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于会计准则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2024-05-17 05:09

1. 论文 《关于会计准则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四、关于应付福利费

  按照现行规定。应付福利费在内资 企业 和外商投资企业核算 内容 的来源是不一致的,前者是按工资总额的14%提取的福利费,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后者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属于税后利润的分配,不计入企业成本费用。

  工资、奖励或福利支出本质上都属于企业的成本费用,不应作为所有者(股东)权益的税后利润进行分配。对于外资企业,根据《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58条的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开支时则未能作为成本费用在税前列支,故有的企业(往往是盈利企业)将从税后利润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作为长期负债挂在账上不使用。发生相关支出时直接计入成本费用。待清算时作为清算损益处理,最终又形成所有者(股东)权益;对于内资企业,福利费根据工资总额的14%计提,不是按照实际发生数据实列支,造成有的企业“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愈滚愈大。虚增企业成本费用。虚减企业所得税和利润。

  在市场 经济 的情况下。福利费据实列支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目前 。

  作为《企业 会计 制度》配套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 方法 》、《电信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已明确规定:发生的福利费支出。应当据实列支,不再按工资总额的14% 计提,《 金融 企业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文件中也有相同的规定,取消福利费的计提规定已成,趋势。因此,笔者建议在《企业会计制度》未修订之前,内资企业可以先行采用据实列支福利费的办法,不再按工资总额14%计提,超过计税工资总额14%的部分在申报年度所得税时作纳税调整。至于外商投资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办法的改进,则有待《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作出新的修订。

  五、关于所得税退回

  企业所得税一般是按季预缴。年度汇算清缴。会计核算时,所得税费用按月、季或年度预提,分月或季预缴。税务机关通常在次年的4月份之后,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出具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通知书。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按照规定实行所得税先征后返的,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所得税时冲减收到当期的所得税费用;按照《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 问题 解答(二)》的规定,企业根据税收优惠政策向税务部门申请获得退回的所得税。无论是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收到,还是在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收到,一律应在实际收到时冲减收到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在会计核算时,尽管企业按有关规定可享受减免税优惠。但通常要先接季预缴。于次年的4月30日之后。企业取得主管税务机关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通知书时,才能申请退回上年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处理。

  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年度的所得税费用就未能如实地反映当年可享受税收优惠的实际税负。故这种会计处理方式笔者认为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未能公允合理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对于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税收优惠政策,笔者认为只要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符合文件规定精神并取得有关部门的认定。一般不存在能否实际执行的问题,其享受的税收减免额应按权责发生制反映在所属年度的利润表中。预缴所得税时会计处理无需先计提当年度可享受的减免所得税费用。当汇算清缴通知书确定的实际应纳企业所得税与所属年度利润表上反映的所得税费用数额不一致时,退补的企业所得税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根据差错金额重大与否进行会计处理。即属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应当调整发现会计差错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对于发现的非重大会计差错,无论本年度还是以前年度的,均作为发现年度的事项处理,调整发现年度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对于地方政府依据企业上年度税收实际缴纳的一定比例。以扶持企业 发展 等名义退还的款项。作为收到当期的补贴收入,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六、关于货币资金及现金等价物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货币资金余额是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科目余额的合计,但是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货币资金,已不具备可随时动用并支配的资金特性,譬如:当企业向银行申请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或保函时。根据企业信用等级,银行可能要求企业将数额不等的存款从结算户转入保证金专户,当企业将其定期银行存款作为贷款银行的质押物品。用于本企业或其他企业的银行借款时。一旦企业因诉讼或其他原因。部分银行存款被冻结,这些保证金账户的银行存款、被质押的定期银行存款、被冻结的银行存款等虽然存放在银行,但已被限制使用,那这些款项是否还应在银行存款科目核算呢?这些存款的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是否仍应列示在货币资金项目。在现金流量表内还作为现金反映吗?是否应根据其流动性的大小分别在资产负债表内的其他流动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项目列示并披露呢?

  现金流量表中所指的现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及现金等价物。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对现金等价物的定义。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因而现金等价物仅包括在短期投资科目核算满足现金等价物定义的相关内容,如三个月内到期的国库券、在证券市场上流通的短期债券等。而在应收票据科目核算的银行承兑汇票和在应收账款科目核算的延期或议付信用证未包含在内。而银行承兑汇票和延期或议付信用证。由于保证程度高,一般无回收风险。且可根据需要随时用于贴现或议付,具有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的特点。实际工作中,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延期信用证,企业通常是作为现金等价物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核算上,应将其作为现金等价物在现金流量表内进行相应的反映。

论文 《关于会计准则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2. 会计准则论文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认为是会计史上的里程碑,但新准则的简约化也使得弹性空间加大,对职业判断具有更高的依赖性。本文通过分析会计准则与职业判断的关系,指出了会计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精髓 会计职业判断 一、 引言会计发展史表明,会计是特定环境的产物,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会计准则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专业技术标准,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1世纪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组成得新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及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自1993年“两则两制”发布实施起,历经10多年的全面梳理和反复调整、修订,这部传奇般的中国会计标准改革“演义”,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内容之深入都是前所未有的。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经多次修订后的新体系不但借鉴了国外宝贵经验,在会计政策选择运用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还在关联方交易披露、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等方面保持了“中国特色”,使之更符合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的思维模式与业务素质要求。正如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言,作为“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既是旧阶段的终点也是跨入新阶段的起点,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会计是商业语言,会计准则是商业语言的规范,其功能是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等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会计实务工作者作为会计准则实施的具体执行者,是准则实施的关键。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其会计理念、体系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新会计准则也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要认识、掌握及具体应用,不仅需要会计人理念的转变和扎实的基本功底,更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此外,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准则、制度不可能穷尽所有现实或潜在的交易事项,因而不可能有唯一普遍适用且稳定不变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判断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正如资深特许会计师克里斯�6�1A�6�1麦溥在《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责任是什么?》中写到:会计技能大体上是一个经验和判断问题。基础理论并不十分深奥。而当我们试图将这些基本原理运用于商业环境中出现的无穷变化着的、复杂的各种情形时,真正的考验随之而生。事实性的信息及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固然重要,但是除非能够与判断的开发和培训同步进行,否则它们的价值将被埋没……解决商业问题不仅仅要求有条理地掌握事实的秩序,同样重要的是,对这些事实的细致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形成和得出有效的结论,并且进行恰当地判断。新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还尽可能地提供了执行准则规定的具体指南,比如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了较为详细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但是由于会计职业本身的原因,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偏好和所处的环境对会计事项做出一系列的预期和判断。正如Bruce R�6�1Jonas所说,同样的数据、同样合格的会计人员处理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此外,迈克尔�6�1杰宾斯,阿里斯特�6�1K�6�1梅森(2005)认为如果没有职业判断所带来的灵活性和智慧,财务会计程序、准则和规则所组成的复杂财务会计系统就会是笨拙的、反应迟钝的、不敏感的。简言之,是无法运作的。因此虽然会计信息大都是数字化的,具有基于事实和客观公正的特点,而且由会计准则等规范,但是它所传递的信息却受到广泛的职业判断程序的重大影响,甚至常常由其决定。本文便从新会计准则的发布来探讨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和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准则中的作用,及在新形势下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途径。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霍华德�6�1里恩斯认为判断是当你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所要做的。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迈克尔�6�1杰宾斯,阿里斯特�6�1K�6�1梅森(2005)认为“判断”是一个选择、决策并导致行动的过程。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对于判断的解释看似很简单,但判断却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3. 关于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论文答辩

在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蓝田股份、郑百文、银广厦、红光实业等)和美国资本市场一连串丑闻(安然事件、世界通信公司案等)惊曝之后,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会计学界、经济学界乃至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杨雄胜,2002;李心合,2002;张维迎,2002;王善平,2002;等);政府部门也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朱总理在为三个国家会计学院提了“不做假帐”的校训后,在世界第十六次世界会计师大会上再次要求所有会计审计人员必须作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恪守独立、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已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布什在一系列会计舞弊案后也提出:“一切破坏公众信任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以“己之诚实”换“他人之信任”。一个主体若长期诚实守信,就形成自己的信誉。诚实信誉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王善平,2002)。同样,会计诚信是指随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界对社会的一种承若。即以会计诚实守信的态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本文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会计诚信的原因及其治理作一探讨。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会计诚信问题的表层原因

  美国一系列财务丑闻表明,各大会计公司可以为了咨询费而默认公司或助其造假,独立董事不独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默许经营者的造假行为而不顾中小股东的利益;在我国,郑百文公司前后三年采取虚提、返利、费用挂帐、无依据冲减成本、费用跨期入帐等手段,虚增利润1. 439亿元;琼民源、大庆联谊、银广厦等证券市场舞弊案无不牵涉到注册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从这一系列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据调查,当会计人员同本单位负责人意见产生分歧时,只有16. 8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该做到坚持原则,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中会计人员应负的责任方面,有38%的会计人员主动出谋划策、配合作假行为。(韩传模、郝景昭,2002)因此,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是会计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只重技术传授不重道德教育①又是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的重要原因。

  会计教育重技术轻道德,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只是会计诚信缺失的一个表层原因,但不能因此认为不重要,在相同的制度安排和相同的背景下,不同的会计人员将会有不同的选择,正如前面所讲的调查中,毕竟还有部分会计人员能坚持原则、“不做假帐”。

  (二)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光从表面找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出其深层原因(制度原因),才能从制度安排层面上解决会计舞弊和审计失败导致会计失信危机,实际上会计舞弊和审计失败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所共同引起的。在此,我们不讨论人的有限理性问题,仅从制度方面进行分析。

  1、制度本身的缺陷。法律制度越健全,不讲信誉的成本就越大,人们就将越讲信誉(张维迎,2002)。对于会计制度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会计制度制定机构的不合理性极其所制定的会计制度本身的有效性是会计诚信形成的基础。下面将从我国会计制度(以会计准则为例)的制定机构及制定程序和会计制度及相关层面寻找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实证研究表明,会计准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手段,还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是一个政治程序。因此,一项准则的出台是综合各方面力量的结果。一项准则制定如没有经过允当程度(dueprocess),则很难达到使各利益集团“均衡满意”的结果,从而使得不能从准则中获得好处的集团违背准则的可能性增大,会计诚信问题可能因此而生。这就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出了要求,即独立性和广泛的代表性。独立性是指准则制定机构不应受到少数利益集团的控制,而是自主地根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科学、公正、合理的会计准则;广泛的代表性则是指制定机构的组成人员应能代表最广大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让各方都参与到这个规则的博弈过程中来。我国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的,它是一个典型的政府机构。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准则制定模式是与我国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会计职业界的不发达相适应的,但也应该看到其不合理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权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以政府为主导的准则制定机构也应当吸收更多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的代表。另外,目前参与准则制定的人员多是刚从院校毕业的、对会计实践经验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的“书生”(刘峰,1996),容易出现准则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我国会计准则形成过程的“隐蔽性”②和社会各界参与程度的不够,一方面,势必影响会计准则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合理性。各企业、利益集团当不能在准则制定阶段维护自己的利益时③,就在事后(即执行当中)违背诚信原则,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的。另一方面,这种准则制定过程实际上是没有提供一个供社会多利益集团(包括政府)重复博弈的机制。而这是信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之一(张维迎,2002)。

  要使当事人的不诚实行为能被及时地发现,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是关键,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市场的完善程度,二是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市场机制越完善,信息不对称现象越少,信息的传递也会越顺畅,但要想市场机制达到理想的完善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因而就要设置第二因素来克服第一个因素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它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但可有效抑制这一现象的发生④。当前,我国由于制度弊端导致审计公司无法保持独立性。如在98年以前,中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由政府经营,从而很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另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治理结构也存在极大的弊端。其结果是审计公司缺乏诚信舞弊的积极性,企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牺牲“会计诚信”,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合谋生成“内幕”信息,从而无法形成社会与企业之间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当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经理层的不诚信行为由于信息传递机制的问题不能被委托人或监管机构所及时发现,其违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时,经理人员必然会违背会计诚信而去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会计诚信”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承诺———诚实、信用,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现行会计制度的安排(正式或非正式)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将决定会计诚信,这就涉及到会计制度本身的有效性问题。因为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会计诚信程度的高低。既定制度安排下,只有诚信对谋取利益有助的情况下,诚信才能真正为本(陈新权,2002)。这对会计制度安排的要求就是以利益导向为基础,即当遵守会计法规时,不但诚信可以提高,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无形资产价值,使得不遵守法律所带来的收益小于遵守法规带来的收益。

  2、会计制度执行方面。(1)我国发展股市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国有企业融资,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是本地区政府所高度关注的,而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的总体情况。因此,各级政府将会极力为本地区企业的上市融资出谋划策,这是因为资金的融入一方面可能帮助贫困企业脱困;另一方面,大量资金的注入将增强本地经济的活力指数,而在当前情况下,每年上市的公司数额有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结果将是实行上市配额制,这又进一步促进当地政府对企业上市的干预度,甚至不惜往要上市的企业注血,如在“猴王”的上市过程中,宜昌市就曾拨划500万元给其做“效益 ”。政府干预的表现就是对企业管理层,大股东作假帐、造效益行为的纵容和对注册会计舞弊的默许甚至指使其作弊。地方政府由一个市场公平秩序的维护者、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沦为”一个会计造假的幕后指使者。我国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另一个部门是中国证监会,它其实也是一个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它不希望虚假会计信息上市,因为由涉假会计信息所引发的资本市场危机是其工作失误的表现;另一方面,它又要贯彻中央政府的主要方针、政策(刘峰,2002)。证监会的这种两难处境使其无法很好地履行监督的义务,在维护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和贯彻中央政策方面出现“一边倒”的倾向。这种政府监管的形同虚设连同和社会监管的乏力,企业内部监管的薄弱使得理性经济人更加“理性”,更加懂得如何运用“诚信成本”换取经济利益。

  (2)对违规上市公司惩罚机制的不合理和力度不够也是良好的会计诚信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⑤一方面,未给予当事人严厉的惩罚。在郑百文造假的处理中,只对董事长、总经理等12人和参加作弊的注册会计师进行了行政处罚。据《财经》杂志报道,1981年以来,只有大约10名会计师因作弊行为而被剥夺了再从事这一职业的资格。另一方面,惩罚的范围不够,大量的上市公司舞弊案都与当地政府的默许、幕后指使有关,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几个参与造假的政府官员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3、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公司制度缺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二、会计诚信问题的根源

  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不确性越大,用正式契约(制度)对社会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规范的成本也就越大,非正式契约作为替代品发挥作用也应该越大。但非正式契约履行的基础是诚信。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对诚信的要求也就越高。从这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诚信经济。要使社会诚信的发展跟上市场经济的需要,就需要使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换言之,当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完全同步,平衡发展,诚信将不再是一个问题。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诚信(会计诚信)产生的根源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要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完全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故严格意义上的诚信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日常所讲的诚信社会中的“诚信”是有一个度的。即以能够维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为限。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人们头脑中还大量残存着计划经济和封建残余思想,而市场经济却在坚定不移地往前推进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尤为突出,其引发的结果就是诚信的缺失(会计诚信只是其中的一个较突出的方面)。因此,对会计诚信的治理绝不能就会计诚信论会计诚信,必须把它放到整个社会、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去加以考虑和治理。

  三、治理对策

  与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相对应,对其治理也应该从五个不同的层次着手。

  首先,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⑥会计诚信教育要从课堂开始抓起,注重对即将走向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的教育,注重对已经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的诚信品质的培养,从而营造会计诚信氛围,培养会计诚信精神,塑造企业诚信形象,打造会计诚信品牌。在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注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由“良心主导”型转向“基于规范型”的会计职业道德模式(田昆儒,苏亮,2002)。另一方面,推行信息档案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舆论氛围,建立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的个人信息档案,并向全社会公开。对信誉严重不良者,各单位严禁聘用,从而促使单位个人珍惜自己的信誉。不仅如此,还要使我国逐步形成良好的诚信舆论氛围,人人蔑视造假者,让造假者成为“过街老鼠”,无地自容,这样的舆论氛围的监督是市场经济得以良性运转的基础。

  其次,加强会计制度方面的建设。会计制度建设包括会计制度本身和会计制度执行两个方面。前面我们分析了会计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对会计诚信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但在我国,相比较而言,会计制度的执行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一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多的灵活性,是财务报告粉饰的重要前提。因此,防范财务报告粉饰,应该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予以完善,主要包括: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1)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众所周知,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重要质量特征,可靠性和相关性孰轻孰重,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如果一味强调借鉴国际惯例,盲目侧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则可能加重财务报告粉饰的严重性,因而,当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审视我国近几年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后得出的结论。(2)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公司会计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地明确规范,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报告粉饰的可能性。同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若过于强调统一性,不给会计人员以适度的专业判断空间,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二是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的信息披露问题加以规范。信息披露中主要存在两大类问题:第一是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上市公司对会计信息披露总是抱着能够少披露就少披露,能够不披露就不披露的心态,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应该主动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包括临时报告披露的随意性和定期报告披露的滞后性。150家上市公司中,就有87家上市公司未履行重大事件的披露义务。第二是信息披露的虚假性。这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问题:(1)虚增利润;(2)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披露不实;(3)披露内容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4)盈利预测弄虚作假。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必须加强公司治理,强化监事会等监督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为减少会计欺诈事件的发生,审计师、公司管理层及财务专业人员之间必须建立合作关系,营造无虚假财务申报的环境,提高各级金融机构负责人会计反假意识,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真实披露承担法律责任。对公司提供虚增利润而导致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要实行经济赔偿责任。

  第三,要保证会计信息传递机制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管理。解决会计制度和中介服务方面的问题可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1)将地方政府和有关监管机构(如证监会)纳入责任主体,使它们对自己造假责任和监管失职负责。(2)建立民事赔偿制度。从中国证监会对违规公司的处理来看,都是以行政处罚为主,以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为辅,这是不尽合理的。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美国,让证券违法最为胆颤的不是行政诉讼或行政处罚,而是小股东提起的民事诉讼要求民事损害赔偿(汤立斌,2002)。民事赔偿制度的建立可使得管理当局、中介机构违规的成本增大到其违规的收益,从而减少他们违规的动力。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这包括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其次是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三是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就是要把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四是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五是建立和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六是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的财务行为。

第五,从诚信产生的根源着手,营造一个诚信的社会氛围。前面论述了诚信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对会计诚信的治理还应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这就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培养,这必将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来源: http://www.hhkao.com

关于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论文答辩

4. 关于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这篇论文 的提纲应该如何写

实施具体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由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颁布和实施,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对于企业有关会计信息的披露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
  企业会计法规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和行业财务制度组成。这五个方面分别以不同的内容对会计核算和报告行为进行规范,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体会计准则是以基本会计准则为指导而制定的,它是基本会计准则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它还为制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提供了依据和指导。行业会计制度是与基本会计准则配套按行业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主要规定了相应行业及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内容与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准则组成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但是,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在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两种不同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行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并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这是由过去基本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特殊关系造成的。
  《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会计准则发布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仍是行业会计制度。至于操作性较强的具体会计准则发布实施后是否会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也不尽然。我国新颁布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仍沿用行业会计制度。我国上市公司虽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其所占比重远不及具有成熟资本市场的西方国家,非上市公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在只占国民经济少量比重的上市公司中运用会计准则,就显得过于超前,其力度和影响自然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会计人员对行业会计制度的长期依赖性,更使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打了折扣。而非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所遵守的会计规范则是行业会计制度,并且这种“软法律”已经被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同,因此,非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自然难以占据其应有的地位。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具体会计准则的被动局面,其可行的方法应当是逐步实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轨。笔者认为,其基本思路应该是,根据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对现有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行适当修订,订出一套示范性的会计准则操作指南,以替代现有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经试行后再逐步取消示范性指南,由各会计主体根据会计准则,制定适宜本单位的内部会计制度。
  具体会计准则目前只出了10个,但已经显示出其优势,在某些方面弥补了以往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或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缩短了与国际惯例的差距。我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日益剧增的趋势,要求会计信息成为国际商业语言,会计处理的程序和方法尽可能多地采用国际会计惯例。而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与实施,缩小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距离。
  2、更具可操作性。虽然具体会计准则只出台了一小部分,但均是对涉及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有关事宜做出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确认方法、计量方法和报告方法三个方面,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例如,基本会计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备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但并没有交代哪些情况下“确有必要变更”。而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准则中,则明确规定了“确有必要变更”的两个原因:一是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会计政策;二是变更会计政策能够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更可靠,并规定了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即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
  3、对表外项目的披露给予了充分关注。我国对表外披露项目一直没有统一的要求,即使是上市公司,表外信息的披露也并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对有利事项披露较多,对不利事项披露较少或根本不予披露。而具体会计准则时表外披露作了严格的规定,弥补了以往此方面的不足,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维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披露以下内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影响数以及变更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重要会计差错的内容;重要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等等。再如,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信息披露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作以下披露:在存在控制关系的情况下,关联方如为企业时,不论它们之间有无交易,均应当披露与企业有关的主要情况;如与关联方发生交易,应当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和交易要素。
  4、避免了收入虚增的情况发生。行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按此规定,对于一些特殊业务,如回购业务,应确认收入的实现,这会造成营业收入虚增,利润不真实。收入会计准则着眼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对售出的商品不再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等,以此来判断收入是否可以确认。按此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于回购业务,由于它并没有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因此不能确认收入实现,就可以避免虚增收入的情况发生,相应地就解决了利润不真实的问题。
  既然具体会计准则本身具有不可代替的优点,那么,在其实施过程中,能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会计人员在短期内难以达到具体会计准则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
  具体会计准则有一个较明显的特点,即某些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后,再进行会计核算。如收入会计准则中的收入概念,道出了收入的重要本质,即“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会计人员在运用收入准则进行收入核算时,尤其要注意分析形成收入交易的实质是什么,而不能象行业制度一样凭交易的形式来作出判断,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再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准则的核心之一是对资产负债表编制日后的重大事项进行处理。而对“重大性”并未在数量上进行规定,实际上也很难制订这种量化指标,这也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既不能只披露有利事项而回避不利事项,也不能任何事项都全部予以披露。
  职业判断能力决定了具体会计准则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起点更高,而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却远远达不到具体会计推则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留给会计人员选择和判断的空间很小,养成了许多会计人员依样画葫芦的习惯,形成了比较定型的会计思维。而一旦这种规范变得灵活起来,选择的空间增大后,很多人就不知所措了。因此,会直接影响到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
  2、对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解程度,也是具体会计准则能否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证会计披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以维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会计人员是否能够深刻领会准则的基本含义,吃透准则,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进而影响到会计披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如收入会计准则对收入确认原则的改变,使得会计人员在确认时要进行分析。对于分期收款销售、代销、交款提货销售、预收货款销售、托收承付结算等方式销售,按准则和行业制度来确认形成的收入,结果是一样的,但对于特殊情况,则不一样。如为保持贸易关系,A公司将一批商品运往国外B公司,获得了收取货款的权利。当时,B公司所在国正处于政治动荡之中。按行业制度的规定,A公司完全有理由在获得收取货款的权利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但按收入准则的规定,A公司则不能确认收入的实现。因为货款是否真的能收回来尚无法确知。即使可以收回来,是收回全额还是只收取其中的一小部分,现在也难以作出清楚的判断。因此,需要会计人员认真领会准则的精神,确保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真实、准确。
  另外,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所遵循的会计规范不同,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而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财务报告所做出的投资预测和决策,就难以做到准确无误,甚至会出现错误的情况。
  要想使具体会计准则顺利实施,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把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素质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抓。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无疑是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鉴于目前行业内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要有严格的规定;对于行业间会计人员存在着知识屏障、综合知识结构匮乏的情况,应在坚持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教育在考评中的作用;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以不断吸收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

5. 对会计基本准则若干重要的思考议论文目录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格式相关书籍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写作技巧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对会计基本准则若干重要的思考议论文目录

6. 关于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这篇论文 的提纲应该如何写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中国财务会计法规架构 
 新准则的内容体系 
 新准则的特点 

二、新旧准则的比较与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概念 
   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会计
    处理 
   特殊方法取得存货的入账价值 
   新旧准则中可允许采用的存货计价方
    法的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新旧准则对固定资产定义的差异及
    影响 
   取得固定资产时所发生的融资费用/
    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 
   何谓预定可使用状态 
   处置费用的初始计量 
   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何谓资产减值、资产减值的意义 
   判断是否发生资产减值时应考虑的企
    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来源 
   什么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
    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NRV)与资
    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VIU) 
   计算VIU时贴现率的选用 
   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及其对资产折旧
    /摊销的影响 
   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 
   资产组与总部资产的的概念及其资产
    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或有负债、预计负债、亏损合同、
    重组的概念 
   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收入的确认条件-风险和报酬的实质性
    转移 
   收入的计量-按公允价值 
   采用递延方式收款的会计处理-实际利
    率法的介绍 
   各种折扣、折让及退货的会计处理及
    对税收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涵义及确认
    方法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
    计核算的意义及其与利润表债务法
    /递延法的差异 
   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区别,应
    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
    异的概念 
   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
    当期所得税费用与递延所得税费用
    的计算 
   所得税的列报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什么是功能货币及功能货币的确定方法
   外币交易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外币报表的折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新旧准则下利润表项目的异同 
   股东权益变动表的介绍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
  计准则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编报范围

7. 我国会计规范问题研究

我国企业会计规范研究分析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对我国经济影响日益增强,尤其在加入WTO之后,大量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涌人国内,大量国内企业到境外从事投资、融资活动,因而,如何做好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惯例之间的衔接,就成为日益紧迫的课题。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此后,逐步推进非上市公司采用新准则,这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过程中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关健词:会计规范;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1 会计规范总体概况
        会计规范是一套用于规定、约束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加工、处理与信息生成等行为的法律、标准制度和惯例的总称。一般来说,会计规范应具备内容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形式上的权威性和公认性,时间上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以及发展方向上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会计规范体系就是由各项会计规范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按系统论的观点来阐释,会计规范是一个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开放性的统一体系,主要包括会计法律规范、会计理性规范、会计道德规范以及国际会计慢例。
在我国,会计规范则主要采用了“准则”和“制度”两种形式,具体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次的《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第二层次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第三层次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则又是按如下方式得以实现: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各级行政机构制定、颁布和实施各项有关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务院委托财政部指制订、颁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有关会计方面的规定、条例和实施细则,以及会计道德标准;企业内部则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制订的有关会计财务的制度、规定。应该说,我国现阶段采取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规范模式。首先,会计准则又个含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现实是初级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而会计制度在易学性、操作方便性方面,更能满足广大会计人员的需要;其次,会计准则在应用中更多地是依赖于专业判断,这给了会计人员更大的自主决策空间,从而客观上也为当前一些会计人员粉饰利润的行为提供了方便之门;此外,会计准则应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而从截止2006年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来看,还不足以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所有这些,要求我国在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时候,运用会计制度与之相配套协调。
        2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体系
        企业会计制度是指国内的各个企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以及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制订的具体会计操作规定。可以说,企业会计制度是会计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它可以对会计准则的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从而保证会计准则实施的目标性与科学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盆。在我国,会计制度的产生、变革都与社会经济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宽泛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因而企业会计制度从它产生的那天开始,就在不断随着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持续演变着。
        3 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缺陷
        现行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仍有很大缺口。尽管当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制度,但很多交易和事项仍缺乏相应的会计规范,尤其是一些特殊事项、特殊交易和新兴业务。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少通用的标准在处理相关事项、交易和业务有着相互冲突的规定,而特殊的事项、交易和业务又找不到相应的规定,这些说明,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实际上仍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实务中还有很多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会计标准而只能用会计推理的方式来解决,而这种会计推理被认为操纵的可能性极大,最终的后果就是会计处理很不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楚。按照理论界以及实务界对会计制度体系的设计的理解,企业会计准则最初是作为指导会计制度的规范出现的。我国会计制度体系的起点是《会计法》,会计准则是在《会计法》指导下制定的原则性的会计规范,而会计制度是在会计准则指导下制定的具体的会计规范,这样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应当由三个层次构成: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它们之间应该是指导和被指导的上下级关系。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实际上与会计制度是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两个标准体系并列,经常造成不一致和混乱,影响会计实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较之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范的制定不规范。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参照了国外的标准,且注意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体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可是在会计制度的出台以及解释方面,随意性就较大。一个明显的表现就体现在对企业会计制度解释的规定上,当新出台的规定及解释与原先的解释不一致时,可以轻易地否定推翻原先的解释。另一方面,会计制度的制定不规范也体现在各个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结合自身企业特征制定和设立会计制度上,某种意义说,这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了企业根据自身现实来有效进行会计工作的灵活性,也给一些企业随意制定自身会计制度、滥用会计政策提供了可能。因而,财政部应该明确所有的会计标准包括会计制度在内的立法权全部归属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每一个解释都要通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并以公告形式发布。
        结束语:我国目前实行会计法律规范为指导,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共建、平行推进的双轨制模式,是当前从我国国情出发得出的实际可行模式。在这种会计规范体系之下,理想的结果是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企业会计人员薄记水平的提高,加之会计准则中提供了各类业务的具体详细处理方式,从而使得会计制度的作用逐渐弱化,当会计制度对企业没有参考价值时,就可完成由会计制度到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熊哲玲,梁静.论我国会计规范改革方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作者简介:李明东,男,鹤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储运销售公司财务科)。

我国会计规范问题研究

8. 相关会计准则要求的问题

  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账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它的目的在于把会计处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使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的比较成为可能。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

  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向各自的特殊性,会计准则的出现,就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会计准则的作用就是提当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

  把握会计准则,还应当注意会计准则具有“四性”。

  (1)规范性。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而有了会计准则,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使会计行为达到规范化,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权威性。会计准则的制定、发布和实施要通过一定的权威机构,这些权威机构可以是国家的立法或行政部门,也可以是由其授权的会计职业团体。会计准则之所以能够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它的权威性。

  (3)发展性。会计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会计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会计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准则也要随之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充实和淘汰。

  (4)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性。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依据,同时会计准则又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会计准则的内容,有的来自于理论演绎,有的来自于实践归纳,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国家有关会计工作的方针政策,但这些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没有会计理论的指导,准则就没有科学性;没有实践的检验,准则就没有针对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