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老师的故事

2024-05-10 21:09

1. 毛主席和老师的故事

毛主席和学前塾师文正莹
文正莹,字玉联,号玉钦,1859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唐家坨。他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二哥、毛泽东的二舅父,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八舅父。文正莹是一位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毛泽东从两岁多至八岁都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的。外祖母家务繁忙,就让他的表哥文运昌、文南松带他到舅父的私塾玩耍。不料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不哭不闹,有时还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背书,就这样接受了数年的“学前教育”。

舅父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抽空教他一些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等。毛泽东领会得很快。舅父还手把手地教毛泽东写字,不久毛泽东居然能写得一手颇为像样的毛笔字,文正莹高兴得到处向乡亲们夸耀。
在毛泽东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以后,文正莹又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神童诗》等。
文正莹还相当重视对后辈们做人方面的教导。他曾手抄《家范箴言》一卷,要学生们诵读、熟记,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
1902年春,父亲毛顺生把毛泽东接回韶山正式入私塾读书。临行前舅父送给毛泽东一本《康熙字典》。在毛泽东以后读私塾期间,他常借图书报刊给他。
1910年秋,父亲决定让毛泽东停学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文正莹会同毛泽东的几位老师亲友一起说服毛顺生,让毛泽东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毛泽东的母亲身体不好,常住在外婆家受到悉心照料,母亲去世料理后事等都是舅舅妥善办理的。对此毛泽东极为感激。
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文正莹一家被列为“匪属”屡遭缉捕。1929年2月,军阀许克洋将文正莹抓获,严刑拷打,逼他声明同毛泽东脱离舅甥关系,招供甥媳杨开慧的下落,均被他严词拒绝。
后经地下党组织发动湘乡各界乡绅联名作保,他才得以获释。文正莹回家后就重病不起,于同年6月27日去世。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毛泽东才从表兄文运昌的信中得知舅父去世。他十分悲痛,立即回了一封长信,其中说道:“八舅父仙逝,至深痛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八舅父一家甚为关怀。他曾6次邀请表兄文运昌进京。毛泽东动情地说:“八舅父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
扩展资料:
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他后来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仍是旧式教育。
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多位塾师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也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泽东与他的私塾老师

毛主席和老师的故事

2.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危急时刻,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队伍的有?多选题

徐特立 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苏联学习 
郭沫若 1927年8月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贺龙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彭德怀 1928年04月在大革命失败的革命低潮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所以A B C D都选~~

3. 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加入共产党的有

1、徐特立
经李维汉介绍,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徐特立在1927年夏秋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不久,徐特立由湖南省委介绍到了武汉。
陆定一在《人民教育家——祝徐特立70大寿》的文章里把徐特立的入党比作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他写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情况非常严重,许多动摇分子纷纷脱离了党,有些还投降了敌人。
2、叶剑英
1924年,他正式提出了入党申请。但在讨论是否吸收他入党时,有人提出,叶剑英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高级军官,需要作较长时间的考验,不宜立即吸收。叶剑英入党的第一次努力没有成功。
1927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叶剑英为中共正式党员。从此,叶剑英从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对他在当时党最艰难时的选择,周恩来曾引用唐人诗句加以称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3、贺龙
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的时候,贺龙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军长,驻扎在江西,手中掌握着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蒋介石曾派人游说贺龙,许诺给他当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西省主席,贺龙断然拒绝。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革命转入低潮,贺龙无所畏惧,坚定地站在共产党和工农大众一边,率部参加并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指挥。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扩展资料:
50岁的徐特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月30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六十大寿前夕,毛泽东专门写信祝贺,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毛泽东所说的1927年的往事,正是徐特立的人生中最令后人敬仰的一次抉择。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一个月,湖南反动军阀与国民党右派相勾结,发动“马日事变”,在长沙城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工会、农会、学生联合会等群众团体机关,被反动派捣毁一空,不少共产党人及民主人士被捕杀。
人们谈“共”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50岁的徐特立却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徐特立青年时代就立志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他最早拥护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加了辛亥革命湖南新军的起义,并当选为湖南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
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徐特立在愤懑中辞职,创办了长沙师范学校,希望走出一条教育救国的新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特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剑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贺龙

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加入共产党的有

4. 中华魂【颂歌献给党】演讲稿

“中华魂”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5. 徐特立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特立,1877年出生,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表现了老英雄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他以古稀之龄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刘少奇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周恩来称赞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徐特立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应该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他关注的第二件事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及深刻的论述,这些文章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
1927年春,徐特立回到离别近半年的家乡,展现在他眼前的乡村面貌是全新的———恶霸地主的威风被打下去了,流氓、烟、赌也不见了。法院无案可审,大小诉讼,农会开个会就公平解决了。透过这些变化,他看到了农民运动的力量,也体察到毛泽东潜心从事农民运动的远见卓识。于是,他参加了湖南省农民协会,并担任教育科长,兼任湖南农村师范农运讲习所主任。
1927年5月,反动军阀许克祥在湖南发动了“马日事变”,疯狂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徐特立加入共产党的儿子徐笃本,也在敌人追捕时牺牲。徐特立深感靠国民党解救中国已成泡影,国恨家仇,促使他四处寻找共产党。不久,他在自己的学生、女共产党员黎尚瑾家中,遇到了过去一师的学生、来此避难的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李维汉,即向李维汉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经他的介绍,正式加入了共产党。当毛泽东知道这一情况时,赞扬说:真是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啊!
徐特立入党后,参加了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并参与发动南昌起义。1928年,党中央派徐特立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两年后,他回到了国内。不久,即奉命赴苏区。为了普及苏区教育,他创办了师资训练班,不久发展为列宁师范学校,先后为瑞金140多个乡培养了600多名教师。在徐特立的直接领导下,苏区还办起了各种专科学校,为党培养了大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干部专门人才。
在长沙、在瑞金、在延安,徐特立都亲手创办了大量的学校,而且是在没钱或少钱的条件下办成功的。他凭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两大传统法宝。
徐特立在当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时,由于日本的侵略,国民党的封锁,没有科学仪器设备,没有必需的图书资料,甚至连普通的校舍、黑板、纸、笔都很缺乏。困难再大也难不倒徐特立,他带领师生们,自己做教具、自己制作实验设备、自己编写教材,还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自力更生办起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居然能培养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和专业管理人才,如著名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中国地热之父任湘等,人才之多,举不胜举。
徐特立办长沙师范时也是白手起家。第一是没有校舍,最后想到善化县和长沙县已经合并,善化的学堂闲着,虽然是个破庙,收拾收拾,临时凑合着还可以用。教师不够,找朋友帮忙,只吃饭不给钱。没有校工,徐特立就自己兼。没有教材也是自己编。就这样,一座生气勃勃的长沙师范就办起来了。多年过去了,长沙师范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徐特立办长沙女子师范也是一样,校舍、黑板、桌、椅都是借来的,没有经费,自己就在其他学校多兼课,所得的收入作为长沙女子师范的办学经费。
徐特立排行第二,他有一个外号叫“徐二叫化”,原因是他自奉极其俭朴。有一年除夕,他办完事深夜才返校,开水泡冷饭就成了他的年夜饭。徐特立在当长沙师范校长时,因为穿着过于粗朴被周南女校的门房误认为是下人。更有趣的是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时,被张治中将军的门卫挡在门外,说:“今天张主席有重要客人来访,恕不接待。”等到徐特立回头拿来名片,张治中将军出来迎接,门卫才知道这位形似伙夫的老头就是今天的贵客徐特立。他当校长,教员坐轿子,他步行;教员吃小灶,他和学生一样吃大灶;教员穿皮鞋,他穿草鞋;别人请客,他从不去参加。他在《六十自传》里写道:“节省日用,谢绝一切应酬,绝对不请朋友吃酒肉和茶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徐特立为了办学,艰难困苦勤俭节约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为了紧缩开支,哪怕一张纸、一支笔都不随便使用。教师们丢弃的剩残粉笔头,徐特立随时捡起来装在口袋里自己上课再用。学生们常常看到校长衣服口袋里鼓鼓囊囊的,不以为然。徐特立为此写了四句话:“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细算人。”
条件再差的学校,徐特立也能够把它办好。因此徐特立得了一个外号叫“徐二镂锅”。镂锅,就是用铁水补破锅。破锅只要经镂锅匠一镂,便可以成为一口可用的锅。这是长沙市民和部分同行对徐特立敬业精神表示肯定的昵称。擅镂破锅,缘于徐特立当校长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他为人恭谦、民主、实干。他认为,遇到难事时,身体力行对师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由于他做出了表率,有时学校发不出工资,只供伙食,教师照样上好每一堂课。学校缺少必要的设备,老师、学生都主动从自己家里把什物搬到学校里来。
他对本校的每一位教师都真诚对待,高度尊重,全面关怀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还很注意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因此不少名牌教师情愿俸金少一点,也都乐意在徐特立领导下任教。他在长沙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时,一位著名的理化教师同时在长郡中学兼课,长郡每课时聘金1元,他经常缺课;女师每课时6角,他不但不缺课,而且教课非常认真,甚至主动为学生义务补课。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长郡中学的彭校长是老爷,高不可攀;徐校长平易近人,是朋友。我到长沙女师上课,常到徐校长的房里,坐在他床上,随便谈天。他接待殷勤,毫不隔阂,钟点费虽然少一点,但精神上非常愉快,所以愿为效劳。”
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当院长时,教师们都是好几个人住一孔窑洞。按规定,徐特立可以单独住一孔,可是他定要别的老师和他三个人住一孔。晚上三个人聚在一盏小油灯下办公。他说:“大家住得比我更挤,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住呢?”住地到学校要翻几个山头,每到下雨,山陡路滑。他就打着赤脚,拄着拐杖,爬上爬下,从不因为年高路滑而迟到一分钟。那时他已经快70岁了,有这样一位做榜样的校长,教授们在教学上谁都不会掉以轻心,学生也没有吊儿郎当的现象发生。徐特立在笔记中写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作为校长,最重要的是迎难而上,率先垂范。

徐特立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6. 读《给徐特立的信》的读后感

1937年1月,毛泽东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为从雪山草地跋涉过来的徐特立老人破例公开庆祝60岁大寿,他说并非出于他和徐特立的师生情谊,而是因为徐特立自1927年参加革命,特别是他以57岁高龄参加长征,以超人毅力克服难以想像的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的壮举,已成为红军队伍中让人振奋与感动的楷模,为他祝寿的目的在于鼓舞红军指战员的士气。党中央一致拥护和支持毛泽东的这一建议。
  1937年1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正在陕北保安的徐特立写了一封贺信。
  全文如下:
  徐老同志: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而在有些人面前呢?却做了畏葸不前的借口。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免藏着一些腌腌臜臜的东西。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而在有些人却似乎以脱离群众为快乐。你是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而在有些人却似乎认为纪律只是束缚人家的,自己并不包括在内。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而在有些人则只愿意拣轻松事做,遇到担当责任的关头就躲避了。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当你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此致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一月三十日于延安
  
  信写完的当天,毛泽东就派人骑马涉过潺潺延河,星夜驰往保安,将信专程送到在那里主持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工作的徐特立的手中。
  毛泽东最敬佩的老师 徐特立
  徐特立,湖南长沙县五美乡人,字懋恂。1877年2月1日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比毛泽东长16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进步,景仰孙中山,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自1895年起,他在长沙等地从事教育工作。他虽然只有六年半学历,但是靠自学而精通古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知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徐特立是他的老师,毛泽东曾称徐老是他“最敬佩的老师”。
  徐特立在43岁的时候,思想更加成熟。在这个年龄,一般中年人大多已对前途持消极态度,他却毅然决定远赴重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学成归来时,他已近知天命之年。当时,适逢中国革命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所制造的腥风血雨,徐特立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当红军开始长征时,徐特立已是57岁的老人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义无反顾地随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向渺无人烟的雪山草地进发,从而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长征老兵。当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徐特立已是年近60的花甲老人了。
  当徐特立收到毛泽东为自己祝寿的亲笔信时,激动不已。他在感动之余决定向党中央和毛泽东致函,坚决要求取消为他祝寿。然而,祝寿热潮已经掀起,不以徐特立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了。徐特立在这次祝寿结束之后,在延安的报纸上发表了《我的答词》。
  他说:“各位同志为我祝寿,我很高兴,用不着说客气话……我一生过着极不平常的生活,让我这老古董来推动伟大的革命,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需要。我将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并存,我为此而感到高兴。我愿继续站在抗日战争最前列,为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与徐特立之间的师生情谊。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来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饭。席上,还专备了几样家乡风味的菜肴招待老师———一碗湘笋,一盘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
  毛泽东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
  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
  主席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
  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
  毛泽东见老师穿着还像当年那样简朴,就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呢子大衣脱下来送给老师,说是以表学生心意。徐特立接衣在手,激动不已。
  
  毛泽东做为开国领袖,在党内声望更隆,他依然一如既往地热爱和关心自己的先生,让我们深深感悟到伟人对老师的深情和爱戴。
  毛泽东和徐特立真挚的师生情谊,堪为后世之楷模!
阅读(78835)

7. 中职生参观徐特立纪念馆的观后感

  要说老师一生的成就,大多用四个字来表述:桃李满天。
  其实,这些满天的桃李,有几个长成了硕大的果实,就不见得了。
  于一个老师而言,一生中能培养几个不错的“桃李”就够了,无需桃李满天。
  古时候,孔子教育过的学生有三千之众,但贤人也即成“桃李”者却不过72人,且没有一个桃李的成就或影响胜过自己的老师。
  宋朝时期,兴办书院,那些藏于名川大山中的读书圣地,也不曾培养出多少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大家、名士。
  隋唐之后,弄出个科举制度,全靠一手好字一篇八股文选才,培养的大多数不过是些偏才歪才。何况皇帝老儿昏庸的时候很多,朱笔一点,书生们的命运瞬间改变。但有几个靠科举选拔出的状元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痕迹?
  回到当今的教育,举素质教育的旗帜,干填鸭式教育之实,高考就是指挥棒,分数成为敲门砖,学校几成牢狱,培养出的不过是些学习的机器甚至学霸。据有关媒体报道,恢复高考三十来年,各地的高考状元们竟没有一个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带头人,甚至有的女状元成了职业家庭主妇。
  可也有这么一位老先生,生在清末,长于乱世,历经三个朝代,怀抱教育救国之信仰,开私塾,办学校,当老师,不仅教化乡野,而且培养出的学生,成了共和国的开国领袖。
  这位老先生就是毛主席赞誉“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徐特立。
  知道徐特立,其实是从课本中。依稀记得课文的内容记录的是一段延安时期的历史。长征胜利之后,毛主席在延安为徐特立庆祝六十寿辰。从来就反对请客做寿的毛泽东,却破例为徐特立做寿,并且亲自给中央其他领导打招呼,为徐特立写信写祝寿的条幅。记得毛主席在给徐特立的信中这样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徐特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先生?毛主席为什么要给徐特立做寿?当年我们读这篇文章时,却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的。
  后来,我知道徐特立是长沙县人,家在五美乡。五美乡与我所在的乡毗邻,相距不远,可是却从没有机会去一次。
  1988年暑假,我参加“长沙青少年首届科普夏令营”时,同组的营员中有来自五美学校的,从他那里知道,徐特立的故居就在他们学校内,这是徐特立当年创办的。
  那个时候萌生了去那里看看的念头。
  可这个念头的实现却是在25年之后。
  2013年国庆节,我回到了老家。别人开玩笑说是“接地气”。因为我每年回家的次数不多,呆的时间也很短。今年国庆节前,我就电话告诉父母亲,国庆节要回家好好地住上两晚。
  我是1日下午回家的。2日起床后,天气晴好。突然想起现在路都修好了,可以到周边转一转。长沙县历史上可是出过不少名人的。我们乡就有“三家村”之一的廖沫沙、共和国开国中将何德全,以及国民党高级将领黄杰等。不少人的故居都成了国家、省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早几年,我就先后去过杨开慧故居、黄兴故居、许光达故居、缪伯英故居、朱镕基的家以及毗邻的任弼时故居,县内我知道的还有田汉的故居、李维汉的故居、徐特立的故居等。
  就去徐特立故居吧。
  其实,徐特立故居离家只有20公里的路,沿着柏油路面的县道,开车很快就可以到达。不过在五美集镇上却没有看到什么标志,最后车开过了,开到了“三湘第一村”的印山村后返身,询问当地居民,结果很快就找到了故居。
  故居就在学校进门的右边。为一所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民居。始建年代待考。1914年改建,其后两次扩建并多次维修。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过厅、庭院、上屋等,左右建厢房、杂屋,大小房间19间,建筑面积581.7平方米。1916年,徐特立在此开设五美高级小学后,房舍除上屋东侧及东厢房计九间留用外,其余均归学校管理。故居原从东厢外院侧门出入,院内有水井一眼,檐下形成回廊,小青瓦屋面,方格窗向内支撑。1983年故居重新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前有小溪沟,临田野,后靠小山,林木翠竹环绕,十分幽雅。那些苍天的古木,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风景应是不错。这些古木树龄都超过了100年,有侧柏、冬青、银杏、马尾松、香樟,尤其以马尾松和香樟为最多。
  徐特立是1877年出生的,一生以平民教育、人民教育为己任,为了实现教育救国,他潜心求学办学。1913年便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学校。如今故居前门左右两间便是当年的教室,黑板、条桌均在。这也是今日五美中学的前身。徐特立还创办了长沙师范学校、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梨江高等小学等多所学校,这些学校如今依然在传承办学。徐特立也因之被誉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当年徐特立在湖南省立第一示范学校任教时,培养的学生就有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田汉、许光达、刘英等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
  1927年四·一二发革命政变后,在革命处于低潮时,徐特立依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南昌起义、中央苏区建设,1934年徐特立以57岁高龄参加了长征,胜利达到延安,和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被尊称为“延安五老”,投身陕甘宁边区建设。
  建国之后,徐特立担任过中宣部副部长等职,是中共七届、八届委员。1968年以91岁高龄逝世于北京。

中职生参观徐特立纪念馆的观后感