公多才多艺,继续文王的事业,他自己写诗,并辑录《周颂》,对各种作品进行修改润色。到了孔子,继承过去的圣人,却又超过了他们。他整理《六经》,正如在音乐上集各种乐器声音之大成似的。他提炼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成美妙的文字;他的教化可以远及千里之外,他的道德学问可以流传到万代之后。他写下天地间的光辉事物,启发了世人的聪明才智。
 
  〔注释〕
 
  1 元:始。
  2 肇(zhào照):开始。太极:《周易·系辞上》用以指天地混沌的时候。
  3 幽:深。赞:明,陈说。神明:指精微神妙的事物。
  4 《易》象:《易经》的卦象,即说明每卦吉凶的文句。
  5 庖牺:即伏牺,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周易·系辞下》中说庖牺氏“始庖八卦”。
  6 仲尼:孔子的字。翼:相传孔子为了阐明《易经》的道理,曾写了《彖(tuàn团去声)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共十篇,称为《十翼》。
  7 《乾(qián钳)》、《坤》:《易经》中的两卦。
  8 《文言》:是对《乾》、《坤》二卦的解释。刘勰认为是对《乾》、《坤》二卦的文饰。
  9 天地之心:这上面说的“天地之心”不同,是取《易经·复卦》中“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的意思。“心”是本性,指天地有文,是其本来就有的特点。
  10 河图:相传伏牺时黄河中有龙献出图来。
  11 洛书:相传洛水中有龟献出书来。韫(yùn运):藏在里边。九畴(chóu仇):九类,指治理天下的各类大法。相传天曾赐给夏禹大法九畴(见《尚书·洪范》)。
  12 玉版:王嘉《拾遗记》说,尧在水边得到玉版,上有天地图形。镂(lòu漏):雕刻。
  13 丹文绿牒(dié碟):《尚书中候握河纪》中说,黄帝时黄河出图,洛水出书,是“赤文绿字”。牒:竹简。
  14 尸:作主的意思。
  15 神理:自然之理。这个词除本篇用过三次外,《正纬》、《明诗》、《情采》、《丽辞》诸篇也曾用过。总起来看,这个词的用意和刘勰主张的“自然之道”有关。刘勰认为自然之道比较深奥,只有圣人才能掌握,所以称之为神理。
  16 鸟迹代绳:相传太古时候,大家结绳而治;后来苍颉(jié节)看见鸟兽足迹,得到启发,因而创造文字(见《周易·系辞下》、许慎《说文解字序》)。
  17 炳:明。这里指文字的作用日益显著。
  18 炎:炎帝神农。皞(hào浩):太皞伏牺。
  19 《三坟》:传为伏牺、神农、黄帝三皇时的书。坟:大道。
  20 渺邈(miǎo秒):久远。
  21 声采:文章的音节文采,这里就指文章本身。靡:没有,不能。
  22 焕:光彩,这里形容文章的兴盛。
  23 元首:指舜。歌:传为舜作的歌,见《尚书·益稷》。
  24 益、稷(jì计):舜的二臣,伯益和后稷。谟(mó蘑),计谋,谋议。
  25 敷奏:指臣下对君主提出建议。
  26 夏后:禹即天子位,国号夏后。
  27 业、绩:均指事功。峻:高,鸿:大。
  28 九序:指治理天下的各种工作都有了秩序。
  29 勋:功。缛(rǜ入):繁盛。
  30 文胜其质:指商周时期的作品比以前有所发展。文:文采丰富。质:简单朴素。
  31 被:及,这里指影响所及。
  32 英华:即精华。
  33 文王:周文王。患忧:周文王为西伯时,曾被殷纣王囚于羑(yǒu有)里(今河南汤阴县)。
  34 (繇(zhòu宙)辞》:指《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相传是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时所作。炳曜:发出光彩,形容《繇辞》的写成。
  35 符采:玉的横纹。这里借指作品的文采。复隐:指含蓄地表达丰富的内容。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引《文心雕龙·隐秀》佚文:“情在词外曰隐。”复:重复,指内容的深刻丰富。《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36 公旦:周公名旦。
  37 振:振兴,发扬。徽:美。烈:功业。
  38 剬(zhì志):即“制”,有创作的意思。缉(jí吉):即“辑”。
  39 斧藻:斧削藻饰,意为修改加工。
  40 前哲:前代贤人。
  41 熔钧:指对古书的整理。熔:铸器的模子。钧:造瓦的转轮。《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
  42 金声玉振:《孟子·万章下》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钟的声音。玉振:指磬声振扬。这是以音乐上集钟磬声音的大成,来比喻孔子能集一切圣贤的大成。
  43 辞令:动听的语言。
  44 木铎(duó夺):古代施政教时用的器具,这里借指孔子所施的教化。铎:大铃。
  45 席珍:《礼记·儒行》载孔子的话“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意为儒者从容席上,有珍贵的道德学问来供别人请教。席:坐具。这里指施教者的讲席。
 
  (三)
 
  爰自风姓1,暨于孔氏2,玄圣创典3,素王述训4;莫不原道心以敷章5,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6,问数乎蓍龟7,观天文以极变8,察人文以成化9;然后能经纬区宇10,弥纶彝宪11,发挥事业,彪炳辞义12。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13,日用而不匮14。《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15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译文〕
 
  从伏牺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加以发挥,都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进行著作,钻研精深的道理来从事教育。他们效法河图和洛书用蓍草和龟甲来占卜,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制定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展各种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在文章里边,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没有阻碍,天天可以运用而不觉得贫乏。《周易·系辞》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注释〕
 
  1 爰(yuán元):语首助词。风姓:伏牺的姓。
  2 暨(jì计):及。
  3 玄圣:远古的圣人,这里是指伏牺。典:常法,基本法则;指传为伏牺所作的八卦。
  4 素王:孔子。古代称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5 道心: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道心”二字全书用到三次,意全同。
  6 取象:取法。
  7 问数:占卜的意思。数:命运。蓍(shī师)龟: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刘勰既然感到自然之道是深奥的,又把人文追溯到八卦,所以对占卜就不能不给以一定的位置,这正是他思想上的局限。
  8 极:追究到底。
  9 人文:指上文所述各种古籍。化:教化。
  10 经纬:经线和纬线纵横交织。这里指治理。区宇:疆域,这里指国家。
  11 弥纶:补合经纶。这里有综合组织,整理阐明的意思。彝(yí宜):永久的、经常的。宪:法度。
  12 彪炳:光彩鲜明的意思。彪:虎纹。
  13 滞(zhì志):停留,不流通。
  14 匮(kuì溃):缺乏。
  15 “鼓天下”句:见《周易·系辞上》。辞:指《卦爻辞》,刘勰借指一般的文辞。
 
  (四)
 
  赞曰1:道心惟微2,神理设教。光采玄圣3,炳耀仁孝4。龙图献体,龟书呈貌5;天文斯观6,民胥以效7。
 
  〔译文〕
 
  总之,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是精妙的,应根据这种精妙的道理来从事教育。古代圣人使这些道理发出光芒,也使伦理道德获得了宣扬。这是由于最早有了黄河里的龙献出了图,洛水里的龟献出了书。因此,在观察天文的同时,也该学习人文来完成教育。
 
  〔注释〕
 
  1 赞:助,明。《文心雕龙》各篇最后都有几句“赞”,用以辅助说明(亦即总括)全篇大意。
  2 微:精妙。
  3 光采:指自然之道的光采。玄圣:指阐明自然之道的古代圣贤,主要是孔子。
  4 仁孝:泛指古代圣贤提出的伦理道德。
  5 体、貌:指河图、洛书。
  6 斯:语助词。
  7 胥(Xū需):全,都。效:有模仿、学习的意思

文心雕龙 的译文哪里有

8. 《文心雕龙 情采》翻译

(一)

【翻译】:
   古代圣贤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1】虚柔的水可以产生波纹【2】,坚实的树木更能开放花朵【3】;可见文采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物【4】。虎豹皮上如果没有花纹【5】,就看不出它们的皮和犬羊有什么区别【6】;犀牛的皮虽有用【7】,但还须涂上丹漆才美观【8】:可见物体的实质也要依靠美好的外形【9】。至于书写人类的思想情感【10】,描绘事物的形象【11】,在文字上用心琢磨【12】,然后组织成辞句写在纸上【13】;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14】,就因为文采繁茂的原故【15】。所以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16】,第一是表形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颜色而成的【17】;第二是表声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声音而成的【18】;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19】。各种颜色互相错杂,就构成鲜艳的花纹【20】;各种声音相互调和【21】,就构成动听的乐章【22】;各种性情表达出来【23】,就构成优美的作品。这是自然道理所决定了的【24】。如《孝经》教导后人【25】:“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26】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是不要文采的【27】。又如老子反对虚伪【28】,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29】。”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30】,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31】:“用美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32】。”这是说修饰过度了【33】。韩非由曾说过【34】:“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35】”这也是说文采太多了【36】。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过度的言辞,使文章的变化达于极点【37】。我们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38】。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情感的【39】;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淫侈了【40】。如果能够在清流与浊流之间加以适当的选择【41】,在邪道与正路面前从容考虑【42】,也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适当地驾驭文采了。但是红粉和青黛只能装饰一下人的外容【43】,妍媚的情态却只能从人固有的美丽姿容中产生出来【44】。文采也只能修饰一下语言,文章的巧妙华丽却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基础【45】。所以思想内容犹如文辞上的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通畅的文辞。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47】。

【注释】

【1】原文“采”是文采,在本篇中泛指作品的艺术形式。【2】原文“性”是性质、特征;“沦漪”是波纹。【3】原文“萼”是花朵下的绿片。【4】原文“文”即采,“质”即情;这句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一个方面。【6】原文“文”指虎豹皮的花纹。原文“鞟”是去了毛的皮革。【7】原文“犀”和“兕”都是似牛的野兽,“犀”是雄的,“兕”是雌的;皮坚韧,可制兵甲。【8】原文“资”是凭借。【9】这句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又一个方面。【10】原文“性灵”指人的精神方面。【11】原文“敷”是铺陈,“敷写”就是描写。【12】原文“镂”是刻,“镂心”是精心推敲;“鸟迹”是文字。【13】原文“织辞”是安排文辞;“鱼网”是纸。【14】原文“彪炳”是光彩鲜明。【15】原文:“缛”是繁盛。【16】原文“道”是道路,途径。【17】原文“五色”是青、黄、赤、白、黑。【18】原文“五言”指宫、商、角、徵、羽。【19】原文“黼黻”是古代礼服上的花纹;“黼”是半白半黑,“黻”是半青半黑。【20】原文“比”是缀辑。【21】原文《韶》是舜乐,《夏》是禹乐。【23】原文“情”当作性。【24】原文“神理”是神妙的道理;从《文心雕龙》全书看来,刘勰所谓神妙的道理,就是《原道》篇所说的“自然之道”。【25】原文“垂”是留传下来,“典”是法度。【26】原文“丧言”是哀悼父母的话,这句见《孝经·丧亲》。【27】原文“质”是朴质。【28】老子姓李名耳,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啊,著有《老子》八十一章;原文“疾”是憎恶。【29】这句见《老子》最后一章,是针对某些虚化不实的文辞说的。【30】原文“五千”即《道德经》,因它共有五千多字。【31】庄子名周,古代杰出思想家,著有《庄子》若干篇。【32】原文“辩”是巧言;这句见《庄子·天道》。【33】原文“藻”是辞藻。【34】韩非是古代杰出思想家,著有《韩非子》若干篇》。【35】原文“采”当作乎,这句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36】原文“绮”是有花纹的丝织品。【37】原文“斯”是此。【38】原文“李”当作孝,指《孝经》;“老”指老子。【39】原文“文质”本来指形式和内容,但这里是复词偏义,实际上只指形式。【40】原文“华实”也是复词偏义,这里只指华,“淫”是过度。【41】原文“泾渭”是二水名,一清一浊。【42】原文“辔”是缰绳。【43】原文“铅”是铅粉,“黛”是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的颜料。【44】原文“倩”是笑貌;“淑”是美好的。【45】原文“情性”是指作品中所表达的作家的思想感情。【46】原文“理”指作品的思想内容。【47】以上是本篇第一段,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密切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有艺术表现形式,但内容是最基本的。
 (二)【翻译】

    从前《诗经》作者所写的诗歌【1】,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写的;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品【2】,是为了写作而去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3】,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烦闷,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4】: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后来的辞赋家们【5】,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6】,却勉强夸大其辞,沽名钓誉【7】: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感情。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炼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8】。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书写情志的作品日渐减少【9】,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10】。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11】,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12】;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之至【13】,却虚情假意地来书法尘世之外的情趣【14】。既没有真心实情【15】,文章中就只能看到相反的东西【16】。古书上说【17】:“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18】。”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虽说过【19】:“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20】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21】。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书写情感为根本;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22】

【注释】
【1】原文“诗人”是《诗经》的作者,同时也指能继承《诗经》优良传统的作家。“什”是诗篇。【2】原文“辞人”是辞赋家,同时也指某些具有汉赋铺陈辞藻的特点的作家。【3】原文“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等代表作品。【4】原文“上”指统治者。【5】原文“诸子”在这里指辞赋家。【6】原文“郁陶”是忧思。【7】“鬻”是卖,“声”是名。【8】原文“滥”是不切实。【9】原文“体”是体现,“制”是作品。【10】原文“逐”是追求,“逐文”是单纯地追求文采。【11】原文“轩”是有屏藩的车,“冕”是礼冠;“轩冕”在这里指高级官位。【12】原文“皋壤”指山野隐居的地方。【13】原文“几务”即机务,指政事。【16】原文“翩”是飞的快。【17】这话见《史记·李广列传》。【18】原文“蹊”是路。【19】这话见《淮南子·缪称训》。【20】原文“芳”是花的香气。【21】这个说法不一定可信,刘勰在这里不过借此来强调真实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22】以上是本篇的第二段,对文坛上重文轻质的趋势进行了批判,提出文学创作要以“述志为本”的主张。
(三)

【翻译】

    因此,写文章时运用辞藻,目的是要讲明事理。【1】如果文采浮泛而怪异,【2】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然模糊不清。【3】这就好比钓鱼的人,用翡翠的羽毛做钓绳【4】,用桂枝做鱼食【5】,反而钓不到鱼。古书上说【6】:“言辞的涵义被过繁的文采所遮盖了【7】”,指的大约就是这类事情【8】《诗经·卫风·硕人》说:“穿了锦绣衣服,外面再加上罩衫【9】”,这就是因为不愿打扮得太刺眼【10】。把《周易·贲卦》的卦象追究到底【11】,还是以白色为正,可见采饰不是根本。进行创作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规范来安置作品的内容【12】,拟定一个适当的基础来表达作家的性情【13】。只有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确定了,才能据以记上音节,缀以辞采【14】。从而做到形式虽华美,但不掩盖其内容【15】;辞采虽繁复【16】,但不至埋没作家的心情【17】。要使红、蓝等正色发扬广大【18】,而把青、紫等杂色抛弃不用。【19】。这才是既能美化作品【20】,又能使内容形式都符合理想的作家。

【注释】
【1】原文“经”一作理,这样更好些。【2】原文“滥”是不切实;“诡”是反常。【3】原文“心理”是作者内心所蕴藏的道理,表达而为作品的思想内容;“翳”是隐蔽。【4】原文“翠纶”是用翡翠鸟毛做的钓鱼线。【5】原文“桂”是肉桂,是一种珍贵的食物;“饵”是食物,这是指鱼食。【6】这话见于《庄子·齐物论》,“稳”下原有“于”字。【7】原文“稳”是埋没。【8}原文“殆”是几乎,大约。【9】原文“褧”是一种套在外面的单衣。【10】原文“章”是鲜明。【11】原文“穷”是探索到底。【12】原文“谟”当作模,即规范。【13】原文“地”是底子,这里指文章的基础。【14】原文“摛”是发布。【15】原文“文”是作品的文采,“质”是思想内容。【16】原文“博”是辞采的繁盛。【17】原文“溺”是淹没。【18】原文“朱”是红色。【19】原文“间色”是杂色;“屏”是弃,“红”当作青。【20】原文“章”是文采。【21】原文“彬彬”是文质兼顾,内容形式结合得恰当。以上是本篇第三段,说明偏重形式就会损害内容,因此主张文学作品创作首先是要有正确的内容,从而产生文质并茂的作品。

(四)

【翻译】
总之,语言要有华美的文采才能流传久远【1】,这确是不错的。运用文思的方法既为作家所掌握【2】,作品中的文采就能适当丰富了【3】。但吴地出产的锦绣容易变色【4】,木槿花虽美而不能持久【5】;写文章如果类似这样,这有繁丽的文采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情感,看起来必然令人生厌。

 【注释】
【1】 原文“远”是流传的久远。【2】原文“心术”是运用心思的方法,这里指创作的构思方法。【3】原文“瞻”是富足。【4】原文“渝”是变。【5】原文“舜”是木槿,“英”是花;木槿花朝开暮落,有花无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