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包括哪些方面

2024-05-16 15:49

1.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包括哪些方面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老师会使用互联网搜索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资料了。
2、许多老师会制作并使用PPT了。
3、许多老师会使用投影仪了。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包括哪些方面

2.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三个阶级之分(初级、中级、高级),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
1.硬件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
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
2.软件使用技能:
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
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
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
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
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
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
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
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2.软件使用技能:
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
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
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
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
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
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
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

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
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
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
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
2.软件使用技能:
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
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
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
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
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
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模式(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与案例学习等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开展教学交流和活动。

3.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包括哪些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
1.硬件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
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
2.软件使用技能:
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
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
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
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
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
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
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
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2.软件使用技能:
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
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
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
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
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
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
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
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
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
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
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
2.软件使用技能:
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
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
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
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
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
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模式(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与案例学习等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开展教学交流和活动。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包括哪些

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包括“应用意识、应用技能、应用责任、应用创新”四个方面。

1. 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一种自我认识、认可与认同。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不到位的,在应用上是不认可的,甚至是排斥的。认识不到位,提高应用能力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应用意识上,应该让教师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注重技术向注重教法、学法转变;二是从注重工具向注重资源转变;三是从信息技术向信息与通信技术转变。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他们才会乐于接受、乐于应用。
2. 应用技能:应用技能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专业水平。在应用技能上,除了一些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必须掌握之外,对一些支撑软件也应该有所涉及和了解。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进行教学应用设计、教学应用实施、教学应用评价、教学沟通、教学反思等。在软件的学习上,要求通过某些软件的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掌握学习软件的一般方法,做到遇到新软件也能自己摸索使用。在教学应用技能的培训上,要通过一些课例、案例进行参与式诊断分析,观摩它的优势,揣摩它的用途,琢磨它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
3. 应用责任:应用责任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岗位职责、社会义务、教学责任。只有教师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当成一种社会进步中的职责,当成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义务和习惯,当成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才会去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合理地分配各种资源。它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努力做到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有均等的学习资源、均等的机会,并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绝对不会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当成一种负担或累赘
4. 应用创新:应用创新是指教师在新课堂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各种变革。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是我们应用创新的目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在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利用计算机极其网络技术进行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水平。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等于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它应该是指教师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从现阶段的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看,很多地方更多的是注重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而忽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等于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
包括“应用意识、应用技能、应用责任、应用创新”四个方面。

5.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试行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    
(一)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编辑

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社会责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有效应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健康使用
 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规范行为  
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推动在管理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推动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支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促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促进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管理能力与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意识与态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师创造终身学习环境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4.掌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和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决策与规划     
1.制定并实施教育技术应用计划以及应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例与法规。   
2.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状况,宏观调配学习资源,规划和设计教育系统。   
3.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辅助决策过程。      
(二)组织与运用      
1.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保证教育技术应用计划的贯彻和执行。      
2.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     
3.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4.能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      
(三) 评估与发展     
1.能使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2.能运用技术辅助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3.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技术体系的不断改进,支持技术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5.能充分运用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学人员就教学工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就学习支持与服务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及学生就学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就管理工作进行合作与交流。      

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     
能够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二)有效应用      
1.能够促进学习资源的应用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能够促进技术应用达到预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确保技术环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四)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信息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与言论。  
3.具有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这种知识产权。  
   
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研究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2.具有利用技术不断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意识。      
3.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4.具有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并探索其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技术及应用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意识。     
2.具有对技术开发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技术支持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资源管理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      
4.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学习资源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6.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设计与开发      
1.参与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2.能够设计与开发本单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能够收集、整理已有学习资源并设计与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      
(二)应用与管理     
1.能够为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能够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3.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三)评估与发展     
1.能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建议。      
2.能够对自身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反省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水平。     
3.能够参与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并提出发展建议。      
4.能够参与制定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师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行及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社会责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
能够通过有效的统筹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有效应用
1.能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2.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术应用环境的信息安全。      
2.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方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试行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6.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包括“应用意识、应用技能、应用责任、应用创新”四个方面。

1. 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一种自我认识、认可与认同。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不到位的,在应用上是不认可的,甚至是排斥的。认识不到位,提高应用能力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应用意识上,应该让教师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注重技术向注重教法、学法转变;二是从注重工具向注重资源转变;三是从信息技术向信息与通信技术转变。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他们才会乐于接受、乐于应用。
2. 应用技能:应用技能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专业水平。在应用技能上,除了一些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必须掌握之外,对一些支撑软件也应该有所涉及和了解。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进行教学应用设计、教学应用实施、教学应用评价、教学沟通、教学反思等。在软件的学习上,要求通过某些软件的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掌握学习软件的一般方法,做到遇到新软件也能自己摸索使用。在教学应用技能的培训上,要通过一些课例、案例进行参与式诊断分析,观摩它的优势,揣摩它的用途,琢磨它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
3. 应用责任:应用责任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岗位职责、社会义务、教学责任。只有教师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当成一种社会进步中的职责,当成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义务和习惯,当成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才会去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合理地分配各种资源。它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努力做到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有均等的学习资源、均等的机会,并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绝对不会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当成一种负担或累赘
4. 应用创新:应用创新是指教师在新课堂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各种变革。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是我们应用创新的目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在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利用计算机极其网络技术进行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水平。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等于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它应该是指教师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从现阶段的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看,很多地方更多的是注重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而忽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等于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
包括“应用意识、应用技能、应用责任、应用创新”四个方面。

7. 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三个阶级之分(初级、中级、高级),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 1.硬件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

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信息化教学能力

8. 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信息技术能力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全面的基本信息素养,构建良好的学科教学能力
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
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媒体资源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意识
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通过课程反馈与评价和提升教学反思能力,内化教学概念
5.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形成高尚的信息道德,具备良好继续教育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